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印象小记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文 / 偶语嘤嘤

  二00二年在图书馆读了川端康成的大部分作品,唯有《美的存在与发现》被买回来收藏家里。这本书不仅是川端康成文思的泉源,也是日本文学构造的理论基础。

  最初接触川端康成是从《雪国·古都·千只鹤》为开端,当时立刻被它的清新、透明、含蓄打动。随后又幸运地找到藏品不全的由叶渭渠主编的《川端康成作品集》,大约为《河边小镇的故事》、《少女开眼》、《彩虹几度》、《天授之子》等几部,风格和表达的主题与上一本大体一致,只不过在另外的主角之间辗转着似曾相识的故事.也就是说,川端康成逐渐确立了自己写作的重心并达到很理想的结果后,并没有更深地突破,甚至呈现出缓缓衰退的迹象。依我的想法,首先由于他自身视野的限制,更于由岛国人民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

  翻阅川端康成读过的书目,主要为本国文学,也涉猎极少量的外国文学,但他很坦诚的表示譬如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十分崇敬却不能够理解,甚至,他把有着两千多年的深刻而丰饶的中国文化远远的撇在一旁。由此让我觉得是不是许多国家文化的长成都是经过了若干次扭曲了的?尤其那些在理性思维上十分缺憾的国家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是很令人担忧的。

  《源氏物语》对后续的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是不同寻常的,不仅繁荣了当地的文学创作,并标识着岛国人民特有的内在气质和人生观,一直到一千年后的川端康成也仍然受着它的深刻影响。川端康成的作品以女性的眼光,静态的观察、感知身边世界微妙的变化,在矛盾的重重压力下,逐渐改变再汇聚成很统一的对人世间的看法。川端康成对他笔下的女子表现出特别的崇敬和同情,习惯性的拿她们纤弱、静谧、纯洁、伤感的性情与大自然互为参照,再达到作者渴望的谐和、完美的物我难分的理想境界。川端康成全身心的沉浸在自我狭仄的感性的空间里,但理智与感性是彼此依存的,随时平衡二者的关系,避免走极端是人的一生始终要努力的其中一件事。所以川端康成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不过在单一的承继《源氏物语》的叙事主题,同时他因为自己不能像紫式部能在诗歌上有一些建树而感觉遗憾。仿佛日本后来的文学都因为《源氏物语》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日本平民对祖国的情感似乎也因它被恒永地笼罩在女性温顺、纤弱、略微哀伤的美之下。

  提到日本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引进了唐文化,然后诞生了被日本民族视为日本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但唐文化只能代表这一时代的坐标,它应当被看做中国整个文化领域的局部。日本人并不知道自己带着许多遗憾就与中国过早地断绝了往来。一千多年后,日本文学的潮流涌向西方,然而,“明治以后的作家,几乎都是没有完全消化西方文学的牺牲品”,尤其不久日本的战败,也不曾开创日本文学的新景象,最后仍旧回归到陈旧的传统里。因此,日本文学固然有其独特,但观览全局却十分单一,日本闭关锁国的一段历史自然要对之负总责。日本为什么突然改变外交政策,我很不理解,但是一千多年与外界的决绝,我们可以想象它对日本民众的心理影响可谓巨大而恒久,结果直截导致了日本人的内向、超出理性的自尊心——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一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说过于沉湎于感性的世界)的作家的创作绝不可能有大的突破。非常想引用中国儒家很著名的“文化决定论”,但有一个前提:有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本国文化与之相偎依,什么样的文化根基再决定未来的文学前景。由此令我想到中国之所以呈现出深厚广博的文学景观,与春秋战国自发、自由的论辩氛围是分不开的。

  2004年8月14日草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