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逃跑的新郎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文/施依秀

  奥地利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7.3-1924.6.3),在生命短暂的41年中,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布拉格度过的。1906年卡夫卡大学毕业,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开始了孤独而挣扎的生活。

  在卡夫卡所处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危机四伏。传 统价值偶像倒塌,几千年的文明都是虚假的。尼采说“上帝死了!”,并提出“一切价值重估”的主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社会的习俗观念已不同以往。卡尔·克劳斯对此这样解释:“准则制定者把性别关系颠倒了,女性被束缚在习俗中,而男性却彻底解放了。”也就是说,良家闺秀必须守贞操、礼仪,把当处女作为理想。男子有义务学习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并经历只能在妓馆里才能进行的事。所以布拉格当时除了剧院之外,还有许多妓院。卡夫卡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头几年里,也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虽然他胆怯怕事,但和妓女还是有接触的。传记作者克劳斯·瓦根巴赫认为卡夫卡和妓女的关系并不多,他自己也觉得这是卑劣的、龌龊的。这样的男女关系也反映在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他在长篇小说中塑造的妇女形象,一个个都庸俗、颓唐、下流不堪。有的是职业娼妓,专以出卖肉体为生,有的把卖淫作为业余爱好,有的是律师和城堡高级官员的姘妇,她们在小说中各司其职,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每当在故事进入高潮,在决定主人公命运的关键时刻,她们便出现,抓住主人公就往自己身上拉,她们一面给主人公造成种种麻烦,一面诈称自己在帮助他。他的长篇小说《审判》的主人公,银行高级官员K就这样想过:“我好像一直在找女人帮忙。”K想到此,几乎吃了一惊,“先是布尔斯特纳小姐,后来是防卫的妻子,现在是这个小仆人,她看来对我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欲望。”

  瓦根巴赫对此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卡夫卡在同妓女接触时没有假装出来的热情。作品中的类似妓女的妇女,同她们是不能结成良缘的。男人同妇女的暧昧关系来得迅猛,但决没有什么感情。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男女关系的发生,是因为主人公的好奇,这样写,满足了作者卡夫卡积存在心中的愿望——渴望集体生活。

  卡夫卡是个内心孤独的人,而且孤独是他全力保持的状态,因为写作是他的生命。可他的写作状态在过集体生活时就会中断,从而对卡夫卡而言,过集体生活的可能性是完全不存在的。然而卡夫卡也有对他人的渴望,也惧怕孤独。作为男人,他也渴望女人的爱和正常的生活。1908年卡夫卡曾写信告诉好友马克斯:“我如此急切地需要有一个人,希望他来爱抚我。所以,我昨天和一个妓女在旅馆里相会了。可惜那妓女年龄太大了,她再也不会有丰富细腻的感情了。我不能像对待一个偷情的女子一样对待她。我即使没有让她吃惊,也至少让她感到遗憾了。她没有慰抚我,所以我也没有慰抚她。”对卡夫卡而言过集体生活是一种理想,永不能实现。在卡夫卡最后整整10年的生涯里,他一直进行着孤独的内心战斗,战斗是激动人心的,同样也是自杀性的。

  卡夫卡这种近乎自虐的斗争模式早就固定下来了。1907年,24岁刚工作的他,写信给初恋女朋友说:“如果你对我有一些感情的话,这感情只是怜悯,我对它的回报是恐惧。”这是他给妇女写信的常见口吻。从1912年起,他三次解除婚约,有两次是和同一位女性。其中一次订婚时间和解除婚约的时间相隔只有几个星期。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卡夫卡爱上某个女性(有许多在年龄上相差较大),一开始总信心满怀,热烈地写信,坦露自己的爱,像个热恋的男人一样,于是决定订婚。可是这个念头一产生,就开始转向。卡夫卡十分地不安,什么也写不了,在日记中流露出自己要和周围断绝关系的念头。他经常在订婚前就想逃开,找个理由说明婚姻是不可能的。据说卡夫卡三次退婚的由头分别是:和未婚妻女友的关系被揭发;查出患有结核病;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然而他自己也承认这些说法都不是关键,是他对婚姻的恐惧才促成了种种借口。更有甚者认为卡夫卡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诱发了自己的结核病,以逃避婚姻,缓解不安。他和女友的关系也表明他心中对婚姻的抗拒,卡夫卡在订婚前十几天的信中写“订婚其实不存在”。

  卡夫卡和女子的关系是不平常的,他渴望爱情,却不具备婚姻的能力,其实成年之后,他的生命中从没有少过女性。他的心若即若离,比如在和女友菲莉丝第一次解除婚约不到两个月,他又开始想念她,次年又再次见面。后来又第二次与菲莉丝订婚,结果不到一个月又因为所谓结核病的借口再次解除婚约。卡夫卡不是对菲莉丝没有感情,1912年他著名的小说《判决》的封页就写着将此书献给菲莉丝。1914年7月卡夫卡因为与菲莉丝女友格蕾特的关系暴露,与菲莉丝第一次解除婚约。当时面对众人质询的目光,卡夫卡一言不发,然后8月份他开始写作著名的《审判》。卡夫卡不是不爱那些女人们,但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一和某位女子确立亲密的关系后,就会跑得远远的,找到另一位女子,似乎这样才能缓解他心中的压力和恐惧。在1917年7月和菲莉丝第二次订婚和12月与之解除婚约后,1919年5月36岁的卡夫卡与另一位女子尤里雅订婚,然而至1920年4月与尤里雅解除婚约期间,他一直与一位小自己12岁的女子米蕾娜书信来往甚密,而且据说这是卡夫卡认为最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位有才华的女性,他曾经把自己的日记交托给米蕾娜。1920年下半年卡夫卡开始写作《城堡》。卡夫卡的创作高峰期的到来总和婚姻问题有时间上的关系,我们有理由判断其中不仅仅是偶然的契合,他内心的矛盾无人能知,我们不禁要问,他真的一直在找女人帮忙?

  其实这样既依赖又抗拒的关系,在卡夫卡同朋友的关系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那么明显。一般的研究资料和卡夫卡自己的笔记记录表明,他是为了写作而内心挣扎的。但是作家不计其数,像他这般也是不多,这是卡夫卡的又一种逃避方式吧,其心理结构的根源可回溯到他敏感的天性和童年的父子关系上,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无论如何,卡夫卡成为了卡夫卡,我们对这样独特的个体生命的解释的努力永远是有限的。

  文章最后我要设想的是,卡夫卡的灵魂是善良质朴的,那些女子们是值得爱他的,但是他的独特也一定给这些女子们的生命历程带来了不堪的重负。在卡夫卡闻名世界的时代里,我更加希望知道那些女子们当时和后来是如何度过了一生。比如那位虽然不够年轻聪慧,却很实在的女子菲莉丝,她和卡夫卡纠葛的时间最长,卡夫卡曾经与之有过大量的通信。在卡夫卡面前,她要做出怎样的让步,才能二度与之订婚再解除婚约。特别是在得知自己的好友格蕾特与卡夫卡的关系后,又需要怎样的宽容和理解才能释怀。又比如格蕾特当时21岁,据说她曾经生过卡夫卡的孩子,但她始终保持了对孩子身份的沉默姿态。可以设想她的一生将因为其年轻时的遭遇而彻底改变,在那个妇女没有多少生活道路可能的岁月,她又是如何独自一人保守秘密和尊严的呢?还有那位年仅20岁的多拉,1924年在41岁的卡夫卡去世的床前,她悲痛得昏厥过去。她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我始终认为活下来的人有说话的权力,女性不仅仅是历史伟大雕塑的背景,当卡夫卡的问题浮出水面的时候,总该有人为那些沉默着的女人说点什么,以保持女性的立场和价值。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