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无”“有”观详解(作文素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2023-09-15 手机版


《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老子的“无”跟“有”的关系

1.“无”跟“有”是矛盾的一体两面,互为依存,互相转换,互为因果 互为辩证

如:否极泰来 乐极生悲 置之死地后生 蛇蝎美人  苦尽甘来 月盈则亏 居安思危 塞翁失马 因祸得福 吃一堑长一智 阴阳平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胜不骄 败不馁 得之我命失之我幸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又为你打开一扇窗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大隐隐于市 上善若水 夫唯不争故莫与之争 真正的高手是扫地僧 聪明反被聪明误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核武器最有威慑的时候是不发射 黎明前的黑是最黑的

2.“无”跟“有”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无”或 “有”

如:虽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光脚的迟早还是要穿鞋

收拳是为了更好的出拳,那出拳之后呢?

你的梦想是班级第一,而梦想实现之后呢?

结论:

无有是一种理性处世的观念和态度、是做人的价值观、是做事的方法和智慧,绝不是字面意义的“没有和拥有”。其具体内涵归结为“合时适需,顺应规律”。汉代桓宽在《盐铁论》中提及“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也是这个道理。

二、老子的“无为”给今人的启示: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要去乱作为,不要胡作非为。

在孔子学成临行前,老子对孔子说,“有钱的人送钱,有德的人送言,我是个穷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几句话吧。做人呢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呢往往死得快;与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做人呢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37章

这句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无不为)。

道总是无为的,但是遵循规律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了所有的事。

“道”的表象是无为,它的效果是无不为。

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这样,好像什么没有做,无所作为,叫无为。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为”和违背的“违”相通。万物都要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所以无所不为。

可见,所谓“无为”,正确的理解是“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为”。

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人生的总观念和价值观。这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今天外表风光内心彷徨的我们,不啻为一剂清醒剂,他教会我们如何清醒的看待人生,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不再兵荒马乱,而找到一片心灵宁静的港湾。

1.人生要顺应大势,在无为中寻找有为之道。

2.做事要平心静气,只有心情平和态度冷静才能成事;心浮气躁必越做越错。人做的事一多就会烦,情绪一多就会乱,当大事之时应该让自己冷一冷,静一静。

3.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得之我命失之我幸

我们要认识到祸福相依、万法自然的道理。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很多时候,会因祸而得福,或者是因福而致祸,有的人是因利而受害,有的人是因害而获利。所以说,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像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就是没有风度的得瑟,也不要失意的时候,感到万念俱灰,而是要学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达观与淡然,要像陆游那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与辩证。

4.懂得示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道家哲学提倡以弱胜强,柔弱胜刚强。所以,以柔克刚才是人生的决胜之道。老子对水情有独钟,他从水的至柔而又无坚不摧的品性中,获得了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这些都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生的柔道理论,我们要学习柔弱如水的不争之德,因为这是一种至善的品格,一种真正智者和圣人的品格。

5.学会进退自如,才能宠辱不惊。

居富贵而不骄,功成应知身退,这是人生哲学的大智慧。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拥有滔天的富贵,有的时候带来的却是滔天的祸患。西汉时候的邓通,受到皇帝宠爱,竟然获得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富可敌国,最终却被活活饿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

三、老子的“明”与“智”详解

老子在《道德经》第33篇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强”的观念,因为战胜别人的“强”仅仅意味着自己拥有力量,而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强”作为个人能力,体现在“智”与“明”中。

什么是“智”?智就是有智慧。

比如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就是诸葛亮,所谓“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即是智慧的极致代表。总的来讲,着眼点就是在于对外物的分析谋划上。“智”虽能解决一定问题,但局限太大,还有比此“智”更高的,那就是“明”。

什么是“明”?明就是明达,就是透彻、彻底的了解。表现在作用上,就是自知之明。

“智”观照的是外物,以战胜外物为目的;而“明”关注的是本体,以洞察自身为追求。

有些人看上去聪明睿智,绝顶一流,但由于一心追逐克敌,故其智只能在名利的范围内活跃。纵然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亦不过是“名”的奴隶。名危则智乱。此即是“虽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好比战略战术。战术就相当于“智”,战略就相当于“明”。战略错误,任你在战术上再出神入化都白搭。

为什么大把的人对他人了解如此厉害的人也是糊涂人?就是因为他的眼光一直向外看,从来不反观自心,不曾洞察自身的问题。

从道家立场上讲,什么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明”?

答案就是“无”,就是“不执”。

于“强”上,我们也习惯了把战胜外面的敌人当作自己有能力的表现。因为我们看不到比这更大的能力。所以很多喜欢穷兵黩武的人,更深的动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明白了道的力量之后,那就应该别有一番见识:道的力量才是最大的!

不被欲望所支配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强大。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在于他们战胜了多少对手,或是建立了多大的功业,而是在于他们摆脱了欲望枷锁后的无拘无束,谓之“逍遥“,所谓“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