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阐释关键概念的六种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3-11-25 手机版


文/尹瑞文

阐释关键概念是议论文审题立意之根本,是议论说理的逻辑起点,是缜密行文的中心。要想冲刺50+的高分作文,就必须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刻、个性化的解读。

具体有以下六种阐释方法:

一、事例阐释法

事例阐释法就是运用知名度高或在某一领域公认的人物事例来阐明“核心概念”的方法。抽象的阐释和深奥的理论借助名人的行为或言论,变得具体化、可视化,议论变得深入浅出,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有力。

如:

【2022全国新高考1卷】“本手、妙手、俗手”

“本手”是路遥在动笔写《平凡的世界》前认认真真在陕北窑洞里整理十年报纸的无限耐心;是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前张艺谋团队对创意理念、数字科技与舞台调度的不懈探讨;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一飞冲天前、忍辱负重的十载积累。

【2023届C8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进、退、达”

“退”是谢安蛰居东山数年的磨炼心志,是陶潜不为五斗折腰地隐于田间。

【广西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诊断性联考】“直道”“弯道”“换道”

“直道”是项羽借一身蛮力、一力破万法的实力平推,“弯道”是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出奇致胜,“换道”是韩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另辟蹊径。

【“义”是什么?】

“义”是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毅然,是孟子“舍鱼而取熊掌”的浩然,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凛然,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然。

二、引用阐释法

名言是对规律、真理的凝练与升华,引用名言能够将“核心概念”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来,让核心概念的内涵呈现文化之美的效果。

如:

【2022全国新高考1卷】“本手、妙手、俗手”

文学创作的“本手”,是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是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023届C8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进、退、达”

退是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自知,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是山谷道人“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的释然。

三、情境阐释法

概念可虚,切入要实,要想对抽象概念内涵尽量做出具体化理解阐释,可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概念常用的情境是什么?比如从生活、行为、措施、个人社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境具体分析。

如:

【2020年上海静安二模】生命中的坚硬与柔软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题】好的故事

何为“好的故事”?改变个体乃至民族的命运,在生活的某一瞬间,令你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那个比平日里更高大、更加充满光芒的自己,这样的故事便是“好的故事”。

【何为”眼界“?】

那么,何为眼界?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的不同境界,从自然境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天地境界,还不正是一个人的眼界在逐渐扩大而产生的不同感悟吗?在扩大眼界的过程中,我们见识了更多思考得更多,也是在走向更辽阔高远的人生。燕雀穿梭檐下,有小虫在口便自足得意,他们永远体会不到长风万里任我行的自由快乐,斥鴳仅仅飞翔于蓬蒿之间,他们永远感受不到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辽阔与高远。因为他们的眼界不够宽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囿于狭窄中而不自知。

【何为”语言有味“?】

有心烹调的语言,是卫八处士家的韭菜,是张季鹰故乡的莼鲈。春雨之夜,相逢二十年不见的老友,野老为一盘春韭落泪,“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语言之味与菜香、真情一起流露。

【何为“宁静心”?】

何为“宁静心”?宁静心远不止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更是清静寡欲,不慕荣利,是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自守孤独的那份从容,是陷入集体主义狂欢时的一份清醒。

【何为“节制”?】

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六月之息”是自然对鹏的节制,由是而观之,节制乃是外界的客观监督。

【何为“有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或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吴晗《谈骨气》

【何为“文化”?】

文化是什么?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 ——龙应台《文化是什么》

又比如我们要阐释”爱国“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这样结合情境来阐释:

何为爱国?爱国不是一定要像文天祥那样大义禀然,轰轰烈烈;也不是一定要像毛泽东、周恩来那样为解放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可以没有鲁迅那样的满腹经伦,如投枪匕首般的笔锋;但你一定要胸怀祖国,一切以祖国的利益为重。爱国并不难,只要你想!升国旗时,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奏国歌时,肃立等。这些都是最平常、最细微、最容易做到的。如果一个人连这些都做不到,还何谈爱国呢?

四、比喻阐释法

在阐释概念时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深奧的含意寓于具体、生动、形象的喻体中,化深奥为浅显,使核心概念明确化,使议论更具张力和感染力,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如:

【2022全国新高考1卷】“本手、妙手、俗手”

如果说“妙手”是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是奇伟磅礴的汪洋大海,是栩栩如生的浮雕,那么“本手”就是牢不可摧的地基,是潺潺入海的细流,是朴实无华的木石。

【2023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热爱坚韧突破”

热爱是一切之发端,似一颗种子,蕴含破土而出的力量;热爱是动力之泉源,似奔涌的江河,生生不息无穷尽也。

【何为”节制“?】

节制是一种态度、一种风骨。有人说,若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懂得节制。对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要有条缰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指挥;但也有人对节制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人为地节制不利于马儿自由驰骋。

【何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培根《论美》

【何谓”生活的仪式感“?】

何谓生活的仪式感?我觉得它就如张爱玲口中的旧上海:公寓里的电梯工定然要扣好衣襟,打好领带,斯斯文文地才肯出来为顾客开电梯。于细微处显现生活美学,星期日的下午在阳台支起一方木桌,摆上一份红茶、一本书,享受一份惬意,擦得锃亮的橱柜,熨得极平整的衬衫,放一支旋律分明的粤语歌,楼道里遇见邻居拉两句不深不浅的家常…这就是生活的仪式感。——《唤醒生活的仪式感》

【何为”语言有味“?】

语言有味,先有外观之精致。犹如一道菜肴,色香诱人,其味方可传入人之心脾。语言之肴的外在,过分修饰则喧宾夺主,轻妆淡抹正是合宜。

【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什么?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

【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灵的花园,它的繁茂与否,取决于为它播下怎样的思想的种子;一棵腐朽的种子,会使心灵的花园杂草丛生;一棵积极的种子,会让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所以,我们要种下积极的思想的种子,让心灵的花园生机蓬勃。

【“小我”是什么?】

“小我”是什么?如果把“大我”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小我”就是一个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在;“小我”是夜空中无数无名的小星,正是这些小星才聚成了浩瀚灿烂的星空,没有他们,夜空将是何等暗淡。

【“底线”是什么?】

如果人生如山,那底线便是山脚的基石;如果人生如海,那底线便是绵延的海岸;如果人生如路,那底线便是路口的红灯,只要它亮起,我们就必须停止脚步。正如水结冰需要最起码的零度,正如叶片光合需要最低限度的光照,人生活在世上,需要有自己的底线,需要坚守自己的底线。

【“面子”是什么?】

面子就是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件华服,它美丽但虚妄,华丽而空无一物。各位国王,你们难道这辈子没见过这件华服吗?你们身上难道没有穿一件你以为人人都看得见、其实人人都见不着的衣服吗?难道你不曾穿着这件所谓体面的华服在别人面前走,觉得自己有穿吗?你们都有这种经验,所谓尊严、面子、矜持,乃至社会、礼教。

【“文化”是什么?】

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文化之于社会,如脊髓之于人体,是不可或缺的要物。

【“文化自信”是什么?】

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钙,你无法从身体发肤间捉摸到它的踪迹,然而一旦缺乏,则顿见其形神萎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比较阐释法

阐释关键概念,在与参照物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能够全面深入地看问题,揭示优劣差别,使论证更具有思辨色彩。

如:

【2020年上海静安二模】生命中的坚硬与柔软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然而,柔软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

【2023届C8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进、退、达”

退,却不仅仅意味着向下,也意味着扎根地底;退,不应是字面上的节节败退,而应是藏锋守拙,蓄势待发。“退”不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怯懦,不是“躺平” “摆烂”的精神内耗,而是在同他人交往中的谦让随和,更是在“实迷途其未远”时的洒然而醒。

【何为“自律”?】

自律不是作茧自缚,不是墨守陈规,更非循规蹈矩;而是做人的责任感,是仁者爱人,是对这个世界的高度敬畏。

【何为“义”?】

何为“义”?“义”不仅仅是朋友间的肝胆相照,战友间的生死与共,更是舍小家为大家,对社会的奉献与担当。

【何为“沉默”?】

沉默并非无言,更不是置身事外、罔若未闻的贪图安逸、掩饰懦弱;而是蕴藏着语声,正如鸟巢拥围着睡鸟;更应是无声地行动,正如春风扶遍了大地;沉默是给灵魂厚积薄发的时间,是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沉默能给予我们思考的时间,让我们在无声处变得强大,慎独悟身,不甘沉沦,沉默是对灵魂的尊重与爱。

【何为“智慧”?】

何为“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更不相当于“智力”。学富五车的人和高智商的人分别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超群的智力,但他们不一定都是智慧之人——“智慧”强调的是实践和领悟。

【何为“知止”?】

知止不是鼠目寸光,也不是小富即安,更不是没有进取心;而是一种积极有度的心态,是一份宁定从容的胸怀,是随心所欲的人生境界。

【何为“起点”?】

起点,意味着新的开始。但是起点并不等于原点,不等于摈弃经历的一切,不等于对曾经经历过的傲慢无视,回到最初的绝对的“零”的状态。相反的是,它意味着在旧事物中窥得一种重发生机的可能性,开拓新的人生航线,意味着人生依然拥有无上的勇气与锐气,往往预示着新生与涅槃。

【何为“原点”?】

回到原点,并不是人生的归零,而是生命的超越。

【何为“中庸”?】

“中庸”是凡是要适可而止,不偏不倚,不骄不躁;中庸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其毕生的理想追求;而平庸是庸俗,是没有作为——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何为“平庸”?】

平庸并不等同于平凡。平庸与平凡,一字之差,却是差在态度,是差在习惯,是差在承担和逃避。不是所有人都安于平凡,但很多人都是流于平庸。

11.残局并不等同于输局。输局已是定局,可谓尘埃落定,无法更改;而残局中却还有一丝“苟延残喘”的回旋余地,是能够凭借智慧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局面。

【何为“人文素养”?】

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跟人文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人为什么要有素养》

【何为“时尚”?】

学会品味时尚,能让我们走在时代的前列,体验新生事物的脉动,随时用新鲜的营养补充自己的大脑和心灵。然而,做一个时尚的人,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赶时髦:前者需要我们运用“脑髓和眼光”,精心择取流行元素;后者则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很容易使我们在时尚大潮中丧失自己的个性。放眼看去,满街黄发韩装,谁又能说自己是选择了时尚,而非被时髦的潮流裹挟?新时代的人类,对此不得不深思慎取、理智选择。——《品味时尚》

[比较阐释法常用句式]

不是…不是…也不是...而是…是...更是...

与其说是…不如…

诚然…固然…,但我依然认为,是…

非指…,亦或是…,而是…

不仅仅是…,也是…更是….

并非…乃是…

六、定义阐释法(化具体为抽象)

直接以判断句式给关键概念下定义,揭示其本质,这个过程既是由形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也是对关键概念到底“是什么”的理性总结和精准回答。

如:

【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直面错位,正视落差

直面错位,正视落差也是对初心的坚守。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本心最近的那颗心。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而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靠近它。

【2023届C8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进退达”

“达”,意为通达,豁达,它指向一种智慧,乐天兼而有之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

【2022——2023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热爱坚韧突破”

“突破”不仅仅是水到渠成完成质变的结果,它更应是贯穿于奋斗全过程的一种精神指引,一种向上的精神向度。

【何为“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刻舟求剑;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多角度看问题,拒绝极端。

【何为“渴求”?】

何为“渴求”?渴求,就是迫切地要求或追求,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诉求,其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缺陷。

【何为“认知”?】

认知是一个人的谋虑、思维、格局。

【何为“理性”?】

理性就是凡事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其核心是一“变”字。理性就是凡事因时而变,凡事随事而制,凡事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何为“时势”?】

时即天时,天时即大势,大势即机遇。时则,势也。势是自然规律,是天道至理,一个人一旦掌握了势,就是抓住了机遇,自然可以无往不利。

【何为“理性认知”?】

何为“理性认知”?理性认知就是一个人的谋虑、思维、格局, 是一种基于逻辑和客观事实的认知方式。一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决定其格局,而格局决定结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被矛盾蒙蔽了理性,以致失去正确的认知。

【何为“眼界”?】

那么,何为眼界?我想所谓“眼界”,是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能力,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度与广度。这让我想起冯友兰先生的五重人生境界,从金字塔底端的自然境界一直攀升到顶端的天地境界,其实恰恰是一个人眼界扩大的过程。

【何为“英雄”?】

何谓“英雄”?“英”是指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雄”是指有气魄的人。“英雄”就是那些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

【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厚积薄发的“中国崛起”嬗变,是科技创新浪潮的“大变”,是全球由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变为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的巨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点在“大”,在“变”。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