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作文题汇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4-05-11 手机版


 山东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也有人说,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出自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他指出书籍不能带给人好运,但是能让人成为自己。所谓“带来好运”,可以理解为外在的物质利益,也就是说读书带不来千钟粟、黄金屋。而所谓“悄悄成为自己”,可以理解为读书明理,通过读书不断完善自己,形塑自己,塑造自己的气质,塑造自己的思想,从而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悄悄”一词则表明这一改变是具有过程性的,是潜移默化的,不能带功利心。这句话体现出了读书对于人的特殊意义。

第二句话“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意思是不要让自己的脑袋里都充斥着他人的观点。这句话可以跟第一句话进行辩证看待。读书能涵养人的思想,但如果读死书,盲从书中观点,则容易偏听偏信,沦为他人思想的附庸。反观现实,在这个信息大量涌入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不同观点的干扰和影响。如果不掌握好自己的大脑和思维,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左右。因此,这句话启示我们应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

参考立意:

1.既要从书中汲取营养,又要保持自我的独立头脑。

2.辩证看待书本知识。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评分参考】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文体特征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阐发透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得体有表现力且书写认真,能体现较高语文素养的作文要敢于按照一类文甚至是满分的标准赋分。

2.没有标题扣2分,不符合相关基本文体格式扣2分。

3.错别字1字1分,不累计,上限3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

4.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以下。

5.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

6.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扩展,不得高于40分。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题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强调从外部看事物更能得出理智的判断。

古语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强调深入事物内部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主张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作文

【解析】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

第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往往受到利害得失 牵绊,认识不全面,往往得出错误判断。而旁观者因为没有利益牵扯,看问题往往冷静、客观、全面,反而能做出理智判断。当然,这里不是强调要当旁观者,而是说从内部看问题,往往只注意某一个点,从外部看问题往往更全面。第二句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有所发现和收获,就要亲身经历险境。当然这里不是强调冒险,而是强调认识事物本质,需要进入事物内部,而不能停留在表面。人们认识一个事物,很难把这两种方法孤立或割裂地使用。外部观察和内部认识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两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紧密联系。从外部看得其全面,从内部看得其深刻。认识全面是获得深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全面的认识,才能为把握本质提供方向和目标;而内部得本质,是外部得全面的延深和拓展,为全面认识提供佐证。

写作时,可以首先根据材料提出观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可拨云见月;然后进行道理分析首先“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和谐的意义;再联系现实,从不同的角度精选材料摆事实,讲道理,阐述和谐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最后,观照当下,现实生活中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进得去,出得来的价值。

立意:

1.理智判断,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2.内外兼察,才能更加准确认知事物。

3.既要躬身入局,又要跳出局外,在变局中看清大局。

24.例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内外兼察是源头

世事多有繁复,认知更需明察。“旁观者清”的俗语,强调外部观察的智慧;“不入虎穴”的古语,强调内部探索的神奇。可事物多有复杂,认识岂能单一?只有内外兼察,才能把复杂的事物观察的清澈如水。

从外部看事物能得其全面,这是除去利益牵绊的高瞻远瞩,更是统观全局的高屋建瓴。旁观者因为没有了局内的利益纠缠,更能够做出智慧的判断。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真知,到“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灼见,再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的大胆预言,一部秦与六国兴衰史,局外人纵观全局,仔细审查自然能得到智慧的判断。

反之,局中人往往被各种关系束缚,瞻前顾后,顾此失彼,失了方寸。面对鸿门宴,刘邦进退维艰,不知所行;面对大瓠,惠子束手无策,不知所用;面对锦绣江山,项羽却选择放弃关中。身处其中,不能统观全局,最终失败。难怪苏轼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内部探究事物,能得其深刻,这是不畏艰难的实践探索,更是探究本质的不二良方。水石绝壁之下,苏子驾舟深入探索,才探明了石钟山的来由;沙丘肆虐之时,焦裕禄深入研究,才找到了治沙良方;病毒席卷而来,逆行者身临一线,才能遏制疫情的疯狂。敢于亲身实践,善于内部研究,才能把事物认识深刻,难怪古人慨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全面细致的外部观察,是深入精进的内部审视的前提和基础。观察全面了,判断准确了,才能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深入细致的内部实践和观察研究,为整体准确把握事物提供依据和支持。只有内外兼察,共同作用才能更加准确认知事物。

只有坚持内外兼察,才能拨开认知的迷雾,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内外兼察,让毛泽东既能眼观全局,看到全国的解放前景;又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动农民运动,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内外兼察,让我们党着眼全局,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深入实践探究,开创了一带一路的壮举。这些不正是内外兼察,大有作为的佐证吗?

鉴于这些,我们青少年更应该牢记“问渠那得清如许,内外兼察是源头”的道理。做到旁观时清醒,当局时不迷,入虎穴时不惧;从大处着眼,向深处挖掘。久久为功,就能改变某些社会风气,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调味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

围绕这些问题,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要求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观点,推选代表在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题目中的三个问题明确要求同学们结合当下的文化现象以及自身的学习体验,探究古诗词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寻觅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和情感与当今社会的联系,审视古诗词对个人气质塑造、人格养成、素养发展的影响,从中探究古诗词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

本题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既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等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谈,也可以结合个人经验,谈古诗词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收获等。

注意写作要求是发言稿,应该按发扬稿的文体特征来写,并且注意格式和发言人的身份特征。

【解读立意】

细读材料,在审题时,要切中诗词对中学生日常的影响,对时代社会群体的触动,及其诗词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需要,找准某一个点来思考写作。

关于对待学习古诗词的态度,思考角度有:①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②学习古诗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③学习古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职责;等等。

关于古诗词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思考角度有:①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②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③中国古典诗词美好、高雅的文字和意趣,可以帮助我们客服焦虑,让我们的心灵更纯净、坦然;④让诗意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精神更具高贵的气质等等。

诗歌让生活更美好。我们读诗词,感受诗词的美好,从诗境中领略古人笔下的生活,身处尘世,吟咏诗词,身边的生活变得充实,多了几分诗意,几分情怀。

诗歌提升文学素养。个人的素养来自于学习,人们读诗,感受诗境的优美,懂得了风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变得彬彬有礼,言谈之间,彰显才情与风情。

诗词激荡人生追求。读古人诗歌,感受古人奋斗拼搏的情怀,倾听古人为国捐躯的壮语,从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面对时代,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优秀标题】

《以诗为灯,启明华夏》 《有诗的地方,便是远方》

《读中国古诗,品多彩人生》 《品诗词之美,观文化之盛》

《拾诗词之砖瓦,筑时代之大厦》 《栖居诗词大地,传承诗词文明》

《横穿诗词之河,品味诗意生活》 《满腹诗书气,生活便四溢》

【例文参考】

诗酒趁年华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诗酒趁年华》。

有的人可能会问,都21世纪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出口成章,培养优秀的表达能力。

饱读诗书者常常通晓古今,心里念念不忘的古诗词在他们这里,能够焕发新的光芒。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他们会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非常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说“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当我觉得时间飞逝的时候,他们会说“最是人问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他们出口成章,把平常的生活硬是过出了诗意。

没有丰富的词汇和诗词的积累,对待什么事物,就只能用“太好玩了”、“太好看了”来表达,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当你熟读古诗词,能出口成章,你不觉得生活也随之更有了色彩?

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从古至今,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诗词便是一种方式。心中有诗,生活也许会变得更美一些。

当你拥有了美好的爱情时,也许会说出“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当你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桃花时,也许会说出“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当你金榜题名,兴致盎然时,也许会说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你备受打击,不想放弃时,内心也许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万丈。这就是诗词在你心中的力量。一个人拥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培养气质,散发独有的人格魅力。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读古诗词,可以净化自己。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很忙碌,也很焦虑。诗词可以给自己营造一个桃花源,在诗词的世界里,你可以放空自己,和古人对话,饮酒品茶,赏月相思。生活即使是一地鸡毛,那诗词便是开在鸡毛之上的一朵小花,惊艳时光。

读古诗词,可以培养气质。气质从何而来?气质来自“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浪漫;来自“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来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来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上下千年历史,纵横万里华夏,千万诗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在你的心中。在诗词中可体验人生百态,看到更大的世界。希望古诗词能够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是必需品而不是调味品,是真正的热爱而不是一时兴起。

诗意人生,不是舞文弄墨,是将诗词的美带到生活中,再将生活的美以诗意的方式展现出来。“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文就是我们的远方,是我们的灵魂所在。

最后,想说一句:“诗酒趁年华”。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时评佳作】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

《北外青年报》

“二十四桥犹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简单的13个字,却顿挫有力,将古桥、湖波、孤月三个意象凝练出来,从而一场物是人非,凄清冷落的意境在读诗人心中轻轻一点,全然地荡漾开来,感人肺腑,让人真挚的感受到扬州遭到金兵洗劫后那片废城之极凄凉之境。

这是古诗词第一之用,即一种感荡心灵的人文力量。《诗品序》这样形容诗经中这样的人文美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我想,其形容中国的古诗词都是合适的,中国古诗词其独特而富有韵味的美感可以培养审美涵养,提升文学感触,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心灵美的人,一个在古文字滋养下有品位有诗性的人。

而特别是在今天,当中国走向一个现代化的新时代,在享受科技的快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满足于快餐式文字、短讯的“喂养”,享受于短频快的文字“快餐”,这样的情况下,多喝一些慢火煎熬的“高汤”是“养胃的”、“暖身子的”。中国古诗词字句是高度凝练的,比起轰炸式的、不分品质好坏的网络信息,读古诗需要多一份耐性,多一点慢性,多一些情怀。如此以后,可以玩味古人斟酌字句之趣味,可以沉浸于中国文字组合时微妙而变化无穷的广阔意境,可以感同文人墨客感怀的复杂心情,这是一种不能与他人言说的独特趣味,让人得以暂时远离了浮躁的社会风气,而在古文字的涓涓滋养之下提高心性,培养人文美感,而这正是即时性的量产的文学所不能给予的,也是过快发展下中国社会所缺失的一种诗性生活。

再者,中国的古诗词一路不断发展沉淀,各个时代都各具特色,也都有写得非常经典,遗芳千古的作品,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文化顺乎时代潮流具有不定性,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而诗歌作为载体,其驱动的内核是文化,反映的是当时独有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剪影。中国古诗词绵延千年,故可以看到古诗词背后厚重的民族文化力量。

由此可见,对于今天中国人来说,古诗词第二之用便是传承民族文化。当我们强调“中华民族”时,一大自信便是来源于我们绵绵不断,繁荣光兴的民族文化历史。因此古诗词作为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不应仅仅是一种美学体验,更应当是一种民族血脉传承的刚需。

工业化和消费主义这样的西方产物在两百年之间快速席卷并几乎吞噬了这片曾经的农业文明王朝,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现代中国人常常是脱了中国的“根”的,因而时常不断迷失在过于广阔而不着方向感的现代生活之中,努力为自己找到一个精神归宿但却发现无所依托,而读古诗词其实就是一种“寻根”,是一种文化认同的重寻,在古诗词中找到民族情怀、寻找精神依托,进而去传承。

当读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一千多年前先辈的诗句,很难不为其面对困境的平静自如、旷达倔强所感动所鼓舞,进而启迪我们支撑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面对困境。于是在绵延千年的文化精神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依托。

又如《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对话,“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水与月变与不变的思辨,适于吾之所有,享物与我之无尽的大境界是如此的回味无穷。

今天读古诗词便是打捞绵绵千年留下的璀璨光线,古诗词沉淀下的丰富思想是千年前闪耀的明星,其光线穿越千年,照耀着今天的我们,用思想的温度感化我们,引领我们,教会我们如何成长,如何面对人生不同的变故境遇。

还要补充的是,古诗词第三之用,即挖掘其历史价值。诗词之中蕴含着中国文学成果,中国政治发展,历代百姓生活状况、精神状态,礼教的变化、古代的动植物之类等等等等,是诗性的中国历史缩影。譬如周时之《诗经》中《氓》一篇,可以窥见周时女子的约束是多的,在婚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士贰其行”时,女子只得被遣回家。而到了东汉时因为战乱不断,教化松动,女子反抗意识有所觉醒,开始追求自由则有所切实的体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便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会诞生的典型人物。在不同时代的诗歌之中,我们可以挖掘古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在词句中窥见历史变动的蛛丝马迹;而在不同作者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看待同一个历史事件,从不同人的立场去看,立体的了解历史。用这样的角度比较阅读诗词是另辟蹊径的,是极有趣味的。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因为古诗词是美学的,是文化认同的,是历史厚重的。通过读古诗词,今天的中国人可以活的更加诗性美,文化美,意趣美。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五一”,淄博烧烤火速出圈;2024年元旦,哈尔滨文旅异常火爆。两地政府因势利导、优化服务,整座城市温暖守信、真诚待客,充分展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合力,让大家看到城市“暖实力”的巨大力量。

有人认为,在我们国家迅速提升“硬实力”“软实力”的同时,当今更需要这种“暖实力”,因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例文:

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

从淄博到哈尔滨,地方文旅事业的爆火正是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结果,当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软实力相结合,当真诚友善的人情化作“暖实力”流淌于每一个游客心间,我们发现,暖实力正是硬实力与软实力托举升空的人间烟火。借软硬实力的怒涛之势,歌暖实力的烟火升空,我们方能拥抱文旅发展的蓬勃生机,接住网红与流量的“泼天富贵”。

提升硬实力,为暖实力奠定坚定基石。“夜间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秩序的有力引导;“亲子游”的热度升温,离不开相关设施的大力建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便捷高效,背后是桥路相通的交通规划;“博物馆奇妙夜”的引人入胜,背后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利用……暖实力中的游人如织、亲子相依、海内存知己,无一离不开硬实力强而稳健的依托。用“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以“新生产动能”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惟有借硬实力的怒涛之势,才能在礁石上击打出暖实力的温暖浪花。

发展软实力,为暖实力注入温润生机。轻舟绿溪之上,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文旅局局长纷纷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网红局长”火出圈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接过传统的火炬,我们看到渊澄取映,看到川流不息,也穿越时空与古人饮酒对歌,看到文变染乎世情的百代人间烟火。

拥抱暖实力,为中国梦增添砖瓦砝码。无论是淄博的“烧烤专列”,还是哈尔滨的“冻梨刺身”,亦或是“悠游吉林”的在线听劝,归根结底都是城市政府与人民的真诚相待,是地方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双向奔赴,是“阳光政府”、“温暖政府”的文旅体现。中国梦正是不同人群的温暖重叠映照而生成的璀璨烟火,是一簇簇微光最终汇聚成了一轮火热的太阳。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俯下身、沉下心,越来越多的工作者不畏难、做实事,越来越多的游客尊规律、出创意,文旅事业方可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亦可计日而待!

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新时代的烟火照亮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共同携手,用硬实力、软实力、暖实力,迎接发展愈来愈汹涌的伟大浪潮。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列举淄博和哈尔滨这两座城市因为“温暖守信、真诚待客”的“暖实力”而成为旅游火爆城市,火速出圈。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引出写作话题,提出三个关键词“硬实力”“软实力”和“暖实力”。而且从材料中的“当今更需要”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对“暖实力”的肯定态度,并希望考生能够借此阐述对“暖实力”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材料的引导语中也着重提到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个写作身份,考生在写作时应该要关注到“青年”“新时代”这些信息。

材料提到的这三个关键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就一个国家来说,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暖实力”近年来提出的新说法。就材料来看,“暖实力”是指城市释放出来的温暖守信、真诚待客,优化服务的精神以及城市居民那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合力。其实所谓暖实力,就是某个人、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让人感到温暖、使人感动的力量。它体现的是社会的主旋律,传递的是一股正能量,如越来越多的感人事迹,其实就是推动社会崇德向善的“暖实力”。考生在讨论“暖实力”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材料,又不能局限于材料,可以适当引申到青年的“暖实力”、国家的“暖实力”等。

考生写作时可以开篇亮出观点:新时代需要暖实力。接着阐述新时代不仅需要硬实力、软实力,还要“暖实力”的加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具备“暖实力”:国家具有“暖实力”,才会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人产生由衷的自豪感,才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有利于引领和谐社会风尚,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国民的凝聚力,有利于加速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同时,只有人人争当提高“暖实力”的参与者,社会才会更加温暖动人;只有人人争当推动“暖实力”的践行者,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谐;只有每个人为“暖实力”的提升添砖加瓦、锦上添花,社会才能向上向善。国家和个人,都是形成“暖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号召广大青年,从“我”做起,做“暖实力”的构建者。

立意:

1.新时代需要暖实力。

2.国家强大有你我,温暖相伴生助力。

3.实力彰显温度,人人尽责共温暖。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也引申为见识的广度。一个人眼界的大小往往会影响到他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眼界无穷世界宽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何为眼界?眼界既是目力所及的范围,也是见识的广度。不同的眼界决定了不同的境界。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庄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羊角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核心词是“眼界”。第一句阐述“眼界”的内涵,第二句是“眼界”的影响。“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即所见事物的范围,由此可理解它的引申义,“眼界”可以是一种见识,一种阅历,一种智慧。它的借指义“见识的广度”也可以向外拓展引申,可以指人的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笔财富,也可以比喻为人生的志向、目标等。所以我们可以把“眼界”引申为:见识的广阔性,意识的前瞻性,认识的全面性。由此,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放开眼界,放开眼界有什么作用这个角度思考。

题干要求写作“议论文”,可以借助材料引出观点,也可以由自己对“眼界”的理解引出观点,如“不同的眼界注定了人不同的命运”;接着可以使用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可以将袁术与拿破仑进行对比,突出“眼界”的价值,再引用“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乌雀争其声”对观点做进一步的阐述,然后联系当下对眼界做深入思索;最后再次点题。

立意:

1.放开眼界,铸就辉煌(收获人生、发展自我)。

2.开阔眼界,提升境界。

3.眼界无穷世界宽。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精神明亮,是一种笃定的风度,一种喜悦的光辉,一种昂扬的情绪,一种无所畏惧的气概。大堰河在苦难的日子以善良、朴素的品格,母爱伟大的光辉影响了诗人艾青的一生;刘和珍在麋沸蚁动的黑暗岁月以始终微笑彰显正义与勇气;梁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满怀忧愤与希冀。他们都是精神明亮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精神明亮的人,他(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请选择一个典型人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运用细节描写;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

正值盛夏,闲来无事的我漫步于洞庭湖畔。 

混着些太阳的焦烤味,丝丝凉意的微风抚过脸颊,细心地在头发上点缀着片片落红。地面上太阳的光斑伴着树叶的沙沙声左右摇摆起来,树枝上一窝窝鸟巢中鸟爸爸鸟妈妈们贴心地为刚出壳的雏鸟们梳妆打扮着,好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态画! 

但我的心里却有着另一番纠结,寝室里的小矛盾层出不穷,那些关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我一直摸不到头绪的难题,觉得自己付出的也很多,但是总得不到想要的答复。想到这里,脚步忽然沉重起来。

在这清幽的小径上,我无意中瞥见了一群鸥鹭,他们无比轻柔地拂过水面,如同顽童版互相戏水,热热闹闹的落在一片熙熙攘攘的堤岸上。我好奇地小跑过去,只见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鸟儿盘旋在空中,像龙卷风似的卷起狂沙。我隐约看到那中间坐着一位老人,他那苍白的鬓发衬托着那颤巍巍的胡髭,一只手从面包袋里掏出了一粒粒碎屑,撒向空中,只见鸟儿们如箭般穿插,几张大喙交织在一起,为了挣到一杯羹,他们翅膀扑腾而起,瞬间在眼前编制成一个羽毛般的梦境世界。 

我悄悄靠近了他们,却没留神踩到了一根树枝,“咔嚓”一声“惊起一滩鸥鹭”。他们却都直接飞到了老人身上,老人像魔法师一般用眼神温柔的安抚鸟儿们,而鸥鹭更像是他的孩子们,听话又懂事,在空中打着留恋不舍的回旋。 

我问老人如何与这些鸟儿相处的这么好,听他说才知他以前在这儿被鸟儿们疯狂地夺取了面包,于是他们便一直缠着他,老人便有了这个喂鸟的习惯,他还说:“这些鸟啊,可贪吃了,我还没来他们就闻风扑过来了。”说这话时,他的眼神依旧温柔,折射出的宠溺与阳光下鸥鹭的弧线相映成趣。 

我试着拿出面包给鸥鹭们吃,可是那些鸟们却似乎对我手里的食物不感兴趣,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我疑惑了。同样是面包,为什么我就得不到鸥鹭的青睐呢?老人告诉我训鸟的方法。不能让鸟被迫接受你,这样会使他们产生抗惧心理,只能细水长流,慢慢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爱,不能一蹴而就,这样是得不到信任和真挚情谊的。 

老人这句活刺痛了我。反观过来,我不也是这样吗?交朋友只注重表面,从来不从心出发,在交往过程中常常忽视别人的心理体验,也不懂得站在对方立场思考,这大概是我吸引不了“鸥鹭”的主要原因吧。 

一抹阳光映在老人沧桑却溢满笑容的脸庞上,我却分明在其中看到了希望与执着,那一刻,我也突然坚定了脚下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考生首先要明确写作任务,即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精神明亮的人”,讲述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对你有怎样的影响。文体要求为“记叙文”。然后考生要理解什么样的人是“精神明亮的人”,这可以结合材料中“精神明亮,是一种笃定的风度,一种喜悦的光辉,一种昂扬的情绪,一种无所畏惧的气概”以及列举的来自于我们课本中的一些人物来认识。所谓“精神明亮的人”其实就是有着高贵的精神、品质或信念,能够给人正面影响、激励的人。考生写作时要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人物的具体形象,体现其精神特点,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参考立意:

①“精神明亮人”的品质角度:感受乐观的力量;最爱他的坚强/勇敢/诚信/包容……;感受精神的高贵等。

②对自己的影响角度:做一个照亮别人的人;他的“坚强、勇敢、担当……”让我终身受益等。

结构层次:

作文开篇写自己漫步于洞庭湖畔,心情却不同于风景的美丽,并指出自己的苦恼。之后描写老人喂鸟的画面,语言生动形象,画面感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后写“我”试着拿出面包给鸥鹭们吃,可是那些鸟们却似乎对我手里的食物不感兴趣,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对比中,以老人的解释点出文章的主旨:不能让鸟被迫接受你,这样会使他们产生抗惧心理,只能细水长流,慢慢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爱,不能一蹴而就,这样是得不到信任和真挚情谊的。最后写“我”从中受到影响,照应开篇:我却分明在其中看到了希望与执着,那一刻,我也突然坚定了脚下的方向。 

郑崇波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