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新论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手机版 | ||||
作者:秩名 一·评价悬殊 《庄子》是一本奇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 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说他利用各种言论论证自己的观点,当时的统治者不能用他为自己服务。他的书在汉代已经流行,但影响还不大,因此,《史记》将他附在老子传后,只写了二百三十三字。汉代经学随汉代的统治衰微以后,《庄子》在魏晋时代就开始盛行起来,被玄学家尊为经典"三玄"之一。许多人都研究、注释它,扩大了它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唐代道教盛行,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是身价百倍,被尊为《南华真经》。受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的欣赏和崇拜。历史上如唐代的李白、宋代苏东坡、清代曹雪芹都深受庄子的影响。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有很高的评价。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晚周指春秋战国时代,晚周诸子,就是现在常说的"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作品没有超过《庄子》的。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闻一多阅读《庄子》以后,特别崇拜庄子。他说: 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甚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闻一多还认为,魏晋时代,庄子成了"整个文明的核心",《庄子》"竟是清谈家的灵感的泉源",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他屡次荣膺帝王的尊封。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贤,我们也崇拜,但那像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quot;(同上)后来,徐复观的研究证实了闻一多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上留着庄子的烙印。徐复观研究认为:"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认为庄子思想对艺术界影响极大,特别是绘画指中国画是庄学的私生子。为此他写了一本500页的专著,详细论述了庄学对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界的深刻影响。1979年在太原召开第一次全国中国哲学史研讨会时,冯契先生说:"我很喜欢庄子,让我写《辞海》的辞条,很想给他写几句好话,结果写不上去?quot;有一天,张岱年先生说:"庄子水平最高,提出的问题多而且深刻,是汉代以后所不及的。"任继愈先生对庄子情有独锺,为了把庄子说成是唯物主义者,绞尽脑汁,费九牛二虎之力,做了十分牵强的论证。冯友兰先生在九十岁的时候,向祝寿的朋友和学生说自己悟到处世道理,用庄子的两句? 氨泶铩U饬骄浠熬褪牵?quot;举世而喻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绝顶聪明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到了九十岁才认识到庄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从此可见,《庄子》的思想是相当深刻的,也说明过去冯先生对庄子的批评还多少有点肤浅或者幼稚。也许,他过去对庄子的批评只是按照某种模式,讲给别人听的,并非自己的本意。总之,高水平的思想家都是比较推崇庄子的。 但是,现代对《庄子》的评价却很不相同,从出版的教科书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出来。 一本教科书的目录是: 第五章 庄周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第一节 追求无条件精神自由的虚无主义人生观 第二节 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 第三节 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另一本教科书的目录是: 第二节 庄周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一、"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二、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 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quot;的宿命论 再一本的目录是: 第六节 庄子的相对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一、"齐是非"、"齐万物"的相对主义 二、"齐物我"的主观唯心主义 举一反三,举三为众。三种教科书可以代表当时多数人的看法。所谓"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当今的中国哲学界,都是批评的对象,都是错误的代名词。在教材上都是这样给庄子哲学定性,表明中国大陆整个学术界对于庄子的看法基本是否定的。颇有影响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版)第十二章题目是"庄子――先秦最大的唯心主义者"。因此,此书肯定庄子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反动?quot;。 我在上大学和上研究生时,在我的心目中,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突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反面人物,是应该全盘否定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相对主义的,人生观是悲观厌世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还有宿命论,没有一点合理性。当时,我曾经想过,庄子的思想既然没有一点合理性,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他的思想呢?当时虽然也说反面教材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还是想不通。看得书多了,才发现许多高水平的学者对庄子的评价与教材上的评价竟有如此悬殊,这就更引起我的关注。我就开始对这个奇怪现象进行思考,成了悬在头脑中经常想到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是我在研究实践中发现的,不是哪一个指南提出来的。科学研究的课题可以从实际需要中提出来,也可以从个人研究实践中发现,这是不言而喻的。哪一种成果更有用呢?很难说。 二·内外有别 《庄子》一书有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传统说法,内篇是庄子自著,而外、杂篇是其后学所著。任继愈先生认为内篇是后学所著,而外杂篇才是庄子自著。刘孝敢先生对此作了详细深入的研究,进行复杂的统计,有力地论证了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才是后学所著。一时间,这一观点受到学术界普遍赞同。似乎成了无懈可击的定论。 刘孝敢先生证明了:1·《庄子》全书都是成书于先秦时代,没有汉代以后撰写的。2·内篇比外、杂篇早。3·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是弟子或后学所著。这些论证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概念的差异,内篇中使用道、德、性、命、精、神,没有使用过道德、性命、精神这样的复合词。而在外杂篇中开始使用复合词。文字发展史肯定先出现单字词,后出现复合词。二是根据思想,先生提出观点,学生解释观点。刘先生所论,证明内篇早于外、杂篇,显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是否就是学生所写,其根据就不太充分了。 先秦著作中很多是集体创作的,如《论语》、《管子》、《墨子》、《吕氏春秋》等。但它们都没有分内外篇。而《孙子兵法》、《商君书》、《孟子》、《韩非子》、《歇冠子》等都可以看成是个人专著。以前虽然也有人提出怀疑,理由不充分,因此,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分成内外篇的古籍并不多,据我所知,在《汉书·艺文志》的医经类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经》二十五卷。在杂家类中,有《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在《诗》家中,有《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在《春秋》家中,有《公羊传》和《公羊外传》,《谷梁传》和《谷梁外传》。现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失传。今存《淮南内》二十一篇即《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淮南外》失传。《韩外传》六卷即《韩诗外传》。《韩内传》四卷失传。《公羊传》、《谷梁传》今存,外传均失传。先秦两汉的著作中,内外均存的,除《庄子》外,其他一本也没有。现存葛洪所著《抱朴子》内外篇均存,内篇讲道教的内容,外篇讲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按内容分内外篇,而全书还是葛洪自己一人所著。学术界没有人提出有根据的怀疑。另外,孟子也有学生,也有后学,为什么没有外篇呢?至于书中一些概念的变化,只能说明前后之别,并不能说明是两代人的作品。一个人生活时间可达几十年,前后时代会有许多变化,思想与语言也会有许多变化。现实的例子有,冯友兰先生早年写的《中国哲学史》(1930年),与后来于1964年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和晚年于八十年代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都有极大差别,可以说判若三人。如果先出的为内篇,后出的为外杂篇,那么,我们能说后出的就一定是他的学生写的吗?冯先生活了九十五岁,庄子可能活不到这个年龄。《庄子》内外篇的差别没有冯先生的前后三本书的差别大。战国时代与中国现代同样都是变化特别急剧的时代。因此,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说庄子个人在著述中不会在语言与思想方面有那么大的变化。 因此,我同意刘孝敢的考证,认为《庄子》内篇早于外篇,但我以为外篇未必是庄子的学生或后学所写。不能排除他自己在晚年写成的这种可能性。 三·精神自由 如何评价?如何定性?首先就有一个标准的问题。过去,我们采取西方的哲学模式来给庄子定性的,定他为主观唯心主义者。如果采取别的标准来衡量,那么,这个性就会有变化。 首先,哲学应该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求真哲学、求善哲学与求美哲学。全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这些哲学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从宏观上进行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人类追求真、善、美,因此,哲学也可以分为这样三大类。通过观察、试验、实践,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探讨事物的本质,最终目的是要认识宇宙的本质或宇宙的终极本原。这是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基础的,需要有科学精神的。研究的最后结论,认为宇宙的终极本原是物质性的东西,那么,这个哲学体系就是唯物主义的;如果认为宇宙的终极本原是精神性的东西,那么,这个哲学体系就是唯心主义的。我们把这一类型的哲学称?quot;求真哲学"。对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人际的复杂关系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为了解决各种矛盾,照顾各方面的利益,提出处理各种关系的法则。为了使这些方针与措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建立一套理论。这一套理论,就是政治哲学,也可以说是求善的哲学。宗教哲学也有一些内容是求善的哲学。还有一些哲学家重视艺术,重视情感,陶冶情操。他们既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也不关注政治活动。这些哲学家可以说是求美的哲学家。 西方哲学家有这三种哲学家,而求真的哲学家是多数的,是主流。中国的哲学家也有这三种哲学家,却是以求善的哲学家为主。我以为这三种哲学家应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论。对于求真哲学,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而且只有在这种哲学中才有这种区别。对于求善哲学,就没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只有善与恶,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区别。中国历史上的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都是求善的哲学家,他们都是想提出一个可以把天下治理好的理想方案,都是善的理论。给他们戴上唯心主义,是张冠李戴。他们不探讨宇宙的本原,只是讲了精神,讲了心性修养,就成了唯心主义者,是否有点冤枉? 庄子受到的冤枉也很大。过去许多人都说他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庄子不研究宇宙的本原问题,也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只是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他所讲的道,实际上是讲艺术精神。徐复观说:"庄子的所谓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 。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因为他没有研究宇宙的本原,因此,他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他的哲学没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他也不研究政治问题,也没有参加宗教活动,所以也没有关于善恶的问题。他的艺术精神只有美丑、雅俗的问题。庄子讲的道,是最高的艺术精神,是非常高雅的。因此,庄子哲学应该是高水平的。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学者都十分欣赏庄子哲学,就是欣赏他的高雅情趣,而不是欣赏他的唯心主义。庄子讲精神自由,是主张超越一切局限。他称那种思维方式?quot;拘墟",比喻为井底之蛙,用现代话说,就是局限性。他要以道观天下,要摆脱任何束缚。这些束缚包括人间所有的思想顾虑。他认为,儒家提倡仁义道德,就是给人一种精神束缚。按人的本性本来应该这样做,因为有了仁义,人们就要考虑如何做才符合仁义,这样一来,人就不能按自己本来的想法做,处处要以仁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法则。因此,庄子认为,仁义破坏或者摧残了人的本性。毁誉也是人们比较普遍的思想负担。人们总是不太了解自己,经常要通过周围人们的反映来认识自己,如果大家说好,就认为自己做得对;如果大家反对,就是自己做错了,就要纠正。于是,做什么事都要看大家的反映,自己的精神就不能自由。庄子提出?quot;举世而喻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世间的毁誉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当然更不会成为精神负担。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都认为自己的主张是绝对正确的,而别人的主张则是十分错误的。所谓"自是而相非"。在辩论的时候,都站在自己的学派性上,是讨论不出是非的,也是无法确定是非的。这是学派性的思想局限。他提出,人在床上睡觉,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烂泥中睡觉,就会得风湿病,但是,难道泥鳅也是这样吗?人要是在树上睡觉,会发抖,难道猿猴也这样吗?如果让泥鳅在床上睡觉,第二天一早,它就干了。如果让猿猴在床上睡觉,它们也会很不习惯的。从物种的角壤纯矗髦治镏忠灿凶约旱氖欠恰U馐峭蛭锲降鹊墓勰睿胛鞣剿"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是很不一样的。后来北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可以认为是这种思想的继承。过去,提倡优? ち犹坪跞死嗍怯攀ふ撸蛭锸橇犹亩韵蟆5牵死嗪罄捶⑾郑淹蛭锾蕴院螅死嘁簿褪プ约旱募以啊1;ね蛭锍闪巳死嗟脑鹑巍1;ね蛭铮簿褪潜;と死嘧约骸H死嘤辛苏庵志跷蛞院螅宰拥恼庵滞蛭锲降鹊墓鄣悖Φ庇行碌钠兰邸W苤拥木褡杂桑导噬暇褪墙夥潘枷搿=夥潘枷耄褪且谕迅髦质浚菏贝氖俊⒌厍氖俊⒔准兜氖俊⒋车氖俊⒐勰畹氖俊⒆约旱娜馓逵胄牧榈氖康取W拥恼庑┧枷胗牍鄣愣际怯泻侠硇缘摹5牵梦鞣降那笳嬲苎У谋曜祭春饬孔拥那竺勒苎Ш途褡杂桑贸隽巳谭穸ǖ慕崧邸U庖彩茄跎系脑┌福Ω闷椒础Qд叩男郎陀虢滩牡谋嵋值拿埽谡饫锟梢缘玫揭恢纸馐汀?nbsp; 四·相对论与辩证法 相对论即相对主义,似乎是庄子哲学的一大特点。甚至可以认为是庄子哲学的代名词。理由大体一致。主要有"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篇》)这也是可以作详细分析的。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此,都是指示代词,代表那与这。可以代表某个人,某个集团,某个时间,某个地区,某个条件,以及某种情况等。例如,这个人认为鱼好吃,那个人却认为蛋好吃,这里就有不同的是非。又如,儒家认为需要用仁义治理天下,天下才会安定;法家认为仁义不管用,只有用法制才能治理好天下。儒家提倡礼乐制度,道家认为礼是搅乱社会的首要因素,墨家认为乐不解决吃穿问题,是劳民伤财的东西,所以他们主张"非乐"。现代,无产阶级认为资本家是靠剥削起家发财的,资产阶级认为资本家是靠自己本事起家发财的。在时间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是非。例如,晚上该睡觉时,睡觉是正确的,如果唱歌,就不对。如果在上音乐课,老师要求唱歌时,不唱歌,却要睡觉,那就是错误的。唱歌与睡觉都有适当的时间,在不适当的时候进行这些活动都是错误的。过去,武松打虎成了英雄,现在再打虎,可能就要坐牢,因为老虎已经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韩国人爱吃狗肉,美国人不吃狗肉,爱吃牛肉;印度人不吃牛肉,却吃猪肉;回族不吃猪肉,多吃牛马肉。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惯,不能说吃法与我不一样的都不对,都是陋习。例如,不吃猪肉的民族不能反对其他民旅吃猪肉,爱吃狗肉的国家不能说不吃狗肉是陋习。同样道理,美国人不应该说韩国人吃狗肉是野蛮的,也不应该说印度不吃牛肉是不开化的表现。应该互相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人有狭隘心理,只要与自己习惯不一样的,他们就一定要说东道西,这也指责,那也批评。似乎真理都在他那里,总喜欢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别人、评论别人、指责别人,甚至还要用经济制裁别人,用武力干涉别人。缺乏的就是平等观念。 同样是天下雨,评价可有很大差别。由于大旱,下雨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已经大水成灾,再下雨,就要加重灾情。农民播种后盼着天下雨,城里人为了行动方便,希望晴天。收获季节,农民怕下雨导致新收的粮食发霉;也许气温太高,城里人还希望下一些雨,降降温,凉爽一些。养鱼人没有水不能养鱼,水多了又怕冲走鱼苗。总之,下雨好不好?谁也答不出来,因为在这里确实无法确定是非。这并不是没有是非,而是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是非。这不是相对论,而是从实际出发的真正辩证法的是非观。 关于辩论的问题,庄子提出来说,我与你辩论,你赢了,难道你就正确吗?或者我胜了,难道我就对吗?或者都对,也可能都不对?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并不理解,总以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实际上是非并不象黑白那样分明。中国历史上曾经讨论过天体是圆球形的(浑天说),还是伞形的(盖天说),后来好象是说圆球形的赢了,因为浑天说统治中国天文学界达两千年之久。西方近代天文学传进来以后,说天是空的,既没有圆球形的天体,也没有伞形的天体,只是无限的空间。庄子接着说,如果来了一个第三者,他支持你的意见,你也不一定对;如果赞成我的观点,我也不一定正确;如果他的主张是与你我都不一样的观点,那么,是非就更难判断了。第三者是有代表性的。再来第四者,第五者,也可以类推。总之,辩论是判断不了是非的。所?quot;道理越辩越明",只能说明在辩论中使双方的观点都更加明白了,并不能最后确定是非。 辩论不能最后确定是非。那么,如何确定是非呢?我们可以说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确定是非。这个问题是否就因此有了结论呢?还没有。例如,浑天说与盖天说的辩论,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浑天家可以用实验的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实验的具体做法是:用一个圆球,标上天上的各种星象,做成浑天象这么个仪器。将这仪器放在地下室里作缓慢匀速的旋转运动,与地面观察到的天上星象的出没,一一相应。在制订历法的时候,历代历法家都是根据浑天说的理论来制订的。这些历法的精确度是很高的,有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千年的实践不断证明浑天说是正确的。但是,千年以后,西方传来近代天文学,浑天说也就被取代了,被证明是错误的。千年实践所不断证明的结论,为什么还会被推翻呢?实践证明究竟能不能判断真理呢?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这些问号,只是说明一种事实:所有具体真理都是相对的,不同层次的真理的总合,才构成绝对真理。正如黑格尔所说:真理是一个过程。一定时期的实践可以检验这一时期的真理,也就是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出现的事物的是与非。实践发展了,认识也发展了,是非问题还要继续研究,还要再检验。世界历史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 所谓实践检验,不是有一两个人实践一下,就能确定是非的,也不是一两次实践就可以检验出真理来的,甚至不是几万人几百年的实践就能盖棺论定的。所谓实践检验,必须讲"社会实践"。有了"社会",就不是个别人的,也不是局部的,地区性的,更不是短时期的。所谓"社会实践",就是指世界历史上所有人的实践,应该包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世界上所有人的一切实践。一时一事的实践,只能检验人们对于一时一事的认识是否正确或者有多大程度的合理性,不能因此就检验出绝对真理来。研究历史,只知道结论,没有领会历史精髓的人,研究自然科学,只有许多科学知识,没有科学精神的人,研究哲学,只会背诵教条,没有接受辩证方法的人,都不能参透这个似乎非常简单的道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经对这一句话中除了"是"与"的"两个字以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进行过讨论,发表过几百篇文章,但是,有一些人还是在辩证法门外困惑、徘徊、探索。个别人自以为什么都明白,实际上他们更惨,因为至今还摸不到门。他们看到在辩证法门内走动的人,就指责他们是相对论者。这种误解是有原因的。辩证法与相对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一位哲学家说:辩证法包含相对论,但不归结为相对? 邸N业睦斫馐牵合喽月廴衔磺卸际窍喽缘模挥邢喽孕圆攀蔷缘摹1缰しㄒ踩衔磺卸际橇鞫模聪喽缘模喽灾邪孕裕丛谝欢ㄌ跫拢加心持志孕浴@缃驳秸胬恚喽月廴衔胬矶际窍喽缘模挥芯孕裕姓胬淼淖芎鸵仓皇且欢严喽哉胬怼1缰しㄈ衔咛逭胬矶际窍喽缘模牵姓胬矶家贩从晨凸凼挛铮馐蔷缘摹7裨蚓筒荒艹莆胬怼6奘咛逭胬淼淖芎停梢孕纬删哉胬怼>咛逭胬硐笠坏嗡哉胬砭褪俏蘧〕そ?BR> 五·无道则隐 庄子不愿意做官,是很有典型性的。楚国派使去聘请庄子做令尹(相当于丞相),并且送去很多礼金。庄子说:"你见过牲牛呢?用好料养几个月,然后洗得干干净净,宰杀后还精致的容器盛着,送进太庙,供在神案上,还用红布盖着。愿意做这种牺牛,还是愿意做那在野地寻找杂草吃的野牛呢?quot;使者说愿意做活着的野牛,不愿意做牺牛。庄子说那好了,你走吧,我就在这里当野牛。又有国君要聘他,他用乌龟做比喻,把龟杀了,把它的壳供在神庙里,让人以虔诚的心情用它进行占卜。庄子宁可做野龟在水沟里爬着,也不愿意当神庙里的供品。总之,他不愿意当官。他认为做官是用隋侯之珠去弹麻雀,损失是巨大的,得到的却十分微小。在他看来,个人精力、身体健康和生命,都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即使贵为天子,富有煜拢膊荒苡米约旱纳ソ换弧:慰龅币话愕墓佟?br> 庄子的朋友惠施是很喜欢当官的,听说魏国相死了,他就匆匆忙忙地赶去接任,怕迟到,相位被别人先占了。惠施任梁惠王相时,庄子到梁国去,惠施派人搜查,又怕庄子来争夺他已经到手的相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如庄子。庄子讥笑他抱着已经腐烂的死老鼠,还怕被别人抢走。他把相位比作死老鼠,其他级别的官员? 透挥盟盗恕?BR> 庄子自己不愿意做官,对于当官的人也不会那么敬畏。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回来时后面跟着一百辆车,装满秦王送给他的财物。路上遇见穷困潦倒的庄子,很神气地说自己没有能力忍耐贫穷,只有一点发财的小本事。以此挖苦庄子的贫穷。庄子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庄子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疗一个疖疮,给一辆车;舔一下痔疮,给五辆车。干越卑下低级的活,得到的车也越多。你难道也给秦王舔过痔疮,要不怎么会得到这么多车呢?你真行呀!"(《庄子·列御寇》) 庄子不但对个别当官的人反感,而且对整个政治界都有反感。他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肤箧》)小偷被杀头,窃国大盗当诸侯。诸侯家里有仁义,一定也是从哪里偷来的。诸侯是富人之家。按孟子的说法,"为仁者不富,为富者不仁?quot;诸侯应该属于"为富者",就不应该有仁义。因此,庄子认为,他们家有仁义,一定是从哪儿偷来的。 总之,在政治与生命两者间,庄子重生命,轻政治。 庄子不愿意从事政治工作,能不能说他就是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我们可以作一番分析。首先,庄子生活的是战国那个战乱时代,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战国时代更甚。古称"乱世"。其次,参与不义之战,是犯罪行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在不义战争中立大功的人应该 "服上刑", 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庄子不参加这种为不义战争而奔走的政治活动,与儒家所谓的"隐"是相一致的。孔子曾经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与孟子的说法也是一致的。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在这乱世的时代,天下无道,庄子退隐民间,甘受贫贱,独善其身。这完全符合孔子和孟子的说法,有什么不可以呢?庄子也曾经说自己这样避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 那些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情况如何呢?吴起为楚国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最后被乱箭射死。白起坑赵卒四十万,为秦国立了大功,最后赐死。蒙恬为秦国名将,也被赐死。李斯为秦国所作的贡献可以说是最大的,最后与他的儿子一起被车裂。秦国是战胜国,战胜国的将军尚且如此,那些战败国的将军自然更惨了。所谓"将军百战死","十个将军九没头"。从这些参战将军的下场来看,庄子的避世还是有根据的,也可以说是明智的选择。庄子不愿意当这些政治集团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和殉葬品,是否也有合理性呢?它只不过是儒家所说的"无道则隐"而已。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