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新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项汇编:作文立意及审题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3-04-06 手机版


1.(浙江省2022--2023学年新高考考前训练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翻开《庄子》,感悟先贤的智慧,我被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深深折服。半个世纪前,董必武先生亲笔将它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如今人们再次来到石库门,在它面前久久驻足。这不禁让我忆起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始简毕巨——这是对党的百年伟大征程最好的概括。始虽简,力在细微幽隐;业必成,功垂盛世千秋。

积跬步之功,方至千里之远。凡事起于微小,必经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才能成业。就像愚公移山,一锹一篓运到北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像我们从呱呱坠地,长成栋梁之材,需要十几年的不断学习与磨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如今的九千多万;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红船,到华夏神州的红旗招展……我们明白,哪怕起点再微不足道,只要在日积跬步的征途上,心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终点必将呈现无尽的恢弘与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阴晦之处的苔花,也有盛放的追求与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原点,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是“始简”通往“毕巨”的灯塔航标。沿途风景虽好,勿忘为何出发。党在创业之始虽势单力薄,筚路蓝缕,历尽无数坎坷,但革命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不可摧。星星之火不灭,大有燎原之势,共产党人始终团结一心,历尽千般劫难,初心不改;一路驱除鞑虏,开辟家园;胸怀家国大业,共谋复兴。党的事业起点虽细微,但始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以支撑,为万世开太平,一路高歌猛进,砥砺前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事求是,是由“始简”通往“毕巨”的必由之路。百年风雨征程,党面对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实事”,始终采取审慎而“求是”态度,或迎难而上,或乘胜而为,攻破一个个难关,创造一段段传奇。面对地震、疫情,我们从不逃避退缩,而是积极精准施策,尽显人本关怀与大国担当;迎办世博、冬奥,我们敞开臂膀,为世界搭台,尽展文化自信与和谐理念。在起点处,我们微不足道,受尽凌辱与剿杀;在繁盛时,我们功业俱成,赢得瞩目与掌声。审慎知行,求是发力,为“始简”注入勇气和力量,必将朝“毕巨”前行。

合上《庄子》,翻开《党史》,我读到了一百年的力挽狂澜,我看到了一世纪的沧桑巨变。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我虽微不足道,但我愿丰满羽翼,以毕生之力,为平凡增添不凡。

一百年,党的事业由“始简”到“毕巨”,风雨兼程。一百年,仅是浩浩前路上的一个节点。我们从一个起点,到百年节点,我们不应满足于如今的盛况。未来,将由我们接棒,继续创造和奋进。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让我们从始至终,以终为始,上下求索,踏上新征。

【解析】

审题: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句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第一则材料对这一句话进行了注释。第二则材料指出董必武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的题词就是这一句话。第三则材料指出众多参观者在这一句题词前久久驻足,颇有感触。可见,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这句话。

这句话引申为任何前程远大的事业,尽管在最开始的时候微不足道,但是完成的时候成就一定会变得非常巨大。这篇作文的材料采用的是引申出来的意思。那么,如何理解材料董必武在中共一大会址的题词和会址重新开馆后游人在题词前的久久驻足的关联?这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正如庄子名句的内涵所表达的:任何伟大的事业,在一开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需要心怀信仰和理想,保持昂扬的姿态,只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那未来一定是美好且光明的。新时代的“赶考”人会继续被这种精神所鼓舞。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在具体行文时,考生可结合党百年奋斗的里程碑式事件与成功经验,回答党和国家事业为什么能够做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同时,也要能够结合新时代新的征程与挑战,继前人之始,以己任为终,表达岁月不改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

立意:

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2.实现远大目标,从细微处做起。

3.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2.(杭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意思”,常用于让人一时感到乐趣的事物,具有个人化、暂时性的内涵。“有意义”,常用于具有人生价值、时代价值的事物,它体现一种社会性、永恒性的内涵。

有人说,“有意思”让平淡的人生有了灵动的亮色;也有人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

看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例文】“有意思”与“有意义”

浮生若似冰底水,太多平凡日子的叠加使得人们通常不会去探寻生活中点滴的意义。一篇《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充溢着朱自清对人生意义的呼求。

人生意义的有无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西方哲学中的经典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清醒的人们都会像朱自清那样渴求生活的“有意义”,但世间并没有太多的“朱自清”,很多人并不在意意义的有无,或者是有选择性地在意。而不幸的是,后一种正是人们通常的生活状态。在这些人的眼中,生活是一条蜿蜒至远方的河流,自己的人生之舟任凭生活之流的涤荡,所不同的是后一种人的船舱里多了一副船桨,以便在心旌动摇时调整航向。英国著名诗人蒲柏说过,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在“非朱自清”之类的人身上理智这一罗盘有时是缺席的。

耐人寻味的是在“有意义的生活”和“无意义的生活”之间还存有一个交集,那就是“有意思”。人们期望有意义的事情是有意思的,因为有意思就会让人乐此不疲,从而使得自己的事业循序渐进,做大做强。“有意思”有时对“有意义”又有着积极的作用,说得直白些就是,有意思的事情也能渐渐变得有意义起来。在当代文坛有着“鬼才”之称的贾平凹在青年时期沉迷于写作,做着美好的作家梦,雁塔区那间冬冷夏热的破房子成了他训练写作的天堂。很长时间后《西安晚报》通知他领取一元稿费,他把退稿信拿出来数了数,数目竟然超过了二百封。正是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沉溺让他成为文坛上一个文学研究者们绕不过去的“重镇”。

不过,话说回来,生活更常见的状态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是充满单调与苦闷的。八十四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万里长征。在万里路途中雪山茫茫,草地绵绵,上有敌机盘旋,下有强虏的疯狂火力。这万里征途有意思吗?显然是毫无趣味可言,但长征的意义十分深远:它向世人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不可战胜,将艰苦奋斗、敢创奇迹的“长征精神”写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如此来看,“有意思”并不是“有意义”的附庸,在两者相冲突的情形下,“有意思”会被割舍,也应该被割舍。

歌手良辰有首歌,歌名叫《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是的,在这团乱麻中“有意义”与“有意思”缠夹不清,但人们不必对此纠结,“有意义”远比“有意思”来得重要,正像材料里所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

【解析】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试题是一则关系型材料,立意时应先弄清概念,然后明确关系。“有意思”意为“有情趣、有趣味”,可以衍生出“审美追求、娱乐追求、感官感受”等;“有意义”意为“有价值、有作用”,可以衍生出“追求永恒的价值,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等。两者的关系表现在:有的事情做起来有意思,但缺少意义;有的事情做起来有意义,但缺少意思;有的事情做起来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对于人生而言,它们各自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有意思”让平淡的人生有了灵动的亮色;“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的底色……立意时针对以上层面,可就一个层面写,也可分几个层面全面展开。但在立意时要注意的是:“有意思”和“有意义”,不要单写其中的一个方面。

可以参考的写作角度有:

生活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快到人们容易忘记看窗外的风景,快到人们记不起昨日的誓言。但是,人们该用自己的方式把日子过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有意思”让人们紧张的生活有了缓冲的空间,让人们获得更充沛的前进动力;“有意义”让人们的生活有一个“奔头”,也就是人生变得充实,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也。生活不脱离趣味,才能把平淡的日子过成诗。

不能事事求“有意义”,陷入功利化,要追求精神的诗意栖居——“有意思”。事事追求有意义,一个人就会过于功利化,内心完全被利益驱使,丧失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丧失心灵的激荡和升华,丧失真情的表达和呼唤。而诗意地栖居将人们从功利的“烟熏火燎”中拯救出来,精神的世界得以鸟语花香、阳光烂漫。诗意的栖居是有意思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与周遭是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平常之举如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都流淌出浓浓的诗意。

无论生活有无意思,一定要有意义。人生苦短,在有限的一生中人们应尽量接受有意义的事物,尽管自己也向往着那有意思的世界,因为众多的“有意义”的聚集,人生就会变得极有意义。当“有意思”和“有意义”难以取舍时,不妨想想孟子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自然会舍有意思而取有意义也。当然,人生理想的状态自然是有意思与有意义兼具:有意思的事,人们会带着兴趣去做,带着希望去做,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拓宽生命的广度;有意义的事,人们带着责任去做,带着真诚去做,努力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挖掘生命的深度。

写作时可以将文章的主体部分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生活不能仅仅关注“有意义”,还应该关注“有意思”;第二层,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有意思”,更要注重“有意义”;第三层,让生活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立意:

1.“有意义”之外还应“有意思”。

2.生活的本质还应是“有意义”。

3.“有意思”与“有意义”相辅相成。

3.(2022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联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2月15日,在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倒计时1000天活动上,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出炉,中文为“心心相融,未来”。杭州亚组委会负责人说:“我们把这句口号念作“心心相融,爱达未来”,主题口号意在表达各国人民在亚运会大舞台上用心交融,互相包容,体现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团结向上、紧密相拥的理想,同时传递自信乐观、不畏挑战、共迎美好的期许,与“永远向前”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契合一致,也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

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融尤显重要,对未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与子同袍,与子偕行

“心心相融,未来”,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正说明当今时代的“互联互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人与人互相联结沟通,携手同行谋求更好的未来。

上古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村貌,正是世代村民友好往来、和谐聚居,互相高度信任以至不必设防的结果。现今则不同,茫茫洪流之中,高速运转的时代陀螺将社会划为一个个网格,把人们分成一个个原子。城市景观里座座摩天大楼都是小型“陌生人社会”,人人封闭斗室,邻处不知名姓的情形司空见惯。然而,“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抛却一切他者只求“自全”的主张终究是臆想,人人走出网格,彼此守望才是正道。小到日常点头打招呼,大到疫情防控关头递药送医,正是人与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彼此关照,构筑起现代精神生活日益稀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亦然。“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春天,写在援助中国抗疫物资上的寄言,表达了他国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与山不相逢,人与人要相遇。”“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中国合作共赢的信念随着诗句与抗疫物资一同漂洋过海,传达了我国对他国的感恩与关切。疫情肆虐之际,世界各国责任共担,互相分享抗疫经验、支援抗疫物资,使一场波及全球的灾祸得以缓解,即令人间之事生机不灭,纵遭重创,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着眼时局,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到区域协调、戮力发展,个体奋斗为群体事业添砖加瓦,群体建制也正护卫个体利益及生存价值。放眼全球,丝绸之路共创共生,国际贸易指数增长,繁荣的造就何曾离得了各国主动请缨、躬身入局?个人离不开家国,家国离不开世界,因而深知我们所拥有的、所肩负着的、所要实现的一切。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正是“一起”的意义所在。“一起”表达的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群之间互联互通、休戚与共,构建起我们携手同行的时代。纵观当下科技发展,带来许多全球性问题:温室效应、洪灾频发、地震连连……灾害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也需要全人类共同解决。由此更切身体会:人类命运的联系何其紧密!

吾辈青年,要主动思考个体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心中怀有“国家意识”“世界格局”,努力将自我融入社会发展、世界潮流之中。世界向好,你我必受益其中;世界黑暗,你我都将坠入漫长的黑夜。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愿天下英杰携全球眼光,凭百纳胸怀,奉献个人命运,共圆大同理想!

【解析】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心心相融,未来”,展现了杭州亚运会主办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祝愿。其中,“”这一符号,契合了杭州互联网之城的特征,也是当今视联网时代的鲜明体现。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融则体现在“心心相融(Heart to Heart)”这一口号上,这里的“相融”,包括各国人民在亚运会这个大舞台上交融,包括整个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团结向上、紧密相拥、充满活力更是全人类怀抱着“永远向前”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面向未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运与共。因此,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融,对于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甚至是对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写作时可以从结构上递进,内容上可围绕人与人、全体之间以及国家民族之间的各种“关系”,来展开行文,思考我们应当怎样为理解交融、团结协作而努力。对此可放眼当今时代,联系国际国内大事件,如抗疫、扶贫等加以论证。结尾则需落脚到青年人作者身份,强调开放意识,抒发与他人联结的真实感受,尽量避免没有事实依据的泛泛而谈。

立意:

1.融于人,融于世。

2.与子同袍,与子偕行。

3.个群相融,命运共同。

4.(2023春浙江宁波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国外一些环保分子为“唤醒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堵公路、毁名画、泼油漆……在莫奈名画《干草堆》上泼土豆泥的抗议者说:“我们让莫奈成为舞台,让公众成为观众。如果需要给一幅画画上土豆泥或番茄汤,才能让世界记住化石燃料正在杀死我们所有人,那么我们就给一幅画画上土豆泥!”

——某网站选文

极端的正义即是不正义。

——西塞罗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结合个人的阅读与生活体验,写一篇论述性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于极端环保主义中辨析正义

在全球气候剧变的背景下,国外一些极端环保分子进行抗议,采取了极为极端与不合理的手法——向莫奈的画上泼土豆泥;将自己的头粘在《蒙娜丽莎》上;向大本钟洒白油漆……这种行为屡见不止,愈演愈烈。

首先要明白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行为逻辑,与其极端狂热行为掺杂的因素。对于其而言,著名的画作与名胜古迹仅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事物。在他们对这些事物施行破坏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人们的关注便使他们拥有了“舞台”,来传播他们的理念,来使这个世界变成他们想的那样。而在背后指引他们作出荒诞、令人大跌眼镜的行为,恐怕不仅是青年的鲁莽、不计后果,达达主义的荒诞,更多的还是正义教育的偏颇与缺席。

首先,正义是相对而言的概念。西塞罗有言:“极端的正义即是不正义。”在极端环保主义者选择以这种不计后果、极端的、狂热的行为抗议时,即使他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现在也变为不正义的。极端代表的是极度个体主义,是排斥一切外在的表现。如同纳粹德国宣扬:“日耳曼民族是其它民族的兄长。”也如同日本极度军国主义,也许他们的本意是争取民族利益、改变失衡的政治经济地位——姑且认为这对其国而言是“正义”的。但是两者偏激的方式使其原本的愿望变成残酷罪行,那堂而皇之的道德借口。于极端环保主义者也一样。极端、片面、狂热、偏激的作风只能使“环保主义”作为其恶行的遮布而无实际作用,甚至令人心生厌恶。

其次,在正义的组成部分中,程序正义也占有一席之地。程序正义原为法律层面名词,指只有通过正义手段或合法手段得来的结果才是正义的,具有正义意义的。而显然,极端环保主义者可谓是践踏了程序正义。破坏名画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只会留下一地狼藉的人类文明。程序正义的缺席会让那些看起来是“正义”的事在别处留下伤害,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困局。试想,今有极端环保主义者毁了《干草堆》,改天是否又有极端名画保护者放火烧山?这种缺乏程序正义的行为损害在公处,除了激起人们愤怒之外别无益处,别无他用。

在批驳完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恶劣行径后,人们应当对自我行为有重新的审视。因为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影随形。

在网络上,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不假思索的同情和头脑一热的正义。人们将正义作为道德借口,不自觉或自觉地推动着下一轮的恶行。极端环保主义者身上的盲目正义,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而在反思其荒谬行为之后,我们也应当在表明立场前学会三思而后行,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有失程序正义,反思自己是为了真理发声,还是仅作为立场的喉咙。

谨以极端环保主义者为戒,别让偏颇的“正义”控制了你,沦为《乌合之众》中“野蛮的群体”中的一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借用莫奈名画《干草堆》被国外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采用行为主义方式破坏和示威的方式,引出我们对于艺术与生命的思考。对这一类现象,首先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生命这一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地球上人们赖以生存最主要的资源,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所造成的浪费和破坏,后代将无法弥补。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所以现代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只考虑自己这代人或这几代人,完全不考虑环境承载力的话,那人类就等于在进行慢性自我种族灭绝。但是,这种极端而破坏性的方式真的符合人道主义吗?真的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吗?首先,不可再生的不只是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还有《干草堆》所代表的人类文明成果等文化遗产,极端环保主义者本意是为保护不可再生而行动,实际上行的却是破坏之举。甚至,他们泼土豆泥或番茄汤的行为,也是一种对食物和生命的浪费与亵渎,是与其本意的巨大冲突。其次,保护艺术与保护人类、生命并不构成冲突,人类生存需要自然环境予以物质支持,而艺术则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并能有灵魂、有思想的生存的依据。《干草堆》所代表的艺术之所以值得我们珍视、保护,就是因为它们真正要表达的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所以,保护名画、保护艺术并不代表我们对生命的漠视,反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就能理解材料二的意义了。“极端的正义即是不正义”看似矛盾,实则明确揭示那些看似“正义”做法的邪恶本质,进一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判断。

写作时,考生可以就“什么是正义”“正义有哪些表现”“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正义”“我们该如何表达正义”“我们如何应对伪/不正义” 等话题展开论述。毫无疑问,写作时应禀明正义应有度,不能过于极端这一观点。而对于原因,则可从正义与邪恶的相对关系来加以辩证。正义与邪恶之间仅有一步之遥,当我们觉得自己绝对正义时,邪恶便已降临,所以要警惕正义的冲动下的非正义行为。当我们用极端方式想保护某些人的利益时,或许已在伤害更多人。举例时,除了材料中所说的极端环保主义,还可从极端和平主义、极端种族主义等方面切入。最后,则可再一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呼吁。

立意:

1.不做正义的暴徒。

2.理性的善良比残暴的正义更重要。

3.把握尺度做正事。

5.(2023春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导航是现在出行的必备,导航时要首先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的地,这时就会出现几条供你选择的路线和交通方式,如你选择“自驾”,路线有最近、高速优先、费用最少等选项,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之后,就可以出发了。行车时要精力集中,注意语音提示和交通规则,这样就基本可以到达目的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以“导航”这种出行必备的工具为载体展开,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启示意义。“导航”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外在条件和助力。导航固然重要,但也得由人来确定自己的目标、路线和交通方式,这其中就包含了“外在”和“内在”的关系原理。“自驾”的涵义是通过自我努力的方式实现理想,而不是单纯依赖他人或外在条件。为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可以有所不同,不管是“路线最近”,还是“高速优先”,或是“费用最少”,都可以实现目标。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专注于目标,心无旁骛,既要充分利用客观外在条件,也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既要积极听从旁人的建议,同时也要注意遵守规则,守住底线。简言之,材料适用的话题有“过程与方法”“内在与外在”“目标与结果”“主动与被动”等。

写作时要注意由作文材料引入,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由表及里得出启示意义。要注意写出几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联。确定目标是基础,要选择正确的目标,否则只会南辕北辙。自我奋斗是必然,如果不选择“自驾”,“导航”就失去了意义。切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方式是过程,既不能自轻自贱,也不能好高骛远。专心致志和遵守规则是必备条件。如果三心二意,不遵守规则,则有可能发生“事故”,不仅不能到达终点,还可能危害自身。

立意:

1.用好人生的“导航”,抵达理想的终点。

2.确定人生“导航”目标,心无旁骛,砥砺奋斗。

3.选择合适的“自驾”方式,让“导航”为己助力。

6.(2023浙江金华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一任校长叫艾灵顿。有一次,一位家长问他,您的学校是要培养我儿子将来是从政还是经商呢?校长说都不是啊。家长就追问,那你能否用一个词来说明一下你们要培养他将来干些什么吗?校长说,如果非要用一个词的话,那就是“理解死亡”。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家长和校长对教育的目的理解不同,家长“从政还是经商”,是从生存角度出发思考;而校长“理解死亡”是从生命的意义角度思考。这则作文引导我们深度思考教育的目的。

①教育是非实用的: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生存教育,更不是单纯的生存技能培训,而是一种更加深切的生命教育。从政和经商是为生存,活得富有,活得有面子,至多是为活得更有尊严而已。生存教育,或生存技能培训,只需要培训就行,不用教育。教育目的,除了生存,更需要去理解生命的存在意义。理解死亡,就是理解生命的存在的意义的最佳切入口。

②教育是有超越性的:教育不只是对现实世界(此岸世界)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对未知世界(彼岸世界)的关怀。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具备一种在无限时空中永不停息地进行终极追问和探求真理的能力。

③教育是帮助人进行价值拓展的:教育不仅仅要在空间维度上帮助人进行自我价值的拓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时间维度上帮助人进行自我价值的拓展。真正的教育是要拷问一个人能否为人类历史进步做出增益性的贡献,一个人的价值是否有穿透时间的力量,从而真正为自己赢得不朽。从政和经商,只不过是为国家服务,经商是为民生做贡献(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是个人价值在空间上的拓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人在精神层面的价值。

写作时扣住教育的目的来谈生命存在的意义。目前我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某种技能方面,主要是基于实用性的教育。而实际上,人的生存离不开终极意义的思考,只有超越了个人实用价值,上升到精神价值的追求,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展现。比如李大钊、焦裕禄、雷锋、钱学森、黄旭华、袁隆平等,他们超出了个人功利性的生存意义,而把他人、国家、民族的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这样的生命意义才是最崇高的。而教育就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教育学生有更高远的生命追求,并且终生不断追问、探索,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立意:

1.对生命高级意义的追求,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2.教育的成功,应当超越世俗,思考真正的人生价值。

3.教育应帮助人拓展生命价值。

7.(2023春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这是《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段,看了以后,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修养或社会现象是否也有感悟和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出自《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段。香菱作为一个初学诗者,起初以“格调规矩”作为分辨诗歌好坏的标准,结果发现所读的诗并非都讲究格调规矩。黛玉作为老师为香菱答疑解惑,引用“不以词害意”加以解释。这句话的本意是,不因拘泥于词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放在对话中,可理解为,区分一首诗的高下,根本点在于立意、意趣,不要为了片面追求语言辞章的华美而使诗歌失去了本真的美,甚至歪曲了诗歌原本的立意。

将此道理迁移至学习生活、为人修养、社会现象,可得出许多感悟和思考。学作诗要先从立意学起,同样,在学习时也要学会掌握规律,把握本质,这样才不会“舍本逐末”。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识人,不被外在所蒙蔽。也要保持初心,不要被外界所侵染。在观察社会时,要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本质,拨开迷雾找到规律。

另外,从香菱师从黛玉学诗的角度来说,香菱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存疑之处,黛玉悉心指点。这也是师徒之道。在学习生活中,同样要像二人这样,求学时敢于发问,为师时推心置腹。在为人处事时,要以诚相对。

在写作时,要从作文材料出发,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个观点行文。如写要认清本质,可先引用材料,提出观点。接着摆出社会现象,列举被“浮云遮望眼”的例子,如追星只看颜值、招聘只看学历等现象,用破立结合的方式,批驳之后联系观点提出做法,分析意义,呼吁结尾。

立意:

1.把握规律,莫忘初心。

2.识得庐山真面目,需要慧眼和真心。

3.敢于发问,方能增长学问,学到真本领。

8.(2023春浙江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着中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习俗,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含蓄委婉的民族性格。

材料二:

汉字构成的汉语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有很强的组词能力,因而汉字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二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就可以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因此,汉字比字母文字具有更高的信息密度。

材料三:

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书法这种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透过汉字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甲骨文的野性,篆书的方圆,草书的潇洒,行书的流畅,楷书的端庄,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材料一偏重于汉字对文化传承和民族性格的影响,这两点影响都体现了汉字的工具性。文化传承是文字作为文化记录工具的体现,当先民发明文字后,我们先祖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从此摆脱了口耳相传的局限,可以通过文献资料,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另外,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物种越是先进,那么语言就越是丰富。中文作为一种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的一种,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而思维的方式进而决定了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

材料二偏重于比较汉字和西方字母文字的区别,揭示了汉字相较于字母文字的优势。那就是相比于每一种事物都要创造一个对应单词的英语,我们的汉字仅仅靠两千左右的常用汉字自由组合,就可以囊括万事万物,因此更具有简洁性,灵活性,高效性。在学术领域,这点优势更为明显,西方没有专业素养的普通人,对于学术性很强的文章,可能因为不认识单词,而一字不识,而中文写成了文章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便不能深入的理解,也不存在一字不识的情况。

材料三偏重于汉字与艺术的关系,中国文学的经典古典诗词、民俗文化的代表对联,还有极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这些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来源。

题干要求“思考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前面三则材料,都体现了汉字的影响,写作时,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来详细论述,也可以综合三则材料论述,也可以在三则材料之外,提出自己全新的认识。

比如,如果我们只选择第二则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来论述,可以采用对比论证,展开论述。先摆出观点,汉字有利于沟通交流,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然后,在主体部分,把中国与欧洲相对比:秦朝统一以后,李斯整理小篆,开始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且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即便是不同方言区发音不同,大家也可以通过汉字进行书面文字的交流,因此减少了因方言差异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这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欧洲因为使用表音文字,语言繁多,彼此之间沟通则需要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这无疑增加的沟通的难度,这也使欧洲国家繁多,战乱频仍,四分五裂。最后,得出结论:要热爱汉字,发展汉字文化,让汉语持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立意:

1.同用方块字,共叙华夏情。

2.一横一竖连人心,一撇一捺展文化。

3.古老文字传递新鲜信息,方正文字承载圆浑文化。

9.(2023春浙江温州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1月,陆军工程大学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个群体注重系统学习、深入思考、厚积素养。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另一方面,他们以如火激情投身政治理论教学,不辞辛苦,勇于担当,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心怀火炬者,应予人星火!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陆军工程大学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这一“时代楷模”榜样为例,引发我们思考“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和“心怀火炬者,应予人星火”的思辨关系。这里的“心怀火炬”不仅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还包括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精神境界、思想品德等。这说明,欲成大事,必先修养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拥有不断学习进取的能力和高尚的品格。而“予人星火”则体现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则说明当一个人拥有足够能力时,不能只顾自己,还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对此,写作时,可从“自我提升”与“回报社会”的角度展开讨论。可说,我们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与道德水平都是第一要义,因为位于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前进。而当我们还行有余力的时候,就不能只想着自身,还应积极回报社会,予人星火。

立意:

1.行有余力,则为众人抱薪济困。

2.欲成大事,先修其身。

3.勇担责任,助力祖国伟大复兴。

10.(2023秋浙江嘉兴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登山者分享爬山的心得:虽然爬山的人都渴望尽快到达山顶,但路要一步步走,石级要一级级爬,每走一步都离目标近了一步;越是接近山顶,越是接近体力极限,也更需要坚持与蓄力,不能放弃。

(二)二十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要求:“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以上两则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以吾辈之青春,承国家之重担

吾辈之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当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发展同步共振,才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无私奉献中绽放了人生的精彩。

吾辈之青年唯有志存高远、奋力拼搏,才能使青春之舟扬帆启航。

青春的志向是人生的航标,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以此不断鞭策自己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正值壮年的李贺就毅然立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毛泽东在离别父亲时就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语,袁隆平23岁时就立下了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坚定誓言,正是他们志存高远,并为之奋斗一生,才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吾辈之青年当志存高远,以志向为舵;“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拼搏为桨;让我们诗酒趁年华,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人生。

吾辈之青年唯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才能为青春搏击积蓄能量。

习近平寄语青年学生:“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于敏,25岁开始科研生涯,隐姓埋名28载研究氢弹,才有了荒漠戈壁中“蘑菇云”腾空而起;黄旭华32岁时和年轻的团队凭借算盘和计算尺攻克了核潜艇艇体设计的难关;屠呦呦25岁进入研究所工作,经历90次失败才发现青蒿提取物,为疟疾患者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青年人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为青春积蓄能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吾辈之青年唯有心系祖国、勇于担当,才能让青春拥有星辰大海。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赵一曼27岁主动请缨奔赴东北抗日救亡前线;董存瑞,19岁以血肉之躯撑起15公斤的炸药包;黄继光,21岁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地堡的机枪孔;他们的青春被血染红,只为光复河山。我们虽然年轻,却有热血担当,行动是最好的传承,飞速发展的中国,无数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2020年支援湖北武汉的医务人员大军中,无数的90后、00后挺身而出,成为了最美逆行者,他们一直坚守在疫情的第一线,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让自己的青春拥有了星辰和大海。

躬逢盛世,吾辈之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激流勇进中乘风破浪、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为我们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让我们的青春无悔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以登山为喻,说明虽然每个人都有尽快到达山顶的远大梦想,但最终能实现这个梦想的,还是靠那些能脚踏实地、坚持到底不放弃的人。由此可见“脚踏实地”的重要性。材料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节选部分,材料对青年给予了期望,也给出了要求,提出青年应该怎么做,即要有怀抱梦想、敢想敢干的魄力,又要有脚踏实地,吃苦奋斗的毅力。唯有如此,我们的青春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由此可知,材料的关键词是“怀抱梦想”“脚踏实地”。

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材料或时代背景引出观点,说明青年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中应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接着先分析“怀抱梦想”和“脚踏实地”的关系,再分别列举事例逐一分析“怀抱梦想”和“脚踏实地”的意义价值,既要写青年的个人成长,还要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关联起来。最后则可面向当代青年发出呼吁。

立意:

1.既要有敢想敢干的魄力,也要有能干的魄力。

2.青年要脚踏实地,为国家建设的远大抱负而奋斗。

3.既要怀抱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方能绽放青春之花。

11.(2023秋浙江宁波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代的车轮裹挟着我们前进,很少有人愿意在轮下,因为顺从时代,才能获得荣光。而有人却愿意到轮下,因为只有脱轨,万事的洪流才不会冲到你的心上,你将认识自己,安静灵魂,幸福也由此而来。如果顺从和脱轨,都不是你想要的,那么还有没有第三条路?

你我虽然属于时代,但是时代也属于我们,时代由你我创造。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面前,你会选择哪条路,谈谈你的思考和感受。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身处巨变的时代我们该选择哪种方式生活。一是跟随时代车轮前进,即顺从时代,如此才能获得荣光,得到更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说过“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时代中发展,顺势而上能够抓住时代的契机,成为时代的宠儿。二是“到轮下”,即“脱轨”,认识自己,遵从本心,不受外界干扰,任凭时代潮流涌动,我只做自己内心的国王。除了这两条路,材料以“如果顺从和脱轨,都不是你想要的,那么还有没有第三条路”“你我虽然属于时代,但是时代也属于我们,时代由你我创造”引导考生思考其他的道路,那么考生可以综合二者思考,如一方面顺应时代但保持理性距离,另一方面顺应内心但不被自我蒙蔽。

考生写作的时候可以任选其一。如选择顺从时代,考生需要洞察时代,辨明方向;如选择遵从内心,可以分析如何保持自我对时代的独立判断能力,能不为时代潮流裹挟,保有自我的精神王国。当然也可以辩证分析,顺应时代并不意味着舍弃自我,遵从自我也绝不是自我封闭,顾影自怜。顺应时代且保持距离,遵从自我却又不辈自我蒙蔽;在时代车轮裹挟下前进又坚持生命的不顺从,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仍保留内心的灯塔。

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名言开篇,引出观点,如“北宋有学者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是其儒者壮志,愿顺应时局,顺应本心去开创事业。于今世人,又何不如是?唯顺乎时代,并追随本心才能不迷失不困惑,才能坚定地创造人生价值”;接着分析“顺乎时代”和“追随本心”的关系,然后列举事例逐一分析“顺乎时代”“追随本心”的意义;最后再次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如“《史记》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史公言及时代潮流中有汲汲名利之弊病。不错的,只有以理性地眼光看待潮流,在内心的自我判断下保持合适的姿态,方可不迷失。故曰:顺乎时代,追随本心,方为上策”。

立意:

1.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2.顺乎潮流,追随本心。

3.遵从内心,无问西东。

12.(2023秋浙江湖州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被卡脖子的顶级芯片领域,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立制作,中国要完全实现独立自主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为突破西方技术封锁,中国在芯片的部分关键技术上拥有话语权,被认为是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在现实生活中,自主与合作是避不开的话题。

作为当代青年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顶级芯片领域进行技术封锁的事实。而最后则指出,中国在这样的科技封锁的环境下,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仍然在部分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创造了全球领先的方案。可见,在科技方面,我们应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创新之路,拥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我们才有信心实现科技突围,在科技领域开疆扩土。而在突围的过程中,在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面前,我们除了自主创新之外,还要靠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才有可能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西方封锁就固步自封,仍应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只有全球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自主精神,也需要“人心齐,泰山移”的合作精神。

对此,可以以西方在芯片、航天等各领域的技术封锁为切入点,指出我们唯有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创新为指引,以国家强大的支持为后盾,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在科技发展的路上不断突出重围,走出自己的步伐,向世界展现中国姿态。针对这一点,也可以说我们唯有自主自强,才能拥有与人合作的实力与底气。但同时要注意,总体的思想基调仍应是提倡通力合作、团结友好的思想精神的。对此,可说,不管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应学会友好合作的精神,与人为善、共同进步。

立意:

1.唯有自力更生,自主自强才有合作底气。

2.创新引领自主自强,提供合作可能。

3.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以共同完成科技自主。

13.(2023秋浙江宁波高三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点开网络短视频平台,会发现不少明星网红账号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的每一个短视频作品都严格符合账号的调性,也就是常说的“符合人设”,而特定的“人设”也吸引着特定的粉丝群体。但是再精心打造的“人设”也不过是一种刻意呈现出来的形象,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

材料二: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社会拟剧论认为社会系统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在社会这一舞台上表演。人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个人努力把握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印象,从而使自身的形象能最好地为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服务。

近年来,“人设”破圈,成了生活热词;“立人设”也屡见不鲜,频受热议。结合上述材料,身为当代青年学子的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从个人行为选择的角度出发,将“立人设”定性为“营销行为”,简言之,“立人设”在这个层面上无关真诚,它成为了营销手段,偏离了真实,应该摒弃如此“立人设”的出发点。故从材料一出发,考生可以谈“挣脱人设,做真实的自己”“莫使立人设失了本心”等。

材料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我们都是社会舞台上的角色,都应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任何角色都存在角色要求,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明白角色要求,也就是“人设”。故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谈“立人设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成就”“立人设是为了更好的内心自我完善”等。

写作时考生最好能够将立人设的利弊兼顾分析。人人都会给自己贴上标签,立人设,作为青少年,需要审时度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也不能将自己框定在人物设定的边界内,要认清自我,勇敢展现自己,勇于突破和改变,活出自己的精彩。

立意:

1.认清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2.努力提升,打造更适合自己的人设。

3.通过立人设完善自我。

14.(2023秋浙江绍兴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中有一种老实人,总觉得自己没大本事,所以干事勤奋踏实,不敢怠慢生活。现实中也有一类聪明人,总想找到捷径,付出少而得到的多。两种人面对生活的失意时,前一类的老实人更多的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干事变得更有韧劲;后一类人却往往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不懂得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的道理,于是很容易就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列举了两类人,一类是老实人,一类是聪明人。老实人总认为自己没大本事,尤其在失意的时候,会找自己的原因,因此勤奋踏实,干事有韧劲。聪明人总想找捷径,一旦失意总是怨天尤人,不从自身找原因,急于求成,因此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

从材料来看,老实人与聪明人形成对比,对于这种现象的感受和思考,主要是从老实人的做法入手,赞同这类人的做法,同时也聪明人形成对比,不赞同聪明人的做法。分析老实人的做法,他们之所以干事踏实,是因为觉得自己没大本事;他们之所以面对失意时更有韧劲,也是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因此说,老实人总是从自身找原因。而聪明人正相反,自己不去努力,总想找捷径;一旦失意,总是从外界找原因,不从自身找原因。因此,作文立意时,应该注意这个核心角度。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者,更多的是勤奋踏实,认为勤能补拙;失意时,会找自己的原因,然后加以弥补或改进。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郑伯,去请烛之武时说:“吾不能早用子,吾之过也。”这就是能够从自身找原因的典型。而项羽则不同,至死不悔悟,却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在写作时,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例子,正反对比论证更容易论述行文。

立意:

1.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

2.要想成功,踏实勤奋很重要。

3.不为失败找借口。

15.(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人处事有“三度”:高度、角度、尺度。一个站到了一定高度的人,他大多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待人处事也更讲究尺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为人处事有“三度”:高度、角度、尺度。完美地呈现了人生处世的关键。因为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

具体看来,高度决定视野,站的越高看得越远,不同的高度,其视野也不一样,欲想站到高处,必须披荆斩棘,攀登而上,“只有那些不畏艰难,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希望的顶点”,因而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视野才会更开阔。

角度改变观念,改变观念要求我们要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对每个问题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待人或事,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从而修正自己在感受和认识上的偏差,这对调整心态,把握处世观,选择人生轨迹大有益处。

尺度把握人生,人的一生是曲折的,怎样更好地把人生是要有合适的尺度的。真理与谬误往往一墙之隔,做任何事情,能把握好尺度,在生活中则能左右逢源,否则只能四面楚歌。即做人、做事,惟有能恰当把握好尺度者,其人生才会更顺畅如意,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综合看来,高度、角度和尺度,三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站好高度,前途无量;换个角度,海阔天空;把握尺度,循规蹈矩。人如果站到一定高度,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待人处事也更讲究尺度。

行文思路上,先提出三度的重要性,然后采用并列结构分别对高度、角度、尺度进行论述,然后阐述三者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论点,提出号召,当你面对生活的困苦时,当你面对人生的缺憾,当你的思想被桎梏时,不妨提高站位,转换思路,拿捏好尺度,迈动智慧的双脚走一走,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立意:

1.把握人生“三度”,拥有美好人生。

2.站好高度,转换角度,把握尺度。

3.“三度”是人生的法宝。

4.格局+思路+方法=完美人生。

16.(2023春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受阻,结巴),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预先计划好。——(日)中村恒子畅销书《人间值得》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规划人生,行稳致远

假如你正在参加一场限时走迷宫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到迷宫的出口儿,你会选择走一步算一步,碰了南墙再回头,还是做好规划,行稳致远地前进?我的答案是后者。人生亦是如此,只有做好规划,方能行稳致远。

规划人生,确定前进的方向。“年轻的我们不是平庸,不是失败,而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年幼的柴静早已立下目标,确定方向,立志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记者。初入《东方时空》,柴静便连连受挫,困难不断,但她没有“眼空蓄泪泪空垂”,而是昂起头,向着确定好的方向前进,最终斩获“最美记者”的荣誉称号。柴静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前路荆棘满地,长路漫漫也要向着心中的方向前进,因为规划好人生,方能行稳而致远。

规划人生,确定前进的路径。“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迷茫地走在路上,找不到前进的道路: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苟安于当下生活,没有前进的动力。”倘若人人都如行尸走肉一般,过一天是一天,虚度光阴,那社会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可悲景象?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一生兀兀穷年,走遍高原的每一处角落,寻遍高原生存的新物种,边探索边前进,将研究的汗水撒满高原。还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技领航人朱光亚,还有坚守祖国孤岛三十二年的王继才夫妇,他们或走科研之路,或怀爱国之情,都以个人的坚定执着,向着确定好的路径前进,虽艰苦,虽艰难,但仍能沿着规划好的人生方向前进,行稳而致远。

规划人生,坚定向前。对我而言,我可以永远不登山,但我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时时刻刻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让我每次抬头时,都能有鼓舞自己前进的动力。而这座山,将由我自己亲手设计,亲自孕育,并坚定自我,坚持向前,相信终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

林徽因曾说:“最容易伤害到别人和自己的,是那些对距离边缘模糊不清的人。”这正如我们之前的提到的走迷宫游戏,那些走一步算一步,没有规划好方向和道路的人,往往是对距离边缘模糊不清的人。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正确的目标,向着前方,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行稳而致远。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让我们在最美好的年华行动起来,规划好人生,行稳致远,在有限生命中发热发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指出,凡事都要有准备,讲话前有所准备就能言之有据,不然就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有所准备就能水到渠成,不然就会陷入困境,行动前有所准备就能及时化解风险,不然就会追悔莫及。这里强调“规划”的重要性。而材料第二段则认为人生总有出乎计划以外的问题出现,所以没有必要事事都计划好。

从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体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人生是否需要提前规划。从赞同“规划”的一方来看,做任何事情,预先有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最终取得成功,反之则会一事无成。从否定“规划”这一方来看,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生活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或刺激,而死板的计划既无法适应人生的不确定性,也无法培养我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少了许多探索和创造的乐趣。两段话的观点相左,考生可以认可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运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还可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行文思路上,考生可以写人生需要提前计划,可运用层进式的结构,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方面谈凡事都要有规划的原因,如强调计划的必要性,豫则立,不豫则废,采用对比论证法;然后再从辩证的角度,谈凡事需要适度的计划,以便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但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要灵活变通,修正计划,让我们的人生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考生特别要注意辩证说理,认可什么否定什么,观点必须明确,切忌含混不清。

立意:

1.规划人生,行稳致远。

2.人生因规划而臻于圆满。

3.人生多元,精彩无限。

4.人生多彩,且行且规划。

17.(2023秋浙江宁波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勇于付出,乐于实践

古语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没有行动付诸实践,理想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行动起来,才会收获缤纷落英,迎来一路芬芳。

陆游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知识想要运用到现实中,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黄蘖禅师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意为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人生要勇于付出,乐于实践,实践离不开付出的准备。

勇于付出,乐于实践,是成功的奠基石。十年磨一剑,没有哪一项伟大的成就不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钻研中得出的。历史上,长平之战,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就熟读兵法的赵括,替廉颇为将,却一反廉颇所为,只善谈兵,致使赵军大败,自身也被后人耻笑。没有实践,纸上谈兵,注定失败。太史公司马迁,为了实践著书立传的理想,从二十岁开始便游历天下。在身受宫刑又身陷囫囵,受尽歧视的情况下,最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古名作《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展现了在史学和文学上巨大的价值。

屠呦呦为了成功提取青蒿素,她和她的团队试验了两千多次,终于在实践中摸索到了低温提取的方法,成功制服了夺走无数人生命的病魔——疟疾;袁隆平为了研究杂交水稻几乎天天扎根泥土中;中国航天团队为了保障每次发射成功,一次又一次实验,改变数据,总结经验。无数的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勇于付出,乐于实践,才有成功的到来。

蝴蝶可以轻舞飞扬,只因承受了旁人不能忍受的破茧之痛;苍鹰可以飞上苍穹,只因接受了旁人无可比及的训练;帝王蛾可以称王,只因经历了旁人无法理解的挣扎。勇于付出,乐于实践,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怀揣梦想、勇于付出、乐于实践,做出超于常人努力的人,上苍总会为他的前路投以光明,从“智慧宝库”中给予灵感,给他成功的希望。

实践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只有能吃大苦,肯付出行动真正去实践的人才能探寻到成功和幸福的所在。青年朋友们,时代在发展,人人需要进步,要记住,想有所作为,就要勇于付出,乐于实践,不怕“寒彻骨”,才有“扑鼻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首先读懂每句名言的意思。第①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意思是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熟读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次品味后才知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强调“熟读”“读书要思考”“反复阅读”。第②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第③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思是如果不经住冬天那刺骨的严寒,梅花不会有扑鼻的香气。这是说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鼓励人要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第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这是强调“自信”。第⑤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表面看起来很平常,但内蕴深厚。写起来好像很容易,却经历了艰苦的创作过程。有时我们只看到了人家成功的一面,感觉相当容易,岂不知当初人家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有今天的光彩。说的是境界很高的事物于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或成功中饱含着艰辛。

选择其中的两三句,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注意选择“两三句”,不可过多,也不可只选一句;选择的诗句之间应有某种合理的逻辑联系,这样才会有整体感;还要注意合理引用。

如①和②,一个读书一个实践,它们之间就有“知与行”的联系。可以先分别强调读书、思考才能获得真知,再分析有了知识还不一定有成就,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尤其是当下,学生们普遍缺乏实践的机会,这样知识很难转化成有效的能力。最后呼吁读书与实践结合才是培养人才的正确方式。

立意:

1.根据②③或②③⑥,可立意为要勇于付出,乐于实践。

2.根据①④⑤,可立意为积累实践,成就自我。

3.根据③⑥,可立意为成功需要付出。

4.根据③⑤,可立意为历练才能成才,要有付出与自信。

18.(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

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  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翻开《庄子》,感悟先贤的智慧,我被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深深折服。半个世纪前,董必武先生亲笔将它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如今人们再次来到石库门,在它面前久久驻足。这不禁让我忆起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始简毕巨——这是对党的百年伟大征程最好的概括。始虽简,力在细微幽隐;业必成,功垂盛世千秋。

积跬步之功,方至千里之远。凡事起于微小,必经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才能成业。就像愚公移山,一锹一篓运到北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像我们从呱呱坠地,长成栋梁之材,需要十几年的不断学习与磨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如今的九千多万;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红船,到华夏神州的红旗招展……我们明白,哪怕起点再微不足道,只要在日积跬步的征途上,心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终点必将呈现无尽的恢弘与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阴晦之处的苔花,也有盛放的追求与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原点,是我们的初心使命,是“始简”通往“毕巨”的灯塔航标。沿途风景虽好,勿忘为何出发。党在创业之始虽势单力薄,筚路蓝缕,历尽无数坎坷,但革命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不可摧。星星之火不灭,大有燎原之势,共产党人始终团结一心,历尽千般劫难,初心不改;一路驱除鞑虏,开辟家园;胸怀家国大业,共谋复兴。党的事业起点虽细微,但始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以支撑,为万世开太平,一路高歌猛进,砥砺前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事求是,是由“始简”通往“毕巨”的必由之路。百年风雨征程,党面对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实事”,始终采取审慎而“求是”态度,或迎难而上,或乘胜而为,攻破一个个难关,创造一段段传奇。面对地震、疫情,我们从不逃避退缩,而是积极精准施策,尽显人本关怀与大国担当;迎办世博、冬奥,我们敞开臂膀,为世界搭台,尽展文化自信与和谐理念。在起点处,我们微不足道,受尽凌辱与剿杀;在繁盛时,我们功业俱成,赢得瞩目与掌声。审慎知行,求是发力,为“始简”注入勇气和力量,必将朝“毕巨”前行。

合上《庄子》,翻开《党史》,我读到了一百年的力挽狂澜,我看到了一世纪的沧桑巨变。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我虽微不足道,但我愿丰满羽翼,以毕生之力,为平凡增添不凡。

一百年,党的事业由“始简”到“毕巨”,风雨兼程。一百年,仅是浩浩前路上的一个节点。我们从一个起点,到百年节点,我们不应满足于如今的盛况。未来,将由我们接棒,继续创造和奋进。

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让我们从始至终,以终为始,上下求索,踏上新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句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第一则材料对这一句话进行了注释。第二则材料指出董必武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的题词就是这一句话。第三则材料指出众多参观者在这一句题词前久久驻足,颇有感触。可见,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这句话。

这句话引申为任何前程远大的事业,尽管在最开始的时候微不足道,但是完成的时候成就一定会变得非常巨大。这篇作文的材料采用的是引申出来的意思。那么,如何理解材料董必武在中共一大会址的题词和会址重新开馆后游人在题词前的久久驻足的关联?这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正如庄子名句的内涵所表达的:任何伟大的事业,在一开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需要心怀信仰和理想,保持昂扬的姿态,只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那未来一定是美好且光明的。新时代的“赶考”人会继续被这种精神所鼓舞。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在具体行文时,考生可结合党百年奋斗的里程碑式事件与成功经验,回答党和国家事业为什么能够做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同时,也要能够结合新时代新的征程与挑战,继前人之始,以己任为终,表达岁月不改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

立意:

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2.实现远大目标,从细微处做起。

3.力在细微幽隐,功垂盛世千秋。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