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详解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3-10-25 手机版


 一.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它们都是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可以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语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4)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可由短语或词组成。

二.八种基本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二者是陈述关系

宾语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状语是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是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

八种基本句子成分相互依存,配对存在:

主语+谓语——主谓关系

动语+宾语——动宾关系

定语+中心语——定中关系

状语+中心语——状中关系

中心语+补语——中补关系

三.词类(实词和虚词)

①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实在,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汇;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②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的词汇。

——介词、连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

【实词详解】

实词——名词

1.名词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和时间、地点的名词。

2.名词的种类:

表示人和事物:

个体名词——朋友、同志、作家、牛、羊

集体名词——人民、群众、物品、马匹

抽象名词——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

物质名词——风、水、阳光、土地、灯塔

表示时间:时间名词——秋天、早晨、明年、现在、后天

表示处所:处所名词——河岸、东郊、周围、里屋

中国、北京、亚洲等兼属专有名词和处所名词

表示方位:方位词——单音节:上、中、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里、外;双音节:之前、之后、之上、之下、之左、之右、之内、之外、之中、之东、之间、以前、以后、以上、以外、以内、以东。

【方位词具有定位性,总放在词语之后,与实词语组成方位短语,表示空间位置,方位短语前头往往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少数方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方位词也具有封闭性(指数量有限),能产性差,又有定位性,因而带有虚词性,可称为“后置词”】

3.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不能作补语;

②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③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④汉语名词单复同形。表示模糊复数时,部分指人名词和代词可加构形后缀“们”,加“们”后不能受表示确定数目的词语修饰。指人的专名加“们”有“之类、之流”的意思。指物名词加“们”是拟人手法。“们”还具有“定指”的语用意义,汉语主语倾向于表示已知或确定的人物,宾语倾向于表示无定人物。

实词——动词

1. 动词的意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2. 动词的种类:动作行为动词——走、看、听、写

心理活动动词——爱、恨、怕、讨厌、嫉妒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存在、有、发生、演变

判断动词——是

能愿动词——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

表必要:要、应该、应、应当

表意愿:肯、敢、要、愿、愿意

趋向动词——来、去、上、进、出、过、起、上来、下去、起来

形式动词——进行(调查)、予以(表彰)、加以(批评)

【判断动词“是”的意义关系】

①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②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③表示事物的存在;

当“是”用作副词,常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肯定。当这些“是”重读时,表示“的确、确实”不可省略,当不重读时,表示一般的肯定,可以省略。

【能愿动词】

又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常见功能:做状语,有“X不X”式和“不X不”式;可做谓语或谓语中心;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了、着、过”等,不能带数量补语。

3. 动词的语法特征:

①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②能受副词“不”修饰,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

③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④有些动作行为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节重叠式AA式,双音动词重叠式ABAB式,动宾式合成词的重叠式AAB式,如“散散步,睡睡觉,洗洗澡”

实词——形容词

1. 形容词的意义:表示性质、状态等

2. 形容词的种类:

性质形容词——软、硬、酸、甜、远、近

状态形容词——雪白、笔直、火热、血红、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

3. 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①形容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少数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通常要重叠或者加助词“地”才可以作状语,一部分形容词也可以作补语;

②形容词不带宾语,但“使动词“除外,兼属动词,能带宾语。还有“花了眼、直着身”中“花、直”表示一种变化或者事物表现为某种状态的词,这种词,前加程度副词时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后带宾语时不能前加程度副词,这些词兼属形容词和动词;

③性质形容词大部分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或者因为是表情态的,或者因为本身带有某些程度意义,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④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构成叠词,表示程度的加深。

⑤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如“红彤彤、亮堂堂”不能加“很”;

⑥状态形容词,如“雪白、漆黑”本身已表示特定状态和程度,而且程度较深,不用加“很”或重叠,但可以作词的重复,表示强调,舒服修辞的反复格。

实词——副词

1. 副词的意义: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2. 副词的种类:表示程度——很、最、十分、太、非常、分外有点儿、几乎、过于、尤其

表示范围——都、只、统统、一齐、一律、单、就

表示时间、频率——在、正在、将要、就要、顿时、赶紧、始终、渐渐

表示处所——四处、随处

表示肯定、否定——必定、准、的确、没有、没、未、是否、不必、不用

表示情态、方式——特意、大肆、猛然、突然、公然、连忙、暗暗、稳步

表示语气——难道、大约、幸而、反倒、果然、居然、何必、明明、恰恰

3. 副词的语法特征:

①副词都能做状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作补语。修饰名词主语的副词有“就、仅仅、仅、只、光、单、淡淡、几乎”等。

②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何必”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③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如“越说越快”“有说有笑”。“没有(没)”既是动词又是副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否定动作或性状存在时是副词。“白、老、净、怪”等词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

※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相似处——都是表示时间又可以作状语,但是副词不能作主语、宾语、定语,而时间名词可以。

实词——代词

1. 代词的意义: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所代的词语能做什么句子成分,代词就能做什么成分。

2. 代词的种类:

①按句法功能划分,可分为——代名词、代谓词、代副词

②按作用划分,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3. 代词的语法特征:

①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其他代词。

※ “我们”“咱们”:在口语中,“咱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是包括式;“我们”只包括说话人一方的群体,排除听话人一方,是排除式用法;谈话或文章中只用“我们”时,既可以用于排除式也可以用于包括式。

※ “他们”可指称有男有女的一群,也可以指称人和事物。

①指示代词用来代指人和事物。“这”为近指,“那”为远指,“这,那”等有指示和代替作用,“这,那”对举着用,指代众多的人或事物,是虚指用法,即不确指任何事物。“每、各”是分指,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每”侧重于个体的相同的一面,“各”侧重于不同一面。“某”是不定指,“另“是旁指,指所说范围之外的,二者都是指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②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反问、设问)。“哪”表示疑问,不确指,要求在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中选定,指示代词“那”一般所指是确定的。“哪里、哪里”连着用可以表示否定,不表示问处所,在别人夸奖自己时用它比用“不、不”委婉些。

【虚词详解】

虚词的共同特点:

①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②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③不能重叠

虚词——介词

1. 介词的意义:介词起标记作用,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母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2. 介词的种类:表示时间、处所、方向——从、自从、自、打、到、往、往、趁、顺着

表示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比较——按照、依据、靠、本着、用、拿

表示原因、目的——因为、由于、为了、为着

表示施事、受事——被、给、让、叫、归、由、将、把、管

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同、和、替、向、除了

虚词——连词

1. 连词的意义: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2. 连词的种类:连接词、短语——和、跟、同、与、及、或

连接词语或分句——而且、而、并且、并、或者

连接复句中的分句——不但、不仅、虽然、但是、与其、因为

3.“和、跟、同、与、及、以及”等表示联合关系,叫“和”类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和”也可以连接双音节谓词性词语,作各种语法成分。

“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以及”还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

“而且”能连接谓词性词语,表示意思更进一层;

“并、并且”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区别:

①连词“和”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是联合关系,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而介词“和”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更不能互换位置。

②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前面不能出现状语。

虚词——助词

1. 助词的意义: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2. 助词的种类:

结构助词——的、地、得(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定语后用“的”,状语后用“地”,补语前用“得”)

语气助词(仅存在于文言文)——呢、吗、啊、呀、么、吧

动态助词——着、了、过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

其他助词:所

“所”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短语)

虚词——语气词

1. 语气词意义:作用在于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的后头。

2.语气词的种类:

陈述语气——的、了、吧、罢了、也罢、也好、啊、嘛

疑问语气——吗(么)、呢、吧、啊

祈使语气——吧、了、啊

感叹语气——啊

3.语气词的语法特征:

①附着性强,能附着在全句或句中词语的后面;

②语气词常常跟句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有的语气词可表达多种语气。

※ 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的区分:

① 看“的”的后面能不能添加上相应的名词,可添加的是结构助词,不可添加的是语气助词;

② 看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了没有,如果改变了,“的”就是结构助词,相反就是语气助词。

③ 可以用改为否定句的方法来检验,看否定词加在什么位置上:能加在“是”前,是结构助词,只能加在“是”后,是语气词。

※ 语气词“了”和动态助词“了”的区别:语气词“了”只能附着于句尾,动态助词“了”可以处于句中。有时二者在句末连用,根据同音删略的原则,删了一个剩下一个,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的作用。

※ “关于”和“对于”的区别:

①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②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要放在主语之前;“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

③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常常做标题,“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就少见。

【短语】

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一. 短语的结构类型

(一) 五种基本类型——按内部结构关系分的类型

1.主谓短语:陈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是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后面陈述的部分是谓语。

2.动宾短语:由有支配、涉及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前头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是动语,后面时宾语表示做什么、是什么

3.偏正短语: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

4.中补短语(候补短语)

5.联合短语: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项或几项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

(二)其他短语

1.连谓短语:由多项谓词性成分连用,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上述五种基本结构关系,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

2.兼语短语:由前一动词的宾语兼做后一谓语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套叠,形成一个有宾语兼主语双重身份的“兼语“。

3.同位短语(复指短语):多由两项组成,前项和后项的词语不同,所指是同一事物。

※同位短语联合短语的区别:

①同位短语的前后项是异名同物,用不同的词表示同一人或事物,联合短语的前后项是异名异物;

②同位短语中间不能插入虚词,联合短语可以;

③同位短语是名词性的,联合短语有名词性和其他词性

4.方位短语: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主要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具有名词性。

※ 表示处所的方位短语定中短语的区别:可以用能否插入“的”来鉴定——不能插入“的”为方位短语,能插入则为定中短语。

5.量词短语: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词组成。由数词加量词组成的短语是数量短语;由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加量词组成的短语是指量短语。

6.介词短语:由介词附着在名词等词语前面组成,常修饰谓语,表明动作的工具、方式、因果、施事、受事、对象等多种语义。

7.助词短语

(1)“的”字短语:由助词“的”附着在诗词或短语后面组成,指称人或事物,属于名词性短语,能做主语、宾语。

(2)比况短语:由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附着在名词等词语后面,表比喻或推测。

(3)“所”字短语:由“所”加在动词前面组成,指称动作所支配或关涉的对象。

二.短语的功能

短语有两方面功能:

一是作句子成分,所有短语都能充当一个更大的短语的组成成分

二是成句,大部分短语加上句调都能独立成句。

【句子成分】

一. 主语

1. 主语的构成材料:名词性宾语——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的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谓词性宾语——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含主谓短语),以动作、性状或事情作陈述的对象。

2. 主语和话题。 主语是一个句法概念,而话题是一个语用概念,话题是谈话的出发点,关注点,常指一句话中新情况的陈述对象,与“说明”配对,话题又叫“主题”,说明又叫“述题”,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由句中时间、处所状语充当。

3. 主语的语义类型:施事主语——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主谓的语义结构式“施事+动作”;受事主语——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主谓的语义结是“受事+动作”;中性主语——表动作结果、表工具、表原因、表处所,谓语中心用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和非动作动词“是、有”等。

二. 谓语

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作用是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

谓语的表义类型:

表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与主语有关的一件事情,叙述句。

表描写——描写主语的形状,描写句。

表判断说明——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判断句。由“是、有、像”等非动词组成的谓语只是用来判断说明主语的情况,不是叙述一个活动、一件事情。

三.宾语

1. 宾语一般是名词性词语充当,但谓词性词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充当宾语。

2. 宾语的表义类型:

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对象;

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

四.定语

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用来修饰主语和宾语。

五.状语

状语是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来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状语通常由形容词、副词、数词、介宾短语充当。

六. 补语

1. 结果补语:表示因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通常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和动词短语。前头不用助词“得”。

2. 程度补语:极、很;透、死、慌、坏、多;一点、一些。程度补语本身没有否定形式。

3. 情态补语:表示由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情态,常用助词“得“。

4. 趋向补语:表示事物随动作而移动的方向。

5. 数量补语: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时量补语——用表示时间的量词加数词组成的数量短语充当,或用“数量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表示动作实现后所经历的整段时间。

6. 时地补语(介词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即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现象。

7. 可能补语: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无可能进行;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入“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单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词充当的、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定意思的语言单位。

一、单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 主谓句:

①动词谓语句: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②形容词谓语句: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③名词谓语句

④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2. 非主谓句:

①动词性非主谓句:由动词加语调形成,不需补出或无法补出主语,不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也能表达完整而明确的意思,通常用来说明自然现象、生活情况、祈望,还有口号。

②形容词性非主谓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形成。

③名词性非主谓句:由名词或定中短语形成。

④叹词句

⑤拟声词句

二、 常用句式

1、“把”字句——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又叫处置式。

特点:

① 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有动词的重叠式;

② “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长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如果用无定、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

③ 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因此,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做谓语动词;

④ “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2、“被”字句——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3、连谓句——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连谓句。

4、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

① 使令式——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能引起一定的结果,常见的动词有“请、使、叫、让、派、催、逼、求、托、命令、吩咐、动员、促使、发动、组织、鼓励、号召”等

② 爱恨式——前一动词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它是由兼语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的,前后谓词有因果关系,常见动词有“称赞、表扬、夸、笑、骂、爱、恨、嫌、喜欢、感谢、埋怨”等。

③ 选定式——前一动词有“选聘、称、说”等意义,兼语后头的动词有“为、做、当、是”等。

④ “有”字式——前一动词用“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等。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区别:停顿处和加状语出不同;第一个动词性质不同,支配的对象不同(兼语句的动词多有使令意义,支配的是人,不是一件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动词无使令意义,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一个人)

5、双宾句——有指人和指事物双层宾语的句子。

特点:

① 动词要有“给出”、“取进”、“询问”、“称说”等意义;

② 近宾语一般指人,远宾语一般指事物,也可指人;

③ 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指物宾语提前,宾语离位后不再是双宾句。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2.倒装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3.被动句

4.互文句

※ 单句和短语的区别:

1. 句子有特定语调,短语没有;

2. 短语有八个配对成分,句子也有八个配对成分,但还有独立语这种语用成分;

3. 句子的成分可以倒装和省略,而短语不可以;

4. 句子有表述性,短语没有。

【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各分句间一般有句中停顿,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

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1. 联合复句——各分句间意义上平等,无主从之分。

①并列复句:平列关系、对举关系

②顺成复句

③解说复句:解释、总分

④选择复句:未定选择(多选一、二选一);已定选择(先舍后取、先取后舍)

⑤递进复句:一般递进、衬托递进

2. 偏正复句——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也就是有正句有分句。

①条件复句:充足条件、必要条件、无条件

②假设复句:一致关系、相背关系

③因果复句:说明因果关系、推论因果关系

④目的复句:求得、求免

⑤转折复句:重转、轻转、弱转

※ 单句和复句的区分

1. 有语音停顿不一定是复句;

2. 有关联词语不一定是复句;

3. 主谓短语和复句形式都可以充当单句的某一结构成分;

4. 区分单句和复句的根本标准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在单句内部,各个造句单位按一定的句法关系组曾组合,形成一个统一体;在复句内部,各个分句相对独立,互不包含,彼此之间不存在主谓、动宾、偏正、中补、同位等基本句法关系,各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体。

※ 怎样分析多重复句

1. 总观全句,确定分句界限,这是正确分析多重复句的前提;

2. 体察句意,找准第一层次的切分点,这是正确分析多重复句的关键;(结构上,观察切分出来的片段是否具有相对完整的结合关系;语义上,观察前后组合是否合理)

3. 充分利用关联词语,正确把握复句内部的关系和层次;(注意关联词语的管辖范围;试加关联词语以确定复句内部的层次和关系)

【句式】

1.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主动句,被动句

2.疑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3.祈使句:命令式,情愿式

4.感叹句:表达浓厚情感,用于文艺语体较多

5.肯定句,否定句

6.被动句,主动句(他未被钱钟书借鉴他没有见到钱钟书)

4.长句(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

5.整句(排比或对偶句),散句(除整句之外的句子)

【修辞】

1.比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如“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如“是、变为、成为、等于”

借喻:本体不出现,或不在本句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3.借代:用特征、标志借代本体

专名代泛称(诸葛亮,伯乐)

具体代抽象(小米加步枪,乌纱帽)

部分代整体(江山,一针一线)

结果代原因(添上新伤疤,汗透棉袍)

4.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如蜜蜂既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5.夸张: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6.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比如指桑骂槐

7.仿词: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另一词语

8.反语: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

9.婉曲: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

10.设疑:关键性部分暂时隐下不说,以造成疑义,随后在适当的时候补说出来,消除疑义。

11.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

12.排比:

13.递进:指内容上的递升或递降

14.顶针: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15.回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16.对比:

17.衬托: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正衬:同主体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反衬:反面衬托

18.反复:

连续反复:连接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间隔反复: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19.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20.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只问不答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