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作文素材整理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2024-12-18 手机版


 一、《长征胜利万岁》

适用话题:“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的使命”、“苦难中的辉煌”

1936年10月18日,红军部队经过千山万水,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克服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到达了江西吴起镇。两年里,他们万里行军,纵横十几省,红军将士们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他们用脚丈量的寸寸土地,无不彰显了大无畏的长征精神。

二、《大战中的插曲》

1、适用话题:爱憎分明,明辨是非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聂荣臻元帅面对两位无辜的日本小女孩,没有因为他们是敌国的孩子就草率行事。相反,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不仅悉心照料,还安排专人将她们安全送回日本兵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的仁爱之心。这种厚道仁爱不是无原则的博爱,而是明察万物是非之后的理性之爱。

2、适用话题:赋能科技,建设国防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元帅主管科学技术工作。他亲自出面组建了火箭、原子能、飞机、舰艇、电子设备等国防科技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有质量的科技人才,不但产生了“两弹一星”精神,同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科技管理经验,铸就了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适用主题:不畏困难、信念坚定

焦裕禄同志在临危受命之际许下“请组织放心”的铮铮誓言,在形势严峻的兰考写下“不改变兰考面貌死不瞑目”的拳拳承诺,又在临终前留下“死了也要看着人人民把沙丘治好”的炯炯遗言。年轻干部要传承并弘扬焦裕禄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中坚定信念、增强定力。

2、适用主题:脚踏实地、甘于奉献

60年代兰考的盐碱地整治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白茫茫的盐碱地,焦裕禄同志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走访全县120多个大队、记录84个风口、1600座沙丘,用汗水浇灌承载人民希望的泡桐,给荒芜的兰考换上了绿色的新装。

3、适用主题:躬身实干、心系人民

焦裕禄同志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上,罹(lí,遭遇,遭受)患肝病也始终挂念着兰考人民,在大雪天忍受着疼痛,一连走访9个村遍访群众疾苦,用最纯粹的初心、最深厚的情怀彰显着公仆本色。

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适用话题: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逆着万千车流,在凛然严冬中、在危急四伏的疫区,如钟南山一般的逆行者依然选择奔赴最前线,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不惧险难,以血肉之躯为你我撑起生命的屏障。他们或许并非身怀异禀,却有一颗温热、执著的心。一份不留名的物资、一个无声的背影,他们身体力行地诠释着那句箴言,“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2、适用话题:为国为民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钟南山承袭家训,始终心怀国家,为民奉献。非典猖獗的时期,始终坚持在临床最前线救死扶伤,为了真切了解病人状况,还在摘口罩的情况下诊疗。十七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袭来,疫情再度侵扰人们的生命,钟南山又一次临危受命,坐镇抗击疫情的前线战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用逆行的背影阐释了何为中国脊梁。

3、适用话题:勇于发声、敢于发声

直面现实是艰难的,往往令人受挫、士气萎靡,但勇于发声、敢于迎战却也是挥戈回日、夺取希望与成功不可缺失的关键。在病毒肆虐、举国动荡的时期,少有人敢于挑战权威。在众说纷纭中,为了正视现实、为了生的希望,钟南山仗义执言、依然发声,不避重就轻。他的敢医敢言成了“真话”和“良心”的代名词。

4、适用话题:最美逆行、不怕牺牲

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他虽已高寿,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他挺身而出,勇敢逆行,奔赴疫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抗争,与死神争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

五、《<论语>十二章》

1、适用主题:理想、信念、坚持

孔子成年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开始为期16年的讲学,并吸引了大批门生。50岁那年,他任鲁国司寇,后遭小人暗算被撤职。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继而开始了前后长达13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2、适用主题:胸怀天下、追求和平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选择出去周游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生平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致力于将其主张推行于天下。

孟子像孔子一样,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收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终其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2、适用主题人之初,性本善

一个人只要还能被称之为人,还有人性,那么他的内心就必然存有这样一些道德的种子——恻隐之心(仁慈)、羞恶之心(正义)、辞让之心(谦逊)、是非之心(理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生俱来的良心。因此,不要把道德误以为是人性的束缚,它不压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内在于人性,归属于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种子)。我们常常感觉幼小的心灵特别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副天然的好心肠,这样的良心正是人性之初未受污染、未经磨损的本色。真正的道德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不是一个人再三权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

3、适用主题: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中实现精神的利已、在利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就像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他人是我,他人是另一个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是我所不是的那个人。”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他人与我之间并不是全然隔绝的,“他”或许就是往日的那个“我”,而“我”也曾是、正在是、或将是某个“他”。感同身受,或者说恻隐之心连接起了“他”与“我”,也就连接起了“利他”与“利已”,这便是“道德”温柔的起源。

4、适用主题:坚定心志,磨砺品格

“忍”字,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核,亦有多重含义。“动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指在身陷个人困境时坚定心志,磨砺品格,潜心提升自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则是在感知他人苦痛时怜悯体恤,并付诸行动,伸以援手的温暖本性。

七、《五石之瓠》

1、庄子其人

(1)适用主题:内心平静,爱憎分明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在道德上有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悲愤与绝望,他对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追求。可见,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情感的人。

(2)特立独行、不为金钱折腰

楚王派人带着厚礼,请庄子出任楚国宰相,想委之以国家大事,但庄子推辞了。虽然庄子有才德而无为,但庄子那些达官贵人朋友还是防范着他、生怕国君看上了他的才能,进而挤掉自己的位置。一次庄子去梁国拜访老朋友惠施,有人说庄子是来取代他的,惠施急了,害怕自己的宰相之位不稳,便先下手为强,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庄子。庄子嘲笑惠施说:“老鹰抓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欢喜得不得了,看见凤凰飞过,赶紧把老鼠捂起来。难道凤凰也稀罕这只臭老鼠吗?”庄子不愿意被统治者利用,终生不做官。这是庄子特立独行的高洁志向。

2、适用主题:转换思考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否则再好的器物到你手里也是枉然。本来这么大的葫芦,只需系一根绳子于腰间,就可以逍遥于江湖,而惠子无论是掏空它来盛水浆还是剖开作瓢,都无法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势一一做容器。当人执着于固有的思维或者小的利益时,就很难有大的通达。

3、适用主题:无用之大用

“无用之用”当真无用?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追求有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追求看得见的物质提升,但当我们把时间都用在了追求“有用”上,是否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使我们自己只着眼目前,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有用之用”,人生会有缺憾,而无用之用,立足长远,寄托心灵,方为大用。

八、《兼爱》

适用主题: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人之心,是人的天性,但也具有差异性:爱自己胜过爱人,爱亲人胜过生人。而墨子的兼爱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功利性与平等性,强调了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的逻辑关联,得出“只要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地爱他人,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太平”的结论。

相同事例:陶行知留学回国后放弃了北大教职,来到偏僻的晓庄,致力于农民的开化教育。张桂梅创办了华坪女高,引领了多少山村少女走出贫困落后。疫情中的逆行者们离开了安全与稳妥,走向了危险与不确定,庇护了身后千万群众。引领着这些英雄的,是担当、责任,更是视他人为己身,爱他人若爱己,忧他人之忧,悲他人之悲的,平等的,无私的,由对个体推至对普罗大众的兼爱。

九、《老人与海》

1、适用主题:抗争命运、永不服输

当夸父向着太阳不停奔跑,这个世界便多出了很多同样全力追逐、永不停歇的人们。勇者无惧,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都可称作英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虽然只带回了大马林鱼的骨架,但他始终不曾言败。并非劳而无获,他没有输给强大的对手,垂暮老年也没成为他放弃的理由。力挽狂澜、走出绝境,他是孤独又强大的勇士,亦是他梦中永不服输的雄狮。

2、适用主题:生命的精彩

写作、战斗和冒险,海明威正是凭借这三者去获得独特而极致的生命体验,从而摆脱日常的琐屑和生命的昏庸。而对于我们新时代新青年来说,活出生命的精彩,不一定要以如此雄壮而激烈的方式。树立和坚守为国报国的初心,终其一生追逐人生的梦想,矢志不渝地提升自我的学识、智慧和修养,又何尝不是在追求生命的精彩。

3、适用主题:斗争精神

“这时天已全黑,他却看不到通明的灯火,也见不着零散的灯光,只有风持续地吹着船帆,他觉得也许他已经死了。”海明威或许也多次陷入类似的沉思,他的一生跌宕又精彩,他有一万种理由可以安享荣誉浑噩度日,而他自始至终都未曾放弃过斗争,就如他骄傲得让人有些讨厌的性格一般,他始终倔强地昂扬头颅,和生活做勇敢无畏的斗争。因为他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适用主题:乐观坚定

海明威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即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所熟悉的人、事、物都极速变化,外界给他们冠上“迷惘的一代”的标签,他也从未颓废失落,反而是用自己的奋斗和才华证明自己,鼓舞同伴。《太阳照常升起》一书的卷首引语写道:“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落下,急归新出之地。”海明威亦如燃烧的太阳,他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万千年轻的人们,让他们振作,为了自己的未来和梦想而奋斗。

5、适用主题:永不言败

王小波曾这样评价《老人与海》:“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海明威本人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永远犀利明亮,是一座流动的冰山,一团燃烧的火焰。冰山不会融化,火焰永不熄灭,海明威是硬汉、猎手、渔夫、赌徒,人道主义者,不称职的丈夫,浪漫的情人,他的身份多变又复杂,而贯穿他一生永恒不变的,便是"斗争"二字,正如他在《老人与海》中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6、适用主题:面对挫折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看那古老而孤独的老人,带着生命的镣铐,与恣意汪洋缠斗。这部生命史诗的笔下,是圣地亚哥,也是寂寞又顽强的海明威自己。坎坷的前半生留下无数病痛的隐患,亦烙印下了灵魂深处的品格。“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