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薪火相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作文素材集锦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2022-09-03 手机版 | ||||
一、源头活水:课文素材 【知人论世】 李斌,1972年生,曾为“武大郎”(武汉大学新闻系)。著名新闻评论员。工作后当过几个月“农民”(农村组) ,作为“选调生”,干过一年半“舆论监督”(新华视点室),其余岁月包括今天仍“就业”于政文采访室,从事时政、科技、环保等方面报道,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多篇评论性文章。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 【文本解读】 如今的工匠,不再只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匠人,更是我们全体劳动者。虽然技能和行业不同,但匠心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种标识,一种示范,一种文化精神的无声传递。工匠精神如果能润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严谨的文化精神与澎湃的创造力凝聚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适用话题】 “信念”“坚持”“工匠精神”“竞争”等。 【适用范例】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纷繁复杂,能在这样的社会中潜心手艺、甘于清苦、追求卓越、传承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非遗工匠。要想练成绝技,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需要有长达几十年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在当今,仍然坚持这种工作态度,除了时间成本,还有经济方面的损失。他们传承、坚守、钻研、创新,追求技能的极致,打磨完美的作品。也许身边很多人心躁如汤煮,津津乐道于热点与风口,但他们却坚守本分,让“匠物”化腐朽为神奇。也因此,他们的“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下坚定,“匠魂”在不懈的攀爬中沉淀。从大国非遗工匠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植根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工匠精神”。如今,我们的文化建设亟须这种工匠精神。 二、旁征博引:课外资源 (一)事迹 2019年2月15日,《科学》(Science) 杂志刊登了一张来自月球的照片。拍下这张地月同框照的摄影师叫“龙江二号”,它是伴随着嫦娥四号中继星任务发射的一颗小卫星。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图片右侧的那两排英文。如果不放大看甚至很难辨别,这是一群学生的名字。他们是一群航天“追梦人”。韦明川,1991年出生,是嫦娥四号任务中,伴随中继星一起奔向月球的“龙江二号”小卫星载荷分系统的负责人,是我国“最年轻的总师”。泰米尔,1996年出生,正是他设计研制的相机,拍摄了这张最美地月合影。黄家和,1999年出生,承担“龙江二号”地面测控站的软件设计任务。“我们为梦想而生”,这个嫦娥四号任务中最年轻的团队,用一句霸气的宣言告诉世界,属于他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适用话题】 “匠心”“传承”“奋进”“中国梦”等。 【段落一】 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进行切料、糙锉、细刻、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真制作、一丝不苟的精神;战国时期的《庄子》中记载了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庖丁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宰牛厨工,他不厌其烦地练习宰牛并将宰牛做到了极致,做到了“目无全牛”。自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纺织品、陶器等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的精湛及外观的精美已深受国外商客欢迎,远销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罗马帝国,当时世界称中国为“丝绸之国”“陶器之都”。正是由于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了古代中国的辉煌成就。 【段落二】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在我们身边,匠人无处不在,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中,“倔强”而“执着”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除了利益的追逐之外,多了一份单纯的诉求。“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元明清时期营建北京城时就曾出现过不少“大工匠”,因技艺卓越、业绩突出而受到各种嘉奖:或晋职或封赏或赐匾……元代兴建大都城,石匠杨琼被封为“弘农君伯侯”:明代修建紫禁城,木匠蒯祥被赐名“蒯鲁班”,官至工部侍郎;清代修建宫殿园囿,“样式雷”被康熙任命为“钦工处掌案”。喧嚣尘世,你能否,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 【段落三】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为一名巨匠之师。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四、沙场练兵:链接高考 (一)真题回顾 (2015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片段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将技艺变技术,成为“大国工匠”。他凭借着专注、认真、坚持,把技艺发挥到极致,达到较高的境界。不是在简单地做重复劳动,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忠于它,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将“活计”做向完美的境界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孔子自述生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就是将“教书匠”做到极致,终成“万世师表”的人。 我们总想在做事时胸有成竹,其实胸有成竹是在画竹前,认真专注地观察竹子,日积月累后,在心里有了深刻的印象,等到画竹时,自然一挥而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就需要有专注、认真和坚持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自信的来源。不仅画竹如此,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也该有工匠精神。 ——节选自2015年全国Ⅱ卷高分作文《“工匠精神”去哪儿?》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