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文化生活”作文素材精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2022-09-07 手机版


   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的风景和独特的习俗,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和情感。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中,我们走进家乡,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习俗、非物质文化以及历史名人,挖掘家乡的传统文化因素,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期望家乡的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入交融,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姿!

素材整理

一、成语链接

描写季节的成语

春和景明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春山如笑  春 色满园  春深似海  春意盎然  草长莺飞  百花争艳  秋高气爽  秋月春花  桂子飘香  百花盛开  冰消雪融  草长莺飞  姹紫嫣红  蜂飞蝶舞  含苞欲放  和风细雨  花红柳绿  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  柳暗花明  满园春色  鸟语花香  气象万千  生机勃勃 

描写家乡美景的成语

山清水秀  姹紫嫣红  鸟语花香  湖光山色  水天一色  繁花似锦  万紫千红  青山绿水  花红柳绿  郁郁葱葱  水木清华  花团锦簇  五彩缤纷  红情绿意  莺歌燕舞  世外桃源  流水桃花  重峦叠嶂  层峦耸翠 山水如画  山崩海啸  山长水远  山高水长  山光水色  游山玩水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波光粼粼  烟波浩渺

二、诗词佳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品读】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品读】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三 描绘家乡美景精彩语段

10084;多彩的晚霞在奇妙地变幻着,颜色越变越深,最后变成浓墨画似的几笔,更显得神奇妩媚。

10084;红霞照在湛绿的水上,散为金光,而红霞的欲下沉的日光,也幻成异样的色彩。一层层的光和色,相击相荡,闪闪烁烁的都映现在我眼底。(写出了晚霞的美。)

10084;春二三月,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 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描绘了一幅春天二三月时的景象。)

10084;秋风飒飒,满院子飘飞着金黄色的蝴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0084;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美丽极了!(颜色词写出菊花的五颜六色。)

10084;冬天的田野,显得特别空旷、辽阔。东北风在田野里一无阻挡地呼啸着。村子里的柴草堆被吹得翻飞起来,大树像强打精神一样,竭力站稳身子,让自己的枝条和风吹闹着、 摇晃着,可是树枝上的前后几片黄叶被吹落了。这些叶子也像怕冷一样,一片跟着一片向土沟里滚着,向路上的行人脚下滚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冬天的景象。)

10084;未来家乡的山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到处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看不见一丁点裸露的土地,绿色绕城,城在绿中。茂密的森林不仅给我们挡住了风沙,还为我们输送了大量的氧气,让我们生活在空气清新的环境里。(环境描写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10084;春季,一个静与动完美结合的时节。春季像一个天使,踏着愉快的脚步,翩翩来到人间。春季像一位花样年华的少女,鼓动着飘逸的风情。春季像一位画家,涂满了蓬勃的色彩。春季像一首瑰丽的诗,如梦般甜蜜,如酒般香醇。(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美。)

10084;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运用了排比句,写出了土地的朴素与随和。)

四  收集家乡发展经典事例

文化赋彩 点亮“ 我和我的家乡”

这个十月,“家乡”火了!无论是荧屏上笑中带泪的《我和我的家乡》,还是乡村里家国同庆的民俗文化游,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

如今,足不出村就可以跟随专业老师学奏乐器,步行10分钟就可以在农村书屋读一本好书……越来越多的文化礼堂、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和专业人才下沉到乡村,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生活更幸福了,家乡也更有吸引力了。

“走进”乡村 文化服务浸润万家

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课》单元感动了很多观众。影片中村民集中开会的场景,就取景于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淳安县汾口镇赤川口村的文化礼堂。

杭州市从2013年开始建设农村文化礼堂,7年来已建成1 740多家。练舞蹈、看小品、听戏曲……在家门口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已经成为村民们的生活日常。

文化礼堂要建得好,更要用得好。今年夏天,一批专业的“文化管家”走进了杭州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他们带领村民们编排越剧、演奏民乐、感受非遗、学习模特步……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有了专业指导,文化礼堂真正成了村民们施展才华的文化大舞台。

文艺可以愉悦身心,阅读可以丰富精神。如今乡村图书馆、村民书屋越来越多,免费阅读已经人人可及。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步行不过10分钟,村民就可以来到村里的小书屋,静心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与大型图书馆不同,小书屋可不是“图书超市”。考虑到农村老人儿童较多的现状,小书屋多以少儿科技、农业科技、保健养生等为主。图书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村民们纷纷点赞:“比以前的‘大锅饭’好吃!”

(人民网)

“走出”乡村 文化品牌助力振兴

因为UFO事件,贵州黔南的阿福村火了。借此契机,村里搞起了科技旅游,游客不仅可以与“外星人”拍照,还能品尝“天眼酸汤鱼”,了解UFO文化。这些融合科幻又令人忍俊不禁的场景,都出自《我和我的家乡》中《天上掉下个UFO》单元。

影片里的故事看似荒诞,实则有迹可循:不少乡村就是凭借当地的传统特色文化增强了吸引力,建立了有口皆碑的“文化品牌”,让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高山流水”敬酒礼、十二道拦门酒、苗族特色歌舞表演、苗族刺绣体验……在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长假里,贵州黔东南雷山县苗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非遗体验,吸引游客32.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不少游客表示,通过游览和体验,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稻田也能作画,你知道吗?在《我和我的家乡》中《神笔马亮》单元里,马亮瞒着妻子,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支援乡村建设,把广阔的稻田变成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画板。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后,专程赶到影片取景地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打卡。

影片中灵动的墙绘,是马亮记录村民生活的“手账”。这样的农村民俗文化墙,在江西省南昌市松湖镇也有一面。卖豆腐、炸油条、做纸伞、打铁……这面全长500米的墙上绘制了23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全部取材自真实的人物故事,不仅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也让乡愁得以寄存。

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振兴乡村文化,不能任由文化载体衰落凋敝,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文化价值正在释放。春来百花开,时下各地的油菜花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如火如荼,不少人走进乡村田园,不光是图吃喝游玩,更愿意扭秧歌、听大戏、干农活,体会不一样的乡土生活,农村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

现在农村富裕了,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更高了。今年春节返乡,家乡一个镇里8个村,就有5个村上演“村晚”,有的为村里的好媳妇、文明户等现场颁奖,有的把乡村“压箱底”的稀有剧种搬上舞台,这种村民自编自演的文化形式,满足了农村文化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成为乡风文明的载体。

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乡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有的地方搞撤村并居,一个个村庄在消失;有的追求GDP不惜代价,经济发展起来,文化却荒芜了,一些老艺人、老匠人手头的手艺、民俗无人传承;有的把乡村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文化墙,浮于表面,忽视对村民的文化培训和激发内生动力;有的村小楼建起来,环境美了,却没有富脑袋,歪风邪气长期存在,干群关系紧张,这样的乡风民风与美丽乡村格格不入。

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任由文化载体衰落凋敝。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不是一味地去孤守空心化村庄,也不是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而是要尊重不同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文化,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城市反哺农村,不是无度开发农村资源,而是要让透支的农村休养生息,留得住青山绿水,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美丽乡村。

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当前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做好传统村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等工作,采取行动进行创造性继承和保护,让真正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乡镇文化站、文化广场、体育健身设施等惠民工程建设,举办书画展、体育赛事等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

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要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培育文明乡风,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各地农村千差万别,乡村文化建设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要因地制宜,在开发中传承,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切入。坚持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说“不”,培育好乡风民约、家规家风等文化基因,开展“文明户”“好儿媳”“好公婆”等文明评比,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美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乡土人情、村规民约,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要让它们真正活起来。

(《人民日报》)

五  群文集萃

小节日里有文化传承大文章

吴雪娇

随着传统的“腊八节”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农历年年俗拉开帷幕。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表示,民间有“送信儿的腊八粥”一说,意味着此时离春节这个大家共同期盼的节日已经不远;一些寺庙还有腊八节舍粥的传统。中国人喝腊八粥的习俗最早开始于宋代。人们做好粥后会分赠四邻,还会将一点粥涂在院子里的桃树上,避邪求吉祥。

与光彩夺目的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一比,腊八节实在显得暗淡无光。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总是被忙碌占据,人们对重要节日尚且无暇顾及,更不必说那些色泽暗淡的小节日了。像腊八节、祭灶节、寒食节、中元节等小一些的传统节日,在时代匆匆的脚步面前,似乎正走在被人们遗忘的边缘。

但不得不说,小节日有它独特的魅力。虽然比不上重大节日的隆重和热闹,但小节日的讲究和节俗一点儿也不少。以腊八节为例,它既是春节的开幕曲,传递着“年关”的信号,而且有它自己独立存在的意义。在这一天,人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将获取的食物拿来供奉祖先,这叫“腊祭”。腊八还是人们由“冬闲”转入“冬忙”的时间节点,意味着要为来年做准备了。腊八粥是腊八节的重头戏,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或馈赠亲朋好友,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或者有些地方在这一天会拿出食物来“济穷”。总之,每个小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寓意,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架构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承节日文化或可在小节日里做文章。每个重大节日都往往紧跟着一些小节日,像春节一样,它不是一个孤零零存在的节日,如腊八节、祭灶节、除夕、元宵节等节日既独立,又都是春节的重要点缀。因此,我们要传承节日文化,就要善待这些小节日。比如,可以加大小节日的宣传力度,在腊八节这天送温暖,将腊八粥送到环卫工、老人手里;比如,可以让小节日进入学生课堂,或者入选非遗项目,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大节日和小节日互补,它们一起构成了我们基本的节日文化架构,只有不忽视小节日的传承,才会更珍惜大节日的延续。

(选自中国文明网)

点评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着深刻的寓意。节日文化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节日,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杀它,而应积极地探索如何让旧节日在现代社会中成为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忘传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久更新地流传下去。

文二:

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周飞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与国家文化安全紧密相关。全面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真正守护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

既要保护物质性的文物、建筑以及完整景观,还要传承非物质的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社区活动等传统生活方式。为恢复古城风貌,河北正定统筹考虑古城范围与周边区域,使“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为不伤害“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景观,杭州转移开发重心,在钱塘江两侧建起新城,实现梁思成先生当年提出的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映成辉的主张。为重现传统民俗生活,福州三坊七巷引入多项民间手工艺,推动老字号回归,举办节庆活动……正是这些全方位的努力,保存了历史和文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搬迁了10万户人家,合理安置使他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近年来,北京推动文物腾退修缮利用,结合绿色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老胡同新生活”的宜居社区让人们幸福感倍增。事实证明,将改善民生作为优先事项,保护会更有温度。

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以“绣花”功夫做微改造。广州永庆坊是其中典范,修旧如旧,新旧共融。又如南京小西湖历史地段,小规模、渐进式建设地下微管廊,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的市政服务和维修问题。改造后的历史街区,增加了公共开放空间,补足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

无微不至的守护,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其本身带有很强的社区治理属性,因此,“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各地普遍倡导的治理模式。厦门建立“共同缔造”工作坊,组织居民、媒体、专家等共同参与历史街区保护工作。重庆成立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每人“认养”一件文物,时常巡查。一些地方还探索建立特色化激励机制。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是规划建设各环节皆应遵循的原则。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还应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和传播,更好地服务公众。一些历史建筑包括工业遗产重新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一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成为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亮点。保护是为了延长物质寿命,合理利用则赋予其活态生命。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同样是“守护”一词的题中应有之义。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代传承与发展的漫长岁月里积淀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更紧密地结合,将遗产价值最大化地传播,融入当下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持续探索。(选自《人民日报》)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