过去视为禁忌现在大胆尝试 爱情教育进中学课堂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作文素材 手机版


爱情进入中学课本

  为帮助中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萌动,上海市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增加了一个谈论爱情的单元。这一主题过去在中国的教育系统里一直是个禁忌。

  该单元命名为“爱情如歌”,是上海市新学期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一章,今年在上海市20所中学试行。本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封信、两首诗和两篇较长的文学作品,其中一篇节选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简·爱》。该册教材的主编范守纲(音译)说,我们的目的,是在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对待青春期的躁动情绪。范先生说:“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爱情是美好的,不是肤浅的,爱情需要充分理解其真义,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我们也提到了盲目恋爱的危险性,劝告学生尽量不要尝试早恋。”

  媒体和家长有些担心

  爱情进入中学课本在媒体和一些家长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人们担心在课堂上谈论爱情反而会适得其反。在中国,由于害怕青少年谈恋爱荒废学业,家长和老师对中学生早恋一直持反对态度,甚至也不鼓励成熟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正常的友爱关系。

  然而,中国采取的这种“清教徒”式的禁恋经常导致悲剧发生。最近有报道说,一个13岁的女生由于祖母试图阻止她谈恋爱而一怒之下喝老鼠药自杀了。

  随着中国的开放,西方广告和娱乐媒体对中国人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很多方面都是与性有关的内容。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在公共场所也愈来愈大胆,经常是手牵手并肩走过繁华的购物街。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音译)说,人们观念的新变化恰好与最近的统计数字相吻合。统计显示,这一代青少年达到青春期的时间大约要比15年前的一代人提前一年。杨所长补充说,今天的中学生“性成熟得早一些”,有些青少年甚至不到11岁性就发育成熟了,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中学生的教科书却反应迟缓。杨所长说,以前的教科书里惟一提到的爱情便是广为人知的“革命爱情”故事。故事描写两位共产党员在战争岁月相互恋爱,可不久便被捕了,于是在他们奔赴刑场之前偷偷地结婚。

  杨所长认为,相比而言,新学期的初三年级语文课本则代表了人们对爱情较为仁慈和温和的态度。杨所长说:“我们需要正确地引导他们,这样就可以确保他们不必依赖互联网上的反面教材了,可以使他们培养起一种正确的、健康的和安全的爱情观。”

  14岁的席月成(音译)是上海市的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她赞成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爱情方面的知识。她说,她正期待着下一学年时从课本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电视上经常播放港台的电视节目,里面的男女演员经常在谈情说爱。”席说,“我需要懂得爱情,我希望从课本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选范文花了一年

  范先生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说,为了这18页的“爱情单元”,他们花了一年的时间从上百篇作品选定了目前的这五篇重点文章。其中包括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一首诗、中国当代作家苏童的《老爱情》,以及节选自《简·爱》里面的充满激情的一个章节———《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些文章后面还附有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要爱一个人需要付出什么?答案是:责任、相互尊重、共同面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风风雨雨。还有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搜集几则爱情故事并发表对网恋的看法。

  范先生说,爱情教育得以进入中学课堂是全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还说,他们的目标是,到2008年,使爱情教育进入上海所有中学的课堂。这或许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将坚持下去。爱情教育的核心是倡导忠诚、平等的真正爱情观。

  他说:“我们希望慎重地做好这项工作。因此,课本里就没提西方文学里的经典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的这出戏剧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不顾家庭反对离家出走,最后自杀的故事。

  当问起是否需要爱情时,15岁的顾路军(音译)和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一样显得有点不安。

  顾说,阅读“所有和爱情相关的作品”

  在帮助培养学生性格方面非常有意义,但他也说,课本里最好不要有过多这方面的内容。(摘自美国《洛杉矶时报》 [美]拉尔夫·弗拉莫里诺文 陈辛)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