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的回忆(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谢国平

回想我几十年的读书生涯,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用一种很笨拙的方法,那就是抄书。近日在一次查找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翻检出当年十余本原始的手抄本子,我都被自己早年强烈的求知欲望、认真的学习态度、顽强的治学精神深深感动了。

重新浏览这些手抄本,内容大致包括诗词、成语、熟语、古今散文、民间故事、专著目录、报告文学等方面。抄写时间从1972年至1986年的十四年间。现在看来,这是我从13岁到27岁间求学经历的最忠实的记录之一。从学历层次看,是从初一到大专毕业。

最早的手抄本,是我叔父给我的一个空白的笔记本,小32开,薄薄的牛皮纸封面。封面上有“运动笔记”、“革命”等字样,以及叔父姓名的汉语拼音,都是他的笔迹。拼音十个字母,错了三个,例XIE拼成SIE,EN拼成EH,调号也标错了地方。扉页上写着“诗词集子”、“一九七二年至……”等字样,是我的亲笔字。这个140页的笔记本,我抄满了139页,共计167首诗词作品。

这些诗词的内容极为显著地打上了文革的烙印。如《第一课》:“初秋的朝霞呀红似火,我们肩负阶级的委托,来到增城中学上第一课。我们上的第一课啊,不是坐在校内课堂,而是干在乱草丛丛的山坡。”这是典型的开门办学的缩影。有一首民歌《人民公社十大好》,其中一节是:“人民公社第四好,农村大把工业闹;社社办起大工厂,出铁出钢出肥料。”与当年大报大刊的宣传口吻完全一致。上初中时,我们每学期要安排一两周时间,到偏远的农村去,与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并协助他们写家史、村史,歌颂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有一首《下乡访问》是这样写的:“老贫农的讨饭蓝把旧社会的苦难装满,党支书的治山图铺开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画面;老大伯的批判稿似一支支利箭,民兵营长的敌情薄展现出阶级斗争的刀光剑影。”当时初一学生还是“红小兵”,有抄书为证:“红小兵,学理论,党的教导记心上;马列真理映红心,字字句句闪金光。”与今天美军在伊拉克的境遇相映成趣的是,手抄本的第33页上有一首《美军十大怕》:“一怕去越南,不愿把兵当。二怕天气热,中暑眼发花。……十怕遭奇袭,机毁人也亡。”对参与越战的士兵极尽嘲笑揶揄之能事,令人捧腹。

今天看来,上面这些所谓的诗都不过是抽象生硬的政治说教,什么诗意,什么意境,全都不沾边,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了解当年历史的书证。

一九七九年二月有个手抄本,名为《诗、词、散文集》,与前一本已迥然不同。这是自己用16开白纸装订的一本抄写簿,上面三枚书订已完全生锈,下边的两角大部分已起皱褶。里面抄写的第一篇是清代薛福成的散文《观巴黎油画记》,第二篇是现代作家柳嘉的散文《珠江抒情》。接下来抄录了很多诗词,现代诗词有陆向苍的《水调歌头·向科学文化进军》,李门的《浪淘沙·读周总理〈讲话〉》。古代的有陆放翁的《夜中起读书戏作》:“发已凋零齿已疏,忍饥白首卧蜗庐。风声忽轹篷间世,夜半起呼起读书。”还有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本子抄写的散文大部分是古代散文,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沈括的《活版》,孟子《寡人愿安承教章》,魏学伊《核舟记》,韩愈《马说》等名篇。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已在教学内容上显现出来,走上正常化轨道。那年春天,我在四联中学补习功课,这些诗词散文就是向学校、老师、同学借书抄录下来的。这些手抄工夫,对我的语文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当年我高考的语文是80多分。

1979年秋季,我进入老隆师范读书。1980年春天开始启用的一个笔记本,也是我从叔父的旧书箱里翻出来的。这个名叫《学习毛主席著作笔记本》的小本子,是由博罗县四清工作团印制的,制作时间是1965年9月。我专门给这个手抄本写了《弁言》,全文不长,抄袭以下:

一、目的意义:帮助记忆,提高学习效能,开拓视野,积累知识,等等。

二、方法:提要钩玄,择优而记。

三、内容: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各种报章、杂志。从中翻版短小精悍的文字。名言、警句摘抄。速写。趣闻录。

四、要求:简明扼要。文字连缀、流畅。内容正确充实。书写端正。持之以恒。

从这个前言可以看出,我当时对抄书的认识比较全面,而且已形成了读书必动笔墨的习惯。

这个手抄本记录的是1980年至1983年抄写的各种知识。内容十分复杂,主要有:

一、《语言学概论》内容提要。本书著者朱星;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提要共写了七八千字。内容涉及绪论、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各部分的基本概念、语言的分类等方面。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语言学知识。记得当时我感觉很新奇,我们天天接触的语言,居然有那么多高深的学问。走进书本,仿佛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知识殿堂。

二、《简论剧本创作》内容摘要。未注明作者、出版社。内容包括剧本的主题思想、戏剧的基本规律、戏剧的结构、戏剧的人物创造、戏剧的语言等。当时读了这本书,狂妄到想写电影剧本,描写一群师范生的求学经历和情感世界。梦刚开了一个头,就被紧张的课堂学习敲醒了。

三、《谈绘画》内容摘要。王琦著。摘录的内容包括版画、木刻、素描、插画等。

四、《常用文体写作》内容摘要。北京出版社,1978年版。内容包括家史村史厂史、政治评论、思想评论、文学评论、杂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通讯、新闻等文体的特点、写作要求。

五、《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文摘。抄录了《诗经》、《左传》、《论语》、《穆天子传》、《骈体文抄》、《古小说钩沉》、《全唐诗》、《敦煌变文》等三十余种名著的内容、作者、特点的介绍。

六、《古今楹联拾趣》选钞。黄荣章编。抄录了五十条有名的趣味楹联的故事。

从摘录的全部内容来分析,我读书的精力还是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学校要求师范生一专多能,从上面的抄书情况可以看出,我脚踏实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大约从1983年开始,我喜欢全文照抄一些自己读过的好书的目录。第一份目录就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目录。该书由中山大学中文系集体编写,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文共九章二十八节。这使我对该书内容体系由一个框架式记忆。

后来我还抄写了黄中天著的《人事心理学》、美国孔茨等著的《管理学》、苏常浚著的《基础心理学讲话》、美国弗里德曼等著的《社会心理学》、张春兴等著的《心理学》、林荣模著的《工业心理学》等学术著作的章节纲目。因为这些书是大学图书馆藏书,书店里买不到,内容和组织结构都很有特点,所以我不惜费时费力专心抄录下来。那些年我在惠州教育学院念书,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满脑子成名成家的思想,聚众集会成立所谓“青年心理学工作者协会”,跟行署领导讨钱办心理学报纸,胆大妄为编写学校管理学专业培训教材等等,幼稚之迹不胜枚举。虽然这些冒失之事只坚持了数个年头,最后无疾而终,但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积累了办报经验,提高了写作水平。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中外民间故事。看熟之后,再用自己的话把它们缩写出来,文字长度较原来缩减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例如罗马尼亚的《鱼王》原文约3000字,缩写为700字。意大利的《什么最重要》原文约4000字,缩写为1300字。用这种方法编抄下来的中外民间故事有100多个,而且编写得特别细致、用心,书写整洁、漂亮。这是在1976年到1983年间做的事。儿子小的时候,我讲述这些故事给他听,开启他的智力,熏陶它的品德;后来我化用故事的材料,写过不少文章,娱乐读者。

上面拉拉扯扯叙述了那么多抄书的琐事,可以说明自己当年读书的笨劲或韧性。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除了抄写唐宋诗词、流行歌词之外,其他书已经不再抄写了。当年这么下死功夫抄书,原因大概有三个。

一是没钱买书。八十年代初尤其是七十年代,家庭经济拮据,根本没有余裕的钱,供自己自由购书。于是到处借书看,边看边抄,抄完了归还别人或图书馆。

二是买不到自己喜欢的书。后来参加工作,有了薪水,可支配的钱多了,但因为在乡村小学教书,很少有机会出差逛书店,有时去了也未必能遇见自己要寻找的图书。于是还是抄为上策。

三是相信名人的读书观。我手抄过《唐宋诗词赏析》这本书,书写非常工整,一笔一画,丝毫不苟,红黑相间,异常醒目,至今大为惊讶。在那个手抄本的扉页上,我转引了两句话。一句是徐特立的:“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还有一句是无名氏的:“读过且读懂的书才真正是自己的书。”那是1983年的秋天写下的。我几十年的读书经历,能证明这两句话迄今仍然是至理名言。当年自己对这些话肯定深信不疑。

现在的条件已允许我随意买书。我每年都买很多书,但买了就看的并不多,天天手捧的书其实都是借朋友的。为什么这样?总认为自己的书以后有时间再读,看见别人买的好书借来先睹为快。借别人的书总是要还的,于是边读边做一些笔记,这样反倒读得快、记得牢、收获大。

过去借书读,边读边抄,读出味道,别人的书成了自己的书;现在买回书插进书架,一丢十八春,自己买的书反而成了装潢门面的摆设。我现在已经很少抄书,只是喜欢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点评,抽空再把点评演绎成文。我也没有看到正在上中学的儿子抄过什么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读书本、找资料、做作业、答试题一切都可以在键盘上进行,抄书便逐渐成为陈年旧物,影印在记忆里,遗弃在世风中。

作者邮箱: xieguopingaaa@21cn.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