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2-09-03 手机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难点: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总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它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身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的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他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世界发出了他的呐喊,写下了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诗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文学常识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现代诗歌特点主要有: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三、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四、文本探究

1.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

2.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3.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4.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5.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五、明晰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诗人主张破旧立新。 “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王雪楠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