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卷高三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汇总(60篇原文+理解)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2-09-04 手机版 | ||||
适用地区: 山东、河北、重庆、湖北、湖南、福建、广东、海南、辽宁、浙江、江苏、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云南、西藏。 1.《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理解】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理解】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理解】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理解】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⑤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壅也》) 【理解】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理解】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⑦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理解】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理解】“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 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理解】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 ⑩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理解】孔子在这里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兴、观、群、怨”。 932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理解】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 932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理解】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2.《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理解】揭示中心论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理解】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理解】写学习的作用,强调学习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依次围绕积累、坚持、专心三个方面展开。 3.《屈原列传》(司马迁)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明也,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极大,举类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污泥之中,蝉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理解】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源而欲流长也。 【理解】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 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其可忽乎? 【理解】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而自牧;惧满,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以为度;忧懈,则思慎始而敬终;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则思正身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信者效其忠;文武争,君臣无事,可以尽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理解】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积德义”,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 5.《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理解】提出论点: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理解】批判反面现象,论证论点。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理解】举正面事例论证论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理解】写为文之由,批判时弊,强调自己的观点。 6.《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高低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理解】铺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豪华。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理解】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理解】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理解】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7.《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理解】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人,如弃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理解】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力亏,导致其灭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理解】写齐、燕、赵灭亡的原因。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理解】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理解】借时讽世,借古喻今,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莽,故今具道所以,君实或见恕也。 【理解】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理解】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理解】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理解】信末客套语。 9.《赤壁赋》(苏轼) 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理解】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于是饮酒乐甚,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理解】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飞仙以遨游,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理解】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理解】写作者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理解】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仰啸歌,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可爱。 【理解】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及作者对项脊轩的情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而泣;娘以指叩门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理解】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往事:叙伯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破败衰落;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引起“我”对早逝的母亲的追忆;“瞻顾遗迹”,先大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读和殷切希望仍历历在目。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理解】叙写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理解】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理解】补叙妻子生前死后的生活琐事,重点是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庭有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理解】托物寄情。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理解】孔子问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理解】弟子述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理解】孔子评志。 12.《报任安书》(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灭,不可胜记,唯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孙子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理解】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理解】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13.《过秦论(上)》(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理解】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人和、政通等的优势。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理解】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首;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理解】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秦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理解】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非铦于钩长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理解】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15.《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薄,晚有儿息。外无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婴疾病,常在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理解】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理解】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宠命优,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理解】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理解】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1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当敛裳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岁十一月也。 【理解】言陶渊明做官的原因和经过,辞官归田的原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惆怅而独悲?悟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微。 【理解】言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本段表达出归心似箭的心情。 乃瞻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引壶以自酌,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时矫首而观。云无心以出,鸟倦飞而知还。景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理解】写出了作者想象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理解】作者想象归家后的生活,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理解】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1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郭驼,不知始何名。病,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理解】第一部分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他植者虽窥效慕,莫能如也。 【理解】言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也,能顺木之天,以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理解】橐驼谈种树经验。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尔植,督尔获,早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以劳吏者,且不得,又何以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理解】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 【理解】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1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理解】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19.《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彭之口有石钟山焉。”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写作者对有关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质疑,突出实地考察的必要性,是作者考察的缘起和展开下文的依据。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之,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人,而山上栖,闻人声亦惊起,磔云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理解】写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情景,终于弄明白了山名“石钟”的真相,为下文转入议论、阐发主题铺垫。 事不目见耳闻,而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理解】点明全文主旨,说明凡事须重“目见耳闻”,不可轻信传说或臆断。是作者考察后的感想。 20.《登泰山记》(姚鼐) 泰山之阳,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理解】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用粗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其级七千有余。 【理解】写作者来泰山的时间和路线。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理解】写登临泰山的路线,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线有异;写到了泰山之巅看到的景色,描绘了一幅雪山晚晴图,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成五。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 【理解】写在日观亭所见的日出前后的景象,描绘了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失。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理解】写泰山的名胜古迹,作者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少杂树,多松,生石,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记。 【理解】从作者游踪所及,综合叙述泰山景色的特点;交代作者。 三、诗词曲(40首) 21.《静女》(《诗经》) 静女其,我于城隅。爱而不,搔首。 【理解】男子和女子约会,到达地点后却找不到女子,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静女其,我彤管。彤管有,说女美。 【理解】男子回想起静女赠送彤管。他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 自牧荑,美且异。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理解】男子回想起静女赠送荑草。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是最美的礼物。 22.《无衣》(《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理解】这首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23.《离骚》(屈原) 帝高阳之苗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余初度兮,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理解】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说明自己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芷兮,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之木兰兮,夕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兮,春与秋其代序。 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理解】自述一生不断地并急切地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 不抚壮而弃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夫先路! 【理解】急切希望君王能快点重用自己,自己愿意为君王分忧解难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2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谁?所思在远道。 【理解】写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理解】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25.《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有杜康。 【理解】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 青青子,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理解】写作者“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 明明如月,何时可?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阔谈,心念旧恩。 【理解】写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 月明星,乌南飞。 绕树三,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天下归心。 【理解】写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礼待天下奇才。 2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理解】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归园田。 【理解】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人村,依依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理解】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笼里,复得返自然。 【理解】写新生活的愉快,和如释重负的心情。 2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理解】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理解】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理解】写诗人用酒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不敢言。 【理解】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但是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 2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理解】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流宛转绕芳,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觉飞,上白沙看不见。 【理解】写初月的朦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理解】写高月的皎洁。 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理解】由月而起,发思古之幽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理解】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理解】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鸿雁长飞光不,鱼龙潜跃水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理解】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29.《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理解】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 竹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理解】描写了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30.《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膺坐长叹。 【理解】第一层介绍蜀道的起源,极写山势的高危、道路的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理解】第二层感叹蜀道之险、可畏,本层以“何时还”起句,描写景物的凄清,并突出山水之险恶。 剑阁峥嵘而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理解】第三层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前人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3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理解】写传说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气势和自己对它的向往之心。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熊咆龙吟岩泉,栗深林兮惊层。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兮生烟。 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然中开。 青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理解】写登山览胜,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 忽魂以魄动,惊起而长嗟。 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理解】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 32.《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理解】写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空对月。 天生我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一饮三百杯。 【理解】由“悲”而翻作“欢”“乐”,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理解】由狂放转而为愤激,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万古愁。 【理解】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写狂放之情。 33.《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理解】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理解】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铁衣远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北空回首。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理解】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理解】总束全篇,士兵们与敌人浴血奋战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34.《蜀相》(杜甫) 丞相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黄鹂空好音。 【理解】写丞相祠堂的景色,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顾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身先死,使英雄泪满襟。 【理解】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35.《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见群鸥日日来。 【理解】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 花径不曾缘客扫,门今始为君开。 【理解】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 【理解】实写待客,写出了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气氛融洽。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杯。 【理解】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36.《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沙白鸟飞回。 【理解】首联先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等特点。后转写眼前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理解】颔联通过写落叶和江水无边无尽,写出三峡秋日的宏大气势。 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理解】颈联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艰难苦恨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尾联在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37.《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理解】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今日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 【理解】写诗人登楼所见,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理解】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马关山北,凭轩涕流。 【理解】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38.《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理解】交代地点、时间、事由,并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理解】写乐声动人,由琵琶声引出琵琶女。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见江心秋月白。 【理解】写琵琶女的演奏过程,突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不知数。钿头银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干。 【理解】写琵琶女自述身世,突出其不幸遭遇。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同是天涯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理解】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39.《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 【理解】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理解】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女娲石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理解】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40.《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香腮雪。懒起画眉,弄妆梳洗迟。 【理解】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绣罗,双双金鹧鸪。 【理解】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41.《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理解】首联两句,诗人由锦瑟起兴,象征着自己悲凉的一生,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理解】颔、颈二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写华年之思的具体内容。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然。 【理解】尾联两句是说以上种种凄怆欲绝的情怀、痛苦执着的追求,终成泡影,面对现实,终不禁怅然若失。 42.《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理解】上片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雕栏玉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理解】下片回到现实,惆怅莫名,满腔幽愤再难控制,化成滔滔江水东流而去。 43.《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豪奢。 【理解】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理解】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4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归帆去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理解】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念往昔、繁华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理解】写在金陵之所想。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4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理解】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理解】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4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尽,千古风流人物。故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理解】上片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巾,谈笑间,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还酹江月。 【理解】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47.《登快阁》(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理解】写诗人“了却”公家事,世俗繁杂之物一并放下,登阁远眺,描绘了一幅悠远而又空灵的画卷。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 【理解】由眼前景物转到伯牙、子期和阮籍等历史人物,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48.《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理解】写牛郎织女聚会,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理解】写牛郎织女离别,含有无限惜别之情,转而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49.《苏幕遮》(周邦彦) 沉香,消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一一风荷举。 【理解】上阕写景,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清新自然。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郎相忆否?小轻舟,梦入芙蓉。 【理解】下阕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 50.《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惨惨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理解】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如今有谁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理解】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并且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 51.《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中原北望气如山。 【理解】首联写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夜雪瓜,铁马秋风大散关。 【理解】颔联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理解】颈联写诗人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出师一表真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理解】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5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理解】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 小楼一夜听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理解】颔联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矮纸斜行闲作草,窗细乳戏分茶。 【理解】颈联写自己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理解】尾联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其实是自我解嘲。 5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琼田三万,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理解】描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疏襟袖冷,稳泛溟空阔。尽吸西江,细北斗,万象为宾客。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理解】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5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理解】上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元嘉草草,封狼居,赢得仓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祠下,一片神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理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件,忠告韩侂冑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行事;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5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理解】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 青山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山深闻鸪。 【理解】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5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理解】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处。 【理解】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 57.《贺新郎》(刘克庄) 国脉微如。问长何时入手,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也不干曾遇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理解】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 少时棋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理解】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 58.《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理解】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理解】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59.《长亭送别》(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理解】选取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碧云、萎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构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染”“醉”二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若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6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 【理解】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活画出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