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标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联姻”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内容摘要】 研究性学习方式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而不能也不愿与课堂教学“联姻”,究其原因与教师本身的观念的滞后是密不可分的,而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动,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教师就必须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融合为一体。目前阶段,教师应做到:首先要能够了解学生,能够诊断出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障碍,做到有的放矢。要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及时化解,确保学生的思维顺畅。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其次要调整师生关系定位。语文课堂阅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应是“疏导”而决不是“指导”。再次,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框架。使学生能了解到学习各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实现学习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完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 新课标 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结合 一种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运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我国也引起了相对的重视,但是,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在我国却仅限于作为一种实验型的学习方式,一种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的似乎是非常规教学的甚至是作秀式教学与学习方式,而不能也不愿与课堂教学“联姻”,究其原因,固然与长期形成的教育理念一时难以改变、高考制度业已形成的指挥棒作用积重难返、社会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不正常评价等诸多因素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扯,但是教师本身的观念的滞后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使研究性学习真正得以开展,改变教师的思想与理念,使迫在眉睫的。 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动(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学习就是一种发现,学生应该成为自主且自动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完善。其实在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提法,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学家叶圣陶则强调:“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决不是被动接受者,作为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把自己融化到研究性学习的行列中,否则研究性学习就永远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即使再美也仅仅是一道遥远的风景而已。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清楚地知道:语文课堂阅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对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断层的地方作出充分的预见,对学生建构新知识所需的方方面面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教师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那么在目前阶段教师该如何去应对呢? 首先要能够了解学生,能够诊断出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障碍,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要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及时化解,确保学生的思维顺畅。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 一般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如下状况: 1、阅读思维的间歇性中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对阅读对象把握不准,而思维暂时中断,这时教师就要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暂时中断的思维能够延续下去。如教读《读伊索〈寓言〉》中钱钟书先生的“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的观点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感到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做好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去思考。先联系前文仔细阅读这一段,再用联系法分析钱先生的理由,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明确:医生往往是在社会动荡中充当杀人者角色的。思路理顺了,问题就弄清了。 2、忽略整体。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忽略对文章的整体照应。如教读《〈宽容〉序言》时,文中写到当漫游者筋疲力尽地回到无知山谷时,所有人都“摇头”。如果忽略了整体背景,对“摇头”的性质把握不准就必然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找出描写村民和守旧老人的句子,以及无知山谷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才能理解:村民是“需求浅薄”的,害怕受到冷落,害怕分不到园中应得的果实。守旧老人是律法的象征。无知山谷的社会环境是"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村民因担心违背律法而分不到果实,对漫游者虽不理解,但不乏同情。而守旧老人则完全不同,对敢于违背律法的漫游者,守旧老人有的只是忿恨。整体把握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无法把握隐含信息。如教读《胡同文化》时,对文中最后一句“再见,胡同”所包含的情感,学生很有可能无法正确把握。如果此时要求学生一是揣摩语气读几遍;二是从前后文,找语境相同的参照句,对照理解或找出前后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获得线索,问题就会轻而易举的得以解决 其次要调整师生关系定位。语文课堂阅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一种新型关系,教师不再是园丁,学生不再是花朵,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准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应是“疏导”而决不是“指导”。 即 教师——————学生————-学生——————教师 再次,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殊的专题上,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问题框架。使学生能了解到学习各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实现学习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完成学习目标,如此循坏,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思考的状态,也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融会贯通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为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设置相应的学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等于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建构了环境。 如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就易于肤浅,教学中如果要避免这种负面效应,让学生深刻地挖掘诗歌的内涵,准确地体会诗人蕴藏其间的情感,关键一点是理解“鸟”与“我”(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要准确理解这一点就必须从物化入手,使学生明确“鸟”便是“我”借以物化的意象,进而才能理解“鸟儿”用“嘶哑”的歌喉所歌唱的一系列意象表达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之中所隐喻的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才能理解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所表达的诗人对土地(即祖国)的无限眷恋,才能理解诗人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的情怀和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总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尝试,其间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我们没有选择,只有迎头赶上,才是唯一的出路。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必须从头做起,否则,就只有失败。 参考文献:高中新语文教材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