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押题:认识世界和理解自我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4-05-15 手机版


 (2024年高考作文押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是人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也有人说,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以“成长”为主题词,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关于如何实现成长、怎样才是真正的实现成长等问题的思考。而对于这一问题,材料又给出了两种看似相反的观点。前者强调“向外”的“成长”,侧重于通过认识、理解世界来达到成长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培养开阔的视野(如知识上的视野、心灵上的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我们可以超越自我局限性,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获得眼界的成长。而后者强调“认识和理解自我”,也就是向内关照自我。认识、理解自我是一个审视自我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或长处,从而克服自己身上的人性弱点,不断完善自己。

其实,一个人能够将人生的感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领域,这是“成长”;而一个人有自己的追求,能够在追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等,这也是“成长”。不论是认识、理解世界还是自我,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此,写作时,首先可以对“成长”进行一定的阐释,然后抛出一个问句:“什么是成长?”并进行自问自答。试题要求“明确立场和观点”,对此,可以选择前者,着重针对认识理解世界,也就是开拓眼界这一点去重点论述,也可以选择后者,说明一个人什么时候都可以看世界,而能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明确自我的理想目标才是真正的成长。当然,也可以综合二者,说明我们既要积极地投入世界,在外部世界奋斗进取,创造成绩,也要学会对自我进行剖析,反思不足,总结教训。总之,写作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应该天马行空地只谈论别人的人生。

立意:

1.见贤思齐,时常自省,方是成长正途。

2.成长是内外观照,学习和反省。

3.成长是开阔眼界,发展自我。

例文:

向外看世界以自强,向内看自己以厚德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究其本质,对于“成长”的认识大体可归为两种,有人说是认识和理解世界;也有人认为是认识和理解自我。依我之见,吾辈青年并应当兼顾这两种“成长”,既向外“认识世界”,自强不息,又向内“理解自己”,厚德载物。

向外“认识世界”,能开拓视野,促己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大潮。

诚如庄子所言,“夏虫不可以语冰”,要想凌霜傲雪,必须突破夏虫视野之局限;要想展鲲鹏之志,必须突破榆枋障目,俯瞰九霄,方能自强不息。曾经清王朝闭关锁国,魏源著《海国图志》,打开国人看世界的眼眸,开启自强之先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为流传,地球村时代已向我们招手。吾辈青年唯有积极向外认识理解世界,才能不自囿于视野的局限,收获成长,立时代潮头,发时代新声!

向内“理解自己”,能回望初心,护己心灵澄澈,把稳精神之舵。

恩格斯有言,“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要想烈火长燃而不息,唯有定期查看,添柴通风;要想航船坚定前进而不迷航,唯有定期调整,瞄准航向。先贤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如樊锦诗,扎根大漠,梦爱遗迹;如钟南山,高龄出征,毅然逆行,无不是找准了理想后的向内看自己,才找到了稻田里、敦煌中、白大褂上闪耀的光芒,并为之奋斗终生。吾辈青年,唯有认真向内认识理解自己,才能补足精神之钙,真正实现自我精神的独立与成长。

向外“认识世界”和向内“理解自我”,此二者得兼,方能迎小我之成长,进而馈大我以芬芳。相反,偏执其一者难成大业,向外“看世界”而不向内“剖自我”者,犹如无头苍蝇,如范冰冰、邓伦之流只知道追求外在光鲜亮丽,却遗忘内在道德与法律底线,难逃唾弃;餍于向内“看自己”而不向外“认识世界”者,犹如井底之蛙,如诺基亚,只知因循守旧,却不谋求创新,终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可见,于吾辈青年而言,向内“理解自己”与向外“认识世界”,犹如鸟之双翼俱振,方可高飞!

揆诸当下,信息浪潮汹涌澎湃,部分青年被裹挟无所适从。或沉迷碎片化短视频而无法专注,失去向外“认识世界”的广度而困于信息茧房;或堕落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向内“省视自我”的深度,而初心不在。诚如莎翁所言,我们的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融化世间的黑暗。

吾辈青年,唯有拓展向外“认识世界”与向内“理解自己”的广度与深度,方能如火炬划破黑暗,迎接人生之光明。《人民日报》有言,“人生是永恒的选择”,愿你我都能选择向外“认识世界”与向内“理解自己”,两者兼容相济,方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郑崇波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