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作文题汇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4-04-01 手机版


广东省惠州市省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全市联考语文试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式过马路”占据新闻头条,“中国式旅游”激起與论层层浪花,“中国式父母”引起社会关注……这些“中国式”多是对国人素质和社会问题的调侃。

近年来,“中国式"一词的表意似乎有所不同。高铁、5G 彰显着“中国式速度”,脱贫攻坚、“一带一路”体现着“中国式发展”。今年党的二十大将“中国式现代化”写入报告并作出明确定义,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中国式”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第二段中“中国式速度”“中国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的认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肯定。这种“中国式”是正面的,是让人骄傲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定。这种“中国式”是正面的,是让人骄傲的,也是值得提倡的。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是可喜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新时代青年人应该发奋图强,为“中国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题干要求淡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中国式”的感悟与思考,这要求考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从主人翁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国民素质,如何让中国更有特色地发展。写作时,文章内容应围绕“中国式”展开,重点述曾经的“中国式”问题的实质和严重危害,以“中国式”发展提振青年人的信心,注重引起青年人的共鸣,使青年人统一思想,激励青年人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奋斗。

参考立意:

(1)新时代青年应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解决“中国式”缺憾,提升中国形象。

(3)增强“中国式"自信,让中国走向世界

[例文]

美若日长,丑则日消

有位法师,带着弟子们去园中除草。他问,如何除掉这些草。弟子们想出各种妙招,法师都不满意。最后他给出答案:“给土地去除杂草的最好方法就是种上庄稼。”

两种“中国式”,一为丑陋的杂草,一为美丽的庄稼,若想有效除草,最好的途径是种上庄稼:美若日长,丑更县不,曲则日消。不能对丑陋杂草的存在装作看不见,甚或还以丑为美自鸣得意,那是自欺欺人的鸵鸟主义,不利于社会的改良;也不能是阿Q头上的疤瘌说不得,一被批评就火冒三丈,以“辱华”“汉奸”来诟詈之,这种态度,看上去气势汹汹,实则外强中干。比如,“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是对规则的破坏,更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既不能只把它当个笑话一笑了之,也不能把它当成一块“特色招牌”,洋洋自得,更不能不让别人批评、不知悔改,如果不教育引导、切实整治,这种“中国式过马路”既破坏了交通秩序,更会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伤害。

想要铲除丑陋的杂草,不能仅停留在嘲笑、调侃的层面上。简单的冷嘲,只是抖机灵,没什么实际意义那么,怎样去除杂草?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努力,也就是种上美丽的庄稼,让美日日生长,那么丑自然日日消亡所以,我们要大力促进“中国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事实已经证明,有些“中国式”原来也可以这么美。当“中国式高铁”飞驰在华夏的大地上时,我们发现,原来绿皮火车上的“中国式火车躺”变少了,车厢干净,空气清洁;当“中国式扶贫”完美收官时,我们发现,原来的“中国式农村”旧貌换新颜,乡村整洁,多了青山绿水;   当   “中国式法治”全面实施,我们发现,整个国家违乱纪的少了,整个中国一片安宁,河清海晏。只有提倡、发展“中国式”的美,才能消除、根治“中国式”的丑,无处不在,丑就无处安身。

怎样发展“中国式”的美?把生产力提上去,让老百姓富起来,古话说得好:仓廪实,知礼节。腰里有钱,心有底,脸上就有笑容,举止就有优雅从容之态,有美充盈,丑自退。当然,“不学诗,无以言”,不能光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还要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起来,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让百姓智力更聪明,精神丰富,心灵更充盈,说话则口齿噙香,下笔则妙笔生花,待人接物则柔和谦逊,这样的国民岂能不美?这样的中国式”岂能不优雅?

因此,面对曾经的“中国式”的丑,不能无视,也没必要自卑,只要我们广种“中国式”的美丽的庄稼,相信些丑陋的杂草,自然会消退。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夸”在生活中很常见,多数时候都能带来积极效果,但有时可能适得其反。

以上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解析】夸是夸赞,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从积极方面来看,它有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心情舒畅,激发出有趣的灵魂,有利于个人成长,人际和谐。而夸过头,就会让人盲目乐观,就失去真诚,变得虚假;有目的的夸,带着功利目的,改变了夸的本质,成了谋利的手段。面对别人的夸赞,我们要保持冷静,区分真伪,要始终有自知之明。夸别人时,我们也要客观,不功利。

参考立意:①要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真诚夸赞别人;②要客观地面对夸赞;③夸赞要真实,不做作,不虚伪。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评分参考】

满分60分,以44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

1.一类文(60分—53分):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②文体特征鲜明,结构严谨;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2.二类文(52分—46分):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③语言通顺。

3.三类文(45分—38分):①部分偏离题意,中心松散,内容单薄,大部分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③病句较多。

4.四类文(37分—30分):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

5.五类文(29分—0分):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文体特征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阐发透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得体有表现力且书写认真,能体现较高语文素养的作文要敢于按照一类文甚至是满分的标准赋分。

2.没有标题扣2分,不符合相关基本文体格式扣2分。

3.错别字1字1分,不累计,上限3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

4.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以下。

5.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

6.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扩展,不得高于40分。

广东省韶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家陶行知在《读书与用书》一文中指出:“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知行合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有人渴望在“读书”中一劳永逸,找到方向,而陶行知却说:“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告诫我们应当在上下求索的实践中找到真理。

  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未来的路虽总是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

  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求得真知 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高举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脚踏实地,忠贞不渝,锲而不舍地去穿过并征服所有坎坷泥泞寒冷,方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为教育家陶行知著作中的一段话,由三个句子构成,从总体来看为总分关系。首先指出“用书”比“读书”更重要,然后从辨别知识真假的角度说明“用书”为何比读书重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材料所选文段体现了其一贯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知行合一”理念,知识与实践呈现出“知一行一知”的过程。“读书”是初步的“知”,“用书”是行和更深层次的“知”。

在写作时,要对“读书”与“用书”两个概念进行解读。材料中的“读书”,是指阅读并接受书中的知识,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在当今时代,“读书”的“书”可以做宽泛的理解,不仅仅指书本、书籍,还应包括网络信息、他人言论等。材料中的“用书”,是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将书中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或将书中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互相印证。同样,在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用书”也可以指对获取的非书本信息的运用或验证。陶行知的话“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这一观点,强调不能只读书、尽信书,而应学会在运用书中知识的过程中,辨别知识的真假,以免受到假知识的误导。此外,根据第二层意思可知,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这两句话是对前面观点的解释。为什么“用书”比“读书”更重要呢?因为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对于“书”,如果只采取“读”的方式,不能分辨“书”中知识的真假,唯有“用”才能分辨“书”中知识的真假,并从而判定一本书究竟是有价值还是误导人,显出它的“本来面目”。

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抛开材料泛谈实践的重要性,而是要着重阐述实践(“用”)来辨别知识的真假。围绕这则材料,写作时首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1.如何证明材料这一观点是正确的?2.为什么“用书”可以辨别知识的真假?3.既然“用书”很重要,在“用书”上我们应当如何做?4.对于“用书”有哪些要求?“用它一下”真的就能辨别知识的真假吗?而根据试题引导语中的“联想和思考”可知,考生可以由这段话联想与之相关的事例,并拓而广之,由“书本知识”联想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他人言论等,说明青少年要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但更要通过“行”来深入理解知识,指导行动;此外还可以强调应该尤其注重实践,实干,不要因惧怕而不敢行动、也不要因惰性而不想行动,同时,还需要在行动中善于总结反思等等。最后,可再次总结强调“知行合一”对于成就更美好的自我和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立意:

1.“读书”诚可贵,“用书”价更高。

2.在“用书”中辨别知识的真假。

3.实践验真知。

4.知行合一,获得真知。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一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曾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后来又患尿毒症, 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这段话充满智慧,启迪人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史铁生话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 850字。

2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以名人语录为材料的作文题。材料选自史铁生《病隙碎笔》的话。

史铁生说:“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这不仅揭示了病痛带来的痛苦,更深入地揭示了病痛如何让我们更加珍视健康,更加懂得生活的美好。正如冰冷的冬日里,我们才会更加珍视温暖的阳光;寂静的黑夜中,我们才会更加感激喧嚣的白昼。病痛,如同生命中的阴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光明的价值。

然而,史铁生的智慧并未止于此。他说:“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这句话,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病痛让我们怀恋起往日时光,那些平凡而美好的日子,那些我们曾经忽视的幸福。这不仅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更教会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刻。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是总结性的话语。史铁生的这句话表明,不论在生活中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学会满足。

病痛并非生命的敌人,而是生命的导师。它以痛苦的方式,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健康的时刻,感激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正如大海因为波澜壮阔而显得美丽,人生因为病痛的磨砺而更加丰富多彩。要在病痛中学会领悟,在领悟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写作任务:“这段话充满智慧,启迪人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史铁生话语的感悟和思考。”这段材料理解难度不大,考生有话可写,写作开放度比较大。

【立意方向】

1.感恩生活。我们要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这些小确幸可能是清晨的一缕阳光、午后的一杯咖啡、夜晚的一个美梦。它们虽然微小,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幸福和满足。

2.珍惜拥有。我们常常在追求更多、更好的过程中,忽视了已经拥有的。然而,珍惜拥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只有珍惜当下,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3.懂得满足。懂得满足,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人生中,我们总是不断地追求更好的东西,更高的目标,更完美的自我。然而,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往往使我们陷入无尽的疲惫和不满之中。这时,懂得满足就显得尤为重要。

4.失去与拥有。失去与拥有是生活的常态。我们要学会面对失去的痛苦,珍惜拥有的喜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让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所以,让我们都勇敢地面对失去与拥有吧,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优秀范文两篇】

1身在井隅,心向星光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曾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在病痛中,他不仅没有沉溺于痛苦,反而通过反思和感悟,获得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不仅是他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对每一个读者的启示。新时代青年应以史铁生为榜样,身在井隅,心向星光,走一条懂得满足而又积极进取的光明大道。

“人生何需多求长,知足常乐乐未央。”满足的人能够从简单的生活中获得快乐,因为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岂能事事都尽如人意。心太贪,就会活得很累: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万,夜眠只需六尺卧房。“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蕴涵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了沈复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知足,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修养。

“云卷云舒随天意,花开花落任风扬。”满足的人能够平衡自己的心态,不因一时的得失而心理起伏,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

生活的平衡,就是心灵的平衡,如同“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般,以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被誉为“中国保尔”的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她5岁时患上脊髓血管瘤,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医生一致认为她很难活过27岁。但张海迪平衡自己的心态,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活到了现在。她还自学了学校的全部课程,精通四种外国语言,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张海迪说:“活着就要创造,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面对逆境,平衡心态,也可以在精神的成长中大放异彩。

“心怀感恩皆美好,岁月留香情谊长。”满足的人通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这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且为许多贤达俊杰所膺服。一次,曾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人生无完美,但我们依然热爱;常怀感恩心,那么所遇皆为美好。

让我们都做一个“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的人吧。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前路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星空,那一片璀璨的星光。

2莫等错过而恍然  恰是今日当珍重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曾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正值指点江山年龄的史铁生,突遭不幸,命运的大手推着他历经幻灭与重生,牵着他去体验命运的梦幻与坚毅,正是体验到了失去健康的痛苦,才能深切领悟每一个平淡日子里的健康是那么值得珍重。

莫等错过而恍然,恰是今日当珍重,珍视今日、敬畏今日、欣赏今日,方可从今日中汲取回首昨日与迎接明日的勇气。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绚烂年华,朝气蓬勃,尚未涉足世俗泥淖,更未体验人情冷暖与聚散悲欢,却模仿他人的模样,待到为生存、生活而驱使,强抑内心而笑脸逢迎,夜深人静,月出梢头,空窗孤灯,再吟几句感喟,欲求梦回年少,乐之享之,终归是于事无补,徒费心神。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多少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因为不懂欣赏生活的柴米油盐而形同陌路,有多少事业有成的儿女因为改天再说而抱憾终身,有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因为惊喜规划而导致不幸,有多少渴望成功的弄潮儿因为远大目标而错失今天的精彩。人世间的一幕幕,夜以继日,何其相似,难过的是,世上有太多人喜欢“如果”二字,却忘了不曾有后悔药。

梁晓声在《午休的父亲》这篇短文中刻画了一个承担着家庭生活重担而外出北京劳动者形象,“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有空儿,屋里屋外的活多干点,就当替老爸干了。”文中的父亲在午睡前跟妻女有简短的通话,电话里都是父亲妻女的关心。这位不够体面的父亲睡在楼梯拐角处,因为天热,拐角处墙面有个没有窗框的窗洞;因为老楼改造,他的周围都是碎墙渣子,这样的日子是困难的,失去它,赶走它,让日子更好一些,自然更美,但是,今日既不可改,与其抱怨,不如珍视,不如敬畏,不如欣赏,妻女的安稳,便是今日辛苦的价值。父亲沉沉睡去,他周身是热烈的,心里是温暖的。

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无法过好这一生,首先在于认为理所当然,其次在于健忘。那些平淡的不起眼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恩赐,但往往因为每天睁开眼,这一天都会不期而至,且与前一天比,并无多少差异,久而久之,认为理所当然便根深蒂固,缺乏审视,哪会珍视。史铁生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一步懂得满足,吃一堑长一智,失去了才醒悟原来如此重要,可是,时间是冷酷的、无情的,它教会人们遗忘,今天的满足,明天可能仍会变作“没有感觉”。

也许,一再发誓,一再错过,像极了年轻时树立目标的时候;也许,痛彻心扉,痛改前非,痛定思痛,些许能在心底烙下深刻的烙印;也许,每天面对崭新的今日,感恩今日的到来,懂得满足,并使之成为生活的习惯。生命有很多种流向或选择,不管满足还是不满足,走过了路,就不要说后悔。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202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场演讲比赛,自我感觉发挥得很好。可是,成绩迟迟不下来。我开始抱怨,比赛成绩肯定要暗箱操作,要不然不会这么久不出来。我在愤愤不平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个月之后,成绩出来了,我竟然是一等奖。兴奋之余,惭愧自己当初的胡乱猜测。更重要的是,白白烦恼了这么多天。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要求:1、可以从故事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诗歌除外);2、不要脱离故事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8.【作文点拨】

1.我们总是习惯预支烦恼,为还未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烦恼。在生活的储蓄卡上,如果预支了烦恼,就等于给自己买了一个枷锁,会让你无缘由身心疲惫,而且疲惫得没有一点价值。真正的烦恼,就在那里,你烦,或者不烦,它都在那里;而虚拟的烦恼,本不在那里,你烦,它就真在那里了。预支明天的烦恼,只能使今天活得不快乐。当然,为了明天的快乐,我们还要做好今天的准备。比如精心准备比赛,为了明天的胜利;做好今天的工作,为了明天的安全。只要做好了该做的事,何不高枕无忧地过好今天?有句话说得好,即使不幸注定要在明天来临,你也没有必要今天就为它付出代价。过好今天最重要,烦恼真的来临时,再去积极面对也不晚。不去预支烦恼,人生的烦恼就会减少一半。

2.可以提炼出的话题有:烦恼、心态、今天与明天等。可以确立的写作中心如:不要预支烦恼。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西樵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中国儒家文化有“乐学”的传统。 明代大儒王艮说: “学者不见真乐,则安能超脱而闻圣人之道? ”王阳明也曾感慨道: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 人自累于得失耳!”当今,有的人在学习时只关注知识、技能,忽略了道德的涵养、智慧的提升,学习变得趋向功利化、技术化, 陷入所谓的“学习焦虑”。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学习主体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学习的目的和方式。

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23.【试题分析】

材料首先强调“乐学”的传统文化,并用王艮和王阳明的话加以阐释。然后,分析现在社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古人注重“乐学”,如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诞生了“孔颜之乐”。在现代社会,有的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知识的累积、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的涵养、智慧的提升,学习变得趋向功利化、技术化,陷入所谓的“学习焦虑”。试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引导考生思考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方式,并做出了正向引领。

参考立意:

1. 继承“乐学”传统,摆脱“学习焦虑”

2.在学习中寻找真正的快乐

3. 摆脱学习的功利负累,在提升自我中获取快乐

4.减少机械学习,体味学习的快乐 郑崇波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