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范文汇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2022-08-16 手机版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尝鲜

“浙”里助你光彩四射,亦安放平淡无奇

朱伟

我们生活在“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的时代。

具体到浙江,“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位女飞行员和90后劳模,让青年有了最好的选择——努力与开创,让自己健康、温暖而又坚定地行进于属于自己的人生路,无惧风雨,不畏险阻。

在时代的变幻中,青年要在时代的节奏时寻觅时光的意义,彰显自我的人生价值。“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是的,人工智能大幕初启,智能超算研究中心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新型材料不断涌现……这都跟你息息相关,影响着生活和思想,但最终都取决于你的选择——只有当你确定人生奋斗目标时,它们在你的人生中才有了意义,才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而又独属于你的精彩!

但生活中,理想与现实总存在着距离,青年的话语体系是最直接的体现。“躺平”与“拼搏”齐飞,“低头族”与“997”共一人,折射出青年复杂的心态、艰难的行动,以及错综复杂的问题。

浙江大地,为我们带来的则是更宽松的环境与最适合生长的土壤。“丰裕一代”,我们可以追求超越温饱的自由、舒适和成就感。“让青年普遍相信‘努力有用’,并拥有较高的社会流动预期:这就是浙江力量,就是浙江青年最大的底气!

从“观察世界”,到“融入世界”,再到“影响世界”的既定的社会格局,改变现状困难重重,这是每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相同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与责任”,当浙江年轻人由被动到主动奋发向上时,当90后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青年主体团队斩获戈登贝尔奖,彰显着的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悄然改变。

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示范,这是浙江向全国和世界展示的“健康”的力量。这背后的动力在于青年奋斗,需要“健康”的充分支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单列了一节。健康中国,必然要建立在每个人的健康之上。

遗憾的是,疾病不会因为年纪轻而躲着走,健康也不会因为年富力强而自动来。这就是我们这三年,也许还将持续比较长时间的抗疫斗争的关键原因。健康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面——精神健康:受益于网络时代不可沉溺于虚拟世界;自足于“丧文化”的戏谑却缺少扫除“精神雾霾”的勇气;年轻之心不可过早穿暮气之衣……青年人不是老弱病残、不是愚蠢低能,正当奋斗之年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幸福而斗争。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两个字中:奋斗。”我们,可让自己光芒四射,也可安放自己的平淡无奇,但都离不开努力奋斗——它给予了我们最为可贵的勇气,还有更为自由地选择。

我辈岂是池中物,不拘一格成人才

忆往昔,浙江以一方钟灵毓秀,养育浙江英才,熏陶文人情思,谱写浙商传奇。看今朝,浙江举全省之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鲲鹏行动”等人才工程,为新时代青年人才搭建大好平台。

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如今,浙江省政府正以自己的努力,为浙江人才提供大好平台,让我们有机会鱼龙潜跃,大展身手。

然而,我辈想要成为人才,仅靠平台却远远不够。

即使深陷尘埃,也要有仰望星空的向往。争当浙江人才,我辈当力求创新,志存高远。且不说往昔浙江人才鲁迅,为医国人思想,弃医从文,以笔为刃,拯救无数麻木灵魂,竖起座座中国脊梁。就说今日95后姑娘徐枫灿,若没有她从小向往蓝天的航天梦,我们又如何有机会见到这个美貌与实力齐飞的飞行员姑娘呢?不甘为茧,才能化茧成蝶,翩跹起舞;不甘细流,才能涓滴汇流,奔腾入海。身为青年的我们,理当树高远理想,勇攀高峰。

争当浙江人才,也要有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勇气。“我唯一能信赖的,是我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巴尔扎克对勇气的阐释便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是勇气,让义乌人才敢于从“鸡毛换糖”开始,做一个更大的梦,让义乌变身为国际小商品之都;是勇气,让温州人才敢于焚烧伪劣皮鞋,破釜沉舟点燃“诚信之火”,终让温州走向海外。今日我辈欲成浙江人才,更需要有打破自我惰性、努力提升自我的勇气。这勇气,足以令天公震颤,上帝胆寒,惊洒天地、雷动六神!

争当浙江人才,也要我们低下头去,以勤耕不辍的积累努力增长、悄悄绽放。就如斩获戈登贝尔奖的“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科研团队,我们只艳羡他们年少成才,可以尽情地用智慧头脑和创新意识走向那未知的领域,却不知这一路上他们做了多少实验、熬了多少夜,拔秃了多少头发。可是,科技领域的创新固然好,普通领域的浙江青年能够积极面对,努力积累,更值得我们学习。“浙江工匠”“浙江省劳动模范”,一系列荣誉是对从基层普通学徒成长起来的90后能工巧匠杨杰最好的褒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如今,浙江以一系列人才强省战略积极筑巢引凤,不拘一格地为我们提供大好平台。我辈浙江青年也早已遇风化龙,直上九霄,将要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我们唯有以梦想为向导,以勇气为基座,以积累为道路,反哺社会,助推我们的浙江朝向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人生两问,我的答案

陈君民

1936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与新生的谈话会上,这样问学生:“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在多元价值观的当下,在佛系、躺平族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实在是对青年人的一次精神拷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师从过诺贝尔奖得主的80后留美博士胡建波是浙江人,2017年10月,听从国家的召唤,带着夫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回到祖国,扎进了绵阳这座西部科技城,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九院”从事核武研究工作。斩获两枚奥运金牌的叶诗文、扎根脱贫一线的大学生村干部程桔、凭借工匠精神实现技术突破的农民工代表邹彬、执行反恐处突任务的一等功臣赵贺……越来越多的“90后”在各行各业展现着年轻一代的风采。

2020年9月27日早晨7点多,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一个路口,往来车辆川流不息。一位79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正在颤巍巍地过斑马线,移动速度非常缓慢。当40秒的绿灯亮过后,老人才走了三分之一。许多汽车司机发现后,都选择继续等待,让老人通过。海曙交警指挥中心通过监控视频发现后,特意给老人延长了信号灯时间,直到老人安全地走过斑马线。这一次绿灯亮了长达137秒,其中为老人多亮了97秒。老人过马路的监控视频被传到网上后,无数网友为之感动,一名网友说:这个初秋微凉的早晨,因为爱,暖意融融。

这就是浙江人,是大丈夫也有慢情怀。其实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与人生追求,是历史的沉淀。大凡政治变迁、战乱动荡,仁人志士无不感怀时运,把家国情怀由内向外宣泄。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韩愈的“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到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黄宗羲的“出仕为天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迁客骚人、名士风流的眷恋故土、忧国忧民的情怀逐渐被沉淀汇聚并赋予时代特质。

民族复兴需要人才,而家国情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颠沛流离,上下求索,流血牺牲,前仆后继。

浙江青年是实现浙江梦的中坚力量,滚滚时代潮流正激励浙江青年奋勇向前。“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要为中国梦奉献青春,自觉担起青年人“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世界”的历史责任。

未来为何来?创新先创“心”

如果说世界强国在19世纪主要是争夺土地,20世纪是争夺资源,21世纪是争夺科技,那么对于人才的争夺,则古往今来从未停歇——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那是瑰宝中的瑰宝,是凤毛麟角。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就是牵住了这个牛鼻子。

一方面,国家引导,顺势而为。要发展,就要创新;要创新,就要有人才;要人才,就要大力支持、重点培养。其中要义在于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数量竞争,更是人的质量的竞争。人口红利除了数量红利、年龄红利、性别红利之外,还有素质红利。这个红利有赖于教育培养,有赖于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更有赖于民众认同和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个人追求,规划人生。比如什么是值得骄傲的?什么是值得选择的?要想清楚。创新首先是“敢不敢”。只有敢才能成。首位意识就是敢从无到有——“我是第一”无关男女;从工匠到劳模就是敢于成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到35岁的团队敢于挑大梁,勇于担重担就是用青春书写奋斗史。其次是“能不能”。除了刻苦勤勉力争上游的劲头之外,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终生学习的态度以及热切地求索必不可少。有创新就有失败,因为追求创新所以更易遭遇失败;因此要坚韧勇敢。

可是,创新毕竟不易,人才也是少数。面对未来,虽然前辈可师,但也有焦虑。

未来为何?当代社会,还是费孝通先生描述的《乡土中国》里那个稳定、简单的熟人社会吗?自从蒸汽机、工厂和资本从英国如巨浪般涌向世界,全球化便被大航海暗臭的轮船载来,世界自给自足的壁垒被一个个拆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不再。《公元1000年》认为全球化早已经开端,而全球化与现代化并存。现代化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意味着人口流动、资本流动、知识技术以及文化流动。于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世界的交汇与动荡,意味着国家的危机与挑战,意味着人们以不变应万变的稳定生活状态将成为历史。所以,未来是“新”的常态。

努力成为创新人才固然不错。然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创新型人才?那些成不了创新人才的人如何在未来自处?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庸众,既然有那么多人去创新创业,谁为他们的衣食住行、父母养老服务?中国城镇化继续推进,老龄化日趋严重,服务业需求加大,这些都需要守成之人。刘邦需要冲锋陷阵的韩信,也需要应援补给的萧何。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顺势而为——只要与时俱进,互助包容,庸才就不庸。

刘擎教授说:“现代人面临的处境,就是你会永远为‘我是谁’而焦虑。”现代化意味着流动性和生活的多样性。全球化则意味着不同文化和价值的遭遇甚至冲突。中东战争、俄乌冲突诸如此类——这些矛盾、动荡与交流并存,不确定性、多元性将与我们共在。社会期待一些人成为先锋和英雄,可歌可敬;如果命运赋予你平平常常,则“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好自己,积极有为,青春无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昔日古训犹言在耳。

高尔基说:“保守是舒服的产物。” 创新先创一颗“进取心”“忧患心” ,也要有一颗认识自我坚守自我的“平常心”。

注:以上文章摘编自网络,侵权即删

话题链接

链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最近,两名分别落户浙江杭州和上海的90后小伙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90后快递员李庆恒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落户浙江杭州;网络主播李某某也出现在了上海市崇明区政府公布的2020年首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的公示名单中,并排在第一位。

李庆恒因熟知快递服务邮政法等理论知识,能熟背全国各地区的邮政编码,只用12分钟就完成了19条派送路线的规划操作,最终获得第三届浙江省快递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作为美妆达人的李某某,创下过一年累计直播389场的纪录,成为涂口红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是淘宝最能带货的主播之一,在直播平台拥有2000万粉丝。

快递小哥和网络主播成为“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轻易地”落户杭州上海,颇有新闻效应。两位小哥成功的故事很是励志,两座城市的人才政策又让人“跌破眼镜”——人才者乃高学历、高职称者也,快递小哥网络主播也是人才?

班上计划围绕上述材料举行一次演讲比赛,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与他人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例文:

快递小哥、网络主播获评“高层次人才”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

老师、同学们:

近两天,浙江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和网络主播李某某走红网络。D类高层次人才的认定,100万元购房补贴,落户上海的优惠政策,无论是对快递小哥、网络主播,还是对每个在自己岗位上奋斗着的劳动者, 都会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今天,借这次演讲比赛,我想发表一下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人才评定的结果,是对个人现有能力和水平的观评价。能在省级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快递员项目第一名, 李庆恒为自己的快递生涯标注了新高度,也为今后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指明了方向。而快递小哥获评人才所以能够成为新闻,除了数量较大的购房补贴比较显眼,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其“快递小哥”的职业属性和身份。在不少人看来,每天在大街小巷中穿梭送货的快递员干的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体力活,跟高层次人才关联不大。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反映出公众在人才评价上仍存在一些误区。

对于人才的评价有多重标准,人才也分为不同的层次,以杭州市为例,把高层级人才共分为A、B、C、D、E五类,其中A类指国内外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E类高级人才则要求相对较低,拥有高级职称,获得县级以上奖励就可以入围。成为人才的路径多元、渠道广泛,给每个人都敞开了大门。快递小哥、网络主播成为高级人才的事例说明,一个人志存高远并始终朝着目标奋斗,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到极致,就可以获得认可。

每个人从事的岗位不同,对成功的标准评判也不一样,但成功的方式具有高度的相似处。无论是研究性人才。还是技能性人才,都需要干一行、爱行和钻一行,才能不断突破自己。

快递小哥获评高层次人才传递正确价值导向,也具备了多个层面的启发意义。首先,在对于人才的评判上,可以消除些误解 ,减少基于职业和身份形成的偏见,让“每个职业都值得尊重”成为共识。其次,对于从事平凡职业的人来说,快递小哥获评高层次人才无疑具有正当激励意义,引导他们立足当下,积极前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眼高手低或者自怨自艾,在工作标准上自我要求不高,在目标定位上也找不准方向,再好的机会也会被错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快递小哥李庆恒、网络主播李某某用他的努力走向人生的广阔天地,也让我们刚更清楚的认识到,惟有丰富而多元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让每个人都获得鲜花和掌声的机会,才能让每座城都成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机遇之城。

同学们,让我们从这两位“高层次人才”身上汲取精神的动力,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职业观,为未来做好每一份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解析】材料共分三段。第一段是引发评论的新闻事件:90后快递员李庆恒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落户浙江杭州;网络主播李某某也出现在了上海市崇明区政府公布的2020年首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的公示名单中,并排在第一位。第二段是对李庆恒和李某某“才能”的介绍:李庆恒只用12分钟就完成了19条派送路线的规划操作,最终获得第三届浙江省快递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李某某创下过一年累计直播389场的纪录,成为涂口红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是淘宝最能带货的主播之一,在直播平台拥有2000万粉丝。第三段是人们的看法,人才者乃高学历、高职称者也,快递小哥网络主播也是人才?据此不难看出,出题者是想让考生思考关于何为“高层次人才”的看法,也可以对两座城市的人才政策进行评论。

因此,写作时首先应当根据材料思考:材料中两人获评“高层次人才”的贡献之处在哪里?我们的人才评判应当以何标准去施行?由第二段的介绍可以知道,李庆恒属于“快递界”的翘楚,而李某某则是直播界的精英,那么,既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何不能获评“高层次人才”?对此不认可的人,是不是他们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在作祟?关于“人才”的定义怎么能不与时俱进,还停留在老一套上?而两座城市的做法,则是应该点赞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吸引各类人才落户,才是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方。

链接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揉泥的时候要均匀,把里面的空气都揉出来,否则高温烧制时泥坯会炸……”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莫干山瓷印记研发体验馆内,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军港边揉泥边解释其重要性。揉泥、拉坯、晾干……他对每一步工艺流程都精益求精,“我是手艺人,这是万万不能忘记的,要保持对美的手感。”“泥与火”中匠心在传承,王军港团队以莫干山为基地,深挖德清瓷文化内涵,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德清瓷作品,让千年德清瓷重现昔日光彩。

为进一步弘扬德清瓷的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王军港表示,“接下来我们团队会继续将德清瓷做精做细,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我们当中,让德清瓷走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

匠人+匠心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文化的传承,是因为有文化传统的传递、支撑与载体;而文化传统的形成、存在与活力,缺少不了标示性的传薪者、实践者与创造者。作为民族文化的传薪者,大国非遗工匠无疑是文化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标示与组成部分。为了弘扬传统工艺与匠心精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定期颁发“大国非遗工匠”认定名单,每个省也都会有自己的工艺传承人。毫无疑问,他们是匠人中的杰出代表,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纷繁复杂,能在这样的社会中潜心手艺、甘于清苦、追求卓越、传承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非遗工匠。要想练成绝技,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需要长达几十年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在当今仍然坚持这种工作态度,除了时间成本,还有经济方面的损失。他们传承、坚守、钻研、创新,追求技能的极致,打磨完美的作品。也许身边很多人心躁如汤煮,津津乐道于热点与风口,但他们却坚守本分,让“匠物”化腐朽为神奇。也因此,他们的“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下坚定,“匠魂”在不懈的攀爬中沉淀。从非遗工匠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扎根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工匠精神”。而那众多从事传统工艺的手艺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全面展现。他们或许没有“大国非遗工匠”“非遗传承人”这样的光辉头衔,但他们对手艺的热爱,对手里那一个作品的雕琢与呵护,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见证。

如今的工匠,不再只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匠人,推而广之,更是全体劳动者。虽然技能和行业不同,但匠心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种标示,一种示范,一种文化精神无声的传递。

而如今匠心的传承,更是我们年轻人的重任。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责无旁贷肩负传承匠心的使命。“没有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不会有精妙绝伦的骄傲。”由此可见,不驰于空想,脚踏实地的携手共进,才是传承匠心之要。

希望能够让“工匠精神”润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严谨的文化精神与澎湃的创造力凝聚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详解】材料讲述了德清瓷文化传承人王军港的相关事例,展现了他对于瓷这一门传统艺术和工艺、匠心的理解。试题并没有明确规定写作主题,这也为我们的审题提供了多种可能。如,聚焦于传统艺术,我们可以从“深挖德清瓷文化内涵……让千年德清瓷重现昔日光彩”“进一步弘扬德清瓷的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等相关语句中找到话题,讨论对传统工艺的维护与发扬应注重于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结合时代发展特色与时俱进等问题。而“对每一步工艺流程都精益求精”“手艺人”“匠心”等词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工匠精神”“匠心”等相关话题。当然,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比较独特的思路,如结合“要保持对美的手感”讨论艺术美的践行问题。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如针对传统工艺这一话题展开,可结合传统工艺的历史与现状讨论如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传统工艺、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应如何做好传承与发扬这一问题。如我们针对工匠精神展开,则可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展开论证,指出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及思考我们青少年自身、社会如何践行好工匠精神。

链接三: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作文

近日,浙江杭州一家养老院住进了不少年轻人,其中许多还是00后。搬入这个养老院的年轻人,每个月只要支付300元租金即可入住,但同时每个月必须为老人提供至少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形式多样,可以进行书画、音乐、舞蹈、插花等教学。养老院要求青年入住者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单身青年,且市区无住房。通过报名、审核、面试,入住后还要进行考评。

有人认为,老人得到了陪伴,年轻人减轻了负担,这是双赢;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占用了社会有限的养老资源。

对以上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开启“养老”新模式,实现“跨代式”双赢

近闻浙江杭州一家养老院采取了创新举措——让年轻人“入住”养老院,初听实在是匪夷所思,好端端的年轻人不在外面好好打拼,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开创自己的事业辉煌,而是提前开启 “夕阳无限好”的“养老模式”了——当志愿者,笔者不由得为养老院的这个举措拍案叫绝!

这些有学历,有才艺而又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年轻后生,没有按照人们的惯常思维,选择所谓理想的职业,或当白领、金领之类。那么,养老院是用什么“诱惑”住这些年轻人的呢?原来,被录用的志愿者每个月只需要支付300元租金就可入住,这其实是一笔可观的开支节约呀。不用说在物价和消费水平较高的杭州,就是在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一个月300元的租金也委实难找。而另一方面,这些七老八十的老爷爷老太太,有了年轻人陪他们聊天,教他们书法、绘画、唱歌、跳舞……老年人的生活真可谓丰富多彩,要多滋润有多滋润。志愿者们为他们提供的服务,那可以说比儿孙偶尔的看望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一言以蔽之,这家养老院的创新之举,实现了两代人的双赢,也为养老院这个机构本身赢来了口碑。

或许有人说,哪里来的“双赢”?这是让年轻人占据有限的社会资源啊!甚至,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说,芳华绝代的青年人,不是投身于更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而是和一群老太太、老头聊聊天、养养花、种种草、下下棋、唱唱歌、跳跳舞……这简直就是自甘堕落、不思进取嘛,于国于民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哪怕是委婉地说,也是大材小用、浪费青春、蹉跎岁月。这种观点,看似颇有道理,其实是荒唐可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然离不开青年人,但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之一吗?我们国家的现状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社会养老保障和配套的服务必须匹配和同步跟进,传统的养老模式,势必在新时代作一些创新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浙江杭州的这家养老院开创的这种模式就是一个很好范例,值得借鉴和推广。

至于说到年轻人,大材小用、浪费青春,“占用了社会资源”更是无稽之谈。高学历的青年人给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教老年人唱歌跳舞,正是发挥他们青春活力的最好契机,而养老院也是一个展示他们才干的大好舞台。他们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给他们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抚慰,也是青春奉献的表现,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更何况,他们不是白住这个地方,要交300元租金,这何来的“占用社会资源”?同时,从报名到面试、录用,每个环节都有考评机制、淘汰机制,所以养老院的这个举措是明智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举,而不是博人眼球的“噱头”。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是应运而生的。同样,我们对于这家养老院的创新举措,应多一些理解和悦纳,更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扣上一顶“占用社会有限资源的” 帽子,多听听、多看看,多了解,多做实地考察,然后再下结论也不迟。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时事型材料。 

“养老院”顾名思义是老年人的养老场所,而今却住进了年轻人,这是养老院的创新之举,还是年轻人好逸恶劳的荒唐行为?命题人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舆论反馈,以考查学生的思辨性。考生下笔的侧重点就是对上述观点的取舍或作辩证思考。

对于搬入这个养老院的年轻人,每月只要支付300元租金即可入住,但每个月必须为老人提供至少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给老年人服务的形式多样——书画、音乐、舞蹈、插花等等。单就报名资格来看,对应聘者的学历、婚姻状态、住房条件等都有要求,这不能不说是杭州某养老院推出的创新举措。考生可从这家养老院的创举这个角度谈,先表态养老院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然后具体分析原因,那就是“老人得到了陪伴,年轻人减轻了负担”,从而实现了“双赢”的观点。

如果认可是“占用了社会有限的养老资源”这个观点,可以从青年人本应该在其他行业大展宏图,怎能“入住”养老院“养老”“陪老”?而养老院招聘这些高学历的青年才俊“陪老”岂非大材小用。好钢应该用在好的器物上,优秀的青年更应该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更有利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事业中去,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