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陕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4-03-29 手机版


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材料1:2024年2月10日春节当天,“90后”游本昌获得“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他感慨:“对我来说,这个荣誉将是我的一面镜子,面对它,我要自问,终身成就我够了吗?我做到了吗?我尽责了吗?还有什么不够的?我这一辈子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材料2:在全球图景下,以“躺平”为代表的青年低欲望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躺平”似乎成了年轻人新的“人生哲学”。他们用“只要躺得足够平,内卷就卷不到我”“反消费主义”“糊弄学”“整顿职场”来阐释自己的“躺平主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拒绝“躺平”,砥砺前行

获“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的游本昌感慨道:“我这一辈子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有力地抨击了那些低欲望的躺平青年,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保尔说:“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光阴而懊恼,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人的一生应当如是度过。所以,身处伟大时代的青年们啊,我想我们更应当拒绝“躺平”,砥励前行!

以志向作桨,奋斗为帆,当代青年当拒绝躺平,中流击水,以鸿鹄之志浪遏飞舟。沈从文先生落笔写道:“谁能束缚月光,谁见过人蓄养凤凰?”我们当代青年更不应有“躺平”之念,当奋斗,当弘志!先师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人如沐春风;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令人如雷贯耳;文豪苏轼“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脱俗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一语点破奋斗真理。我们当代青年更应当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用不懈奋斗去拼搏,去实现!

以信心点灯,毅力掌灯,当代青年应拒绝“躺平”。纵在茫茫黑夜,也能用信心之灯照亮坦途。“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故又不敢加以雕琢,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不肯碌碌无为,与瓦砾为伍。”我想萨冈这番话恰好点破了“躺平”青年的心理。其实他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点信心,一点“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信,一点面对刽子手说出:“试看将来之环球,必将是赤旗的天下”的自信。这其中亦需要我们当代青年坚韧不拔,用顽强拼搏的意志与自信,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辉煌。

以上进炼心,用笃行不怠立命。“躺平”不是躲避内卷的良方,当代青年必“拒绝躺平”,砥砺前行,终得成功彼岸之馥郁传香。当如廖玉婷虽失去双手,但仍用双脚完成了高考,拒绝向命运低头。又如穆夫塔,先天失去四肢但由于对足球的热爱,终用意志破开了命运的大门。再如娄印根,面对“渐冻症”他始终以微笑面对,终在数学领域取得傲人成绩。由此观之,我们当代青年更当以永争上游之上进,书写独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

泰戈尔曾深情落笔:“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神州华夏亦期待着吾侪能以拒绝“躺平”,砥励前行之精神之火,点火树银花千万朵,亮岁月承平国葳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属于两则对立作文材料。材料一属于正面材料,以“90后”老人游本昌为例子,重点强调“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人生信条。第二则材料是反面材料,针对部分青年的躺平现象,做了一些具体解释。“90后”游本昌如此年纪还在“思考”,还在不断完善自我,还有所追求,当代青年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又怎能因害怕竞争而降低欲望、不去消费,糊弄人生呢?

综合两则作文材料,本题意在引发学生思考:青年是要像90后老人游本昌那样活到老、学到老,选择奋斗终身,还是像部分青年一样只顾眼前躺平摆烂?对此,青年人应当做一个清晰的选择。

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可以先围绕正反两角度的鲜明对比,引出自己的观点,号召当代青年要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拒绝躺平摆烂。当然,也可以不是完全的褒一贬一,而是结合两者进行思辨论证,说明:今天的中国,时代列车快速向前,奋斗之路注定是一个不断自我磨砺、自我提升的艰辛过程。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前,吐槽、抱怨、调侃,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和减压手段,然而无论现实是否骨感,生活总要继续。年轻人正值大好年华,应该像游本昌老先生学习,脚踏实地大干一番,用奋斗闯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

立意:

1.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以奋斗为基,唱响圆梦之歌。

3.挥洒汗水、成就自我。

4.“躺平”须摒弃,青年当有为。

5.只有奋斗的精彩,没有“躺平”的人生。

陕西省咸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陕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拥有5000年的历史。在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每一份民俗文化都代表着陕西的地方特色,如:岁时节庆、饮食起居、乐舞社火、传统技艺、庙会等内容,全面展示丰富多姿的陕西地方文化。

2024年春节期间,咸阳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喜庆热闹的民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民俗文化”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①向读者介绍一项民俗文化。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②陈述某一项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③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民俗文化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民俗文化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段,第一段介绍陕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第二段则介绍2024年春节咸阳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显而易见,这是一道以学生熟悉的地方民俗为依托检测考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如何传承的作文题。命题人依托当地风俗特色命题,是想要接近考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具体而真实的感知。这样考生在已有感知基础上来思考、写作,既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也体现写作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此外,命题者还将抽象的 “民俗文化”这个大概念具体化,并举例子说明有哪些民俗,比如“岁时节庆、饮食起居、乐舞社火、传统技艺、庙会等”。给出的例子内容也并没有具体到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活动,只是给了一定的范围。这样,也就给了学生进一步思考、选择的空间。如:学生可以写过年给红包(压岁钱)、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等这样的小事情(风俗),也可以写大型社火表演(血社火,踩高跷)、逛庙会、锣鼓表演等大型的活动。

引导语提供三个写作任务,出题人设置了学校校刊要开设“民俗文化”专题这一现实情境,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和要求投稿。在投稿内容上,提了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任务)并要求考生只“选定一个方向”即可。这三项任务有着不同的要求:

任务①要求介绍一种民俗文化,并提及“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要注重人文内涵等要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一种民俗活动来写,例如上面提到的过年给红包(压岁钱),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等,并结合历史和当地文化特点阐述这些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含义,如给压岁钱意味让孩子健健康康;吃饺子意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放鞭炮意味着热热闹闹,贴对联意味着红红火火,等等。

任务②中要求陈述某一项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并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这其实也是提示考生的写作思路,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写。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具体的风俗入手来写,例如给压岁钱这件事。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本来用意是什么(祝福,祝愿健康快乐成长),现在情况是什么(成为一种压力,相互攀比),今后要不要继续保留(保留该怎样保留,不保留能不能废除掉)等方面来思考写作即可。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是学生打开写作思路的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对于材料这种概念比较抽象的作文题。当然,考生也可以对今年春节咸阳出现的这些风俗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谈谈需不需要这样来举办,举办的意义何在。

任务③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但从“讲述你与某种民俗文化的故事”的表述中,实际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写出一篇和“民俗文化”这一话题有关的记叙文。请注意,高考已经好多年没有明确要求写记叙文了。这里给出记叙文的文体要求,让学生讲故事,是在提醒各位老师和同学,这一文体也要关注。对于这个写作任务,考生能写的内容较为具体、丰富。例如叙述和家人一起看社火的情形、一起去逛庙会、看大戏的情形等等,并通过记叙参与这一民俗活动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来体现这一民俗活动的魅力,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借用场面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将故事叙述得更为生动具体。

立意:

1.传承民俗文化,体会地方特色。

2.多彩民俗,灿烂文化。

3.观看乐舞社火,感受陕西风情。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了导航软件。汽车导航里有几句经典的话:

“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请在合适的位置掉头。”

“前方道路拥堵,但您仍在最优路线上!”

“今天走过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这几句话不仅适用于开车,对人生也有非常深刻的启迪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低于800字。

【答案】例文:

迷路与归途:生活的导航智慧

  在探索世界的旅程中,我们时常会迷失方向,这是生活的常态。汽车导航软件里的提示语:“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请在合适的位置选择调头”,仿佛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指南针,引导我们重新找回正确的方向。这三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仅是驾驶的指导,更是生活的智慧。

  “您已偏离路线”的提醒,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可能因各种诱惑或阻碍而偏离原定的目标。这种偏离并不是罪恶,而是人性的体现。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自我觉察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偏离,并勇于面对。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承认错误,是找回正确路线的第一步。

  接着,“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的提示,让我们看到了改变与调整的可能性。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要有改变和适应的勇气。当原有的计划或路线无法实现时,不妨重新规划,寻找新的可能。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变通的精神,正是我们在迷失方向后找回自我、继续前行的关键。

  “请在合适的位置选择调头”的建议,教会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候我们需要勇敢地放弃,才能在合适的位置重新开始。这种放弃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古人云:“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适时的放弃和选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前进。

  生活中的导航智慧并不仅仅在于这三句提示语,更在于我们对这些提示语的理解和应用。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面对错误和困难时,我们需要有承认和改变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内心的力量和对未来的信心。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在生活中寻找新路线的眼光和智慧。生活总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有时候我们需要勇敢地探索新的可能性。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即使我们身处困境,也不应忘记学习和探索新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选择和放弃。有时候,坚持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放弃,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重新开始。知道何时停止,是我们人生导航中的重要智慧。

  生活的道路如同行车的导航,有时候我们会迷失方向,有时候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承认错误的勇气,有寻找新路线的眼光和智慧,以及知道何时选择和放弃的智慧,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带着生活的导航智慧,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的三句导航提示语要关联到我们的人生,可提炼出如下立意:

第一句关键词是“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和“请在合适的位置选择掉头”, 提示我们要正确看待错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犯错,关键是要能认识到错误,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导航提示“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告诉我们,当一条路走不通时,要学会转变思路,寻找新的方法。当发现自己走错路时,不要沮丧,而是要积极调整心态,重新出发。导航提示“请在合适的位置选择掉头”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决心和勇气承认错误,并在适当的时候回头。

第二句“前方道路拥堵”表明我们选择的道路不好走,这条赛道上竞争者很多;此时我们是否应该调整思路,换一条道路?但导航提示我们,“您仍在最优路线上”,表明我们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如此,我们就应该不惧怕前方的拥堵,勇敢前行,主要盯紧目标,紧跟队伍,就能够抵达目的地。

第三句“弯路”象征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等,人生走弯路几乎很难避免,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弯路”,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不畏惧,勇敢前行,但也要尽量避免走弯路,要始终相信,“今天走过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这三句导航提示语进行思考和联想,撰写一篇关于正视错误、意志坚定、勇于接受挑战、不惧困难、规划人生等方面的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来阐述观点,表达立意。

写作时可以抓住其中一句话来立意,深入挖掘句子含义,引申出对人生的启迪。如写第三句,可以思考“弯路”的含义,思考人生中的“弯路”如何避免,分析如果遇到了“弯路”或者即将遇到“弯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也可以综合立意,分析出三个写作角度作为分论点,从不同方面思考材料带给我们的启迪。

立意:

1.导航规划,走好人生之路。

2.学会及时调整,找回正确的方向。

3.莫因“偏离”枉嗟叹,且凭执着寻芳草。

4.不惧拥堵,执着前行。

5.弯路过后是坦途。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莲湖等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喜欢发朋友圈,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都会发图片发文字,发得不亦乐乎;有人偶尔发个朋友圈,告知去向,请来办事者择日;也有人从不发朋友圈,也不看他人的朋友圈……人们发朋友圈,或率性而为,或工作需要,或处事谨慎,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反应。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勿让“朋友圈”圈住自我

时光拉动着科技的引擎,使之成一股重塑世界的原动力。科技敲开了新时代之门,给百姓的生活带了来巨大冲击。当走街串巷、呼朋引伴的情感交流方式逐渐褪去,一个新的名词——“晒朋友圈”汹涌弥漫开来。

于是,手机等新式工具将“晒朋友圈”这一表达方式推向高潮,无处不见的国民们,乐此不疲地发送着身边的事,让人不禁感慨:这庞大的世界已融为一体。是的,这个世界确实因“朋友圈”而更加紧密,与此同时却又因紧密而让我们“无地自容”。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生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朋友圈”便仿佛一个放大器,将这种若有若无的影响放大为一张巨网。不可否认,我们的情绪、我们的生活从未有像现在一样出现如此大的波动。“晒朋友圈”将他人的情感通过千丝万缕,真实而强烈地注射入我们的心中。我们开始为他人感慨不公、怨天尤人而变得愤世嫉俗,我们开始为他人丰富的经历而自惭形秽。“晒朋友圈”如同一只巨手,摧毁了我们辛苦塑造的宁静,又将长绳牢牢束缚于我们的躯体。

更应该注意的是,在情绪丰富波动的背后,却是内心的空虚败絮。我们如同“瘾君子”般将目光死死地置于他人的世界,不知疲倦地点赞、转发。诚然,我们需要领略他处的风景,可“朋友圈”的过度消费终会让我们食欲不振,疲惫不堪。我们望及他人的幸福,却忘记了与家人的情感交流。我们领略到别人潇洒的出行,却感觉不到身边的优美自然。在虚拟平台搭建的信息网络中,我们丢掉了书籍的诗意以及对生活最为真实的感触。“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似乎也在此屡屡碰壁。灵魂寄居于他人的世界,我们却成了空虚的躯壳。

毋庸置疑,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晒朋友圈”的风靡自然有其内生合理性。可当我们将整个内心托付于之,我们终会躺在它为灵魂掘好的坟墓里。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对“朋友圈”淡然处之,回归真实的生活,也许如此我们才不会跳入时代的怪圈。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也有许多的生活乐趣是无法分享,只能自己去感受的。千辛万苦解出一道题是乐趣,费尽周折写出一篇佳作是乐趣,运动场上跑完一圈又一圈不断挑战自己是乐趣。这些乐趣,这些心情,真的能与人分享吗?分享了别人真的体会得到吗?自然不能!我们不妨拒绝朋友圈的炫耀与羁绊,把乐趣埋在心中,独自品味,慢慢思考,从中找到成功的方法,找到前进的动力,找到快乐的源泉。让这些内心的乐趣与感受成为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精神力量,岂不更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列举了关于“朋友圈”的几种现象,一是有些人遇到生活中各种事情都会将图片、文字发到朋友圈,十分开心并享受这种状态。二是有些人偶尔会发朋友圈,主要是在朋友圈中发布有关工作的情况,请需要办事的人合理安排。三是有些人从来不发朋友圈,也不关注他的的朋友圈。省略号表示,也还可以有关于朋友圈的不同的情况存在。第二句话是对上文陈述对象的总结升华,人们发朋友圈,有的展示自我个性,有的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有的则体现了谨慎而为的性格,对待朋友圈的不同态度,会有不同的社会反应。第三句提出具体任务,如何看待不同的人对待朋友圈的不同态度。

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朋友圈”,对待朋友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不同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朋友圈可以是彰显个性的舞台,将日常生活汇于朋友圈,让个人情趣显于朋友圈,将生活状态发于朋友圈。朋友圈可以是开展工作的有益补充,将工作的相关信息发于圈中,既不打扰他人又能利于他人,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我们也可以远离朋友圈,不在圈中发信息、不看圈中相关信息,远离朋友圈的多余信息,认认真真地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受烟火气息,感受宁静淡然。

写作时,在文章开头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提出观点,在手机微信异常普遍的今天,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朋友圈,成为交流、互动、关爱和学习的重要载体。然后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朋友圈是一方关爱的热土,每天的朋友圈交流,有牵挂、有关爱、有情感、有祝福,而没有权欲、没有铜臭、没有伤害、没有私利;朋友圈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千山万水间就如同咫尺相近,犹如朋友就在眼前;朋友圈是一个学习的媒介,可以了解很多新事、学到很多知识、吸收很多精神营养,使各自的心理空间得到不断充实和激励,从而润物无声中就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和动力。最后总结,我爱我的朋友圈,爱朋友圈中的生活,爱朋友圈中的真情。

立意:

1.朋友圈中显个性。

2.让朋友圈成为工作的好帮手。

3.远离朋友圈,静心享生活。

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语中有一句常见的俗语“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意思是说一些“闪闪发光”,令人心生向往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什么珍贵的东西(金子)。相反,有些低调黯淡的东西反而可能具有真正的价值。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做耀眼的玻璃,要做真正的金子

刘伯温有文曰: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干若败絮……此文深刻讽刺了有名无实者的丑恶嘴脸。与英文俗语“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一些“闪闪发光”,令人心生向往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什么珍贵的东西(金子)。相反,有些低调黯淡的东西反而可能具有真正的价值。思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警醒我辈青年不做耀眼的玻璃,要做真正的金子。

那些拼命发光的,也许是玻璃不是金子。

初读芮成钢《虚实之间》时非常崇拜,觉得这样优秀的年轻人一定是超级榜样!那些让他不断发光的标签太过耀眼:“美中杰出青年”、耶鲁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2010年度中国海归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这泼天的名利也是检验真金的利器吧,后来身陷囹圄也让这些闪闪发光的标签黯然失色!耀眼的外在让读者迷失,也让芮成钢自己迷失,也许,你再耀眼,也终究只是玻璃,在未被锻造成真金之前,那些光芒会让你分不清虚实,坠落也是一瞬间的事情。

让我们迷惑的总是表面,要超越表面,找到本质。

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总是向往美好,渴望一夜暴富一夜爆红,羡慕网红视频轻松打捞流量;艳羡明星带货吸金无数;做梦也想着被万人追捧被鲜花环绕被粉丝簇拥……这泼天的富贵也迷惑了你的双眼吧,前有李佳琦嘲讽消费者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紧接着小杨哥低俗直播又冲上热搜,网红明星频频翻车还不够令人警醒吗?一夜暴富一夜爆红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总是在表面风口捞取红利的人也必然遭到风口的反噬,不信,你且看接下来又有哪些“鲜肉花旦”惨遭“塌方”吧。

真正珍贵的“金子”也不都是闪闪发光,使它发光的在内里不在表面。

当然,我们绝不是唱衰“网红经济”“粉丝经济”,我们只是想提醒青年朋友保持清醒,能够超越表象看到本质,不轻易被耀眼的表象迷惑。因为,真正珍贵的金子,往往以低调示人,不必拼命向外播撒光芒,自然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运动员吴艳妮夸张的言行令网友不喜,只因她在亚运会抢跑后又抢走了冠军林雨薇的风头,反观同为运动员的王濛虽言论夸张可真有实力,观众缘巨好,所以,使你发光的永远不是表面,而是你内里真正的实力与价值。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这是宋濂给东阳马生的告诫,与刘伯温一样,也与英语谚语一致,给我辈讲清楚了外内之辨,不要浮华耀眼的表面,要拥有真正的价值,不做耀眼的玻璃,要做真正的金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体有两层,一层是说一些“闪闪发光”令人心生向往的东西,不一定都是什么珍贵的东西(金子)。另一层是说有些低调黯淡的东西反而可能具有真正的价值。这是一道关于表象与本质的哲学思辨题,答题者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阐释,我们既要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也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是“闪闪发光”“低调黯淡”和“真正价值”,根本上探讨的是事物外在和本质的关系。材料更强调的是“闪闪发光”令人心生向往的东西恰恰会给人误导,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口蜜腹剑”、年轻人的盲目追星、创业者扎堆开奶茶网红店导致失败等;而真正珍贵的、有价值的事物却因为“低调黯淡”不易被人关注,如“忠言逆耳”、普通人对各自岗位的坚守等。这就告诫人们对任何事物都要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正确价值观。

结构行文时,关键在于讲清“表面现象(美丽、光鲜、浮华、轻松、安逸、成功……)”与“内里本质(奋斗、坚韧、拼搏、低调、积淀、岁月……)”的关系,围绕“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立意,且要注意立意的最佳论述顺序:由表及里。考生既可以用叙述讲故事的方式来引人人胜,以事说理,比如叙述自己经过某件事,改变了对某个小人物的看法,认识到他平凡外表下的伟大精神;也可以选择议论文体,辩证分析表与里的关系、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等等,层层递进,得出结论。

立意:

1.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

2.善用本质思维,解决身边问题。

3.明辨是非寻真理,擦亮眼睛成大器。

4.脚踏实地做真事,平凡也可以成就不凡。

5.做厚重之人,行低调之风。 

郑崇波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