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个性与中庸”导写及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2-12-26 手机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去写作。

有人认为个性就是特立独行、棱角分明;没有个性就是秉持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不倚、圆滑世故。但著名哲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中庸之道并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所以中庸是“善的极峰”,而不是善与恶的中间物。

以上论述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概念解释】

关于中庸

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态度。(中正:公正、公平)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感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宋朝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程颐的“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就是“中”的原则不可更,所以说“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改变原则”。

【词语解释】

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在这个语段中,作者取的应是其字面义。

依违:模棱、犹豫。

不偏不倚:指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或中立。倚:偏、歪

所谓“不偏不倚的毅力”应是对公平公正合理事物的追求与坚守

综合的意志:应是在权衡方方面面全面考量后以求最佳效果的坚持。

【审 题】

1.作文题解读

材料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有些人认为有个性和没有个性(中庸) 分别是什么?这部分是引子,引出青年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偏见,引发学生对个性与中庸问题的思考。第二个层面 是宗白华对于 “中庸之道”的本质认识。表述为“并不是……乃是……”的句式,既有对人们常 见偏见的否定,又有对正确认识的深刻阐释。“乃是……”部分的理解是审题的关键。中庸是“善 的极峰”,是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 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如何和谐?这是需要做主观上的 努力与方法上的选择的。宗白华的意思是:对个性中的一切进行提炼升华。提炼依靠的是不偏不 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深刻认识“个性与中庸之道”辩证关系的作文题。核心意思是:中庸是“善的极峰”。 具体来说,中庸是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和谐,即对个性中好的一面的保留与提升,对个性中不好的一面的认识与修正。如何才能达到实现个性、得到和谐是材料提出的主要问题。考生应该紧扣这一问题来思考和行文。

写作任务提醒考生,“认识和思考”要有青年人的身份意识,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批判性的思考,从而深刻的剖析个性和中庸的本质。比如联系现实生活中青年人的种种所谓个性:只穿某一品牌的服装、执着于喝某一类型的奶茶、不经理性思考的刻意发表异于常人的意见等等,对于普通的、常见的、平凡的人事、观点都视为中庸甚至是庸俗。

综上所述, 个性是中庸的原始阶段。中庸是对个性的甄别与提炼,是提纯后的个性。

因此,践行中庸之道,需要青年人对自己的个性和立场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具备不偏不倚,不模棱两可的毅力;践行中庸之道, 需要青年人在某些意志上的坚守,诸如自觉抵制同学的嘲讽、师长的误解(认为不思进取,缺乏锐气)、现实利益的考验(专业选择、职业方向) 等等;践行中庸之道, 实则是对各种方法尝试比较后的择优选择,是取法乎上, 而非对某种方法的执着坚持。总之,中庸之道是经过种种努力之后才能实现的个性中的一切的和谐,是“善的极峰”。

2.写作注意点

本次写作引导考生正确理解“个性”和“中庸之道”的内涵,尤其是要破除对“个性”和“中庸”的片面认识, 认识到中庸其实是一切个性的实现与和谐,没有经过理性甄别的个性,往往会趋向偏激、固执、甚至是荒诞。写作时不仅要明晰材料中关于“中庸之道”的深刻见解,更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关于个性和中庸的误解,剖析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问题解决的途径。

文体不限意味着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若选择应用性文体,应充分体现具体交际情境,并能完成交际目的。

【评分提示】

1.考生能结合材料、围绕自己对“个性与中庸”的理解行文, 立场准确鲜明且有明确的关 系分析,视为符合题意, 则赋分不低于 42 分。

2.只论述“个性”或“中庸”中的某一点,没有从两者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则上不超 过 42 分。

3.如没有结合宗白华对“中庸之道”的阐释, 只是架空着写“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原则 上不超过 40 分。

4.全文偷换概念,偏离对“个性与中庸”的认识、理解, 如写成“平常心”“顽强的毅 力”“坚定的意志”等, 最高不超过 36 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 应敢打高分。

【友情提醒】

新材料作文必须紧扣材料本身来构思行文,可以阐述中庸,但论述时必须紧扣宗白华对“中庸”的阐述,不能脱离材料本身“天马行空”。

【存在问题】

1.审题不准,大多数学生不能扣住“个性与中庸”进行辩证分析,甚至分不清材料层次之间的关系。一味写“中庸”的很多,也有单独写“个性”的,有“保全个性”、“抛弃个性”等极端观点。亦有仅用材料点缀,偷换概念。

2.能扣住“中庸”行文,但不理解概念内涵,脱离材料情景,贴标签现象严重。

【例文】

1.明悉中庸之道,攀登极善之峰

世人曾浅陋认为“没有个性就是秉持中庸之道;”可宗白华在《美学散步》认为中庸为“善的极峰”,私以为中庸是圆润不腻耳的声响,是和谐的统一,秉持中庸之道又有何不可?

刀刃如果过于锋利,不仅会伤害到他人也无益于自己;反之,过于钝拙,也不能发挥应有的功用,刀具的锋利度应在这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我们为人处世也是同样的道理,得中而处之,善莫大焉。

有人说中庸就是委曲求全,也有人说中庸就是圆滑世故,还有人说中庸没有自我;中庸,不是面对敌手时的软弱、苟且;也不是面临抉择时的首鼠、依违;秉持中庸可达“善”的极锋。

名满江湖的杨过有不偏不倚的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也有综合的意志,懂得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他等小龙女不至毅然跳崖殉情,但在谷底与小龙女重逢后携手助郭靖黄蓉保卫襄阳城;他又很圆融,做大事时力求使用万全之策。因此,他才能在人才辈出的江湖有“神雕大侠”之盛名,只因他是中庸之人。

相较于西药的猛烈,中药是平和的温婉的。在不疾不徐中每一味药的特性将会发挥到极致,而不会让身体脏器受到伤害。中庸也是如此,它从来不是所谓的委曲求全畏畏缩缩,而是以中正平和的方式稳扎稳打而致尽善尽美。

在如今社会想要做到中庸并不容易,有人不懂中正、苟且折中;有人又锋芒毕露,一心成名;还有人过分追求与众不同,不懂圆融,偏执极端,此等乃平庸之人。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半开、半醉”其实就是“度”的把握。当然,这里的度,必须建立在“中正”的基础上。且看魏征之所以能一再犯龙鳞、触忌讳,做大唐第一“杠精”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不偏不倚,持中守正,底气十足。有时候站在半山腰上风景会更美。我们需适度展现个性,以期践行中庸之道;而一旦“作之不已”必定“乃成君子。”

揆诸当下,个性少年仍不在少数,可事事都有个度。如果将特立独行比作将戳破穹顶的高峰,那么中庸就是满而不溢的江河。作为煌煌盛世下的青年,应把握好适度原则,不要使个性成为问题,使特点成为缺陷。明悉中庸之道,莫信折中之言,谨记圆润和谐不代表圆滑世故,不偏不倚意味着坚毅不屈和智者之理。

不断言善恶,争做第三种角色,明悉中庸之道,攀登极善之峰。

2.问君何来善,中庸自可得

提琴之音略有刺耳,钢琴之声稍显无力,古筝之乐不够刚强。这些乐器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因为自身的某些欠缺,它们永远无法达到交响乐的和谐统一、恢弘大气,永远无法达到中庸之境的极善。唯有“臻中庸之大道”,方能“化极善之佳境”。

是人都会有个性,一个人有了个性才能有鲜活的模样;世界也因独特的个性而精彩纷呈。贵为“万世之师”的孔子也会在学生宰予睡觉时大动肝火,责骂其“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又因其骂的“温文尔雅”,此语一直流传至今成了许多老师的口头禅。不过,有个性并不意味着我行我素、咄咄逼人;中庸也不代表毫无个性,自甘平庸,时代呼唤敢想敢为的青年。真正的个性,是统筹万物后得到的和谐包括个性的适度张扬,是综合权衡后得到的佳境,是不偏不倚坚持后的良效,亦即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实现个性中的一切”的圆满,臻于“中庸”,止于至善。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很纯情亦不乏柔情,但那棱角分明的个性有时亦如刺般伤到别人;薛宝钗则圆融平和了许多,深得老太太王夫人的喜爱、丫头们的爱戴,深谙中庸之道的她最终如愿成为宝二奶奶,就她个人而言不可谓不成功。

历史的兴衰,也往往与能否“中庸”有关。秦皇汉武都有着坚毅自负刚烈果敢的个性,也都曾举九州之力,开疆拓土,何其雄哉。然而,征伐过度,民生凋敝,秦二世而亡,汉武帝下罪己诏。赵宋王朝大曾风雅富庶,未有能匹敌者;但过于崇文抑武,宋朝第一开国名将曹彬每次遇到文人士大夫“必引车避之”,可见宋朝文臣对武将的排斥、蔑视。最终绵柔的宋词击退不了外敌,挽救不了大宋的危亡。凡此种种,都是不能平和或中正、缺少“不偏不倚的毅力”与“综合的意志”带来的恶果。

当镜头移向了我们,当目光聚焦当代,不难发现,中庸缺位下,个性是如何扭曲发展的:《鱿鱼游戏》的贪婪,《甜蜜之家》的背叛,亦或《釜山行》中的冷漠……

时代呼唤中庸,发展须有个性。个性的适度展现就是在践行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的取法乎上力求圆满的达成也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

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需要将两者合一,走出那个温和的良夜,在漩涡中,成为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照彻深重的帷幕。

混元如一,法天下;千劫归真,化中庸。当我们怀揣着对存在意义的憧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前进时,必能创造出一个有着无尽可能的未来。

3.中庸之道丧失自信力了吗?

一片席,一矮桌,一羽扇,一士人宽袍箕踞席上,抚长须而清谈。如此场景,似乎已然成了我们谈及“中庸”古道时脑海中定义确凿的经典画面。

而当今之世,千年已去,“中庸”之道仍流连于世人口中笔下。我常见当世之愤青高举“有为”“个性”的旗帜大声谩骂中庸之道的软弱与落伍,亦常闻听某些自诩为“厚黑学家”之辈将古时中庸之道推上头顶奉为圭臬得意地标榜着自己。

我遗憾地发现,中庸之道仿佛已然从它文化瑰宝的象牙塔上跌落沦为众矢的挡箭牌了。

那么,中庸之道真的失去自信力了吗?

吾以为恰恰相反。

吾从不曾否定“特立独行、棱角分明”的个性内涵。诚然,特立独行是青年人的原色,试想何人年轻力盛之际不曾有剑走偏锋、独表一枝之豪情呢?然此辈“愤青”所讨伐之中庸决非抛弃青年底色、自污身心之说,而更倾向于古之所谓“明哲”身心。

前世纪,面对国内国外各类滋事势力的挑衅与使绊,江泽民主席忍气吞声,一心一意匡扶着积贫积弱的国家经济;今世纪,面对与台冷战升级,习主席坐阵不乱,坚守和平政策,不贸然挑起战事;就全球经济一体化现状,寻求与其它国家合作的利益契合点和最大共约数,用“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夯牢“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此乃“善的极锋”。此皆“中庸”之道之潜移默化耳。

为国,为民,为人心,“棱角分明是每逢大事之大忌。一味的孤勇向前不仅博不来名声,还只能背回鲜血与骂名。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的和谐实是一种孰轻孰重的攸关排序,其背后乃是常人难以洞见的超人的毅力与综合的意志。

此外,之于“厚黑学家”们的观点,吾以为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实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乌合之众》中尝有一群体智力下降的经典理论,指的是人居于群体中时丧失独立思考意识,泯灭自我判断能力的现象,其恰可与“抱团取暖”的“厚黑学家”们相配。将庸俗一流,依违两可的苟且偷安心理强贴上“中庸”标签,吾以为实是“庸中”之人也哉!

既此,中庸之道从未失去自信力,其在历史的幕帘后调协,方有今世之安,望妄议小人还是收起你那无知的嘴脸罢!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