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作文范文汇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2024-05-13 手机版


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作文

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在空无中起舞(68分)

狭小而逼仄的空间中,稍许旋转便会扬起经年的灰,而于无边的辽原上,人才能无拘无束地起舞。同样,只有空白的心,方能托起想象的灵魂。

人心是多维的。它可以因无知而空落,也可以因了无成见而包容,还可以因心境视域的拓展而广博无垠。我们常常将想象视为感性的代表,想象是以超越现实的畅想,于实中入虚,通过对现实材料的重塑创造出幻妙的主观存在。拥有想象的灵魂,便是以无力有,在五色焕彩中解放人的天性,让灵魂起舞。而这,应以一颗空白之心为前提。

最为浅层的空白,便是因初生而无知的一种自然状态。

罗素曾言:“人生而无知。”儿童正是因为心灵的绝对空白,而兴发出探索和幻想的冲动,以本能性的欲望不断在意识中组合他们所吸纳的现实表象,又因不受常理逻辑的制约,往往表现出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不受经验和逻辑的拘束,想象的灵魂得以自由起舞。

对于摆脱绝对无知的人而言,空白之心则表现为包容与豁达。笛卡尔以宽宏为德行之首,宽宏之人不为特定的固有认知所束缚,不拘泥于现实的臧否,拥有好奇心和广阔的心灵空间。以无为有,方能尽其奥;以无为用,方能畅其情。如老子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沟用。”内心不拥挤,心绪不壅塞,才能利于想象的成活。欲获得想象的灵魂,必先学会包容与宽宏。

人心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的场域是在不断扩充与收缩的。拥有空白之心,不仅可以清理心中现存的壅塞,也可以因心胸境界的拓展而自成其阔。徐霞客行九州而观天下,陶渊明欹枕而参造化。无论是行迹香远还是思绪广崇,对天地万物的容纳丰富了想象的材料,对人世的体悟推动低级的空想走向深沉有力的想象。在想象中,人的灵魂与现世的悲喜相融,唯有一颗看遍世间的空白之心,方能有如此广袤的畛域,才能承载这想象的灵魂。空白是一种境界,是对人世广大的体认。

倘若丧失了空白之心,让成见壅塞胸膛,让愤世嫉俗的尘垢积土成丘,我们将丧失乐于想象的心绪,丧失勇于想象的气力,丧失惯于想象的习性,丧失善于想象的能力。成见会先入主地使一切蒙上主观的尘埃,囿于世俗的规制而难以改变。人如果失去了对主体能动的信念,服从于自己或他人的定论,又何谈想象的灵魂?像那为生计鞭笞的闰土,一个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之人,将再无想象的力量。

真的只有截然空白之心,才能唤起想象吗?难道只有纯粹的空白才可养育想象的灵魂吗?不然。真正的想象,绝不是脱离现实、了然无着的空想,而是虛实相生的融合。加缪曾指出,艺术家的与众不同,往往就扎根于与所有人的相似中。只有依附现实的逻辑,以有色之心发现生活的荒诞和悖谬,才能真正发挥想象的力量——即在灵魂上克服时代,以人的主体性实现对真实的重塑,以获得感悟真实、体察生命的力量。空白亦要以真实 底色,想象的灵魂也要以现世的心魂为依托。

从古时黄粱一梦的妄诞,到今世无数倦怠庸常却心比天高的愚昧,无数人事印证了纯粹空白而妄谈想象的可笑与可悲。想象需要根基,人不能在盲目中沦丧自我,从而混沌于虚实之间。想象之本在于“象”,外象、表象、本象、实象乃是空白之基,而非虚浮的臆想。

梦以白存,虚以实生,想象以空白兴,幻想以妄诞亡。空无之中的舞蹈,想象的巡舞,唯有真实与色彩才是根基。

想象的灵魂与空白之心(67分)

泰戈尔曾言:“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往往来自那空白深处。”同样,也有人指出: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获得想象的灵魂。对此,我深以为然。

何谓“空白之心”?被抛入世界的个体宛如一块白板,人与外界的交互、人生中的经历与体悟都在白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因而“空白之心”指向的是回归原初生命样态的表现,亦是拂去外界干扰后以诚挚的目光注视世间万物的生命姿态。而“想象的灵魂”这一概念,于本质而言是个体超越的彰显。具备“想象的灵魂”,人得以挣脱现实认知的局限,在遐想的空间中造就源于本我的新知与创造物。

初步来看,二者间“只有……才……”的关系似乎不甚明朗。想象的灵魂需要基本认知体系的加持,否则其派生物必将天马行空而不具备价值。然而,基本的认知架构似乎又与“空白”相斥。

因此,对“空白之心”的再认识便至关重要。正如前面所言,“空白之心”代表了以原初生命样态体悟世界的状况,而非简单剔除已有认知,让个体回归婴孩而成力彻底的“白板”。初步而言,“空白之心”的内核,是不受外界干扰,削减主观臆断“虚位以待”的谦逊心态,整体上具备一种接收者的样貌。

在此意义上,“空白之心”之于“想象的灵魂”的获取作用,已然明晰。具备“空白之心”者可以有丰富认知储备的加持,但不为认知所局限,进而想象之力得以在思维空间的数个维度上自由发展,达成丰富而富有创造力的生命样态,而非沿着固有思维与逻辑定式必然归一的单一“想象”。想象的灵魂及其本质,也即丰富性的容许,也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进一步的,我们得以窥得二者的深层关联性。“空白之心”作为外在表征,其内核是个体在思维的演进中对认知迷寡与裹挟的拔除与去蔽,喻示了个体在处世逻辑与信息整合上所反映出的主体地位,也是个体不愿囿于认知能力局限性的超越性表征。“空白之心”的达成,于其本质是人思维的进阶。而“想象的灵魂”亦是人们挣脱已知,畅想未知的超越之法。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怀着空白之心” 与“获得想象的灵魂”是殊途同归的,二者共同指向了个体不断拓宽自身外延的意愿,不可分割。

即使如此,我们仍需注意,“空白之心”是静态表征,“想象的灵魂”则是动态地向外探索,二者之间的距离仍需个体主体性的引入加以弥补。这样前者的静态状态成为后者动态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的必要性联系再次得到诠释。

当人们荡涤、重塑心灵,以“空白之心”迎视世间万物,想象力的火花便在这一瞬间迸发,人们也就具备了想象的灵魂。

以空白之心,得想象之魂(65分)

怀着一颗空白之心,人们未经世俗尘埃的扰动,未受过多规训的束缚,从而得以自在畅想人类的多样可能性,充满瑰奇的想象力。以空白之心,得想象之魂,我对这一论断的纯真与美妙心生感动,然而真正认同此种观点需要对“空白之心”加以深刻阐释。

我认为,所谓“空白之心”表面上是未受世俗侵染、未被规训约束,实际上其深层指向的应当是具有晶莹剔透、逍遥自在的心灵世界。“空白之心”之所以为空白,并非缺乏知识技能而导致的无知之苍白,乃是愿意以本真之心观照世界,卸去滤镜而真诚思索、畅想,无偏见、成见的干扰。

因此,建立在这一对“空白之心”的理解上,我们方能认识到论断中的深意。以空白之心不加成见地思索,才能收获更自在轻盈的想象之灵魂。正如毕加索终其一生学习怎样如孩童般绘画,正是意识到纯净如水的心灵具有瑰丽动人的畅想能力,不被名利欲望、规训束缚所扰,方有多姿多彩的想象。

此外,当我们想象的疆域落入个体生命的尺度,空白之心还意味着对既往生活困苦艰难的笑看,使灵魂得以于想象中自在舞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在对过往不顺遭遇的回忆中陷落入精神内耗的深渊,因患上了习得性无助而不敢放胆想象,实乃“对生命的辜负”。若我们得以怀空白之心,将过往归零,重新自在想象,或许更能邂逅灵魂的自由。

但当我们仔细审视“空白之心”,便会意识到全然苍白的无知无法给予人想象的灵魂。这是由于想象根植于对知识经验的获取、对人情世故的体察。这是以现实为依据的自在想象,而非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而纯粹的无知仅导向空洞的幻想。因此,“空白之心”并非无知,而更多是一种“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的本真、纯净之心。

因此,真正怀有一颗空白之心,往往是返璞归真式的自觉追求,在历尽千帆后仍愿意守护美好的纯真诚心,从而使想象的灵魂依托不加束缚的表达、流露得以自在飞舞。正如《红楼梦》的整体虚构叙事中葆有的青春美其实建立在曹雪芹对儒道精神传统的体悟上、对《牡丹亭》浪漫精神的吸收中。这样的“空白之心”并非苍白,而是多彩归于一之后的纯粹,并非对知识、经验的排斥,而恰恰是融合。

论及此处,“只有……才”的绝对化表述似乎也有了被理解的可能。愿意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正是看到了空白之心的缺乏,从而以绝对化表述激活人们心底对纯粹之白的追求。我们应当从苍白走向经验积累下的丰富多彩,但最终复归于纯白,自在想象人生的多元可能、世间的无限辽阔。

以空白之心,得想象之魂。让我们以心灵的纯粹之白自在想象多样的人生、美妙的艺术,使想象的灵魂翩翩起舞。

空白之心想象之魂(66分)

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获得想象的灵魂。

空白之心为何物?无知的心是空白的,获得一定的人生经历积累后依旧保有“无知”态度的心也可以是空白的。

人们往往轻率地认为只有不谙世事的孩童才拥有真正的想象能力,认为他们初来乍到,对于世间万物的认知仍处于空白,感性占据主导,因此常以诸如“风有通往我家的钥匙”而非“风吹开了门”之类充满童真想象的言语打动着我们这群“想象枯竭”的成年人,接着又将他们随年岁增长不再时不时迸发出新奇怪诞之语句归罪于市侩、成长、经验积累对想象的磨蚀。不可否认,人们在认知匮乏而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时,是有极为旺盛的想象能力的,但源于无知的空白只能够赋予想象的“形”,而绝不可能真正获得想象的“灵魂”,此类想象有形却无神。

何为想象的灵魂?灵魂是不会在时间的侵蚀中日益衰退消散的,灵魂应当在岁月洗礼下日渐丰盈且长久地存于世间,想象的灵魂亦如此。为了获得想象的灵魂,我们需要另一种空白——“有知”的空白。这样的空白之心需要两个要素:积淀与打破。积淀即人们随着知识的习得和人生经历的累加,掌握了刺破无知与表象的能力后,逐步形成由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再到具体全面的认知,这是人们在客观事物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新的联系,而非在胡乱臆造中为自己构筑起一个个乌托邦的前提,是获得想象之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需要蓄满打破枷锁的勇气,以不让“向来如此”

“本该如此”之类的既定观念禁锢住想象之魂,即便对某一事物已形成一定认知,也需始终怀着空白之心,欢迎新奇想法的降临,而非与自己顽固无趣的灵魂抱成一团。凡.高创作出《星空》何尝不是怀着“有知”的空白之心获得想象灵魂的例证。当然他也明白星空只是月亮、点点星光和一片漆黑,但并不以此限制自己的画笔,而以鲜艳的亮黄与深蓝,以扭曲的、奇异的形状在画布上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星空》,这就是有灵魂的想象。

怀着一颗 “有知” 的空白的心,不断突破和延伸自己,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才能绘制属于自己的星空。

保留一片天空(63.5分)

洛克“白板说”中说道: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块空无一物的白板,可以靠想象在其上绘出精美的画卷。人言,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窃以为所言极是,唯以空白之心对待世间斑斓的色彩,才可葆有想象的灵魂,以无所羁绊超越一切世间的可能。

何为空白之心?空白之心,是心中无所羁绊,不被既有的色彩限定,永远具有可塑性的 生命之心的原初状态;而想象的灵魂,则是人所具有的虚构无限可能性并将其化为现实的内在无限之伟力。拥有想象的灵魂,方可具有生命的超越一切的伟力,不断创造出精彩纷呈的人生。

心怀空白之心,而后才可能拥有想象的灵魂。一方面,空白之心不被限定,恰为想象的灵魂最为坚实的土壤,空白之心虚寓于“无”之中,而想象从“无”之中生出“有”,恰为一虚一实相生的两面。另一方面,空白之心更在于其纯粹性,其超越于沽名钓誉,一切行为的目的和意图之上,消解掉了主体意志所赋予其心的目的性,从而在摒除人生目的的界限之后,为想象赋能,铸造灵魂的灵动。

然而,倘若我们不经思索便纵身投入空白之心的洪流,亦不免于被扑面而来的虚无所击倒。事实上,想象的灵魂从联想开始,呼唤空白画卷上出现稀疏的节点,而后点连成线,线合于面,由联想归于想象,正如《庄子》中逍遥无为的大鹏也要有所待于风。更进一步,倘若没有心之空白中潜藏着的些许可能性,心之空白是苍白的,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延展性和力量,而若给空白之心添以画笔和画布,才可发挥出这颗心灵的想象之力,去触及想象的灵魂。《毛诗序》中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若无心中凌云之志,想象的灵魂又何以在空白之中无限驰骋?

究其本质,空白之心不是一种人生状态,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生命的洪流之中,我们必须不断认知以塑造我们的心灵。以不断填补空白来寄托我们的生命意义,然而,这并不与我们可以追寻空白之心的态度相悖。真正的空白之心,并不是使我们拒绝心灵的不断塑造,而是在不断塑造之中始终保持弹性,留有空白,留有再塑造的余地,而这宝贵的余地才是想象的灵魂从心灵深处得以存在的隐秘居所。

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歌颂前所未有的知识使我们的心灵不断丰富完善,然而同时,也应警惕知识带来理解的局限,这会限制想象的灵魂的自由发展。我们更呼唤以空白之心的态度去接受知识,以原初纯粹真诚的灵魂去想象,方可待于知识而不被知识淹没。

普鲁斯特曾言:“我希望在现实之上,努力地保留一片天空。”生命的现实无比可贵,但这片天空更是上天赋予我们的礼物。努力让这片天空装得下一颗空白之心,装得下想象的灵魂,在天空之上绘出精美的画卷!

用想象填补灵魂的空白(66分)

“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这是作家余华在书中提出的。在余华看来,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优秀的读者,都应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去阅读,此言得之。空白之心可造就想象的灵魂,想象也可以填补灵魂的空白。

余华说:“婴儿的眼睛是最纯净的。”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在被“教化的钢笔”涂抹之前,是有充盈的想象力的。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大多不切实际,但也不时给人以心灵的震荡。不可否认,心中空白,想象力便无限。

随着人的成长,空白逐渐被填补,想象的灵魂是否也随之泯灭呢?很大程度上讲,确实如此。社会的变化为人的思想设立了边界,生活经验、他人教诲也易带来刻板印象。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如此,人的内心早已被五花八门的知识、信息塞满,机械地、行尸走肉地生活,让人们逐渐丧失想象的能力;教条式的生活框定了思想,给灵魂套上了枷锁。

当平庸的事物遮挡了伟大的灵魂时,如何破局,是为关键。在我看来,摒弃一些世俗的观点,追逐原先的自我,寻找本我,方能洗涤灵魂。佛家认为,人生境界的提升需破除“贪、嗔、痴”及世俗之物。找回空白之心,也需如此:不畏世俗,不惧权威,尝试以孩童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返璞归真,寻回最初的空白之心。许多人在戎马一生后,开始领悟并寻找本我之路。金庸小说中的老顽童周伯通年逾八十却仍有孩童心思。他创出左右互搏之术,以独特的想象跻身天下第一高手之列。由此可见,有时抛弃固有的世俗观念,反而能洗涤灵魂,重获想象。

人的想象是没有边界的,即使是社会的教化,也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其余的空间取决于自我。倘若将教条主义奉为圭臬,那便是画地为牢,限制了想象的灵魂。如果不拘泥于世俗,空白之心自然广阔无垠。古人嫦娥奔月的想象,在当时看似荒诞,如今却成为实现。可见若以想象填补灵魂的空白,则思维无限,行动不止,人生之价值将愈发丰盈。

总之,人们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获得想象的灵魂。即便被框定,也要走在寻找本我的道路上,不断用想象填补灵魂的空白,方能成就灵魂的超越。

襟眼簪花(66分)

卞之琳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我感谢襟眼是空的,因为可以簪上一朵小花。”恰恰因为襟眼是空的,它才能容下一朵玫瑰、月季或芙蓉。一颗空白之心又可以容下什么呢?

也许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方能容下诸般不同,从而获得想象的灵魂。“空白之心”之“空白”并非空虚,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流动着灵气。它不受外物的框范,也拒绝以常理、常识充塞大脑,而是在心中留出空白之地来观照自我、观照世界。“想象的灵魂”则是脱离形体桎梏的心魂,天马行空,汪洋恣意,一路从李白的天姥山行至维吉尔的阿卡迪亚,也只需弹指一挥。由是,我们可以发现,恣意、想象的灵魂恰恰需要空白之心这一方不受框范的净土。

一颗空白之心使人的状态更近于赤子,用初来乍到的眼神快乐地观照着世间万物。稚子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因此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着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与纽带。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力的翅膀尚未受到常识与常理的重压。就如同一个孩子写下的诗:“蜡烛把黑夜烫出了一个洞。”一一他不必明白石蜡如何燃烧,只需怀着稚拙的、倾吐的愿望,放飞想象的灵魂。

空白之心亦是阅尽千帆后的淡然之心。苏轼曾言:“凡文字者,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禾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当人看破了那些异彩纷呈的、充塞生命的种种绚丽意象,人的心中便会渐渐辟出一片恬然的空白之地。在这空白之心中,人终于抛却了玲珑又累赘的身外物,得以真正自由地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彻悟以后,指着的空白之心也将人引向更加清透绝妙的想象。“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空白之心亦是干净之心,有“万物眼中明”的清澈,彻底摆脱了世俗观念的桎梏,“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至此想象的灵魂也真正获得了自由。

当下人们的心往往被填得满满当当,理想、心绪、情感构筑起人的心魂,却也在当今的景观社会中被标好了价码,有时也演化成近乎暴烈的激荡。因此,我们才应当在自己的内心中辟出一点空白之地——让它远离一切主观色彩的价值评判,剥除欲望,剥除成见,只为空置,用于对世界的互相关照。这片空白之地将是想象的净土,让疲惫的现代人得以喘息,在这里,人们看莫奈画出影影绰绰的日出,看凡高如何将星空绘就成粗糙的河流,不先入为主地估量它们的意义,而是如孩童一般有着澄澈与勃发的想象力。

况且这些想象的净土并不是隔绝的、个人的,而是可以被人共享的语境。马尔克斯、福克纳致力于书写小镇和斑斓的意象,曹雪芹、韩邦庆终其一生所描绘的女儿国,李汝珍笔下的方外海岛……它们是生机勃勃的,也都是空白之心的产物,它们带着想象的灵魂,超脱于生活的重压,从而成为千百年来千千万万读者心中想象灵魂的安放之处。

开头所引的卞之琳的诗是这样结尾的:“我也感谢世界是空的,因为它容下了你的款步。”同样,只有空白干净的心,才能容下想象的灵魂和那欢愉的舞蹈。

天马行空的空白(66分)

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获得想象的灵魂。“空白之心”与“想象的灵魂”,似乎是一组矛盾对立的概念,实则是统一的。在我看来,唯有给心灵留白,方可使想象天马行空,正如康德所言:“美,不涉利。”

诚然,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未必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空白之心”,意味着心灵中尚有一片净土,未受世俗与功利的意陶。而“想象的灵魂”正根植于此,在这片净土之中,开出绚丽的花,获得纯真的想象。遗憾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坚守一颗空白之心已非易事。即使有所留白,又碍于个体想象空间的限制,与不被群体认同的担忧,从而弱化了想象的羽翼。

然而,一颗空白之心一定是获得想象灵魂的前提与基础。如若心灵没有留白,那么想象自然无处落脚。

怀着一颗空白之心,先是人们面对丰富世界时对自己的“向内看”。正如《赤壁赋》中的感叹“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当人这一渺小的个体,面对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时,内心的欲求往往与日俱增。

然而,所欲与所得的现实差距,一方面打击了人求取的信心,另一方面又将人拉入更深的名利之渊。人们只顾地上的“六便士”,却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皎洁的“月亮”。想象的空间也随着目光与视野的固定,而变得逼仄。即使想象,也不免关涉对名利财富的渴求。在此意义上,为内心留白,保全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不至于完全陷入西美尔所言的“金钱至上”的洪流中。

进一步而言,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更是人对审美世界、艺术世界的接纳。人内心有所留白,意味着其留有余地。真正的想象不等同于空想,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在与外界交融的过程中汲取养分,获取灵感,这样想象才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为了乌托邦而乌托邦。这样想象的灵魂才有能力承载个体,看见远方的生命,偶遇另一个、另一群想象的灵魂。

也许有人会说,是否应该停下所有对名利的追逐,只为了一颗空白之心,获得想象的灵魂?

我认为,这并非“空白之心”的本意。事实上,逃脱名利的纷扰、隔绝一切喧嚣并不适用于当代社会,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能否不为外物抑吾身,决定了人是否能在利欲之潭中开出想象之花。矿工诗人陈年喜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所歌颂的,并非完全超脱世俗,而是建立在名利世俗之上的诗性人生;我们所欣赏的,是自由穿行于现实与想象之中的灵魂。

因此,怀着一颗空白之心,去获得想象的灵魂吧。更重要的是,在尘世之中寻己、寻美、寻诗性人生。

以空白之心拥抱想象(65.5分)

普鲁斯特有言:“世界不在我身外,而在我身内。”以一颗空白之心,方能收获想象的灵魂。

何为空白?空白并不是了无一物,空白之心也不等价于无知,空白之心强调的是内心的纯净,以及对既有框架的抛却,其与想象是相通的。我们常言想象是孩童的特权,但此“想象”并不局限于天真无邪的天马行空,而更是一种大胆且看似毫无依据的预设。想象是凌驾于思维之上的,想象的灵魂从不由逻辑的支配。

诚然我们会以为空白是无法孕育出健全的灵魂的,更不会滋养出丰富的想象。因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间,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我们更注重做加法。时间不可以随意支配,各个阶段都应当被填充以相应的意义。匆忙间,我们囤积信息、积累经验、收集人脉,我们全力力心灵涂上斑斓的色彩,并称其阅历,我们自视有了阅历才有想象明天乃至未来的能力。

然而,我们忘了另一个词——“沉淀”,沉淀便是令心灵中这些随意或刻意涂抹的色彩退却,寻回“空白之心”的过程。

空白之心予以我们自由,而自由带来了空间,让我们得以存放想象的灵魂。空白之心是排斥既有框架与成见的,成年人之所以不再热爱想象,是因为他们认为想象是不切实际的,进而也就没有了想象。但所谓的“实际”,不过是他们对世界已有的认知,而想象恰恰是要超越已知的。空白之心并不将已有的律令作为审判与规训自我的唯一规则,而是给予灵魂释放与溜走的可能,或许只是对现实的一些看似并不合理的延伸,如数字的形状、云朵的尾巴,等等,空白之心选择认可它们、延续它们、包容它们,由此成就了想象的灵魂。

空白之心在自由之外,还灵魂一片纯净洁白之地。我们总对未知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抱有悲观常被视为一种更谨慎也更成熟的立场,故而每个时代皆有各自的唱衰者、偏激者。只是他们对明天、未来或推测,或计算,或从历史中找寻答案,可他们从未尝试过“想象”,因为他们的内心早己被世俗利益、功损荣衰占满,他们那想象的翅膀早已被担忧的泥水浸满,沉重而难以飞翔。空白之心是拒绝恶意揣度的,而人在历经千帆之后重拾的亦是真、善、美。只有纯净与纯粹,想象才会动人。抛却了黑白的计算、成败的较量,时空才会停留,只为想象去展开、铺陈与勾勒。

进一步而言,空白之心是对现实的超越,是我们在沉淀与思考中迫近的一种状态。其以纯粹与自由宣告着人类心灵对荆棘与围墙的突围,不断释放着人与世界最简单的联结——想象的潜能。想象是关于感官的敏锐叙说,在这里仅有空白之心可为其埋下最好的注脚。

以空白之心绘想象之魂(66分)

哲人有言:“每个生命都始于一张空白的画纸,今后的生活便是在为其上色。”因此,有人认为,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此言得之。

何为“空白之心”?存在主义早已告知人们“存在先于本质”,因此每个人降生时内心均应是空白的,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与世界交互,内心必将“染上颜色”,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外来见闻,都会左右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因此,有人会反驳:想象的灵魂也许并不依赖一颗空白的心,因为空白之心是独属于未谙世事的孩童的,而想象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历与认知水平。此言非虚,但我认为“空白之心”的内涵恐怕不止于此。

真正的“空白之心”并不局限于儿童,而是指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归于质朴洁净,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空白之心应当是一颗洗去了污浊与成见,恢复本真状态,永远相信未来,永远开放而清澈的赤诚之心。而想象便源于此。“想象”是人类凭空构思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而“灵魂”是一个人生命的灵动与意义的浓缩,获得想象的灵魂便是拥有想象的能力,并将想象融入生命,以想象滋养生命的鲜活。

怀着一颗空白之心,人能够摒弃成见与知识的限制,突破现实的束缚,获得想象的灵魂。在电脑尚未出现的年代,图灵怀着对科学的期待和对已有计算机器的自信,大胆想象自主计算设备。他跳出困难的束缚,放眼未来,用一颗了无成见之心,构筑了人类奇迹,展现想象的魅力。

怀着一颗空白之心,人能够超脱世俗的纷扰。只有超越现实生活,内心才可获得空白与洁净,获得想象的灵魂。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想象正是源于他对功名利禄的释怀,从而使他的内心多了一片洁净的空白。而充满想象作品的出现,同样在于他的内心了无杂念,空白却满怀深情。

更重要的是,怀有空白之心的人拥有一颗永不向黑暗与污浊低头的心。他们的内心永远向阳、永远洁净、永远满怀希望,因此充满了想象力。想象的本质是对现实的不放弃,是永恒的希望与信仰,而唯有空白之心的拥有者,才能有如此坦荡的胸怀,怀着希望去拥抱未来,构建想象的世界。

所以,不妨以空白之心,绘想象之魂,在空白的人生画布上,以想象为笔,绘出生命的鲜活与多彩。

空白之心与想象的灵魂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梦想和追求。而关于“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这一观点,它不仅揭示了想象与创造力产生的深层条件,更让我们反思了心灵的状态对于思维与创造力的巨大影响。

首先,我们要理解“空白之心”的真谛。这里的“空白”并非意味着无知或情感的匮乏,而是指一种心境的空灵和纯粹。这是一种摆脱了各种固有观念与偏见、准备迎接新事物的心态。正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等待着艺术家的灵感与巧手,使其焕发出独特的光彩。空白之心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它拥有无限的潜力与可能,等待外界信息的注入和内心的启发。

为什么空白之心能够孕育出想象的灵魂呢?这其中的原因深藏在人类思维的本质之中。当我们摆脱了过去的包袱和固有的观念,我们的思维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在广阔的知识领域中自由驰骋。这种自由的思维状态正是想象力得以生长的肥沃土壤。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能够自由地组合和重构信息,形成全新的观点和想法。我们能够挑战权威,突破常规,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想象并非完全独立于现实之外。虽然它可以让我们超越现实的限制,但过度的想象也可能导致我们迷失方向,甚至失去对现实的感知和判断。因此,在追求想象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持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这种关注和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保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更可以让我们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考,从而使我们的想象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

空白之心与想象灵魂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空白之心为想象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想象则是空白之心得以绽放的花朵。当我们拥有一颗空白之心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多独特、有深度的作品和思想。同时,当我们不断追求想象时,我们也能够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使空白之心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冲击。如果我们心中已经充满了固有的观念和偏见,那么我们就会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难以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空白之心,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从而激发出我们内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想象与创造力产生的条件。让我们保持一颗空灵而纯粹的心灵,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不断追求想象与创造的美好境界。 

郑崇波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