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卷汇编:作文专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4-05-11 手机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先秦时期的一些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或阐释,从上面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作文题目源自古人的思想财富,侧重古为今用,鼓励学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三则经典名句,要求考生分析名句的意思,找到写作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写作任务,目的是引出经典语句的意义和价值,即“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和“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让考生辨析其现实意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青年人要想担负使命,就必须有坚毅宏大的品格,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就必须要“弘毅”。青年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青年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很长的路,所以,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要求我们不能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也不能把自己喜欢、信仰和追求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能够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对方着想,能够推己及人。人际关系如此,国际关系亦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否识人。凡盛世伟业,其开国之君无不在“知人善用”上下足功夫。汉唐盛世,刘邦和李世民均是识人和用人的高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团队乃至企业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自知者明”就是说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韩信能建不世之功,却无自知之明,狂妄自负,最终落得个名败身死的下场,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

注意“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写作时,需要把经典语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写出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文章最好能写成议论文。

行文构思:考生可以由名言引题,比如名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阐释名言的意思,接着论述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必要性。然后体悟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当代的价值,最后发出呼吁,收束全篇。

参考立意:

1.以弘毅之心,铸青春本色。

2.慧眼观人,明眸自知。

3.弘毅自强,任重道远。

4.追梦路上勇担责任。

5.勇担时代责任,做新时代青年。

【解答】赓续“弘毅”之精神,唱响奋进之歌      每每看到科研尖兵、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心头总有一番特别的感动。那种心中有爱、担当道义、践行所学、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传递着激励人心的力量。

爱国人士的精神状态,可说是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总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气。从先秦诸子到“班马”“李杜”,从严复、林纾到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李保国……他们或皓首穷经、寄身翰墨,或潜心钻研、探求真理,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博学笃行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更多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迈步新时代,当代青年承载着新期待,我们唯有怀抱“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激发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振精气神、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时刻准备着当祖国需要时成就新作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今天,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只会比以往难度更大。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

“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求知求学、科研攻关,没有捷径可走。我们作为时代青年不必做苦行僧,但不能不下苦功夫。

心装理想,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还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时说,当时没有计算机,能用算盘进行海量复杂的运算,“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是的科学精神,小小算珠如何能撬动大国重器的梦想?今天,物质日渐丰盈,设施日臻完善,我们当中的一些青少年却丢掉了优良学风和务实态度,更有些知识分子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捏造数据、粗制滥造,只求著作等“身”,不求著作等“心”。如此这般,何谈以深厚的学识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引领风气?唯有心存理想,端正学风,真做学问、做真学问,方能造福国家、成就自我。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赓续“弘道”之追求、“弘毅”之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成就无悔人生、唱响奋进之歌。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种“双向奔赴”,让距离不再遥远,让彼此抵达心灵的花园。而“双向奔赴”一词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亦适用于各种关系,如: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双向奔赴,共创未来

《越洋情书》中曾写道:“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是彼此之间双向的爱打破了时空的桎梏,跨越了千山万水,成就了灵魂的契合。其实,万事万物都有着紧紧相依的关系,是双向的奔赴给予彼此前进的力量,是共同的旋律成为彼此发展的注脚。在社会与国家乃至时代的发展中更是如此,唯有双方携手并进,方能共赴璀璨未来。

双向奔赴,使人心相依。相互成就的关系中,是彼此的惺惺相惜与至真至诚成就了人心之间真情的等价交换。东方甄选高级合伙人董宇辉在从教育行业转行之初曾屡遭非议,是俞敏洪的赏识与鼓励,给予了他前行的动力与希望,在CEO孙东旭“怒斥粉丝”之举使他陷入舆论的漩涡后,又是俞敏洪站了出来,维持了他的尊严,坚定了他的步伐。俞敏洪之于董宇辉,是足以改变人生的伯乐,而后者也毫无保留地倾注了自己的才华,从杜甫、苏东坡谈到尼采、黑格尔,从《平凡的世界》谈到《月亮与六便士》……他用创新的方式征服了全国的观众,也挽救新东方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奔处,是彼此交付自己的真心,凝聚了共同的力量,迸发出了巨大的活力与生机,奔向共同的理想。

双向奔赴,争做时代弄潮儿。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回首一生,独余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万千感慨。而如今我却要说,唯有奋力奔跑,方能生逢其时。任何时期都有其发展的特性与规律。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以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也将发展的重任交到了我们的手上。生逢盛世,更应当奋力拼搏,以自我的贡献作为时代馈赠的回礼,让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皆着我之色彩。站在时代的风口, 倚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利,顺风腾飞,实现自我理想, 亦不负时代嘱托。实现人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地前进。

双向奔赴,共创美好未来。纵观当今世界,是战火纷飞与岁月静好之间的云泥之别。云波诡谲的时代,唯有目标一致,相互成就,才能实现和谐的美好世界,中国始终坚守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原则,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外交关系,救他国于危难。为斯里兰卡赠送护卫舰,提供柴油资源,疫情时期为塞尔维亚提供医疗器械与物资,终换来两国人民对中国真情的回馈:进口中国的武器,坚定“一个中国”的立场,在当地,无数的地标刻上了中文,人们为中国人赠送礼品,展示热情与友善……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双向奔赴,是双方凝聚力量,互惠互利,为创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而努力着。

双向奔赴,是真情的互换,更是灵魂的触及。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将一片真心与热血灌注于社会、国家与时代中,让每一个旋律都听到回响,让每一份馈赠都得到回应,让彼此紧紧相依,以相同的步频, 共赴美好的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越洋情书》引出 “双向奔赴”这个2023年的网络热词。“双向奔赴”说的是双方都真挚地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这种关系在爱情和友情中尤为常见。但是材料后面提到该词“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亦适用于各种关系,如: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显然写爱情和友情不是不可以,只是略显狭隘。这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的视角去谈谈对“双向奔赴”的思考和感悟。

写作时可以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方面考虑,需要注意的是,与以往单方面不同,文章必须体现这二者具体是如何“双向奔赴”的。比如写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迁就,才能够建立长久的关系;而且只有双方都能够付出努力,才能够使关系变得有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互相迁就和双向奔赴才能够维持。在工作中,同事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帮助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在家庭中,夫妻之间需要互想包容和理解来维系婚姻关系;在朋友圈中,朋友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和支持来维系友情。互相迁就和双向奔赴不仅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原则。在商业合作中,双方需要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够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而且只有双方都能够努力,才能够取得共同的成功。国与国更是如此,双方真诚相待,才会让友谊更加牢固;只有双方以真诚解决问题为前提,本着包容互信的原则,多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才能够弥合分歧,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结构,先阐述“双向奔赴”的内涵,再分析其如何运用才能更好的处理关系;然后分析其适用范围,从人与人,到企业合作,再到国家之间处理矛盾,层层推进,分析应该如何运用“双向奔赴”的方法让关系更加和谐,让社会更加温情,让世界更加美好。

立意:

1.双向同奔赴,携手达未来。

2.双向奔赴,打造友谊长城。

3.以真诚为本,共赴山海。

4.国家双向奔赴,何愁分歧不弥?

5.双向奔赴,共创未来。

6.与时代双向奔赴,携手共谱华章。

7.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黑龙江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就不会再为其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发和感悟?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告诉我们,个人如果融入一个群体,他的责任感就会降低,他说话做事就会表现出不受约束的一面。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如此。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来看何为“群体”。当下的群体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因为某种共同的爱好而结成群体,或者仅仅因为某个观点相似而临时组成一个群体,也就是“群体”具有同质性。在群体内,大家思想观点甚至行动都一致,即使某些人有自己的意见,但在强大的群体压力下也很难坚持个人意见,很难保持个性,而非常容易被同化。而不幸的是,群体意见并非都是对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很难保持理性,往往容易作出与群体一致的选择,这种选择有时甚至是偏激或者错误的。当今的网络时代,各种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各种反转不断出现,正如材料所说,群体根本不追求真相和理性,而只是自我宣泄,个人被裹挟其中,也很容易走极端,观点或者情感有时是狂热、偏执甚至残忍的。

材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生逢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公民当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如何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如何对外界信息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斟酌取舍,如何对纷纭信息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如何做一个有主见的、又能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如何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这些问题既关乎个体自我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

写作时可以从某些网络事件入手,先摆出个人被群体裹挟的现象,再分析其中的原因,尤其要分析出被群体裹挟的弊端;然后应重点思考如何摆脱群体束缚,其本质还是应该提升自我辨析信息的能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理性,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立意:

1.保持理性思考,不做乌合之众。

2.拥有独立见解,不被群体裹挟。

3.提升辨析能力,理性发声。

黑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模拟检测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近年来,各种网络购物节层出不穷,多个平台低价和让利也确实诱人,但消费者并没有展现出以往的购物“狂热”。年轻人对消费已经学会了权衡性价比,他们会在价格的基础上更多地衡量商品的品质、性能以及个人的喜好。

材料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

材料三:《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上述材料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一讲消费选择,消费者呈现出走向平价消费、理性消费的心理趋势;材料二讲生活态度,表达出梭罗深入生活本真,摒弃外在的、多余的芜杂事务,追求扎实、简单的生活态度;材料三讲知足、知止的好处。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考生可以从消费领域谈去奢取平、理性选择的问题;也可以从生活态度方面谈如何过一种本色质朴、简单扎实的生活,体会人生的本真;还可以从价值追求角度谈,比如减少欲望,寻求平衡,不要追求过高的理想目标;等等。

【参考立意】去奢取平,理性选择;返朴归真,本色生活;过犹不及,贵在适度;摒弃浮华,回归本我。

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具体评分,可参考列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中提到的哈尔滨,确实是今年冬天最火热的城市。各地大军纷纷北上,从在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打卡到参观哈药六厂“东北卢浮宫”“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从体验东北特色美食到在“哈工大校区”“飞鹤乳品产业园”研学……

材料二:2023年,继“特种兵式旅游”之后,一种名为“CityWalk”的出行模式受到年轻人的推崇。“特种兵式旅游”是指利用周末时间旅游,挑战用最少的花费和最短的时间,游历最多的景点。而“CityWalk”,是一种慢节奏、沉浸式体验城市文化的旅游方式。旅行方式的变迁折射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嬗变。

作为当代青年,你对旅游有哪些见解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旅行的意义

人们的生活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压力,总是有灰暗低潮的时候。而当你的身心感到疲惫不堪,来趟轻松自在的旅行,或许能让你忘记一切忧虑,甚至豁然开朗。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的确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而在书中所闻之美景,也往往令人向往不已。但是踏出书本,实地去走走,相信那心中向往的美景,会更令你惊叹不已、永生难忘!

旅行不一定要有确切的目的地,我认为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旅行才是最能放松自己的。跟着旅行团旅行的人们,看的多半是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照例称赞的胜地。虽然那些地点固然美丽、令人叹为观止,但往往比不上我们无意间所看见的美丽景色,在车程中,一瞬间闪过眼前的雄伟花海,甚至只是偶然瞥见的那被夕阳染色的天空,往往才是我们永远记在心里忘不了的那“最美丽的景色”。而且跟着既定行程旅行的人们,车程上通常不会仔细欣赏窗外的美景,而是心中往往惦着目的地,匆匆忙忙的走马看花。

离开故乡,朝着未知的前方远行,在遥远的旅途中思考着未来,想象着自己即将抵达之处会有多么美丽,这些想法一定能带给我们很有益的帮助和深刻的体会。但是一趟好的旅行不一定要到很遥远的地方,即使只是在附近的城镇闲荡,只要能放松身心,也算是一趟很棒的旅行。

对每个人来说,“旅行”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对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来说,旅行可以吃到妈妈用爱心做出来的美味便当,可以和朋友们开心的玩耍,实在是最开心不过了。对他们来说,旅行的意义或许就是“玩”和“吃”吧!对于刚入社会、充满斗志的年轻人,旅行往往是一件令人亢奋的事情,他们心中燃烧着满腔的热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前方究竟还有什么美妙的事物,还有什么值得他们去细细品味、研究。这时旅行的意义对他们而言,早已脱离了“玩乐”和“谈情说爱”,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涵义。

每个人的心中,旅行的意义与好处或许不一样,但都能使我们成长、放松。离开自己那狭小的空间,到外头仔细的看、仔细的听、仔细的想,用心的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认真的面对一切,放宽心胸接受一切。旅行是一种“学习”,一种“体会”,一种“接受”,一种“成长”,其实,旅行真正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去学习、去体会、去接受、去成长。在生命的旅途中,当我们无法继续走而停驻在某处时,就好好的休息、好好的思考,而当一切明了,感觉到自己又有了进一步成长时,就再次向前踏出步伐,朝着未知的远方,继续旅行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通过提示语当中“作为当代青年,你对旅游有哪些见解与思考?”可知,本次是写有关旅游方面的作文。而阅读概括材料,可知材料一当中针对哈尔滨旅游爆火的现象,详细具体地介绍了哈尔滨丰富的旅游景点,这其实侧重介绍了旅游资源(旅游城市)。而材料二则分别介绍了“特种兵式旅游”和“CityWalk”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旅游方式,这侧重于旅游形式(游客)。

因此,写作时,可以从材料中找到其中关于旅游的某个角度展开话题。比如,从旅游城市的角度,我们可以谈旅游城市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谈开发旅游资源和提高服务态度等,反映出旅游市场的潜力和活力,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推广的重要性等。从游客的角度,我们可以从“特种兵式旅游”和“CityWalk”这两种旅行方式的区别,去展开谈旅行方式变迁折射出“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嬗变”。当然,也可以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谈旅游本身和旅游背后反映出的问题。例如经济复苏,消费观念的变革,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等。

立意:

1.在旅游中领略世界的精彩。

2.旅游是为休闲,应用闲适感受世界的魅力。

3.开发多层次旅游资源,适应广大人民需求。 

郑崇波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