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简答题必背术语详解:叙述特点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4-10-27 手机版 | ||||
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有限视角叙事(限知限觉、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又是故事里的角色),全知视觉(“上帝口吻讲述故事”指的是小说的叙述方式,就是用全知的视角和口吻,带有先知的意味,可以剧透,制造悬念,渗入人物内心世界,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情感,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很好地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儿童的视角、动物的视角、(可以考虑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注意视角的转化 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不太明显;“客观” 地展示画面和场景,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主观”地展现,充分流露情感和爱憎 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1、快速:概要、省略 2、慢速:停顿、场景 4、在叙述的方式上,顺叙(脉络清晰、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情节完整、结构严密)、补叙(过程清晰、更好表达主题) 5、在叙述的人称上,第一人称:亲切、代入感、便于抒情,有时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第二人称:拉进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感染力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一、叙述的视角 叙述,是小说的重要因素。故事是由谁来说,讲述者不同,它的视角和口吻会不一样。 叙述的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作者像上帝一样,什么都知道)和“有限视角”(作者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述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也了如指掌。 “上帝口吻讲述故事”指的是小说的叙述方式,就是用全知的视角和口吻,作用是: 1、带有先知的意味,可以剧透, 2、制造悬念,渗入人物内心世界 3、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情感, 4、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很好地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 (1) “上帝俯瞰” 第三人称视角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叙事人相当于是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揣度每个人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很清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全知视角 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断: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2) “凡人目光” 第一人称视角 有限视角(限知限觉、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又是故事里的角色)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 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 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价,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 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便于抒情。但要注意,小说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我”与小说中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活着》《鲁宾逊漂流记》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自己。如果是主角,则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如果不是主角,“我”是第一人称,作用比较复杂,因结合文本灵活分析。 ①增强小说真实性。作为见证人(《孔乙己》)、旁观者、观察者、讲述者。 ②串联故事情节。可能是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故乡》) ③突出主要人物。作为陪衬(反衬)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纯真反衬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庸俗。 ④深化小说主题。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或者寄托作者情感。比如《没有名字的东西》 ⑤推动情节发展。可能从单纯的旁观者、讲述者成为故事的参与者,情节的推动者。(贾平凹《玻璃》) 特殊视角 从叙述主体的角度来看,有一种常为作者所青睐的限知叙述视角——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即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儿童视角可以是一部作品的唯一视角,也可以与成人视角共存于一部作品中。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鲁迅的《孔乙己》《社戏》等,均使用儿童视角,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儿童视角的作用: 1、小说呈现出一种纯净的艺术基调。以儿童的视角呈现小说的场景,展现了孩子的纯真、质朴的心灵世界,叙述亲切自然,富有画面感。单纯的儿童视角更能触摸到生活的本质。 2、小说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很多绝妙的富有童真和童趣的句子,使文中的语言纯净、婉约、富有诗意。 3.儿童世界的单纯更能反衬出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与残酷。 4.儿童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有利于形成活泼、诗性的表达风格。 动物视角的作用 1、手法是拟人化 ,可以更加的吸引读者来进入到故事中 真实亲切、身临其境。 2、写实性地摹写了动物的生活景况和内心世界,并实现了表达深刻?的深层意蕴。 无限视角和有限视角 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一般来说有两个: 一是无限视角,即由作者以叙述人的身份作叙述。这个叙述人是非情节因素,并不包孕在情节之中,但他是创作小说的主体,犹如万能的“上帝”,对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了如指掌,对作品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一清二楚。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就是指作者以叙事人的身份,把小说的内容完整地描绘给读者看。无限视角的优势是能全面叙述人物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但它缺乏真实、亲切、抒情味浓郁的优势。 二是有限视角,作者不出面,让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或某几个人物充当事件、生活、场景、故事情节的目击者和叙述者,叙述者本身并不游离于情节之外,而是溶化在情节之中,成为构筑情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用作者笔下的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世界、透视生活,这便是有限视角的叙述方式。有限视角的优势是能创造一个绘声绘色、并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的故事情节,但是它在全面叙述人物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时有较大的局限。 叙述视角转换 有些小说的叙述视角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来使用。。 【叙述视角转换的作用】 1、能利用各种叙述视角之长去弥补各种叙述视角之短,达到立体地叙述人物和事件 2、表现人物心灵的跌宕与场景氛围的变化 3、深化主题的作用 4、使叙述灵活自由。如《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中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外貌与性格是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叙述的,而有关林黛玉的样貌和表现则是通过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视角来观察的。 叙述视角可以考虑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 如: 1.有限视角(第一人称) 2.全知视角(上帝视角、第三人称) 3.儿童视角 4.动物视角 5.女性视角 6.农民视角 7.病人视角 8.注意视角的转化 二、 叙述的人称 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2.第二人称3.第三人称 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叙述人称交叉运用的作用——扩大表达的时空领域,增强真实性和亲切感,叙述更加灵活自由,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叙述对象。 三、叙述的节奏 叙述节奏指的是叙述过程中起伏变化所产生的话语的音乐感和跌宕美。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叙述是没有意味的。叙述需要详略得当,详细的东西需要放慢节奏,而简略的东西只需一笔带过。空白点、简短对话以及省略可以加快叙述的节奏。 (1)加速和减速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小说的阅读魅力就是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2)省略或隐蔽 ①事件省略 小说叙述,其实叙述的不过是事件——过去、现在或未来,是线性时间下的纷繁人事。作者为了使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紧凑,应该精心地选取特定时段的人事,除此时段之外不必关注的人事往往采用简省的方式处理。 ②内容省略 作者在叙述时有意藏而不露或干脆留白,给读者余出想象的空间,供读者玩味。海明威“冰山原则”:一座冰山的仪态之所以庄严,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省略是小说叙述的一个必要的手段或技巧,它有助于小说叙述集中紧凑、凝练含蓄,使小说于有限的文本之外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让读者读后还能有意犹未尽之感。 (3)重复 叙事频率是指文本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分为话语重复和事件重复。 在小说《伤逝》中,主要是话语重复,像“寂静”“空虚”这两个词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寂静”出现九次,“空虚”出现十八次。作者借助这两个词的话语重复,来抒写哀怨感人的沉重笔调,直烙人心。 另外,在对会馆环境和陈设描写时也用了话语重复:“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用“依然”一词意味重复,一年后,屋子还是那间屋子,环境还是那个环境,陈设还是那些陈设,可是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子君已经不在了。由物及人,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一种空虚的心境。 (4)繁笔或宕开一笔,舒缓叙述节奏,使表达更加充分,内容更加丰富。使情节跌宕起伏,结构有张力。制造阅读障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在小说中等同于延宕) (5)简笔,加快叙述节奏,营造紧张的气氛。 四、叙述的腔调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例如,海明威小说的内敛与含蓄,鲁迅小说的犀利与深刻,余华小说的冷峻与悲悯,老舍小说的幽默与睿智…… 主观讲述与客观显示 以“讲述”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较为明显,小说中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祝福》重“讲述”。 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不太明显,叙述者往往较客观地展示画面和场景,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桥边的老人》重“显示 五、叙述的顺序 叙述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倒序、插叙、补叙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 补叙——补写与事件密切有关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补叙那一片叶子的由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断提到前面(通常是首段),然后从事件的开头开始叙述,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比如《祝福》先交待祥林嫂之死,再按时间顺序回顾她悲惨的一生。再如《泰坦尼克号》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1、去掉插叙并不影响事件本事的完整性,而去掉补叙则有影响。 2、插叙的位置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更不能在篇首;而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但不能在篇首。 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使行文有起伏,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单调。 插叙的作用——对情节作必要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脉络更清晰,内容更充实。 补叙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有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欧亨利式的结尾)。 六、 叙述的结构(情节结构手法) 对比 衬托 铺叙 蒙太奇 伏笔 铺垫 突转、抑扬、留白、悬念、双线、伏笔、巧合、场景浓缩、回忆与现实交织、历史与现实结合,时空交错、虚实结合、层层深入、欧亨利式结尾 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 用寓言的形式展开叙述 叙议结合 叙述结合场景描写 叙述结合景物描写 叙述结合抒情 延宕【副线情节穿插】 摇摆【连续设置悬念或意外,增加戏剧性,吸引读者】 曲笔【有意遮掩,不直书其事】 叙述与写景结合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放慢叙事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更加突出主题。 沈从文的《边城》,开篇便是: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写景和叙事相结合,写出了湘西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以自然风光之明净映衬出了当地民风人情的纯净美好。 回忆(历史)与现实交织——时空交错 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丰富内容(人物故事),使主题内蕴更深刻。体现当代价值与传承。使叙事节奏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2021广州市一测】《魔笛》: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通过现实和回忆的交织,写出朗风的考试经历和梁老师对他的教导(先要弄清楚现实和回忆写了什么内容),使小说情节更丰富完整; ②既突出了梁老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又塑造了他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使人物特征更鲜明; ③表达了朗风对梁老师尊敬和怀念之情,使主题更深刻。 历史与现实交织效果: ①丰富文章内容;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 ②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 ③使叙事节奏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④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 ⑤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使主题内蕴更深刻。体现当代价值与传承。 真实与幻觉(梦境)交织 真实与幻觉(梦境)交织,就是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虚构一些情节,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曲折地反映故事情节以及社会现实。 关联高考: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开头的梦境和现实交织。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时空集中与转换 时空集中就是指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或集中一个场景发生,这样可使故事结构紧凑; 场景转换就是空间场面的转换。场景是小说的环境,要紧扣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 关联高考:2020全国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时间集中在滑雪那段时间。 关联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场景转换:李小二酒店、草料场;有场景集中:山神庙。 小说虚构与艺术真实 读者体验(似真似幻的氛围,引人入胜,思考社会现实)、丰富意蕴、凸显主旨。 关联高考: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实例,比如文本二警卫员为陈毅挤脓血之事,加上作者对人物正侧面的刻画,及大量的细节心理描写,使虚构的小说在艺术上有真实的效果。 引用史料、传说、诗歌、名言、新闻报道、地方志等 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与主旨有关的新闻、地方志、谈话等内容,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关联高考:2018全国I卷阿成《赵一曼女生》使用和赵一曼有关的文献资料,使叙述有变化,且增加了作品真实性。 象征与荒诞 所谓象征,就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使主旨含而不露。 2020全国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中“滑雪”这项活动象征人远离世俗纷扰,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荒诞小说是指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的小说。荒诞小说给读者很强的虚构感,作品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如: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铺垫像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 是“显性”的 伏笔,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失去了“伏”的意义.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悬念与伏笔的区别 1. 从位置上看。 悬念一般用在作品中的显眼处,常开首设悬,紧扣读者心弦,卒文释悬,使读者有茅塞顿开之感。又叫“卖关子、吊胃口” 伏笔一般设于人不着意处,“隐形”。看似闲散之笔,实则与后文的“照应”遥相呼应。 2. 从作用上看。 悬念有意置悬念在前,藏结论于后,有时连续设置悬念,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浓。有急切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当最后悬念释除,真相大白时,读者急切期待的情绪才松弛下来,感情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极大艺术享受。 伏笔有意在文中不显露的,直到后文出现了“照应”,读者才恍然大悟,使后文中突然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显得合理。文章的结构更紧凑严密。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