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方向预测之“开放类”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4-06-18 手机版 | ||||
0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空、土地、太阳、月亮、星辰、山岳、河流、花草,是 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成长的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常见的意象,连接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每每观之或念之,你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怀想或遐思? 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成长物语”征文专栏,请结合其中一个意象,任选下面一个写作任务,完成投稿。 1.讲述你与这个意象相关的故事,记录你的成长。 2.描绘你面对它时的遐思,揭示其寄寓的文化内涵,并反思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大河启智慧,流水伴成长 在浩渺的宇宙中,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它们是大自然的恩赐,而赐予我最多的当属河流了。她启我智慧,伴我成长,成为我生命的动力之源。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和小伙伴们沿着故乡的月牙河溯流而上,像《桃花源记》里的渔夫那样寻找河的源头。河道越走越窄,还出现了许多支流,我们便沿着流量最大的河道走,一直走到大山脚下——月牙河的源头是一泓清澈的山泉。我们又顺流而下,寻找月牙河的归宿。河道越走越宽,河水打湿了裤管,河水没过了膝盖,河水又齐腰深了,我们再不敢再往前走了。 一个星期后,当我们踩着月牙河的水再次溯流而上时,发现竟有几处断流了。而源头也变成了一个小水坑,大概老牛一口气就能喝光吧,这让我们唏嘘不已。我们赶紧原路返回,再次顺流而下,当走到一周前到达的河边时,发现大河竟没有多大变化。同伴说,应该是别的支流补充了大河的水源。我茅塞顿开:大河的水是由小河汇集而成,而小河的水不大可能由大河倒灌而来。月牙河注定无法长成大河,但我必须让自己成长为大河,因为只有大河才不会干涸。 后来我在县地形图上找到了家乡的月牙河,她是浔河的支流,浔河又是沭河的支流。老实说,我心中的河最初的样子是毛细血管一样的浔河。后来我在课本上认识了黄河、长江,认识了尼罗河、亚马逊河等流淌了数千万年的大河,我心中的河也在不断地变换着样子。 再后来我在文字间看见了另一条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河,他在河边发出时光易逝的浩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辛弃疾的河,他看见了江水滚滚东去的坚定与不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李白的河,他说做人就该有磅礴的气势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河,他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和所拥有的美好。《史记》是司马迁的河,流淌着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河,两岸开满了勇于实践追本溯源的繁花。《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河,河水泛着自立自强善良勇敢的浪花……文字间流淌着的河流渐渐丰盈了我心中的大河。 这些有形的河流和无形的河流,最终在我心中奔涌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这条河不只为抵达大海,还为流经更多的土地。这条河一路曲曲折折,不只为丰盈我自己的生命,也为滋养更多的生命。每当我疲惫的时候,我都会坐在心中的河畔,聆听它智慧的涛声,汲取她磅礴的力量。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就在刚刚,老子告诉我应遵从心中大河的指引,探索,学习,成长,让生命成长为一条永不干涸又泽被四方的大河! 0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往而不在风中。有人善借风力,直上青云;有人逆风而行,无畏艰难;有人随风飘荡;有人风中挺立……风,吹拂人,也在塑造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抚人,育人,与人同行 风,自何而起,吹向何方? 你对它的印象,是拂去眼角泪滴的精灵?还是呼啸而过磨炼意志的考官?亦或是结队同行的伙伴? 抚慰了人心、磨平了棱角,陪伴了岁月。风在抚人,育人、与人同行。风穿过我而行。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人与风同欢喜。它的温柔无时无刻打动着人心。面朝春风,与之相迎的是大地的繁荣与无数张笑脸。沉浸风中收获短暂而可贵的记忆,似乎生来是风的宿命。忘记烦恼,抛却忧愁,引吭高歌。如行云自由游荡,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约束,心灵畅快翱翔。人类对风的初印家,美好向又短暂。 很快,风展现了它的锋芒。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强劲猛烈的风同样令人心惊。扎根地下的竹,随风吹吸落的叶,风雨飘摇的游子,风展现了它无情的一面。迅猛,来势汹汹,让人无法直面,昔日跃动的精灵,变为洪水猛兽,试图压垮人内心的防线。令人避而远之。 或许,我们错怪了风。 经受住疾风,也成就了竹之青翠。“来看琅轩色转明”,长松谡谡的面貌也同样来源于看似冷漠无情的风吹的打。风明白,人是务必要蒙受苦难的,为此它费尽心思,试图在人生困难来临之前,为人类打造松竹般坚硬强的意志。巴尔扎说:"不幸,天才的晋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经历了风的考验,人类终于明白,承受摧残和拥抱幸福属于同一种能力。风好像是无情的教官,内心中却企盼人类茁壮成长,无惧风雨。 我们不断成长,多年以后才猛然回头,赫然发觉风竟然一直结伴同行。 "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人生得意时,是风与人陪伴。"疾风知劲草",失落时,是风与人陪伴。擦去你眼前的泪水,风陪伴你爬起来继续向前。 然而,风终究属于外力作用,万一有一天它消失,你是否会无所适从? 这时,或许我们该扬起心灵里栖居的风,无惧孤独,无惧苦难。余秀华说:"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身当青年,我们也应将风的外力转化为守护本我的内力,在云蒸云龙之时舍我其准,在国家复兴之际投身建设,才识与意志兼具,龙骧虎步不自骄,气度雄远不自负,带着那份与风同源的力量奋勇向前。 如此,风笑着,穿过我而行。 顺风移,立风中 大自然中,蒲公英或随风飘荡,细小的绒毛于风中消散,或扎根土地于微风中摇曳,播散新生命,人类社会中,是随波逐流,抑或是于俗流中昂首,皆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为什儿"善假于物也的君子往往能事半功倍?那是因为他们借助的万物有如劲风,推着地们顺流而下,有如风帆,掌舵着前行的方问,又如北极星,指引着方向。当下科技潮流飞湍向前,人工智能应运而生,倘若我们能巧妙借助技术之手,运用有度,不但能便利生活,还可服务社会,促进发展,善于借助外力,往往是我们打开成功之门的第一把钥匙,他是前提是基础,却绝不是捷径与偷懒的工具。 顺风逆风,往往取决于你的前进方向,这不代表哪个方向更好,而是要求你能在适时的方向中采取正确而坚决的奔跑姿势,在教会权力至上的时代,尼采以超人哲学,于教堂高呼上帝已死,冲破桎梏,逆流而上;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欧阳修不仅文章流传于千古,做官功绩也名垂于史,可谓是顺着时代潮流,坚守自我的典范。坚定自我选择,并付出朝乾夕惕,坐以待旦的努力,栉风沐雨,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应可打碎那扇为“退缩、调头"的窗。 在这个人云亦云的时代,是随波逐流,亦或是坚守自我仿佛成为了最难的选择。随波逐流,是内心坚守与社会现状不可调和的产物,体现为一种狭路相逢的境遇,普遍体现为人心理与生理的现状,这确实是人们心中难以掩藏的黑洞。稍有不慎,便会被吸附,那我们能做的只有“以道窒欲,则心自清”,"以理听言,则中有主”,厌倦了蝇营狗苟、觥筹交错的官场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不正能证明喧哗之上,更应坚定目我吗? 苍耳的种子往往会借助动物的皮毛,于奔跑间掉落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不论是自花传粉还是异花传粉,都是大自然最便捷有效的选择,人生旅程中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白借助外物的便利,坚守顺风或逆风的方向不断努力,于俗流中坚守,昂首阔步。 以借助万物为矢,以坚定方向为弓,以坚守自我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顺风移,立风中,我们必能拥有有如扶桑初日升的新希望。 0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走宽广的大路,路上人越多越好。等你觉得自己有一定能力了,再去走一走“窄门”,走一走崎岖的山路。 ——余华谈人生中的“窄门” 读了上述名言,正在成长中的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先行大道稳扎根,再入窄门创新高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正如余华所说:“先走宽广的大路,路上人越多越好。等你觉得自己有一定能力了,再去走一走‘窄门’,走一走崎岖的山路。”这段话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关于成长和选择的真理。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策略,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我们应当从走大路的阶段积累力量,到走窄门的阶段挑战自我,最终实现个人的飞跃和成长。 行走在宽广的大道上,意味着选择那些被大多数人认同和选择的路径。这不是一种平庸的选择,而是一种稳健的策略。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广泛的知识、积累社会经验、并吸取他人的智慧,来为未来的挑战做准备。如同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在这个阶段,通过努力学习,不仅积累了知识,更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仅仅满足于大道的走法,可能会使人变得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因此,当我们在大道上获得了足够的准备和自信后,就应该考虑转向更加艰难的“窄门”。这一阶段要求我们走出舒适区,面对更加复杂和挑战性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如同攀登崎岖的山路,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大道上的积累和在窄门的挑战,我们可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从容易到困难,从平凡到卓越的过渡,是每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如同登高山观远景,站在高处我们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成就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彩的人生。 余华的这段话启发我们,人生的路不应该只局限于平坦宽广的大道,更应该在准备充分后,勇敢地选择那些崎岖的小径。这样的选择虽充满未知和风险,但也是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的唯一途径。从大道到窄门,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让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探索未知,成就非凡。 0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不断产生记忆,不断运用记忆,甚至不断有意无意地改造记忆。那么,记忆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记忆之花满华枝 人的一生或许都离不开记忆二字,不记事时我们记忆生存,而后记忆生活、记忆世界。我们痛哀于失忆的残酷,也正彰明了记忆的宝贵。而究其根本,记忆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想,产生记忆正是我们与外界不断碰撞的过程;运用记忆,或许是对抗无力感的手段;改造记忆,应当是一份主体性的高歌。而最终,记忆能带领我们走向自我的和谐境界。 记忆是对过往的留影,在与这个陌生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的所见所感、所知所识,都将在我们的脑海中化作一段段记忆,是为记忆产生的由来。 而我们又为何一遍遍重拾乃至运用这些过往呢?首先,记忆是我们存在于世的证明。倘若一个人失去了他全部的记忆,那么他过去生命的存在又如何彰明?即使是他人的告知在他听来或许也不过是故事而非真实,这种连自己过去都无法主宰的无力该多么痛苦。因而运用记忆证实自己的存在,此为对抗无力感其一。 更进一步,正如存在主义认为,我们来到世界上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随机与无意义,因而不可能有一个自我与世界的必然和谐,这种来自世界的不确定与宏大的未知带给人更深邃的无力感,而或许运用记忆抵抗这种无力感就是人生为数不多的责任之一。对个人而言,记忆的运用正是发生于每一个不可知的瞬间迎面而来的时刻,运用自我产生的确定的记忆,去达成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韧,正是对抗所有不可知的无力感的手段。 而在运用之外,有意无意改造记忆又代表什么呢?我想,无论有意与否,这都是自我主体性的凯旋。人的自由意志以及对自我权力的掌握是为主体性,但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客体,周遭也尽是他者的凝视。承受着每一个人将他人视为他者的目光,自我的主体性自然承受着无边的压力。而在这种主体性的争夺中,自我记忆作为纯然的属于自身的事物,对其的改造正是一种绝对无可侵犯的自由。无论是美化痛苦、放大欢乐,又或是抛弃记忆乃至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忆,这一切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对记忆改造的权力正是在对抗无力感之后的高歌。 当然,记忆的运用、改造等等是有可能带来负面的效用,但倘若失去记忆,或是失去对自我记忆的掌握,都只会成为个人的悲哀。必然和谐不存在,但去寻找和谐的境界也是重大的义务和责任。与世界对话,运用记忆与世界相处,在内与记忆对谈,最终将人生的每一段对立都转化为人生的和谐境界,是为欢喜心。 与记忆协同,与世界相处,寻未知、抗无力、明自我,是以记忆成自我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0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前行的路上,地图的作用优于指南针。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跟随内心的指南针 在人生前行之路上,“地图”让我们规划路线、拥有对全局的把握,而“指南针”帮助我们分辨方向、获取大致定位。有人说,地图的作用优于指南针,私以为不然,指南针或许更有与生命发展相合之超越性意义。 诚然,地图的实用价值无比符合人们对于探索的渴望。人是追求确定性的动物,在人生的前行与追寻之路上也是,而地图有着清楚的路线、全局的版图,甚至可能已标上起点与终点,在迷茫之中似乎成了“标准答案”一般的存在,为前行之路提供预先规划、分析的可能。相较指南针的“模糊”、“大致”,地图似乎成为满足人们谋得更好发展的首选。 然而,其二者之抉择并非如此轻易走向定论,“地图”的局限被悄然淡化。依靠地图,我们的确可以看到纷繁的、可供选择的路线,人却也可能被困于繁杂曲折的路线之中,如毕业季的“考研”与“求职”之争,人们或许反被缠绕在复杂的路线图中而感到迷茫。况且,人生拥有地图,却难以得知地图的标准与真伪,过于依赖地图反倒深陷于执念之中,毕竟,地图大多只展现总体路程而未显其中探索之艰辛,以“确定”之心踏上“未知”之路,满腔热血反可能“头破血流”。故指南针的保有未知便是看似朦胧实则可贵的选择,其提供的方向指示我们在不同岔路上、根据自我境遇、做出不同的选择,又能保证并不偏离方向过远。由此观之,“指南针”似乎有地图之上的意义。 进一步而言,“指南针”或成“地图”的前提。指南针为我们提供的是“方向”,地图为我们提供的是“路线”,所谓“人生地图”,或许是计划表,或许是就业准则或规划陈述,其平面化、模型化的特征与现实生活的多面化、立体化并不完全相合,配备“指南针”后,我们才有可能寻得路线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 再进一步,“指南针”的选择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地图为我们展现的是有限的、既定的目的地与抵达之路,然而生命无限,“人生是旷野”,个体于大多数时光里并没有、也不可能有已知的地图,而指南针提供的“模糊的”、“大致的”方向感为生命保有一份“可能”。局限于地图难免让我们视野窄化,忘却“新大陆”的存在。实际上,人生的意义不止于轨道,而是以有知探索未知之路。 然而,当下社会人们往往执着于“地图”,甚至被“地图”捆缚,以理性分析种种利弊,挑选一条看似完满的路线,却忽略了指南针指向不同方向的指引。我们当思考生命内心的呼唤,而非困于一纸有限之中。 于是,当以心中的指南针构建独属于自我的一份地图。既存方向,又为未知留下余地。如此,才能有更好的追寻。 0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推陈出新,探寻难题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出一个新名词,在我看来,有助于解决难题,但更应加之以实践,辅以“日日新”的主体意识,于动态创新中主动探寻难题。 诚然,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一方面,新名词的提出,即创新的概念或想法,为破解难题提供了灵感火花,进而在已有基础上引发新的角度去探索,从而有可能解决难题。更进一步,一个新名词的提出,甚至有可能打破原有旧体系的束缚,于破碎与重构的动态变化中找到难题的本质,从全新世界观去破解难题。 然而,放眼于实际生活,提出一个新名词并非是解决难题的充分条件。首先在于,“一个”新名词未必就能够完全改变研究道路,全新的解决之道往往需要无数个创新理念的叠加、碰撞、交融、重组,从量变到质变,于废墟之上生发出全新的体系从而去破解难题。 但即便有了无数个新名词之上的全新体系,也无法由理论的应然直接导向解决问题的实然。解决难题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的产物,这并非是应然层面的创新理论所能达成的,我们不能忽略实际生活这一大背景。而搭建起从应然到实然的桥梁的,正是实践与尝试,唯有于实践中探索新名词的有效性,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反复求证、反思、再创新之下,才有可能于碰撞中摸索到解决之道。由此,解决难题更需提出新名词后的实践。 更进一步,我们需回望难题本身。事实上,无论是生命之须臾,还是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这些人生母题贯穿于人类始终,其本身便具有难以解决性。换言之,能解决的难题指向人类横向发展中某一时间节点下遇到的阻碍,可以是技术、经济等层面,而纵向上的难题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是人类于更迭中持续探索而未能解决的。 那么,我们便应因此而放弃解决难题,不再提出新名词了吗?自然不应。这恰恰要求我们于时代的纵向发展中,持续不断的提出新名词,赋予人生母题以动态、全新的时代内涵。一如苏轼在面对“寄蜉蝣于天地”的人生难题时,提出“物与我皆无尽”的“不变”这个新名词,这一创新的阐释本身已是特定时代下对难题的回应。 于此之上,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动态度去探索世界。我们应具有黑格尔笔下“密涅瓦的猫头鹰”一般冷峻的目光,于黄昏起飞看见整个白天所发生的一切,在主动发现、洞悉人类难题基础之上,结合当下作出阐释,延续前人的探索之路,确定飞行的方向。 正如贺拉斯所说:“无论风暴将我带向何方,我都将以主人身份上岸。”于时间长河的难题探索中,我将留下存在的痕迹! 郑崇波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