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各省高三“一模”“二模”联考语文作文题汇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4-05-15 手机版 | ||||
一、(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二”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 材料中所说的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现代文阅读Ⅰ中的表述,其中的关键句是“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意在强调中国历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合进原来的华夏共同体,不断生长壮大,成为一个核心明确、边缘模糊、可以无边生长的“文化中国”。其中“自身的变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断完善自己的文明,同时又坚守民族特质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大智慧,这也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考生应深入理解这种在演变中借力发展壮大自己的深刻内涵。“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新时代的中国也在“变”与“不变”的内在张力中稳步前进,以“不变的初心”回应“万变的发展”。无论是主动变化的得失还是被动改变的磨难,中国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由此考生可由国家民族的发展联想到到个人的成长,立足于新时代青年的身份,结合时代的风云巨变,认识到应该不断发展提升自我才能肩负起时代使命,通过借助外在提升内在,无论多少艰难险阻都不改初心,日益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助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变”中求发展,在“不变”中守初心。然后结合新时代的大环境和青年的未来发展展开辩证论述。一方面新时代青年充满活力、朝气蓬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不断通过借助外在的条件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尽管经历了时光的变动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但时代青年的初心却始终不变,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勇于追求梦想、勇毅不屈、不断进取、积极向上,将成为新时代的生力军。最后重申论点,强调青年在时代的变迁中,要不断变化自己的认知,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以不变的初心,动态地发展自我。 立意: 1.在“变”中求发展,在“不变”中守初心。 2.“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 3.以不断的演变来借力壮大自己。 4.顺应时代变化,执着追求梦想。 例文: 借风扬帆,守正创新 中国,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以其独特的魅力,历经风雨洗礼,仍屹立不倒。其奥秘何在?在我看来,这源于中国的一种智慧——通过自身的变化,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这种智慧,犹如古老的航海者,借风扬帆,驶向远方。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其博大精深的文明,包容并蓄的态度,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变迁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并未被解构,反而通过自身的变化,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实现了自我超越。 这种转化,体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政治上,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到富强的历史性跨越。文化上,中国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借风扬帆,是中国智慧的体现。风,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时代的潮流;帆,则是中国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只有善于借风,才能扬帆远航;只有勇于变革,才能应对时代的挑战。中国正是在这种智慧的指引下,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了自我超越。 守正创新,是中国智慧的精髓。守正,就是坚守中国的根本,坚守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创新,则是在坚守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自我完善。守正创新,既体现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又展示了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与探索。这种智慧,使中国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又具有了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回顾历史,我们为中国的智慧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应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将继续借风扬帆,守正创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拥抱未来。 借风扬帆,守正创新,这是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能够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的奥秘所在。让我们携手共进,以这种智慧为指引,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二、(2024届广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6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材料记叙了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事。先交待了该研究的时代背景,以前的权威资料已有论断,“杂交无优势”。然后记叙了袁隆平勇敢地向这一权威论断发起挑战,并且准备勇往直前,不许退却。最后交待了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任务导引部分提出具体的写作任务,对于本则材料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对作为青少年的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启示,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记叙性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以采用倒推因果的方法。本则材料的结果是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根据材料内容,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有:袁隆平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即使面临国内外没有先例和著名学者的断言,他也没有退却,可以归结出“勇于挑战权威,坚持自我信念”的原因;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之前的研究均没有先例,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可以归纳出“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未知”的原因;袁隆平在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打算退却,可以归纳出“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原因。 写作时,要要注意紧扣材料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科学家精神内涵,围绕材料中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述,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可以围绕其中一个方面来写,也可以综合两个或几个方面来写。如在开头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像袁隆平一样,有勇于挑战权威,坚持自我信念的精神。然后阐述敢于挑战权威和质疑权威的重要意义,它是勇攀科学高峰的基石,可以列举布鲁诺、钱学森、钱七虎等事例论证。接着阐述敢于挑战权威和质疑权威对于当下青年的意义,可以让人生充满挑战,可以让我们勇攀高峰等。再论述当代青年如何做到敢于挑战权威和质疑权威,如要脚踏实地汲取知识,要保持好奇勇于探索等。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愿我辈青年,游知识之海,持质疑之剑,行向上人生。 立意: 1.勇于挑战权威,坚持自我。 2.勇于创新,开拓未来。 3.坚定信念,克服困难。 【答案】例文: 何愁前路不明朗 有朝一日化炬阳 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国科学精神风雨不动屹立如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勇敢地向“无优势论”挑战,并在未来的往后余生里竭尽全力不畏困难地坚持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我们今天“禾下乘凉”的中国梦。 那么,什么是中国科学的精神呢?吾以为有二者,缺一不可。 其一,舟行江海,中国科学精神是“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的坚定。袁隆平院士敢于向权威挑战,而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也有这样一群在烽火连天中本着初心、抱朴守拙的西南联大教授们,他们在大江大河的南渡北归里,手持一盏“科学”“民主”“自由”“进步”的灯火,奔走流离,但为今日中国之科学立镜一面,呼喊十声。正是这样对科学无畏的坚定,使得西南联大仅仅存在8年,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和一百多位科学和人文大师。不管是袁隆平还是这群联大教授们,他们内心的那种坚定,令人恍惚之间,仿佛听到了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其二,帆行万里,中国科学精神是“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的无畏。袁隆平院士面对西方著名学者的“不可能”论断,并没有退缩半分。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人民日报曾援引大会上的讲话,“即使前路有爬坡过坎之难,风急浪高之险”,我们也要有“把握大势之能,转危为安之智和开拓创新之为”。诚然如此。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其后10年,我国科学家们不惧困难,无畏风雨,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崭新局面。 思想的伟力无远弗届,科学的征程永无止境。一代又一代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得更旺”。而不论如何,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都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坚定无畏、勇敢前行是科学家精神的最美亮色,吾辈青年也当乘风接力,发扬中国科学家“坚定不移”“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勇攀高峰、敢为天下无。 三.(2024山东泰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要求写作。 读了以上漫画材料,你有什么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的主体是一座大山的两个侧面,一面有人奋力向山顶攀登,一面有人从山顶自由滑行。画面配有文字:人生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必须走的路先走好,才有机会走想走的路。 由此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路”。围绕人生的两条“路”怎么走,材料给出了相应看法。“必须要走的路”应该是“现实之路”,“想要走的路”应该是“理想之路”。必须走的路,是看得见的,在现实里;想走的路,是看不见的,在心灵里。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往往是平行的,也许偶尔相交一次或几次。有的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依然还朝着想走的那条路张望。只有少数的人,把两条路并成了一条路,要么是必走的,要么是想走的。当然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走在了想走的路上,过上了想过的生活,做成了想做的事,成为了想成为的人,实现了自己想实现的人生价值。唯独这条路上的风景最美、身心最自由,但恰恰最艰辛,不会轻易得到。所以,这道作文题其实是让考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只不过是用“路”这个载体来谈的。具体写作可选取一个角度,也可辩证来谈。 写作时可以先亮出自己的观点:走好必须走的路,才有机会走想要走的路。然后论述哪些路是我们必须走的,如学习之路,实践之路等;论述在走这些路的时候必须具备哪些品质,如不怕困难,拼搏进取等。接着论述想要走的路有哪些,可以具体写不同的梦想,然后论述这些梦想之路的是在现实之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具体可以写毛泽东、樊锦诗、袁隆平、钟芳蓉等等。最后强调作为青年,应当有自己心中的理想之路,然后脚踏实地在必须走的路上努力攀登,最后走上理想之路。 立意: 1.理想需要依托于现实。 2.立足当下才能把握未来。 3.夯实基础,才可走想走之路。 4.走好必走之路,奔赴理想之路。 5.走好责任之路,才可走想走之路。 【答案】例文: 走好“必走”,方有“想走” 人生之旅,如登山之途,我们总是处在漫漫前行路上,我们这一生有两段路必须要走,只有先走好必须要走的路,才有机会走自己想走的路。 所谓“必须要走的路”,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不可避免的路,它是我们打牢根基的过程,是我们羽翼剑锋的保障,是积累,是成长;而那“自己想走的路”,是我们拥有一定能力后所作出的不同选择,是我们追逐不同梦想的路,是人们多元个性发展正路,正如漫画的所展示的成长,成长似登山,只走努力走过艰难的必走之路,还得有一往无前的顺利的个人想走之路。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走必须要走的路,丰盈自我,打造基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人生路上要想走得远,须“浚其泉源”。只有走好必须要走的路,不断打牢基础,才得以致远。一如苏翊鸣在不断的训练中练就过人的短跑本领,才得以实现奥运梦为国争光;二如钱学森在外求学多年,在必走之路中储存大量知识中,终得以为国家物理乃至世界物理学贡献自我。古往今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无不是在走好必须要走的路之时积累自我,丰盈自我,克服了必走之路上的磨难坎坷,才成就了震古烁今的丰功伟绩。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走自己想走的路,努力成就个人之梦想。 生命是一朵常青不败的花,我们在走过必走之路后,终得机会走想走的路,追逐个人之梦想。无臂登山者丁二伟,在克服了无数艰难,训练身体素质后,一往无前地走向自己的珠峰梦;摄影师陈贝儿,克服前路艰险后,追逐摄影梦,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想走的路,是我们的梦想之路,在前路的积蓄下,我们得以追逐梦想。 走好必须走的路,才有机会走想走的路,走想走的路,是对之前必须要走的路升华和丰富。二者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阶段,它们共同为我们的人生玉树灌溉施肥。诚然,人生要走的这两段路,但仍有人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不注重循序渐进,筑牢根基的过程。吾侪青年,应让二者只为人生之成长基实,为前行的不息跬步。 吾辈当葆少年气,使命风霜恒不渝,先走好必走之路,克服磨难;再走想走之路,追逐梦想。由此成就人生之丰功伟绩,助力国之芳序。 四.(2024广东汕头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是人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也有人说,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成长”为主题词,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关于如何实现成长、怎样才是真正的实现成长等问题的思考。而对于这一问题,材料又给出了两种看似相反的观点。前者强调“向外”的“成长”,侧重于通过认识、理解世界来达到成长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培养开阔的视野(如知识上的视野、心灵上的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我们可以超越自我局限性,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获得眼界的成长。而后者强调“认识和理解自我”,也就是向内关照自我。认识、理解自我是一个审视自我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或长处,从而克服自己身上的人性弱点,不断完善自己。其实,一个人能够将人生的感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领域,这是“成长”;而一个人有自己的追求,能够在追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等,这也是“成长”。不论是认识、理解世界还是自我,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此,写作时,首先可以对“成长”进行一定的阐释,然后抛出一个问句:“什么是成长?”并进行自问自答。试题要求“明确立场和观点”,对此,可以选择前者,着重针对认识理解世界,也就是开拓眼界这一点去重点论述,也可以选择后者,说明一个人什么时候都可以看世界,而能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明确自我的理想目标才是真正的成长。当然,也可以综合二者,说明我们既要积极地投入世界,在外部世界奋斗进取,创造成绩,也要学会对自我进行剖析,反思不足,总结教训。总之,写作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应该天马行空地只谈论别人的人生。 立意: 1.见贤思齐,时常自省,方是成长正途。 2.成长是内外观照,学习和反省。 3.成长是开阔眼界,发展自我。 【答案】例文: 向外看世界以自强,向内看自己以厚德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究其本质,对于“成长”的认识大体可归为两种,有人说是认识和理解世界;也有人认为是认识和理解自我。依我之见,吾辈青年并应当兼顾这两种“成长”,既向外“认识世界”,自强不息,又向内“理解自己”,厚德载物。 向外“认识世界”,能开拓视野,促己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大潮。 诚如庄子所言,“夏虫不可以语冰”,要想凌霜傲雪,必须突破夏虫视野之局限;要想展鲲鹏之志,必须突破榆枋障目,俯瞰九霄,方能自强不息。曾经清王朝闭关锁国,魏源著《海国图志》,打开国人看世界的眼眸,开启自强之先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为流传,地球村时代已向我们招手。吾辈青年唯有积极向外认识理解世界,才能不自囿于视野的局限,收获成长,立时代潮头,发时代新声! 向内“理解自己”,能回望初心,护己心灵澄澈,把稳精神之舵。 恩格斯有言,“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要想烈火长燃而不息,唯有定期查看,添柴通风;要想航船坚定前进而不迷航,唯有定期调整,瞄准航向。先贤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如樊锦诗,扎根大漠,梦爱遗迹;如钟南山,高龄出征,毅然逆行,无不是找准了理想后的向内看自己,才找到了稻田里、敦煌中、白大褂上闪耀的光芒,并为之奋斗终生。吾辈青年,唯有认真向内认识理解自己,才能补足精神之钙,真正实现自我精神的独立与成长。 向外“认识世界”和向内“理解自我”,此二者得兼,方能迎小我之成长,进而馈大我以芬芳。相反,偏执其一者难成大业,向外“看世界”而不向内“剖自我”者,犹如无头苍蝇,如范冰冰、邓伦之流只知道追求外在光鲜亮丽,却遗忘内在道德与法律底线,难逃唾弃;餍于向内“看自己”而不向外“认识世界”者,犹如井底之蛙,如诺基亚,只知因循守旧,却不谋求创新,终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可见,于吾辈青年而言,向内“理解自己”与向外“认识世界”,犹如鸟之双翼俱振,方可高飞! 揆诸当下,信息浪潮汹涌澎湃,部分青年被裹挟无所适从。或沉迷碎片化短视频而无法专注,失去向外“认识世界”的广度而困于信息茧房;或堕落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向内“省视自我”的深度,而初心不在。诚如莎翁所言,我们的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融化世间的黑暗。 吾辈青年,唯有拓展向外“认识世界”与向内“理解自己”的广度与深度,方能如火炬划破黑暗,迎接人生之光明。《人民日报》有言,“人生是永恒的选择”,愿你我都能选择向外“认识世界”与向内“理解自己”,两者兼容相济,方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五、(2024届贵州贵阳一模)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三思,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有人认为,思过去才知道自己的得失,思现在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思未来才知道自己的决心。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人生三思”,引发我们对于现在、过去、未来关系的思考。材料中间部分,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人对于“三思”中过去、现在、未来内涵的理解,并由此引出最后“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至于是怎样不同的见解呢?其实答案就可以在考生的作文中了。比如,对于“思过去”,可以说,除了明得失之外,或许还跟我们的留恋之情有关:我们常常去怀念过去,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美好,只是因为它再也回不来,更多的可能是跟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有关,究其原因,可能有:未完成事件,让我们对过去没有满足的需求感到遗憾;心理效应,让我们在见到熟悉的场景或事物时,会激活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记忆对过去进行了美化,让我们沉湎于过往的美好。对于“思现在”,除了明责任之外,还要思如何实践当下,人生路漫漫,当下是最真实的存在。就如托尔斯泰说,“只有一个时间是需要我们把握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人生没有“后悔药”,所以,从现在开始做最好的自己把握当下,不要等待来日方长。当下一刻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生命由无数个一刻组成。我们珍惜一刻,就是珍惜生命;我们把握当下,就是把握命运。 对于“明未来”,除了表决心之外,还可以作为动力,激发人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写作时,要明确本题所指的“人生三思”是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并针对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的关系,给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可依照材料观点,说明通过思过去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得失,因此现在才有责任去改正过失,由此通过行动表达未来纠错扬善的决心。或者,也可以从“思快乐”这一点出发,说明不论你为了什么目的而活,做好“人生三思”都会给你三个机会去变得快乐。一个积极怀旧的时间观带你去重温一切你所能记得的快乐时光;一个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带你去沉浸在当下的幸福与欢乐之中;最后,一个未来时间观会带你去为将来的幸福做好准备并且享受着期盼带来的欢乐。 立意: 1.思行当下,继往开来。 2.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3.思对并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 例文: 把握“现在”,继往开来 时间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河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又由现在淌向未来。因此,有人说,我们要做好“人生三思”,在思过去中感悟美酒醇香,历久弥香,回味永恒;在思现在中找到力量,慷慨激昂,动人心弦;在思未来中明确方向,指引前进,获取力量与信念。而我想说,让我们把握“现在”,既往开来。 思过去,以史为诫,我们更清楚“现在”来自何方,“未来”该去往何处。 当西方列强的船舰利炮打破封锁的国门,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地践踏在祖国的土地上,当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困扰着广大人民,“五四”青年走上街头振臂高呼,为国家为人民奔走;为民众鞠躬尽瘁的焦裕禄,奔波在兰考每一寸土地上,只为兰考人民能解决温饱问题;没有专业的钱长伟,以国家的需要为专业,用60多年的报国之情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回首历史的长河,那些矢志不渝的奋斗,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该去向何处。传承前人的荣光,续写未来的光辉,他们是岁月长河,我们是他们之所来,必将活成他们之愿,完成他们未完成之诗篇。 思现在,奋斗当下,用铁肩担起道义,用奋斗铸就华章。 加缪曾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的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风起云涌,我辈青年必当责任与使命同在,初心与坚守常存,做不负时代的逐梦人。致力于石墨烯研究的天才少年曹原,不留恋异乡的繁花似锦,拒绝美国邀请,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效力;从无声里突围,打破自身的缺陷,江梦南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考入了无数人梦想以求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只身投入脱贫攻坚的最前线,用生命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吾辈青年,当追随榜样脚步,把握现在,奋斗当下,为第二个百年添砖加瓦。 思未来,尽情展望,现在是未来的起点,未来是现在要奔赴的终点。 以未来为动力,不负未来的伟大梦想。展望未来,党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已彻底完成,第二个百年计划已成胜利果实,社会主义建设大跨步迈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盛世已构建而成……怎么不让人心潮澎湃、血脉贲张。正是我们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景,才有了不断前行的明确目标,才有奋力拼搏的强大动力。这条康庄的未来大道,我们既已得看到终点,何不加快脚步,再快一点驶达?时代青年当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让未来得益于现在的耕耘,让未来成为已来。 “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思过去与思未来成为光影的交叠,我们铭记着过去的美好,向往着美丽的未知,思好现在,让现在地努力点亮过去,照亮未来。 郑崇波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