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厚积薄发――谈高考作文材料的准备(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手机版


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甘晓琼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卷,不乏内容深刻、材料丰富、个性鲜明的时文,也不乏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美文,然而,更多的则是材料一般、语言平平,甚至有许多是应付之作,材料十分贫乏,主题难以体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不注意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才能薄发。考场作文的“灵感”决不是一时生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准备,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农民常说的一句话,而对于考生来说,“手中有料,作文不慌”,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大量的词语,那么不管考题怎样,也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

材料的积累,固然要靠学生自身长时间的努力,但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更需要高中三年语文教师耐心而细心的指导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占试卷很大比分的作文教学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与实践中,而不应当仅限于有限的作文课,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日日所见的教材中提炼作文的素材,从单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从日常的小事中发现美丑。

一、引导学生吸收教材中的知识,把教材作为丰富的作文资料库。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实践证明,多读多背的好处是多样化的,不仅丰富了知识,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事半功倍的。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试看两篇高考满分作文的部分内容: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

爱,是怎样炼成的

淘气顽皮有时有些任性的我,老老实实、平平凡凡的爸爸妈妈,这三个基本元素构成了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

……

我要说,爱=关心+理解+信任。爱,是用心炼成的。

(转引自《新作文•高考在线》2004 年1、2、3期合刊)

前一篇是江苏省2001年引起全国关注的一篇作文,作者以三国的历史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以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阅卷组的评价是“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引自《哈佛之路——话题作文》P258);后一篇出自2000年的全国卷,它的新颖之处是开头借用了化学科的术语,结尾用了数学的符号,这都是获得高分的原因。因而,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将各科的专业术语和有关知识融入作文中,以丰富作文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中挖掘独特的体验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中学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常常缺少的是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你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体察到交际的重要;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宽容的魅力……。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作家卡夫卡中午正需要休息,可从窗外传来一个农家女人吃饭的声音,粗粗的咀嚼声搅乱了作家的心情,但作家并没有恼火,相反,他感动了许久,因为他从这难听的咀嚼声中把握到了一个农妇真实的生命。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日日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不就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吗?应鼓励学生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笔者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同学是寄宿生,他们常抱怨的话题是用水难、饭菜难吃,于是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便让学生将用水如何难、饭菜如何难吃的感受化成语言文字,“告诉”老师,结果出乎意料,许多平常作文不好的同学,都能写出精彩的句段来。因为他们从“日日所见”的、已经让人麻木的现象中,挖掘出最真实的体验,用最有真实感受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了。

有些学生对某些方面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应指导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在面的基础上抓住一点作透彻的理解认识,以期在作文中想到他人所未想。比如,有些人喜欢足球、电脑、音乐等,就可多掌握这方面的材料,研究得透彻了,作文时灵活运用就可能成为你富有独创的一把杀手锏。当然这些研究透了的点要尽量多,如果单打独斗也是不行的。

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引导,学生就会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细腻地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三引导学生捕捉各种社会信息,曾强作文的时代感。

“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写出来的。”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谁能及时获得社会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获得优先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学生如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便会及时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中,就会因题创新,别出心裁。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广泛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地“教”,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社会信息,并去粗取精,获取积极的、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去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从而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首先,关心广播电视中的新闻节目。看新闻节目是最直接的获取社会信息的手段,而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最准确、最有现实意义、最有价值的。笔者多年来提倡学生每天至少收看或收听20分钟的新闻,特别是高考前的几个月,多看多听新闻,能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把它用于高考的的作文中,便能因富有时代气息而增加分数。

其次,从丰富的网上世界获取有价值的材料。试看下面这篇满分作文的部分内容:

用双眼看世界

——网络个人主页设计

相关主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时事挖掘:前不久……

相关链接:……

专家评论:……

即时评说:……

压轴发表:……

这篇文章出自2003年的全国卷,该文能得满分很重要的原因是形式的新颖,即借用网络个人主页的形式来写,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我校学生会曾做过一项关于上网时间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示:每周上网5—10小时的学生占45%,1—5小时的学生占41.5%,这说明现在的中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世界。但从作文来看,却很少有学生能将网络世界里丰富的素材用于作文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上网所获得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下载,并熟记于心,将其运用于作文中。

第三,从报刊、杂志、周围人们的生活中去捕捉最新的信息,将其用于作文中,那么,作文便会增添许多现实的影子和生活的气息。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弥勒规则》和2003年高考全国卷的《孙悟空下岗记》,是两篇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的神话,很成功地影射、批评了现实生活中的荒唐事——无原则的“人情”和不懂“人情”就得下岗。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校多看报刊、杂志,在家多听父母与亲友的谈话,走在路上多关注街头的广告标语。

第四,从歌曲的旋律中体会生活的节奏。

中学生抒发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唱歌,歌声中有同学之情,有朋友之爱,有学习之乐,有考试之苦,歌声中融入了他们对生活的最真切的体会。而他们往往又是流行歌曲最快速的传播者,他们对歌词的记忆速度超过任何一个学科的内容,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倡导学生在作文中用歌词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以往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但在作文的教学上,教师即使有“十桶水”也是“杯水车薪”,难解众多学生之渴,很难创新。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取水”,而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被动的“盛水”的器皿。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作文资料库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文才能在高考中更胜一筹。

作者邮箱: gxq0101@sina.com.cn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