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3-12-09 手机版


 10《三峡》教案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结构并概括三峡的景物特点。(重点)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感受本文字词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地理著作,《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新课讲授

1.走近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他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热爱祖国河山,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著作有《水经注》四十卷。

2.背景链接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3.掌握字音

略无阙(quē)处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陵(xiānɡ)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yǎn)    飞漱(shù )     长啸(xiào)     属(zhǔ)引

4.指名朗读,齐读课文。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在,从)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C.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

②绝:A.沿溯阻绝(断绝) B.绝多生怪柏(极高的) C.哀转久绝(消失)

③清:A.回清倒影(清波) B.清荣峻茂(清澈)

④素:A.素湍绿潭(白色) B.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

⑤引:A.属引凄异(延长) B.下车引之(牵,拉)

⑥时:A.有时朝发白帝 (时候) B.学而时习之(按时)

C年与时驰(时间)  D.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3)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动作名,飞奔的马)

②空谷传响(动作名,回声)

③每至晴初霜旦(名作动,下霜)

(4)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或王命急宣 有时 或者 虽乘奔御风 即使 虽然

不以疾也 快 疾病 良多趣味 甚,很 好

7.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三、布置作业:

1.完成精彩练习1~3题。

2.完成作业本导学二。

板书设计

虽乘奔御风     动作名,飞奔的马

词类活用  空谷传响       动作名,回声

每至晴初霜旦   名作动,下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结构并概括三峡的景物特点。(重点)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感受本文字词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结构

1.默读课文,圈画文中提示课文结构的关键词语。

文章结构 段落 景物特点

三峡总貌 第1段 山势连绵,隐天蔽日

季节分说 第2段

春冬 第3段

第4段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

明确: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点?找出关键字词。

季节 关键词 特点

夏 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层层铺展 奔放美

春冬 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动静结合 清幽美

秋 寒、肃、凄、哀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侧面描写 凄婉美

2.本文为什么没有按四季的顺序来写?

第一站:浏览全文,我们发现,第1段总写了三峡全貌,全文是总分结构。

第二站:写作时,作者往往将最富有特点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介绍。我们可以用第2段的内容来验证这个道理。

明确: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句子可见,夏季水量大、水流湍急,四季中夏天的水流特点最突出。

第三站:进一步思考,春冬两季的水为什么放在一起写?

明确:春冬之水特点相似,合写避免文章内容重复,可以突出三峡春冬之季的雅趣。

第四站:写作对象特点的丰富性也是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内容。从内容和在全文中所处的位置来说,第4段的价值是什么?

明确:夏水迅猛,春冬之水充满趣味,而秋水的凄美则呈现出另外一种风貌。以秋水作结,形成了三种风貌的展示,各具情态。

探究结果:在《三峡》一文中,作者是以水的特点为写作重点的,在特点展示的过程中,把夏水迅猛作为最突出的特点放在最前面写,将春冬的雅趣合并在一个段落中,而以秋水之景作结,展示完整而丰富,写作顺序由总到分,突出重点,特点全面。                         

二、赏析语言特点

1.朗读课文的中间两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①具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或上下对偶,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句中对偶,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音韵和谐,节拍多为二二式,读来朗朗上口。

②语言凝练生动,善用点染法,如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等字,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2.请仿照示例,在文中找出体现三峡之美的句子,并根据提示,进行赏析。

摘录: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赏析:猿的叫声在空旷的山谷久久回荡,营造了强烈的空间感和凄美悲凉的氛围。这个句子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给我带来这一切如在耳畔、宛在眼前的感受。

摘录: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赏析:白色的水花、绿色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青山,造型奇异的柏树,体现出三峡地区独有的风貌,看水流高悬成瀑,山间无论春、冬,都有盎然的生机,多么有趣的画面,这是一种自然的雅趣。

3.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之美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山连绵高峻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山中间狭窄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水凶猛湍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形象夸张

晴初霜旦……哀转久绝 悲寂凄凉的气氛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秋天肃杀凄凉

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三、诗文联系

说说下面这首诗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联系一:

联系二:

联系三:

四、课后拓展

作为一部以介绍大小河流为主要内容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在介绍河流的同时记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歌谣等内容,有什么意义?

明确:这些内容互相印证流水的走向,使河流不单单是一条自然的河,也是一条文化的河。这样写也增强了《水经注》的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三峡        

总写三峡山势  连绵高峻  雄奇美 

先写夏水  迅猛湍急  奔放美  

分写水  次写春冬美景  清、趣  清幽美

接写寒秋肃杀  肃、凄  凄婉美  

教学反思:

-------------------

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2.通过品词析句感受文中景物美,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重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悠然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他最爱深山白云,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他就是南朝人陶弘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山水小品名作,它不仅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什么样的美文呢?

二、文题解读

你了解题目的含义吗?

答:答复。谢中书:即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曾任中书舍人。书:书信。

三、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特征: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有大事就咨询他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是一个追求自由的隐逸之人。

五、背景链接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宁愿隐居山林,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慰籍和解脱,也不愿在朝廷做官。写此信时,陶弘景已年过古稀,早已看淡世事,通透豁达。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陶弘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归隐林泉的志向,尽显“山中宰相”的雍容气度。

六、美文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找出文中三组对仗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朗朗上口、富于情韵的特点。

明确: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七、疏通文意

八、文言积累

1.一词多义

欲:A.夕日欲颓(将要) B.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C.七十而从心所欲(意愿)

2.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四时俱备 季节 时间  晓雾将歇 清晨 知道

晓雾将歇 消散 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 坠落 衰败、萎靡

九、写景之妙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用哪一句话可以统领全文?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结构:总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内容:这里的相共谈的人指的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谈山论水的朋友,也希望与古往今来的高雅志士相比肩。

2.作者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①山高峻、水清澈:白云、高山、清澈的流水,让人感受到境界的开阔和清新。“入”字产生了化静为动的效果,赋予山生命力,表现了山高峻。 

②山陡峭、绚烂多彩: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让人感受到清爽和勃勃生机。

③听觉、视觉: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其一:美在山水相映。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美在色彩配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十、合作探究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字用得好,准确地表现出来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自由、热闹、活泼,充满活力。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参考示例,评赏文中的“山川之美”。

示例:①视角多样:“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我们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峰,低头又见清澈见底的水流。一高一低,仰俯之间,天地是那样的广袤,景色是如此的迷人。听山林间有“猿鸟乱鸣”,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绕,美不胜收!

②生机无限:青葱茂密的竹林,四季常青,猿猴与鸟儿的鸣叫声更添活泼的气息,尽管是日暮时分,竞相跃出水面的鱼儿也彰显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⑤色彩丰富:青山伴清流,色彩斑斓的石壁,四季常青的竹林,金色的水面,银光闪闪的鱼儿,画面色彩丰富,表现出山林的逸趣神韵。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悠闲清高,与谢灵运比肩之意,带有自豪之情。

结构: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

内容: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4.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文末谈及谢灵运的原因。

明确: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描绘的山水清丽曼妙,备受后世山水诗人的尊重;陶弘景来到谢灵运曾涉足的山水胜地,写下“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了自己热爱山水、淡泊名利的志趣。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赏四时晨昏之景,

分写  俯视:清流见底              抒与谢公比肩之意,

景物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

晨昏: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总括:欲界之仙都 

课堂小结:

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表达了他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反思:

--------------

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心境变化。(重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苏洵、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乐观豁达,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被政敌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政敌欲置他于死地,后经苏辙、张方平等人多方营救,才以犯人身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有职无权)。本文就是作者在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美文诵读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作者的感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思考:《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在朗读节读来奏和句式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答谢中书书》多为四字短语,偶有长短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韵律;

《记承天寺夜游》句子有长有短,读来富有变化,高低错落。

四、文言积累

1.一词多义

与: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欣赏,领悟) B.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2.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月色入户 门 人家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覆盖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与事无关的人

五、疏通文意

六、揣摩心境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心境变化。

明确:苏轼的心境变化:无聊——快乐——失落——激动急切——欣喜——悠闲——超脱——失落悲凉——乐观旷达。

2.课文中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说明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表明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清闲)。

“闲”字含蓄地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赏月的悠闲,不得志的惆怅。

七、理解点评

前人点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你谈谈对这一点评的理解。

明确:原来积水是当晚的月光,水草是月下竹柏的影子。虽没有直接写月光,却间接写出了月色的皎洁、月光的柔美,勾画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界。

八、内容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勾画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

九、课后拓展

1.苏轼的诗文不止一次出现“闲人”“闲者” “闲客”这样的词语,从中你领略到

他怎样的胸怀与气度?

明确:苏轼能够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各种境遇。他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更应该用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和张怀民是两个“闲人”,你认为陶弘景是苏轼

笔下的那种“闲人”吗?为什么?

明确:陶弘景不完全是。他热爱山水,不慕名利,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以牛为喻,拒绝做官,力求隐匿于山水之中,与苏轼身处世间既面对人生烦恼又积极排解烦忧的境况是不同的。

板书设计

赏月缘由(叙事):月色入户、寻友赏月  贬居寂寞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月景(写景):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乐观旷达

愉悦无奈(抒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教学反思:

---------------

12《与朱元思书》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重点)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南朝粱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其诗文被称为 “吴均体”,颇受文学评论家的喜爱,时人频频效仿。

二、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顺。他曾撰写《齐春秋》,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文。

三、文体知识   

书——书信,一种文体。

骈体文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pián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文章。本文是骈体文,讲究对偶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三、新课传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千转(       )不穷      窥(    )谷忘反     横柯(    )上蔽     在昼(    )犹昏

水皆piǎo(    )碧       互相轩miǎo(    )     líng líng(     )作响        

yīng yīng(     )成韵    yuān(    )飞lì(    )天     经lún(    )世务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疏通文意

四、文言积累

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文言词汇 古义 今义

一百许里 表约数,相当于“左右” 应许,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 至、到达 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 筹划、治理 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3.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 (形作动,消散,散净)  任意东西 (名作动,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 (动作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 (名作动,向上)    

互相轩邈 (形作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争高直指 (名作动,笔直地向上)    望峰息心 (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 (名作状,在上面) 

4.一词多义

①绝:A.天下独绝(绝妙) B.猿则百叫无绝(停止、断绝)

②百:A.一百许里(十个十) B.猿则百叫无绝(表示多)

③直:A.直视无碍(直接) B.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

④上:A.负势竞上(向上) B.横柯上蔽(在上面)

板书设计

风烟俱净 (形作动,消散,散净)

任意东西 (名作动,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 (动作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 (名作动,向上)    

词类活用     互相轩邈 (形作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争高直指 (名作动,笔直地向上)    

望峰息心 (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 (名作状,在上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重点)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2.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1段写富春江景(总);第2段描写异水(分);第3段描写奇山(分)。总分关系。

二、理清思路

根据提示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第1段 写山“                ,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收

写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束本段,又总起下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写出了水的            特点。

第2段写“异水”“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游鱼见水之清,平添趣味。

“                ,                ”写出了水的动感。

“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写出了山势的                    特点。第3段写“奇山”“水激、鸟鸣、蝉转、猿叫”写出了山声的         特点。

“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出了山色的                特点。

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以动写静,“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生命和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山林风景,声色俱佳,                       等内容共同构成了优美的景象。

“                             ;                              ”则劝喻友人平息名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

三、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

明确:①作者在这幽静、安闲、纯净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山水的美荡涤了身上所有世俗的尘埃,所有的争名夺利和忧愁烦恼全部烟消云散。

②此句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寓情于景,进行议论性的抒情。此处透露出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也劝导朋友寄情山水,避世退隐,不要为世俗所困扰。

五、评赏奇山异水

我用一个字评赏《与朱元思书》,让你选择一个字来评赏文章中的奇山异水。仿照示例,在⑴⑵小题中选做一题,与同学交流。

示例:我用“融”这个字来评赏《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水为什么是浅青色的?因为江水清澈,倒映青山,山水相融才能有“缥碧”这样美丽的颜色。此外,“游鱼细石”,是区别于江水的另一种景物,但它们又与江水融为一体。这都写出了江水的清、静、趣。

⑴我用“动”这个字来评赏《与朱元思书》。这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船行江上,鱼儿游水,江水奔流,动感十足的画面。山、树看似静止,在作者笔下,它们也在不停地生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而泉、鸟、蝉、猿也正以活动的姿态展示着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⑵我用“ 竞 ”这个字来评赏《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之所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与文中所写的事物都呈现了它们竞相展示的样子有关系。急流比箭还快,猛浪像飞奔的马,而山峦也互相竞争着向上生长,鸟、蝉、猿都互相竞比,这些都使文章充满了生机。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沿途所见的奇山异水,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现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思想和对友人的劝慰。

七、吴均写景诗文特点

根据学习《与朱元思书》所得,结合下面一诗两文,谈谈吴均写景诗文有哪些的特点。

明确:①喜用对仗;②视角多变,喜欢调动多种感官;③善用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山水;④猿、鸟、蝉、鹤等动物是吴均笔下山水中的常客,它们的叫声更增添了山水的生机。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书

教学反思:

--------------

13《唐诗五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诗歌名句。(重点)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难点)

4.知人论世,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了解诗人生平事迹。(重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二、一读诗之节奏韵律

1.读准字音。

东皋(      )薄(    )暮望,徙(    )倚(    )欲何依。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萧关逢候(        )骑,都护在燕(        )然。

渡远荆(        )门外,来从楚国游。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马蹄。

2.在诗中划出停顿,圈画出韵脚,说说押什么韵。

3.会默写。

下列诗句摘自几名同学的默写本,每句都有一个错别字。对照课本,把错别字圈起来,并仿照示例进行讲解。

示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辉”字写错了,应为“晖”。“辉”是“光彩、光辉”的意思,“晖”是“阳光”的意思。“落晖”是指“落日”,与“薄暮”呼应。

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彩薇。

明确:“彩”字写错了,应为“采”。“采薇”是“采食野菜”的意思,比喻隐居不仕。

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明确:“凄凄”写错了,应为“萋萋”。“萋萋”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⑶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明确:“燕”字写错了,应为“雁”。“归雁”是指北归的大雁。“雁”常常寄托着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⑷度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明确:“度”字写错了,应为“渡”。李白此时行船江上,所以应写成“渡”。

三、二读诗人所属诗派

唐诗诗派 代表诗人

山水田园诗 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 崔颢、高适、岑参、王昌龄

浪漫主义诗派 李白

现实主义诗派 杜甫、白居易

四、三读诗人所处之境(知人论世)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朝诗人,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性情旷达,一生

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归,最终弃官隐居东皋村。

崔颢hào: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其诗激昂

豪放。他还乡途中登临黄鹤楼,遥望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就提笔写成《黄鹤楼》一诗,《沧浪诗话》将这首诗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王维:字摩诘jié,唐朝诗人、画家,人称“诗佛”。前期多为边塞诗,后期多为山水田园

诗。苏轼曾称赞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玄宗开元25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作于出塞途中。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此诗是诗人于唐玄宗开元13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赠别友而作。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别家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船过荆门,视域顿然开阔,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语言平易通俗。诗人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请求外放到杭州任刺史。游西湖时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五、四读诗人所传之情

情眼:怀、愁、单、怜、爱

板书设计

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1、2句称首联

第3、4句称颔hàn联

第5、6句称颈联

第7、8句称尾联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偶句(即第2、4、6、8句)押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野望》《黄鹤楼》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诗歌名句。(重点)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难点)

3.知人论世,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野望》

1.整体感知内容

明确: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  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深入探究

提问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知音难寻、得不到赏识的孤寂无依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知

音难寻、得不到赏识的孤寂无依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明确:“望”字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寻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提问2:请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欣赏《野望》的颔联和颈联。

①动与静  ②人与物  ③情与景

明确:我选①(填序号)。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我选③(填序号)。 漫山遍野树叶枯黄,余晖下萧瑟衰败的景色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驱赶牛群返家的牧人、收获猎物归来的猎人更加深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绪。

提问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明确:诗人在现实中辗转漂泊,彷徨孤寂,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提问4: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尾联表达了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苦闷、怅惘的心情,流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

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抒情  孤寂哀伤

野  颔联(总): 静景、远景       惆怅

望  颈联:    动景、近景        孤寂

尾联:叙事抒情  知己难寻

二、学习《黄鹤楼》

1.整体感知内容

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晴日里的平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很茂盛。天色已晚,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雾霭沉沉的江面给人带来愁绪。

2.深入探究

提问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明确: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提问2.诗的首联、颔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孤寂、苦闷。

提问3.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提问4.诗人“愁”的是什么?

明确:诗人遥望远方,在茫茫的暮色中,不知故乡在何方,思乡之情漫上心头;时光流逝,人去楼空,诗人在凭吊古人古迹之时,更有岁月飞逝的人生感慨。

提问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愁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提问6.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写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提问7.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明确: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带来的孤寂苦闷,重在抒情。

提问8.诗歌中有三处“黄鹤”,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明确:第一个“黄鹤”是神话中仙人所乘的黄鹤,充满神话色彩。第二个“黄鹤”指黄鹤楼。第三个“黄鹤”还是指仙人的黄鹤,与第二句的“黄鹤”相接,语气连绵起伏,与第一句的“黄鹤”相呼应,回环往复。第四句的“白云”衬托前三句的“黄鹤”,色彩分明,动静相宜,“白云千载空悠悠”,发出了仙人已去、空余此楼的感慨,自然天成。

板书设计

首联:近景、虚景(神往)

黄鹤楼  颔联:远景、虚景(遗憾)    孤寂苦闷

颈联:日景、实景(欣赏)    怀旧思乡

尾联:晚景、实景(思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诗歌名句。(重点)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难点)

3.知人论世,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对比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使至塞上》

1.整体感知内容

明确:我只身轻车简从,要出使边疆,途经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落日圆圆的。在萧关遇到骑马的侦察兵才打听到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2.深入探究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归雁”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文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归雁”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抑郁。

提问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确:“大漠”与“长河”——空间上平旷、悠远,给人的苍茫空旷辽阔的感觉,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孤”——写出了浓烟 单调空旷寂寥的特点;

“直”——表现了孤烟的劲直挺拔雄伟之美;

“圆”——给人以柔和温暧圆融的感觉。

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提问: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明确:燕然。

板书设计

首联:记叙——出使边塞   失意

使至塞上  颔联:抒情(景中含情)——激愤抑郁   雄浑壮美

颈联:绘景(诗中有画)——  孤寂     孤寂情绪

尾联:记叙——战事紧张   向往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整体感知内容

明确: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以外,来到楚地漫游。青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涛涛东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云霞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我依然更加怜爱故乡滔滔江水,它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2.深入探究

提问1: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明确:颔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一个“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写的,是远景。

提问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它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颈联描写了明月映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从静态的角度写夜晚和白天,是近景。

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辽阔,天空高远。

提问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明确:运用拟人。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长大,长江流经四川,由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万里”与“远”相照应。

明确: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体现他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送别缘由

渡荆门送别  颔联:动态、远景  激动开朗       孤寂苦闷

颈联:静态、近景  欣喜          怀旧思乡

尾联:抒情  思乡、惜别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整体感知内容

明确:从孤山寺北面到贾公亭西面,春水初涨,湖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正在筑巢。纷繁的春花渐渐地要使游人迷乱双眼,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迷人的白堤。

2.深入探究

提问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春天的哪个阶段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早春游湖的喜悦心情。

提问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提问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家家”。“几处”“谁家”与“渐欲”“才能”等词语突出了早春的特点。

提问4:颔联是全诗的核心部分,其中动词的使用更给诗句增色。请你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动词。

明确:“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个动词描绘出早莺新燕的动态场景,传神地描绘出一副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早春图,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提问5: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明确: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提问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直抒胸臆抒发喜悦心情。

板书设计

首联:远景(早春轮廓)

钱塘湖春行  颔联:动态  生机勃勃   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颈联:静态  欣欣向荣    喜爱美景、喜悦心情

尾联:直抒胸臆   喜悦   

四、对比探究

1.请你读读《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完成下表。

唐诗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游历地点 ① 西湖

游历见闻 大山平野、江水荒原、明月海楼 ②

诗中的

妙语 “随”:随既写出了人坐船上、船行江中的空间感和流动感,又让我们感到视野逐渐开阔、心胸舒展 ③

④ “乱”:乱本是凌乱的意思,诗人独具匠心地将其与“花”搭配,写出了春来百花盛开、春光烂漫的景色

诗人的

情致 ⑤ 早春游湖无比喜悦,西湖美景令人陶醉

2.《野望》和《钱塘湖春行》,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唐诗 《野望》 《钱塘湖春行》

季节 ① ②

景物描写

景物特点 ③ ④

情感 ⑤ ⑥

五、五读诗人所托之景

带有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

六、六读诗之起承转合

首联:起——交代点题,奠定基调;

颔联:承——承接首联,写景叙事;

颈联:转——诗意转折,由景及情(理);

尾联:合——议论抒情,点明题旨。

七、课后拓展

1.朗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答问题。

⑴推测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黄河 )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眼泪 )

③却看妻子愁何在( 回头 )( 妻子儿女 )④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光 )

⑵本诗的尾联包含了四个地名,从律诗对偶和诗人情感表达这两个角度说说这一联连用地名的妙处。

明确:尾联四个地名既形成了句内对偶,又形成了句与句的对偶,“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对仗工整,形式上具有美感。这是诗人心中对归家的想象,虚写了一日千里的行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2.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⑴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初春(乍暖还寒,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⑵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⑶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板书设计

首联:起——交代点题,奠定基调;

颔联:承——承接首联,写景叙事;

颈联:转——诗意转折,由景及情(理);

尾联:合——议论抒情,点明题旨。

教学反思: 

政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