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方法,我文采飞扬——浅谈如何激活高中生作文语言(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杭师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 孙秀红 一.高中作文语言的要求 对作文语言的要求,《高中语文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参照《2000年高考语文命题五人谈》,“简明”,即简洁明白,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连贯”,指能够强调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气通畅顺达,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得体”,就是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今年的高考作文,提出了“要有文采”的要求。这是可喜的一步。 作文富有文采的标志是:准确、流畅、简洁、生动。 1. 准确是最起码的要求。它指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贴切、精当,恰到好处。好诗文往往因一个或几个词语特别准确而通篇生辉。 2. 流畅要求造句如行云流水,使人读来如沐春风,顺口,上耳,绝不佶曲聱牙。 3. 简洁,就是用最经济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言简意赅,“可省的处所,决不更添”。 4. 生动是最高要求。它要求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把话说得既明白无误又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意味隽永。 对于高中生来说,“有文采”,是指在语言运用方面,只要有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在通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语言。 二.高中作文语言的现状 为什么高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尽是“小儿科”式的大白话?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 为什么在高中阶段还随处可见“低水准”的日记、随笔? 为什么高中作文呈现出一种高而不上的高原现象? 带着这些疑惑,我看了很多书,翻了很多资料,也作了很多反思。我觉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上走了弯路,甚至走到了绝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诗”, 这句古话说得很有道理。课外书看得多的同学,作文肯定写得好。像我儿子,小小年纪,就已发表了13篇文章。可我们注重读了吗?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除了教材还是教材,读来读去还是这么几本教材,早就读厌了!小学初中不重视课外阅读,到了高中来强调读课外书,哪还有时间! 扪心自问,我们的作文课有几节是真正的作文指导课?我们有没有教给学生作文的构思作文的章法作文的诀窍?我们把大量时间放在上课文上,放在对课文的分析上,放在对课文的支离破解上,以为分析得越细对写作的帮助越大,殊不知语法是隐性的是靠感悟的! 文章嘛,除了构思,就是语言。可我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呢?我们从来没有把词语教学(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摆在中心位置。尽管“语言”的定位很高(不管是把“语文”课程界定为“语言、文字”,还是把“语文”界定为“语言、文学”,“语言”这一大块,从来都不曾拉下,并且总是排在首位)。但只是流于口头,在行动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学生怕生字怕抄写,老师们也习惯把“语言”当作文字障碍、当作拦路虎、当作绊脚石扫除,从来没有真正的把语言当作一回事来教学。 有很多人把汉语言学习看作是想当然的无师自通。“人类诞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语言”,生下来就会说话了,干吗还要学习语文?还没上学就已经掌握了3500个基本词汇,更何况有老师教呢?所以,潜意识里,压根儿没把学语言放在心上。 更糊涂的是,每次作文,我们千强调万强调的是字数的要求,从来不提词汇量的要求,从来不考虑语言运用的文雅粗俗层次之别。连选拔人才的高考都是如此——这实在是我们教学思想的一大失误。 上周,笔者作了一项调查,以课本里的常用成语为基础,在文科班搞了个“成语竞赛”,结果56个学生上60 分的只有一个,最高分为63分,平均分为39.47分。40-49分,19人;30-39分,26人;29分以下,5人。 这就是目前学生词语识记的状况。识记尚且如此,更何况运用! 1998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撰文疾呼:语文教学应当首先过好识字关。 苏联作家斐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 本人的意见是: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着重要抓语言。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必须正本清源,快速构建以词汇为中心的母语教学新体系。把学生是否能在习作中比较经常、恰当地运用所学过的词语,作为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激活作文词语的方法 方法之一:以课堂为基础,做好积累,集腋成裘。 既然词语贫乏是由于教学思想的误导所致,那么亡羊补牢,对症下药,要改变这种贫乏状况就应该从教学思想的拨乱反正开始,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语言教学,使字词教学落到实处?以为应牢牢把住课本,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做好词语的积累。 1. 积累词语。 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每篇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词语的数量,以便在长期的不断的积累和运用中达到量中求质,熟而生巧的目的。所谓“精心”,就是说这些词语的删选和确定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1)课本提示、注解和练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课文的重点词语;(3)典雅优美或文言味浓的书面语汇;(4)常见常用而又常写错的词语。 一般的说,要求学生每天抄写一定量的词语是必要的。 2.辨析词义。 要求:(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了解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的语义联系;(2)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词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3)能辨析常用同义词,恰当运用常用同义词和反义词;(4)能理解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做到用词得体;(5)能掌握常用成语,并恰当地使用成语。 辨析词义的方法,有替换比较法、指称筛选法、修辞品味法、矛盾破解法、分析综合法等。比较常用的是替换比较法,如:北京、安徽2000年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试题第三题: 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流逝(流泻)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是“流逝的江水”好呢,还是“流泻的江水”?我们知道,“流泻”指液体、光线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除非在长江的上游,落差很大,才可以说“流泻”;“流逝”指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的是“逝去”。这样一分析,孰好孰坏就显而易见了。 辨析词义的训练,是分项做专题练习,如成语攻略,近义词辨析。把“权利”和“权力”、“违反”和“违犯”、“盈利”和“营利”这些容易用混的词集中区分,分类指导,教给学生辨析方法,帮助学生重点突破,难点分解,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对词语运用的判别能力。有兴趣的话,还可把这些专题做成课件。 3.咬文嚼字 记得在学习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时,有个学生指出:“我想还是那个和尚在言语上有工夫,才能如此引人入胜”中的“工夫”用错了,应作“功夫”( “工夫”多指时间,“功夫”多指本领、造诣)。当时,我表扬了他,表扬他善于发现,表扬他不迷信权威。想不到,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从此,他们对课文中的用词字斟句酌,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其投入的程度简直可以用“一发而不可收”来形容。 语文课本“遭了殃”,历史课本也“脱不了”。如“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学生就说:“这里的‘由于’应该去掉,否则这句话就有语病。” 今年的高考题也给他们抓出了“小辫子”。原文是这样的: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学生认为,“曾几何时”这个词语用错了。“曾几何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而本文要强调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时间”。显然,作者是把它当作“曾经”误用了——这是人们常犯的错误。可以说,这样的错误俯拾即是。 以上所举的都是学生找出来的“碴”。我想,老师应该有意的训练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大胆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屈从于传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勇于亮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教学的“向导”,在和悦的民主教学气氛中,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大家共同探讨的“群言堂”。 4.改错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我有计划的开展了改错小练习。方法是:从高一第一节课开始,每堂课前让一名学生(按学号轮)在黑板上写出十个易错的词语,这个学生分别叫一名或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改错,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做。为了找出十个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词语,完成好自己的那次任务,学生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在书本上翻了又翻,找了又找,因不许重复,所以十几个学生以后,就已经把书上易错的字词找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学生们就广泛涉猎课外的书本及各种练习册,尽量找出那些常用的又极易错的字。每人每学期可轮到两次,那就是二十个;以每班五十个学生计,就可以纠错一千个,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很快地脱离了“简陋和寒伧”,提高了驾驽语言的能力。而每堂课只需三五分钟,可谓花时少而得益丰,又获得了无穷乐趣,真乃一箭三雕。 方法之二:设计用武小练习,培养学生语言功夫。 苏霍姆林斯基曾调查过中小学生表达困难的主要原因,他说:“大量已学过的词语还没有进入学生的意识,还未能在思维和语言中投入周转,他们还不会用词来表达最微妙的感情,用词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 怎样改变学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思路闭塞的现状? 背字典?不行。 单纯的大抄优美词语?也不行! “语言的功夫,从写作的实践上修养。语言从写作实践上丰富起来。”大作家如是说,“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怎样锤炼,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用武小练习”。 1.为字作注解。 首先声明,给字作注解,不是让学生查字典来解释字义,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独立地根据字形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如: 甲:日上三竿,如日中天,正是一天中最辉煌的时刻。 巳:蛇的象形字。故巳时即蛇时,巳年即蛇年。 会:人云集到一块儿。 远:“元”是人民币主单位,即“钱”。钱没有了,什么都远去了。 看这些有趣的注解,多么具有新意和创造性!这些解释不一定是准确的,有的直解,有的曲解,有的纯粹是凭想象作出的。但应该承认,有很多解释令我们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说实话,这一步,也许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但是引起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他们发现了文字中蕴涵的诗意,这种发现,这种重新命名,使学生建立了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系统,也使他们明白,写文章就是要表达这种诗意,就是发掘生活中的、隐藏在自己心灵中的诗意,“我手写我心”,如此而已。 这个练习,我只搞了一个学期。但现在还有学生在不自觉的做注解。稍稍留心,在学生的随笔里你经常会发现一些“掉书袋子”的现象。可见,其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2.由字而词,建立魔鬼词典。如: 好奇:渴望窥视或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残酷无情:你没有大学文凭却取得巨大成功,这时就有人骂你残酷无情。 沉默:谈话的中途,哑口无言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美德。 谦让:当确信自己放弃后别人不可能接受时的一种举动。 裙子:一种花,以前一般在炎热气候下开放,现在则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且花冠越来越小。 孙犁说得好:“中国的文字装进‘字典’,也是很丰富的。如果一个作家把这些字,和生活结合起来,用思想连串起来,他就会翻江倒海,写下无尽休的作品,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3.联词组段。 使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会用、善用、活用,还有一个办法——遣词造句。这种陌生的“撮合”,对学生求异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更具挑战性和益处。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请看学生的造句: (1) 纸·天空 他将纸撕得粉碎,“哗”的撒向天空。洁白的纸片如同雪花般随风飘舞。他抬头,茫然地望着。是的,他的心开始下雪……好冷…… 一纸家书翻越万水千山传递着平安。一串电波回荡在蓝色天空传达着温情。(陈烨) 上面:蔚蓝的天空中飞过几架用纸叠成的飞机;下面:一群孩子正欢呼雀跃着。(邵红) (2)雕塑·玫瑰 我不是你手中敲凿的那一尊雕塑,任由你的意志来创造我的人生;我也不是你随手摘下的那一朵玫瑰,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将我轻易的抛弃。(刘燕 他拿一朵玫瑰,无言的等待,一天一天,像一座钟情的雕塑。(贝锐) 动人的歌曲唱给她,精湛的雕塑送给她,高雅的玫瑰献给她,今生今世为了她。(张丁) (3) 网络·咖啡 在网络上,我的名字叫“咖啡”。(章超) 咖啡和网络本无多大联系,但加在一起就成了当今的时尚。(刘舒) 网络是虚拟的 ,却恰恰反映了最真实的生活;咖啡是苦涩的,却给予了最浓郁的回味。(费菲) 一个个毫不关联的词语,通过巧妙的勾联,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组合成如此生动形象的语段,这词语的学习,哪里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障碍物,分明是阅读和写作的拐杖、酵母和跳板! 为什么词汇对于写作思维的训练具有如此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两个毫无牵涉的词能演化出如此千变万化的句式模样与语段格局? (1)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词语在人脑中的贮存与提取都不是随机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相互关系(内在的活习惯的搭配组合关系)组成了某种网络系统的“关系网”,这种“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络效应”。 (2) 中外语言学家特别指出,汉语言是更重词汇的,联想丰富,组合自由,可以随意堆叠和聚散。 (3) 词义的分析理解,词与词之间的逻辑组合,实质上也是思维上“分”与“合”的反映。 (4) 语言学家维戈茨基说:“言语,绝不仅仅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思想的生产方式;不仅仅是思想的无知外壳,还是促成思想的操作手段和催化剂。”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仿词对举、变类活用、词语拆用,易色、曲解、仿句等语言的变异技巧练习,提高学生娴熟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妙笔生花,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 方法之三:挖掘文化宝库,古为今用。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其中有些名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我们的写作帮助很大。 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上,鲁迅和毛泽东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不但大力提倡“拿来主义”,而且身体力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光辉的精神财富。 1. 赏析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的来源:《孟子》、《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古文观止》等。 赏析方法:(1)诵读;(2)品境析理;(3)化用。 这个训练可以放在高二的课前五分钟演讲里进行。每节课背诵一句名言。每次演讲要求讲明名言警句的出处、作者以及对人的启发,要分析它好在哪里,再举例讲讲怎么化用。 这里顺便讲讲化用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引用”,如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第二个境界,“熔铸”,在写作文时,能自觉地化用古诗文的意境,使自己的古诗文修养就像盐溶于汤一样,虽然看不见,却感受得到。就像郁达夫和余秋雨的散文。第三种境界,“创新”,将古人的意境和技法作求异思维。如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对陆词的反其意而用之,令人耳目一新。 多读一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写作的含金量。学生书读得多了,胸中列书万卷,下笔就能左右逢源,才思敏捷,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汩汩滔滔,不择地而出”。 2.对对子。 对联虽小,却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我想,大家都记得这几副对联吧: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3)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对联,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知识,意境深远,享受无限,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语言教学中,让学生鉴赏并积累一些名联,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大有裨益。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大胆引入对联。 (1)将对联作引题,如邓拓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事事关心》一文。 (2)将对联作主线,串起整篇文章。如:唐弢用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拉线写《琐忆》。 (3)将对联充当论据,如毛泽东引用明解缙“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活画不学无术的主观主义者,使文章生色不少。 平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来对对子,锤炼学生用语的精练。给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如: (1) 食堂门口的一副上联:浪费一个饭团,丢掉了父母苦心农民汗水; 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上联,让学生来对,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兴趣,又加深课文理解,可谓一石三鸟。如: (2) 周瑜设谋舞剑作歌一代风流, 蒋干中计盗书窃听千古笑柄。(《蒋干中计》) (3) 隐隐约约,山石鼓上水声阵阵 重重叠叠,塔松伞下日影斑斑。(《天山景物记》) 3. 学写诗歌 高中学生最喜欢写诗,无论花季还是雨季。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挥学生的这一兴趣,让学生学写绝句、律诗,简短的文言形式的段落,寓教于乐,善莫大焉。有个特级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曾要求学生用精练、深化的语言对《药》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评述,收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有学生这样写: 驼背五少爷:也许/太多的苦难/在这里凝固/是身体的伛偻/是人性的麻木/更是灵魂的扭曲 华老栓:用一包包含血泪的洋钱/换来更沉重的/鲜血/收获的不是幸福/而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悲哀 我在儿子身上搞试验。那晚,风雨交加,他在看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后,作词一曲,名为《南国夜》: 萧声悠悠,凄绝陈家桥头。近夜了,秋风清清冷冷。似也为人愁。想当年,一声“气吞万里如虎”,看今日,唯有羌笛依旧,怎不悲,悲煞人。 明月当空,渔火零零星星。故国太多情,哪堪那,渔阳鼙鼓重惊!吴楚遗恨,江南最销魂。歌舞升平,繁华苏杭,怎敌那万马奔腾动天来! 帘儿半卷,鹦鹉轻叫夜深。该睡了,只不忘,彻骨萧声,烟水冥冥。算了,算了,窗外更声连敲,何必再思忖。 我叫学生写诗。有个学生诗兴大发,一下子交上来6首诗,有一首《交叉》写道: 梦醒的时候/总觉一场空/偏偏知道结果/却还要执迷不悟/就象孤独的风/没有目的的飞 是游戏人生/就不必在意/是执著一生/痛苦也会美丽/风轻云淡/不会永远宁静/波涛汹涌/不会永远喧泄 所有的所有/不会永恒的平行/交叉的直线/只会分离得越来越远/直到无法看清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文章,为师的也只能自叹不如。 方法之四:引进时代活水,丰富学生语言。 “死海”不死,但一池死水时间长了终究是要腐烂发臭的。所以,必须往水池里不断注入新鲜活水,并开沟通渠,才能保证“水长流”,“清如许”。我们的作文语言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引进新词汇,常换血,才能使我们的语言永葆青春,生动活泼,新鲜有力。 1.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汉语 社会日新月异,电影、电视、网络、广播如潮水一般涌来。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新词汇新语言不断涌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语言教学怎能故步自封? 不过你用不着慌。现在的学生——这些新新人类感受新词汇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他们脱口而出的都是APEC,酷毙,秀,美眉,E-meil,WTO…… 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了解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理解新鲜的进步的思想,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我有意识的开了一节当代汉语课。 (1) 要求每个同学利用课外阅读搜集当代汉语中的新鲜陌生词汇。如知本主义,MBA,注意力经济,内容产业,软着陆。 (2) 记录出处,考察渊源。 (3) 解释词义,分析使用语境。 (4) 学习新修辞,如置换、倒置、分解、喻代、语音英语化(MBA、NBA、CBA;TQ、CQ、EQ)。 (5) 新语病会诊。 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到当代汉语的巨大表现力,初步了解了当代汉语发展的语言规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也使他们认识到汉语的某些弊端,促使学生为建设健康、新鲜、充满活力的当代汉语作应有贡献。 2. 广告冲击语文 广告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就像网络和爱情。我们不能拒绝广告,因为我们拒绝了广告,就意味着被生活遗忘。 广告虽然是商业工作的一种促销手段,但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我们学校有个老师开了堂广告词欣赏课,让人大开眼界。 他从“个性”切入,以崇尚“个性自我”为例,让学生赏析广告语言: 耐克通过以 just do it为主题的系列广告 ,和篮球明星乔丹的明星效应,迅速成为体育用品的第一品牌,而这句广告语正符合青少年一代的心态,要做就做,只要与众不同,只要行动起来。但后来耐克把广告词改为“I dream”,效果就不怎么样了。“为什么‘Just do it’比‘I dream ’好?”他问学生。显然,他的用意是要启发学生思考:物质都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应该怎样用语言来表现它的特性。 然后他再要求学生:举出带有“弘扬个性、展现自我”色彩的广告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学生十分踊跃: (1)雪碧广告:“晶晶亮,透心凉——雪碧” ——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青春的活力,一种扔掉面具展现真我的行为,一种彼此靠近实现交流与沟通的渴望。 (2)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在与可口可乐的竞争中,百事可乐终于找到突破口,它们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把自己定位为新生代的可乐,邀请新生代喜欢的超级歌星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人,终于赢得青年人的青睐。一句广告语明确的传达了品牌的定位,创造了一个市场。 (3)非常可乐广告:亮出你自己。 (4) “菲安妮”服装广告:我是我。 (5) 佳得乐广告:我有,我可以。 “ 你还能举出与‘我有,我可以’相同句式的广告吗?”这位老师发出一连串的提问,“你说,‘足下生光’这句广告语用了什么修辞格?” “反弹琵琶,你能为我们学校制作一则广告吗?” “你说,‘彩霸’、‘凉霸’、‘声霸’这些称王称霸的广告语反映了社会的什么心态?” “结合自己,你想做你自己吗?” “联系到语文学习,你能背一些关于‘真我个性’的名言、诗句吗?” “讲到作文,你有自己的风格吗?你有自己的文采吗?你有自己的语言吗?你想怎样锤炼自己的语言?” 有人说,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语言,是很丰富的,是写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我想说,广告语言富有音乐性,文字简练,形象优美,通俗易懂又好记。如果学生真正认识了这些语言,充分掌握了这些语言,再注意那不断产生的新的词句、语法,那就等于拥有了马良的神笔、写作的神通。 3。流行歌曲演绎情感 流行歌曲在校园里似乎永远流行。前天是《真情人》,昨天是《梦醒了》,今天是《什么都可以忘记》。那平易的曲调旋律,个性化的抒情唱词,加上现代电子音像技术的震撼,或Blues或爵士或庞克,再夹杂着偶像崇拜的浪漫冲动,总是蒸发成心中永远的感动,弥漫在校园里,温柔地穿透少男少女的心,成为他们自娱娱人自感感人的手段,成为他们爱说爱听一听就懂无须解释的情感。 可别小觑这情感成语,当你不堪重负的时候,“再也不能忍住胸口的哽咽”的时候,哼上几句就会感到些许轻松;当你痛苦的时候,唱一句“很受伤,很受伤”就会感到释然;当你烦恼的时候,一句“最近比较烦”就什么都不烦了;而当你写作的时候,流行歌曲的旋律不知怎么又会冒出来…… 我们的写作教学正需要这种“冒出来”的词语。而且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冒出来”的资源,让“流行歌曲”变废为宝,由俗而雅,为我所用。让流行歌曲成为学生有限的写作积累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写作中应该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的一种财富,一个优势,一套独门功夫。 用于标题,可以眉目传神,如《给我一双慧眼吧》,顾盼万分; 用于开头,“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当所有思绪都一点一点沉甸”,如蒙太奇,淡淡的色调,一个全景式镜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 用于起始转承处,如“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味,一波三折,既揭示了矛盾的心情,又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 用于结尾处,又能够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不仅可以使主题升华,而且可以克服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的不足,取得自然贴切的表达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方法之五:建立文学社团,在实践中提高文采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与其他学科不同 ——熟练运用工具的技能训练仅靠课内是不够的。刘国正说:“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课内,主要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外,带着课堂上学习所得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的实际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跛脚的,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特别是失掉这一头,就失掉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课内规定的写作外,我们学生每人备有一本“练笔本”,每周一练笔,以“选材真、情感诚、构思活、语言实”为写作要求,记载生活、学习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给自己的每篇练笔设计版面。这样一来,练笔本对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他们的一方“小天地”,在这方小天地里,他们可以尽情的宣泄、发表和展现。 此外,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方面,我还组织学生去“应征”。应征作文,应征对联,应征命名,应征猜谜,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用征得的稿费搞班会,学生兴致很高。 为加强对语文爱好者的培养,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应及时建立文学社团。 在1996年初,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在三墩中学曾组建过“迟桂花”文学社。我们请来名人讲学,开设专题讲座,如“古典诗歌美感的丰富性”、“现代诗歌赏析”、“影视评论的写作”、“当代作家及作品简介”等,令社员们得益颇丰;我们组织社员广泛的接触生活,参观电影世界,就近旅游名胜古迹,采访工厂领导、下岗工人,扩展了社员们的视野;我们和校外文学社团交流、联欢,取他山之石,攻本社之玉,共同切磋,加强文学社的建设。我们创办的《迟桂花》刊物,四年中共出版17 期,每学期两期,每期四十页,刊登学生作文近四百篇。刊物全部由学生自写、自编、自排、自画、自己发行,贴近学生实际,展示学生风貌,显示学生才华,深受学生欢迎。先后有21篇作品在省级正规刊物上发表;李岚在华东地区“迎香港回归”征文中获二等奖;王碧琳、蒋忠琴在浙江省“迎澳门回归”中分获二等奖、三等奖;“迟桂花”第一任主编、副主编都考入了浙江省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编播系,第二任主编以术科考试第一的成绩被该校录取;第三任主编周修远、副主编魏雯在《美文》举办的“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中,均获“少年美文大奖”。 其实,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其方法是很多很多的。我想,只要我们端正教学观念,做教学的有心人,是一定能够大面积的迅速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一试。 四.几点意见 1.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一项十分重要又紧迫的任务去研究,去探索,去完成。 2.提倡语文教学以词汇为核心,并非是要削弱或取消阅读教学和文学教育的应有地位;恰恰相反,强调和突出语言因素,只会进一步使阅读教学和文学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从而切实减少和避免连篇累牍、喋喋不休的架空分析。 3.我们的语言教学绝不是单纯的“规则”和“知识”,它必须充分尊重语感,充分尊重语义,充分尊重语境,充分尊重表达功能,重视学生健康人格、高尚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4.语言学习比较枯燥,要想事半功倍,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的“动”起来,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进行自主学习。 5.要处理好“活”的形式与“实”的教学效果的关系。不单纯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弃教学质量于不顾,舍本求木;也不因噎废食,委首委尾。 6.要善于发现学生语言的亮点。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看到传神的一字,点睛的一笔,一个含义隽永令人回味的句子,一则妙用的典型材料,一个精巧的构思片段……都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创新心,促发他们扩展、延伸、辐射、升级,着眼于学生语言的纵向发展。我曾把学生的“联词造句”编成《吾言吾语》“出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7.语言的学习,一定要常“练”不懈,月月练,天天练,课内练,课外练。只有“练”,才能使我们的词汇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文从字顺,得心应手。 8.教师要加强修养,加强学习,及时吸取新知识,时刻与时代同步。 2000年12月10日 参考资料: 1.《2000年高考语文命题五人谈》(唐建新) 2.《“揣摩语言”教学浅论》(耿寿轩) 3.《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孙犁) 4.《理想号》(杭师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新知杂志社) 作者邮箱: sunny20991@hotmail.com .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