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情节结束的构思美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陈国平

“议项链”,是《项链》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从情节看,小说从“借项链”写起,经过“失项链”,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结束,主题已经体现,结构已属完整,为什么还要写“议项链”?按照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的确,创作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它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写了“议项链”这个情节,点破了钻石项链是假的,使情节发展出现了新天地,使作品更具有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结构更加奇特、完美、自然。这个情节,可说是“点睛”的妙笔。那么,这个情节,是怎样构思出来的呢?

1.“赔物的追述”,是“议项链”(情节结束)的引子。

这段妙文,是采用主人公“自我回顾”的方式开头的。在此之前,借物者(玛蒂尔德)对物主是敬而远之、见而避之,为什么今日却迎上前去、主动打招呼?

原因之一是:处境改善了--经过十年奋斗,既赔了项链,又还了欠债,不必常年累月束缚于繁重的劳动之中了。

原因之二是:心情平静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卸掉了,敢于在众目睽睽的公园露面了,羞于见人的心理消除了。

原因之三是:敢于说话了--艰苦的岁月过去了,重重的困难克服了,意外的“灾祸”消除了,因此,乐于把这个胜利的喜讯转告给知心朋友。

2.“误会的解释”,是“议项链”(情节结束)的奇闻!

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和安排故事情节上,既遵照了“性格法”的原则,也运用了“误会法”的技巧。而且在“误会法”的运用上,不是偶尔用之,而是贯串始终。误会的焦点就在于:对钻石项链真伪的辨认。玛蒂尔德之所以把赝品当真物,是有因可寻的:①就人而言,不敢想像那位“富有”得令人倾倒的朋友,竟会收藏价钱低贱的假货;②就物而言,不敢相信那挂置放于缎盒、储藏于镜柜、光彩照人的项链,竟会是赝品;③就己而言,生于“蓬门”,嫁于“寒士”,难见珠宝一面的家庭妇女,一眼就能看出珠宝的真伪吗?④就理而言,即使是对友人珠宝的真伪有所怀疑,又怎么好意思启齿相问呢?何况用毕就要归还于人呢?就这篇小说看,“误会法”是创造戏剧情节的成功技法。

由于玛蒂尔德在项链事件上的认假为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戏剧性情节:

在“借项链”中,当她借到项链之后,情绪陡然兴奋起来,兴奋到手发抖、心狂跳,“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烈地亲她”的程度。在“失项链”中,当她发觉项链丢失之后,情绪骤然下降,下降到丈夫“惊惶失措”,自己“吓昏”“发呆”,感到“灾祸”临头的地步!在“赔项链”中,当她赔偿了项链,还清了欠债之后,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由衷地“高兴”了,“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在“议项链”中,新的爆炸性的情节产生了:佛来思节夫人道出了项链质料的真相!给小说的戏剧性情节赋予了更大的戏剧性,给玛蒂尔德的悲剧赋予了更大的悲剧性!把小说的情节构思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篇小说看,“误会法”也是扩大小说容量、深化主题思想的有效技法。

在“议项链”中,由于误会的揭穿,使人思潮奔腾,百感交集。作为项链事件的当事人玛蒂尔德,也不至于无动于衷吧?她想到了什么?

①会不会感到震惊--震惊于佛来思节夫人所说“奇闻”的唐突。觉得生活在开玩笑,还是自己在做梦?

②会不会感到钦佩--钦佩佛来思节夫人的无私,毅然地将一大笔不义之财拒之门外?

③会不会感到追悔--追悔自己贪图一时之乐,换来十载之忧?

④会不会感到埋怨--埋怨自己有眼无珠、有头无脑,少问了一句话,浪费了一世青春?

⑤会不会感到欣喜--欣喜自己收回一大笔意外之财,大可改善一下生活?……

此时此刻,玛蒂尔德想到的,是这些问题吗?对此,小说只字未提,任凭读者的想像在无限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作者单位 湖南澧县二中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