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孔乙己》的修改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马祥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章的作法时,主张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不过就初学写作者而言,“是必须知道了‘不 应该怎样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要想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就要看 “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因为“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 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 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他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 习法”,只是“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早已是“有定评的大作家”,鲁迅先生自己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未定 稿,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好“教材”。本文要谈的关于《孔乙己》一文的修改,就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孔乙己》最初发表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4号上,编入文集时,鲁迅先生又作了很多 修改,这些修改,既有大到整句话的增删,也有小到一个字、词,甚至一个标点的改换。那 么。鲁迅先生作了哪些改动,这些改动有何效果呢? 一、表达效果愈加形象生动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把“吃喝”改为“ 坐喝”。“坐”既与短衣帮的“站”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二者地位的差别,也形象地写出 了“长衫”主顾喝酒时的悠闲自在。“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修改之后,在“便回过脸”的后边加上 一个“去”字。这一“去”,使小伙计“回过脸”的幅度变大,动作更为彻底,更加写出了 小伙计对孔乙己的不屑一顾。“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修改之后,“跌跌”之间加了一个逗号。这样一 来,使孔乙己说话时的慌乱更加明显,更加显出他的窘态。 二、语意更加准确明白 “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修改之前,并没有这一句话,修改之后,在“倘 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后边加了这一句。加上这一 句,就使下文的“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的“阔绰”指的是“买一 样荤菜”,没有这一句,则“阔绰”指上文的“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如果这也算 阔绰,那孔乙己也买茴香豆,甚至还给孩子们分吃,自然属于“阔绰”行为,但这又显然与 他的经济状况不符。这一修改,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只有着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把“着长衫”改为 “穿长衫”,这样读来更加明白晓畅。 “他面孔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把“面孔”改为“脸上”,这样读来就更加通俗明了 。 “于是这一群孩子又在笑声里走散了。”把“又”改为“都”。前边并没有出现孩子们“在 笑声里走散”的情节,此处用“又”,明显不妥,改为“都”,指走散孩子的数量与范围, 便准确多了。“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了!’他不答应。”把“答应”改为“回答”。“喝酒的人”只是取笑孔乙己,并没有求他 帮忙,因此孔乙己也无须“答应”。改为“回答”,显然准确多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来?……他打折了腿了。”把“他怎么来”改为“他怎么会 来”。前者强调来的方式,走着来?坐车来?后者强调的是来的可能性,“喝酒的”人说的 显然是后者——不可能来。 三、语言更加干净 “青白脸色,皱纹中间时常夹些伤痕。”修改之后,删去“皱纹中间”的“中”,“皱纹中 间”即是“皱纹间”,删去之后,语言更加干净。 四、语言之间的节奏更加和谐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东西了!’”修改之后,在“人家”后边加 一个“的”字,这样,这句话的停顿便成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读来节奏 整齐而和谐。 五、语意得到强化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记得。”修改之后,在“至今”之后加一个“ 还”字。这样就使“记得”得到强化,从而突出了孔乙己在酒店中的特别身份与地位。“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修改之后,在“我想”后边加上了一个 逗号,从而突出了“我想”,强调了“我”对孔乙己的不屑一顾,也为下文的“不耐烦”作 了铺垫。《孔乙己》已是发表之文,鲁迅先生却不厌其烦,字斟句酌,力求完美,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他那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也不难悟出文章写法的一点技巧——其实,前者才是最大的技巧 。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市二中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