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卷汇编:作文专题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24-02-23 手机版 | ||||
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 ⑴所谓“德”,一般是指人的品格德行;所谓“才”,一般是指人的能力学识。关于“德”与“才”的关系,见仁见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以“德与才”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生活中,个人的思想、情感凝结在某个具体的植物、器物上,于是,该物便具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个人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 请以“最是此物寄深情”为题目,联系日常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4北京顺义高三(上)期末语文 22.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关头,毛主席曾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如今,这句话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仍然有现实意义,突破困境,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等都需要这种精神。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可以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请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电脑升级,指通过硬件或软件手段,提高电脑的性能速度和增加功能。人生中也会遇到许多“升级”的机会:学习技能,结识朋友,增长见识……每一次升级,都可以增值更新,提升内核;每一次升级,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升级”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对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语言交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话的形式多样了,对话的内容丰富了,对话的意义越来越深远了…… 请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中药有“和解”之剂。其实,生活中也处处需要和解: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异见和解,与纷争和解;与过去和解,与现在和解……每一次和解,都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和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按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曾写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咱们往哪走啊?” “往前走。” “哪是前啊?” “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对话中“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不透露所在区 、学校及个人信息 。 25、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签名”:各种确认单、承诺书需要本人签名,手术前病人家属需要签名;学校通知的回执需要找家长签名,新书签售会上希望得到作者的签名…… 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或庄严,或忐忑,或充满期待,或百感交集;得到别人的签名时,或兴奋,或满足,或陷入遐想,或百味杂陈。 一个签名,可能有一段故事。 请以“签名”为题目,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不透露所在区 、学校及个人信息 。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按要求作文。 检测分析、进行矫形、测算残缺部分……面对上万件等待修复的新出土文物,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凝神屏息、不急不躁,秉持“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的精神,努力做好修复工作。“一件一件来”的背后,是深厚的历史智慧,清晰揭示出重要的成事之道:“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请以“一件一件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5. 按要求作文。 近来,“质疑××,理解××,成为××”这种造句格式在社交平台上广泛流行,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年度热词。这个句式反映了面对某一特定的认知对象的一种动态心理过程。有人认为这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也有人认为这是拒绝过后的无奈、妥协。 请以“质疑理解成为”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语文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主张对待文化遗产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当今时代,“拿来主义”不仅在文化领域,在很多领域对我们都有启示。 请以“我看‘拿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5. 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层出不穷的“新”;科技上的新突破,社会上的新风潮,课堂上的新知识……对于新的事物,有人观望,有人质疑,有人接纳,有人欢迎。 请以“向‘新’而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略 2024北京顺义高三(上)期末语文 略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略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答案】例文: 且行己路,无问西东 “咱们往哪走”,尽管不一定有人真正问出过这个问题,但它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心声。小到个人的一生,大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扑朔迷离的未来都不像书本上写着的过去一般纤毫毕现。我们试图在无尽的未知中找到一个“前”,找到一个能确定无误走向成功的方向,找到一个“成功学”宝典和“人生赢家”经历中显现的坐标,向它远航。但或许,我们错了。 无论个人抑或国家,每个主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成功的路径也是由本身的个性化特征塑造的。“哪是前啊”,别人的坦途或为我之歧路,只有自己走出的才是“前”。在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让社会主义的红色在曾经“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绽放。然而在中国,南昌与长沙的义军攻下城市却仍孤掌难鸣。同样的城市革命道路,在不同的土地上获得了截然相反的结局。这正说明了照搬模仿、邯郸学步的不可取。正确的方向不是一句“往哪走”问出来的,而是无数个脚印中走出来的,无数次实践中检验出来的。 因此,面对“前路”的迷茫,不必无谓地徘徊,更不必一味地追问。且探新路,且向前行。城市革命失败后,党立足于我国国情,终究于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中斩荆辟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党的成功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从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从他人的镜子中照不见自我,在过往的篇章中也翻不到未来。只有迈着蹒跚而坚定的步伐,勇敢出发,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前方。 反观今日,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年轻人在乱潮中愈发迷茫。前路似乎并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自ABCD中挑出一个便可启程无忧;日新月异的世界使我们面对着“填空题”,每扇门后都有无限可能。面对现实,越来越多人寄希望于“成功学”和“人生规划师”,不惜重金请“专家”拆解自己的人生,拼凑一条无数个他者经验融合而成的“坦途”。实际上,自己的路又怎能让别人走?尽管看不到终点,但只要怀着坚定的信念放手拼搏,尽管可能落下遍体鳞伤,但亲手开辟的路必定能有无悔的光明。当代中国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前路,没有别人能走。只有每个当代青年勇毅前行,你我的向阳,才能汇成国家的康庄大道。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上固然无路,但只要有人走,并一直走下去,哪怕只有一个人走,脚下也会有向前的路。所以不要问,不要说,走吧,走下去,无问西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组对话组成。第一组“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是人们面对前进道路的人之常情的询问。问句表明失去了行走的方向,陷入了迷茫的状态;答语体现了不犹豫彷徨,付诸行动的态度。每个人面对前路,都会习惯性地发出疑问,但不能只问不“行”,要有行动。第二组“哪是前啊?”“往哪走,都是往前走”是有些人面对前路时没有自己思考,只想听从别人意见的懒惰式的询问。问句是对方向的进一步追问;答语则重申了前行的重要性,当你不知往何处去的时候,只管往前走,不要放弃前行。只要有“向前走“的行动,人生便有了意义,有了方向。 任务导引部分重点强调“往哪走,都是往前走”的重要意义,要求考生由此生发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 综上,本次作文要从对话中领会到其象征义:“前”,意为在前方。可以是前面更远的地方,更高的目标处,更未来、更光明、更有发展前景和进步意义的某个方位。“往前走”会带来新的认知、新的发展、新的探索、新的进步。“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关键在于走起来、动起来,不等不靠,不迷茫不畏惧。因为方向是走出来的,成功是尝试出来的,困局是打破出来的,愿景是用手描绘出来的。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开辟出方向;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走出新路;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有进步;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突破;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写作时,开头引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惟有坚持走,坚持向前,才能到达终点。主体部分从“只有走起来才能达到目的,我们要做‘行的巨人’”“‘走’需要无尽的勇气,一个永不丧失勇气的人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走’需要不懈地坚持,只有不懈地坚持,才可能达到预期的彼岸,才能摘取成功的花朵”几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可以列举鲁迅、革命先辈、新东方、袁隆平等事例进行论证,让论证更充实;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让观点更明确。 立意: 1.前行是一切迷茫者的救赎。 2.不懈前行,达到远方。 3.只要行走,哪里都有风景。 4.行动,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关键。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这是一道关于“签名”的作文题,分析材料可知,“签名”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本人签名,一类是让别人签名。名字是一个人的身份标识,而签下自己的名字,代表着了解、认同、承诺等,事关自己的信誉,是很郑重的一件事;而让别人签名,比如让家长在成绩单上签名,希望得到新书作者的签名,则意味着对方对你来说很重要,或者对方是你很欣赏的人。材料还谈到签名时的感受,比如,在入团申请书上签名,感受到的是庄严;在成绩单上签名,可能会很忐忑;而在大学入学通知单上签名,大约会很期待或者百感交集;得到喜欢的偶像、明星的签名,可能会兴奋、激动、满足;得到暑假打工的老板的签名,可能会五味杂陈等等。 正如材料所说,“一个签名,可能有一段故事”,我们要把关于“签名”的这个故事写下来分享给大家。材料还要求题目必须是“签名”,要“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联想”可以是回忆,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想象”则意味着可以有虚构,或者通过“想象”补充内容。最后要注意有细节描写。 我们首先要围绕“签名”确定文章的主题,比如通过“签名”感觉到自己已经长大,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写自己为了得到某个明星的“签名”而旷课,受到老师和家长批评之后,明白了此刻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争取成为别人的偶像,给别人“签名”。确定主题之后就要构思相应的故事,“签名”就是行文线索,要说清楚谁“签名”,为什么“签名”,签名前后发生了什么故事,签名当时的感受,由此得到的人生启迪等。 立意: 1.签名是一种承诺,说到就要做到。(可以写父母为了让沉迷游戏的自己好好学习费劲心思,自己醒悟过来之后郑重签名,要努力学习) 2.为父亲的手术签名,我要担起家庭的责任。(母亲出差,父亲突发疾病,我在手术单上签名,瞬间感觉到了成长的责任) 3.身为明星的我为男孩签名,鼓励他好好学习。(想象多年之后自己成为航天员,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签名,鼓励他努力学习,将来也飞上太空)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提到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秉持“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的精神,努力做好新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其中的关键词为“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后面着重分析“一件一件来”的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智慧,揭示出成事之道是“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由此看来,“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的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和理念。它意味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急于求成,不贪图一时的速度和效率,而是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逐步积累成果,最终达到成功。 任务要求以“一件一件来”为题目写议论文。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然后展开论述,一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步都踩实走稳,这样的人生才会走得更远;二是要坚持不懈,坚持的力量才会达到人生的目的地。再立足时代青年的身份,强调青年人应该具备这种精神,有稳健和务实的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助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 立意: 1.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2.实干成就梦想。 3.锲而不舍,终至成功。 4.脚踏实地,玉汝于成 【答案】例文: 质疑理解成为 暖阳洒在教室里,晒得同学们脸色泛红,课堂上物理老师正在讲解着那道复杂的题目,我看着他的讲解认为颇有道理。但总觉得这位年轻的老师显得有些稚气,不能令我心服口服,一定要找机会向他挑战一下。 放学后,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寻来家中的铁钉与磁铁,学着试题上的样子,将一枚磁铁的N极与另一颗小铁钉相连,果不其然,铁钉吸附在磁铁上,再拿来一块磁铁,将S极与上一枚N极相连,在我感受到双手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吸引我时,我似乎猜测到最终的结果,与题目相矛盾,铁钉并没有落下。我在多次尝试后发现与题目不符,反复推敲着,怀着质疑的目光,凝视着那团磁铁,审视着题目,不由得对老师的讲解产生了怀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次日,我带着磁铁来到学校,眉飞色舞地向同学们展示我的新发现,一时间众人大眼瞪小眼,七嘴八舌地开始了对老师的议论。又是一节物理课,众人纷纷举起手提问,物理老师也开始了实验,只见他重复着和我如出一辙的实验,但结果却与题目相符,我们都大惊失色,我心中更是忿忿不平。 为了证明我的正确,老师的错误,我特意请求他用我的器材进行实验,但老师只看了一眼便说:“这个铁钉太轻了,不落下也是有可能的。”一瞬间质疑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和同学们目瞪口呆地听老师说其中的奥秘。只见老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按照几种不同的情况一一为我们讲解。老师忽然点了点头说:“不错,知道质疑,好样的!”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物理老师语重心长道:“学贵知疑,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问一问。”课堂里顿时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在暖阳的熏陶下大家的脸蛋愈发红润,不断地向物理老师提出自己的质疑。 看着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听着老师丝丝入理的分析,再看看老师脸上和颜悦色的表情。我不由得想象老师面对我的质疑和挑战为何能沉着冷静,为何能心平气和,为何依然能循循善诱,为何依然能条理清晰。他难道没有被我吓住吗?后为才知道,为了给我们上好课,老师每天都要阅读许多的课外知识,进行许多相关的实验活动,做许多有知识关联的习题和试卷,正是因为有无数量的积累,才让老师有了笃定沉稳的教学风格。 夕阳烧红了苍茫的天空,风轻轻地吹着,我跟随着晚风的脚步,仰望着浩瀚无边的天空,漫步在幽静的小径上。这场质疑闹剧划上了句号,但我的质疑不会结束,我会一直带着它前行,让我成为像老师一样努力向上、学识渊博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 一道材料加命题作文。 材料第一句话指出“质疑××,理解××,成为××”成为年度热词,并被应用到方方面面。第二句话概括这一热词表达了人们认知的动态心理过程。第三句具体阐述这一热词的内涵,一种认为它表达的是一种从不理解、到理解、到认同和转化的微妙状态,这是一个人成长、成熟必经的人生阶段,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前进历程;另一种认为它表达的是我们拒绝他人或某人,或者被他人拒绝过后,只能无奈地成为我们不想成为的状态,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妥协,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任务导引部分要求以“质疑理解成为”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可以从“质疑××,理解××,成为××”积极的方面入手,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人生阅历的增长,这一过程让我们变得丰厚、成熟。它是一条路、一条有难度、有高度的人生成长之路。可以从“质疑××,理解××,成为××”消极的方面入手,它是一种向现实妥协,向现实低头的人生徘徊之路,但最终对文章的升华一定要落在向上、向前上。 写作时,可以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增加作文语言的含金量。在写人记事时通过环境适当的描写,为行文增添波澜。最后在完成对人物或事情的刻画之后,通过议论抒情,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可以通过对母亲做事努力做到完美提出质疑,在母亲力求完美做事不断让人生获得突破时,我理解了母亲,此处可以通过环境烘托展现我的心情转变。最后我立志要成为像母亲那样的人,把追求完美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立意: 1.在质疑理解成为中长大。(通过对某人的质疑、理解、成为,让人生境界更上一层) 2.在质疑理解成为中收获。(通过对某原理的质疑、理解、成为,获得知识) 3.在质疑理解成为中反思。(通过对某一现象或人的不理解,又不得不承认,让人生得到积淀)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语文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 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崇洋媚外思想,指出对外国文化应当选择性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他在文中强调了对文化遗产和外国事物应进行“占有”、“挑选”,既不一味“送去”,也不等待别人“抛来”,鼓励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和接受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科技。 材料对写作范围进行提示,“在当今时代”“在很多领域”内思考,这就要求考生,不能只是复述原作中那些对当时历史形势、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批判和提议,而是去思考“拿来主义”在新时代的含义:秉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不卑不亢,从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博采众长,以促进自身发展、实现不断的进步。 同时,还要注意到题目要求“我看‘拿来’”。考生应注意从自身出发,以自己作为青少年的视角去观察和评论“拿来”,着眼于其对自身可能产生的影响——“拿来主义”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使用“拿来”这把武器?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 在写作时,考生可有意识地借鉴鲁迅原文的写作思路,从身边的所见所闻出发,从自己有话可说的点出发行文,谈及自己对“拿来”的认识。比如,如今很多学生都能轻松地从各种地方“拿来”:短视频平台、各种书籍资料、公众号等。“拿来”者虽多,“用来”者却寥寥无几。考生便可以此借题发挥,谈谈怎样看待这些“随手拿来”的便捷事物;谈谈怎样才能真正让新时代的便利为我所用。这些贴近生活,能以小见大的话题,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找到切入点,以进行写作。 立意: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则“拿来”自然有用。 2.不等别人“抛来”,而要自己“拿来”。 3.为我所“拿”,更要为我所用。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提到面对身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有人观望质疑,有人接纳欢迎。题目要求以“向‘新’而行”为题写记叙文。由此看出虽然人们对新生事物持不同的态度,或认可或怀疑,而“向‘新’而行”表明对“新”事物是持认可态度。 所谓“向‘新’而行”,是向新的方向前进或发展。具体来说,“向”表示朝向,“新”表示新的方向或目标,“行”则表示行动或前进。它表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即不断追求创新、进步和变革,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体现出一种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的精神状态。 选材时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素材,来表达向“新”的主题。所以可以选择一个小切口,表达一个大主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组织材料。如新学期的新起点、升学的新目标、学习方法的新认识、家乡乡村振兴的新气象……都可以组合到文中的情节之中,具体又丰厚的情节打底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抒情、议论。行文时以“对未来的探索和挑战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为核心,按记叙文的要素布局谋篇。 立意: 1.千帆过尽,向新而行。(写自己在求学路上不畏困苦,不断追求新的进步。) 2.踏上新起点,勇敢新挑战新机遇。(写高中新学期开始,面对新环境新课程不懈努力的信念。) 3.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写学习传统文化,面对国风潮,运用创新形式演绎历史文化的故事。) 郑崇波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