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高考作文“评卷”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本报记者 冯华 高考作文,历来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2004年全国第一次大规模分省命题,高考作文试题形式多样,地域特色浓郁。从“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包容”“忙”“人文素养与发展”,到“材与非材”“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买镜”等等,作文试题的“开放性”进一步扩大,为善于思考、富于创造的考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理想的作文试题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 从2001年、2002年对“诚信”与“道德”的期盼,到2003年、2004年对“情感”与“自我”的思考,作文命题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试题似乎年年在变,许多考生和教师不禁要问:什么样的作文试题是真正理想试题?今后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趋势应该如何把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曹阳认为,理想的高考作文试题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有较强的激发功能。所谓激发功能,是指让考生看到题目时,产生一种写作欲望,觉得自己有话可说,不吐不快,甚至有一种展示自己才华的激情。具有较强的激发功能,题目必须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题意容易产生联想或想象。第二,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写作空间广阔有“边”。“广阔”,指写作的范围大;“有边”,指有一定的限制,难以宿构套写,不能“题目之大,难以跑题”。如果写作空间不大,那么尖子人才很难施展才华,脱颖而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公平;如果不“难以宿构套写”,那么任意搬来一篇别的题目的文章,你也不能说他跑题,或者考前碰巧练过与考题相同题目的考生照搬自己或别人的原文,这就与没练过此题的考生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是一种不公平。第三,有引导功能,对今后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修养,重视文化积淀等等。 今后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如何?这是人们年年热衷议论的话题。曹阳说,试题是在不断创新的,尤其是不少省市独立命题以来,都在不断追求自己的特色。 “不断创新”不能总是在否定自己,只讲突破而不讲沿承。若说近期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是什么?一句话,继续坚持“开放性”作文题目,为考生发挥创造性提供广阔天地。知道这一点,不是要取巧,而是要针对这种开放性作文试题进行训练。 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针对考生关心的这一问题,曹阳分析说,高考作文评卷有《作文评分标准》可循。简要地说,好的作文应该具备以下三点:第一,切合题目;第二,内容充实;第三,表达得体。“注意审题”年年反复强调,学生们往往认为是老生常谈。其实,年年高考阅卷都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审题训练不能停留在告诫上,而要进行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奏效。 “要做到‘内容充实’其实很不容易。”曹阳说,首先要面对的是“写什么”,也就是选材的问题。选材范围不能太窄,不能太陈旧,否则怎么写也让人望而生厌。然后是“怎样写”的问题,有的记叙文“以梗概代替描述”,当然内容不充实。有的考生一味追求“编故事”的本事,不注意表达真情实感,结果作文让人一看就是“为赋新诗强说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选写议论文的考生,说理能力普遍不强。本来高中阶段应该把提高说理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结果考生作文真正属于“分析问题”的并不多。当然抒情散文或哲理散文没什么不好,但是学生不善于理性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这可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大问题。 考生审题能力偏差,作文佳作不如去年多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2004年教育部将高考分省命题的范围从上海、北京扩大到11个省市,浙江省也列入了自行编制高考试卷的行列。作为首次自主命题的省市之一,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亦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是由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引起的:“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作文命题材料直指个人、民族的精神状况,直面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文缺失的现状,表明命题者对于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的关注,强调了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有关专家认为,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据浙江省温州市教研院高中教研室主任张新强介绍,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尽管出现了一批高分作文,但总的来说佳作不如去年多,作文依然是老大难问题。写作题60分,最后统计平均得分为40.37分(2003年抽样平均得分42.58分),比去年降低了2.21分。问题的症结一是考生审题能力偏差。不少考生不理解人文素养,把人文素养简单地等同于言谈举止、知识学历。二是抄袭套用。一些考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作文原封不动地搬用,还有的考生套用《读者》、《故事会》、《小小说选刊》中一些作品的情节。三是用材不当。有的考生在文中所用的材料与表达的主旨毫无关联,有的考生则只能搬用试卷提供的材料作为论据,或者对试卷中的材料进行扩写。四是不合情理。一些考生在作文中编写的故事情节不合生活常情,不合生活逻辑,显得幼稚可笑。 学生人文素养缺乏,令教育界警醒 “今年浙江省20多万篇作文中虽有佳作,但荡气回肠之作不多,苍白空洞之文却不少。”张新强分析说,命题者想让学生有话说,学生却说不出深度。新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可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意。“学生缺什么就考什么”,一位考试研究专家的话又一次言中,今年“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话题作文,恰恰击中了学生的软肋,反映出在高考压力下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麻木不仁。以作为人文大省的浙江省自身为例:杭州自不必说,浙东的唐诗之路,衢州的南孔,宁波的河姆渡,绍兴的兰亭,温州的南戏和刘基文化等等,人文底蕴深厚,而这些很少有考生提及。这不能不令中学语文教育界深思。 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有赖于教师引导阅读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较往年相比,限制较少,由此看出高考改革的幅度正在进一步加大。”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毛志成教授认为,限制少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起他们的情感。纵观2004年高考作文试题毕竟还是有所限制。其实,严格说来写作文不应该有题目,也不应该提供材料。作文命题在审题上的难度不宜过大,限制不宜过多,这已是语文界达成的共识。高考作文最好能够给予学生多题选择,随着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作文命题从狭窄走向宽泛是十分必要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评价标准和制度要跟上。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们的文墨兴趣和读书兴趣。毛志成说,现在整个社会“看书的人多了,但真正读书的人却少了”,目前这种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是世界性的,“社会文化影像化”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孩子们静心地读书。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读书的门类要多些。没有阅读,就不可能对人、事物、文化和世界有深入的认识;没有阅读,就没有思维品质的良好形成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如何看待学生作文中的“成人化”倾向?毛志成认为学生高考作文中的“大人气”或者说是“书卷气”,应该得到成人的尊重,他们的文章中吸收了较多的文化营养,这恰恰是他们有潜力、有发展的表现,如果他们的作文能够融入自己的生活就更为理想了。相反,文章过分俗白、琐碎,就不会有超越。从青少年开始,应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高考作文的训练和写作应该把德育功能放在首位,以德育带动智育。由此看来,对高考作文的评审方法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转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