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启示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提起《战国策》,人们首先想到的大约都是让孩子从小受磨练的"触龙说赵太后",由"吾与徐公孰美"引发统治者应广纳众言、多听批评的"邹忌修八尺有余",从"出无车,食无鱼"之叹说明要尊重人才的"齐人有冯谖","荆宣王问群臣"中使人回味无穷的"狐假虎威"的故事……这些确是值得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因此,从中学课本到各种"文选"选登的往往都是这些篇章,但现在多数人对《战国策》的了解似也仅限于此,结果《战国策》其他更加丰富精彩的智慧和文化历史内容大都被忽略。也难怪,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非专业工作者确无时间和耐心通读几千年前那佶屈聱牙的文字。 因此,《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将此书全部译为白话,并把每篇都作了提要和解析,使更多人全面了解《战国策》成为可能。 《战国策》共有三十三篇,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到秦统一,作者不明,原无确定书名,由西汉刘向考定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春秋战国正是周室衰微、群雄并起的年代,数百年间兵革不息,各路雄杰逐鹿中原,无数生灵涂炭。不过有道是"乱世出英雄",这个纷争不息的年代,也为一些聪明诡诈之徒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大舞台。由于当时封建专制制度尚未最后确立,因此平民出身的策士、说客可以自由的身份直达国君,以自己的治国之策打动君王,谋取自己的名利地位,正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旦得宠,便一步登天;如不被用,则转身投靠其他赏识自己的君主。一方面,策士们这种"来去自由"的独立性为后世所无,保持了一定的尊严。但另一方面,策士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朝秦暮楚,只有利害,没有是非,毫无原则可言。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惠王并吞天下,连上十多次奏章不被采用,于是转身来到赵国,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秦。对策士来说,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对此,西汉刘向的分说颇为深刻。他认为周文王、武王时天下太平,"崇道德,隆礼仪",纲纪严明,"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因此可以德治天下。但战国是大兼并的时代,礼崩乐坏,仁义道德已荡然无存,此时"非威不立,非势不行",讲究的是"势"与"术"。因此"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 此种情景,策士自然也难讲"道德"。对此,刘向颇为理解:"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的确,《战国策》充满了策士们在一发千均之际挽狂澜于即倒的奇谋险计,每每令人拍案叫绝。 这些策士谋臣的计谋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他们对"人性"有相当深刻的洞察,对人性的种种弱点、缺欠,人性中的"恶"等幽黯面认识尤深。事实上,《战国策》将政治与道德分离,通过一则则惊险故事,告诉人们政治是不道德或曰政治是非道德的。仅就此点而言,《战国策》又与将近两千年后西方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有相通之处。有人称《君主论》是西方的"政治心理学"著作,同样,《战国策》也可说是中国的"政治心理学"著作。当然,《战国策》不象《君主论》那样有系统的理论,不过,却更加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君主"们复杂扭曲的内心世界。在《战国策》中,统治者的心理、品质、行为与凡人一样,甚至更加阴暗,全然没有后世儒家为统治者披上的"天子"因而也是道德象征的光环。 由于儒学认为人性本善,因此重视道德教化,所以中国政治传统缺乏对权力的制度性制约。然而,《战国策》揭露了中国传统政治更加真实、残酷的一面,表明在实际运作中政治是非道德的,权力是可怕的。唯其如此,政治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运作,权力必须为一定的"制度"所制约。这可说是《战国策》在今天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 4 of 5 网友认为上面的评论有帮助,这个评论对您有帮助吗? ★★★★★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商人 该顾客对商品评级 评论人:虎穴眼 2003年5月23日 三、濮阳人吕不韦 提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战国商人吕不韦是历史上所有商人中最伟大的商人。商人的本领就是交易和投资,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吕不韦是最善于进行长线投资和最大宗贸易的。他的买卖非常成功、令人叫绝。 原文: 译文: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去做买卖,见到秦国入赵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便问父亲:“农耕获利几何?”其父亲回答说:“十倍吧。”他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倍?”答道:“一百倍吧。”他又问:“如果拥立一位君主呢?”他父亲说:“这可无法计量了。”吕不韦说:“如今即便我艰苦工作,仍然不能衣食无忧,而拥君立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卯城这个地方,吕不韦前往拜谒说:“公子奚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母又在宫中。如今公子您既没有母亲在宫内照应,自身又处于祸福难测的敌国,一旦秦赵开战,公子您的性命将难以保全。如果公子听信我,我倒有办法让您回国,且能继承王位。我先替公子到秦国跑一趟,必定接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王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说:“阁下可知?阁下罪已至死!您门下的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府中珍宝、骏马、佳丽多不可数,老实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小人倒有条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让座施礼,恭敬地表示请教。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子[]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那时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草,萧条冷落。现在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则无子的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阳泉君说:“对,有道理!”便进宫说服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现在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义的,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了。”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秦国。 公子异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有心计,并特地亲近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公子异人认作儿子,并替他更名为“楚”。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孩儿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秦王也就罢了,让他留宿宫中。一次,异人乘秦王空闲时,进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赵国,赵国豪杰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数。如今陛下返秦为君,他们都惦念着您,可是陛下却连一个使臣未曾遣派去抚慰他们。孩儿担心他们会心生怨恨之心。希望大王将边境城门迟开而早闭,防患于未然。”秦王觉得他说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谋感到惊讶。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说:“寡人的儿子数子楚最能干。”于是立异人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后,任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将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食邑。而王后称华阳太后,诸侯们闻讯都向太后奉送了养邑 点评: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真可谓“世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功”。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个步骤来进行谋划: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其二,这个“奇货”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费力的工作。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归异人。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 尤其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游说口才,每次他都正中游说对象的下怀,都能够使对方欣然接受。这是因为他能够深刻地洞察到对方的需求,能够预期到事情的未来变化,以替对方着想的角度来使对方轻易就范。说服对方,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过程。掌控对方的需求,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以为我用。 以上观点选自新书《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 2 of 3 网友认为上面的评论有帮助,这个评论对您有帮助吗? ★★★★★ 商战智慧书 该顾客对商品评级 评论人:周江 2003年5月23日 作者:周江 中国人为什么在世界上还可称得上是聪明的呢?看看留存至今的《战国策》就知道了。一本书中说尽了人世间一切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在各种力量角逐中生存发展所要具备的技术和眼光。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想不明白的事情,看看《战国策》就会霍然开朗、茅塞顿开。新近出版的《谋略与雄辩宝典》一书因评析这部古典著作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我们不敢保证今后不遇到艰难险阻,但是我们有理由想信,只要《战国策》这样的智慧书流存下去,我们的民族就不会死亡。 做生意和攻城掠地有许多共同点,开拓市场与开疆扩土有着本质相似性,古人的智慧在今天有了新的用处。面对影影绰绰的算计和谋划,怎不让我们生起一丝丝凉意,难道经商一定要尔虞我诈吗?《战国策》虽然教了人们许多计谋,但实际上不是教人欺诈,而是授人诚信之本。诚信要立足于对人性的理解,而不是对人性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虚妄见解或根本就是无知。我想讲的例子是卫人新妇的故事。这个故事最适合用于单位里的新人,新人该做什么才不致被人认为过于热心或别有贪心?新人该做什么才不致被认为融入不了一个集团?什么叫情理,古人的行为确实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对于卫人的新妇,夫家的人只是讥笑她毕竟是刚过门的媳妇,也不好当众数落或者在过门第一天就给她脸色看。但是新妇的行为给人留下处处要占先、要独揽家庭大权的印象,可能会给她今后生活带来麻烦。其实这位卫人的新妇很可能只是为了表现而表现,使人觉得她会过日子;里里外外一把好手;而且多么体贴夫家,这些无非表明了新人的某种急切。但好心却酿成了不合情理的行为,实在让我们值得反思值得变聪明一点。 《战国策》里的故事全部都耐人寻味,包含着生活的阅历和对事理的精辟提炼。而作为《战国策》精华的《谋略与雄辩宝典》一书,作者在其中笑看世事变迁,人生冷暖,并且结合了当下的形势,在他笔下,《战国策》回复了本来面貌并且具有了不少新意。 2 of 3 网友认为上面的评论有帮助,这个评论对您有帮助吗? ★★★★★ 一本洞察社会、提升成功素质的古代案例宝典 该顾客对商品评级 评论人:lili 2003年5月23日 ----读《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 古为今用,挖掘古代典籍中的精华,成为近来很多图书的主题。如京华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史记故事》、《资治通鉴故事》等图书都以精美的装帧、时尚的版式、以古喻今的内容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和读者的一致追捧。这一现象证明了经典永远是经典,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顺应图书界的这股潮流和当下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本旨在以古鉴今的图书---《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成为近来图书市场的亮点。该书见解独到新颖,对提升成功能力而言非常实用 该书以《战国策》三十三篇为主线分为33部分,每部分选取其中最精华的章节,每章节分为四个部分:提要、原文、译文、评点,内容主要是从语言传播学、社会政治学等角度分析《战国策》中体现的内政、军事、外交、经济、为人处世的谋略和杰出人物的游说、演讲和辩论才能,对提高当代人洞察社会、提升自我成功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对当代国际关系、外交、内政、军事、传播学、公关、经贸等领域学科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战国策》是彪炳千秋、影响深远的一部谋略宝典、论辩宝典、文学宝典,记录了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活跃自由的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略权术和词锋凌厉、汪洋恣肆的雄辩口才,是当时的英雄才俊们制定各项事业战略策略、用言辞游说政要辩驳对手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其中众多的游说辞、论辩辞文采与义理都堪称绝唱、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千百年来,《战国策》被广泛运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公关等领域,极富成效,极享盛誉。《战国策》和《鬼谷子》同是纵横家一派的名著,但《鬼谷子》多是精要的哲学话语和抽象的理论原则,晦涩艰深,而《战国策》是由鲜明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组成的无数案例,是运用、证明和实践《鬼谷子》的一个巨大的口才、谋略案例宝库。西方的MBA等案例教学法近年来才流行,实际上我国古人早就为我们提升谋略和口才准备了如此壮观实用的案例库。 《战国策》同时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散文名著。它长于叙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栩栩如生,语言明快流畅,辞采华丽、铺排夸张、气势宏伟。论辩直抓要害,单刀直入,说理常用寓言故事、逸闻掌故。古往今来,学者们对它无不津津乐道。 本着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目的,该书以现代人的口味和眼光评析、诠释《战国策》,点评文字犀利雄健、观点独到深刻、极富原创性和时代感。本书开篇以雄健的笔力总结了本书十个最重要的观点,并将观点在全书以一贯之。作者认为没有事实本身,只存在它的传播方式。人们只生活在语言传播的世界中,传播决定了事实真相。语言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对事实真相会起到支配、改变甚至颠覆的作用,人的语言最具有魔力最具有危险性。 作者还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战国重大事件从新的眼光和角度进行了评价。作者认为荆轲刺秦王是政治上的败笔。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肯定荆轲抗暴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是一回事,检讨燕太子丹的决策失误是另一回事。至刚易折,政治中的退让、等待、忍耐比勇猛的义无返顾有用的多。政治就是一门把握可能性的艺术,周易中讲"灭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韬光隐晦、以退为进、坚韧的耐力方可成事。凭着血气之勇的刺秦,固然可以赢得千古英名和美学价值,但却既给行动者本人造成劫难,又对事业进程毫无补益。 作者洞察历史和现实,具有老辣的谋略城府,绝没有囿于陈见,也没有流于俗见。作者解读《战国策》,于国家于个人都大有裨益。,一切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杜钢建教授对该书的好评:“谋略与雄辩无疑是各类各级领导所应当学习的领导艺术。此书作者以青年领导的胆略和雄心,结合人生磨练的刻骨铭心的体验,纵论和解读《战国策》的领导艺术。其中独到的思想闪电会撞击和震撼读者的心灵,让你掩卷三思。”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