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作文(移用、化用、独创)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2022-07-29 手机版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尝鲜

不落俗套出性灵

在给大观园题匾名、做对联时,宝玉大显文采,博得众人赞赏,也给贾政得意了一番。若观在座宾客,均为素习文章之人,宝玉一后生为何有资格奢谈笔墨呢?除了如贾政所称,宾客们出于谦虚礼让,也有宝玉跳出俗套,自有文思出性灵的原因。

想那些宾客借用欧阳文公的醉翁之典,虽然貌和,究竟神离。岂言放逐边地的游乐,契合皇妃省亲之气派?于是,贾政便另辟蹊径,从另一句中挑出来“泻”字,其意境稍显灵活,但终究没有跳出古人的框框。

而宝玉的“沁芳”之妙,妙在贴合情境,更妙在独抒己见,彰显性灵。“性灵”一说似乎高深,其实也就是跳出俗套窠臼,表现真情实感。“沁”字乃水从心,还观者神思清水之净,并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自然之意,“芳”字则一方面称合园中奇木异花生长之容,一面又契合元妃高贵的身份。美景佳人,两者结合,有浑然天成之气质跃然心间。

古来文章千万,典故浩如烟海。到清代曹公所生时,远观传统之树枝繁叶茂,近看来却垂垂老矣已无生气——文章承载了了太多附属功用,八股取士便是人尽皆知的明证。贾政的宾客们确属笼中之鸟,其羽翼也负了不能承受之重。这样一来,宝玉的雏凤之声就更显清灵可贵了。

有一段时间,我初入文学之门,也为众多巨擘文章所震撼,又遵照老师所指,沉溺于摘抄句段。然则发现,用于自己文章之时,则少有助益——或于文章之情不合,或与文章之事有隙,稍作修裁,则全失其原本精巧幽微之滋味,宏展慨然之气魄。每每提笔,总苦于文思匮乏时,便又求路于寻章摘句之功。

直到生活变故的发生,直到少年倾颓的开始,直到经历很多观照出为文本来的意义,直到明了事之所致,情之所问,直到远远望去一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幸福,二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苦闷,才将将看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原意。

好文艺以源自心灵为真,是人的主体性在对象世界的高扬,它的力量不来自于对象世界的矫饰,而是还原对象世界之后,留存生活世界与其中人之处境的本来样貌,定格于主体审视对象的尺度,丰富于人在尺度之下多彩缤纷,五味杂陈的人生体验。

宝玉之痴,痴于众浊我清,痴于不通世务,痴于赤心不染。他睁眼看时,唯有一生追求之物,竟似空中楼阁,愈追愈远,落得楼下呆望之人,还在穿凿文字,附会诗意。今者读之,谁能知其间满是个人孤肠的扭结,空是性灵之音的回响啊!

笼天挫物,自成高格

翼然,是直接移用;泻玉,是借鉴化用;只有沁芳,才是独创。虽然只是名字,但背后所能挖掘出的内涵实在是太多了。

一个名字,一种认知,一重境界。古人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笔端。如果没有厚实的知识积淀,如果没有纵横开合的眼界,如果没有活力跳动的思维,怎么可能会产生有创意的想法?怎可能说出如“沁芳”般绝尘的名字。

这段文化佳话,虽说只是红楼中的一个故事,但对于今天的我们,却有不一般的意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比较有名气的话,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时代心声。在这工业化生产的时代里,有太多的标准化,人们更渴望看到用到有创意的东西。以前我们是中国制造,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中国“智造”。何为智造?智造是什么,不就是独创吗?需要的不就是创意吗?如果只知直接移用,或是借鉴化用,怎么可能会有“智造”?

但是我们不少人习惯、喜欢移用借鉴,甚至是抄袭,究其根源,是不愿意付出劳动。因为独创一定是辛苦的,既要有数十年如一日的行业浸泡与深耕,也需要敢于打破常规勇担失败的气魄,还需要为己立命,为民请命的情怀。在讲求效益的社会里,如果不能克制自己,不愿意坐冷板凳,就不可能在一个行业里浸泡深耕,如果没有敢于打破常规勇担失败的勇气,就不可能趟出一条新路,如果没有为民请命为己立命的信仰,就不可能成为中国智造。

行业如此,国家亦然。

近代中国,饱受凌辱。一批批志士仁人,铁肩担道义,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学马克思主义,走共产主义道路,但最终还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上,有着无数英烈的鲜血,这条路上,有一次次碰撞与反思。这条路,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走过的。我们无处可借鉴,只能去摸索与创造。

一个国家的政治道路,我们都能独创,中国智造,自然也一定会实现。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那就让我们在中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下,努力洞明自己的学问,书写自己人生的“文章”,镌刻自己生命丰碑上的“沁芳”。

移用化用不足夸,独创才是真赢家

张大炜

不仅是给匾额题名,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但拿来只是第一部,独创才是真赢家。

直接移用往往造成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洋人为什么厉害?船坚炮利!1889年,两厂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命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室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这是“食洋不化”的例子,吃了不消化,还闹肚子疼,你说何苦来哉?

那就借鉴化用!维新变法化用明治维新,结果百日而亡。辛亥革命化用美国独立战争,结果惨遭窃国。外界环境的水土不服,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也让人可悲可叹!

只有中国共产党,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东风,建党建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才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党人根据情境独创的!建设也是如此。

只有独创的,才是真赢家!

猴子之所以看着丑,是因为长得像人。但有的人只是因为像,竟赢得满堂喝彩!大衣哥朱之文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模仿杨洪基,其实杨洪基尚属二三流,大衣哥又能红多久?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似”就是单纯的移用、化用;这个“学”,才是真正的情景创造!

所以我们要有自主品牌!你有无人机,我有大疆;你有互联网,我有5G;你有GPS,我有北斗;你有海豹,我有战狼!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有着发明创造的民族,今后还将一直发明创造下去。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像我们的邻居日本学习。日本就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先是向大唐,后是向西方,谁先进学谁,博采众长,才能出类拔萃。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改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还要摆脱历史的包袱。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文明从未中断,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优秀和生命力的体现,但也给我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那些寻章摘句的掉书袋应该没有什么新意,贾宝玉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可能也是出于一番赤子之心吧!

愿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分发挥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诚如此,则国之幸甚,民之幸甚!

须教自我胸中出,莫随他人脚后行

陈琳

这一次宝玉终于得到了父亲贾政的“点头默许”,这点头是对贾宝玉能跳出前人樊笼的肯定,这默许是对他“情境独创”的称赞,的确,你还记得还记得虎年春晚上那曲《只此青绿》吗?创作者以诗意舞蹈写意中国山水,诉说着《千里江山图》的前尘往事,让观众在生活情境中获得别致的体验,不仅艺术如此,生活中各领域亦是如此,

“直接移用”虽然便捷省力,但做别人的影子,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自己。越南一名博主,从服饰到发型的形似,再到视频的拍摄取景的选择,都在刻意模仿李子柒,甚至还不忘配一个奶奶和狗,但她不知道的是,李子柒的视频里的祖母,绝不仅仅是一个角色,她是祖孙二人相依相靠,彼此守望的陈情;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孝道。李子柒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种菜做菜的简单过程,还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意趣,深厚的文化内涵,三月的桃花酒,五月的枇杷酥……流淌着的是烟火气息,是田园梦想。正是因为她对生活情境的创造,才产生共情共鸣、直击人心的力量。而脱离生活情境的模仿,简单的复制,这种“直接移用”,不仅不能震撼人心,相反还会像“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一样贻笑大方。

同样“借鉴化用”虽可以惟妙惟肖,但跟着别人的脚步,永远也只能是亚军。满天辰星中,重复的星星在人们的视野里只会黯淡无光,因为我们记住的是独一无二的月亮。齐白石说:“似我者死,学我者生”,模仿他的画,只能是画匠,学了他的创造,才能成为大师。一个人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固然离不开历览前贤,但模仿只是创新的开始,一个人想要往前走,“借鉴化用”之后,我们更要懂得推陈出新。河南卫视的主创人员,不迎合,不媚俗,从传统画卷中借来审美情趣,奏出了文化的强音,《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在创新中激起了文艺领域的“一池春水”。同样,在科技的发展中,我们也是走过了“借鉴模仿”,扔掉了外国的拐杖,才开启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科技进步新天地。

只有在情境中独创,才会有别有意趣的收获。一夜风狂雨骤,落红无数——李清照,独具情思,才写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千古佳句。我们想想屈原的汨罗江畔的长叹,陶渊明南山的悠然;读一读李白独坐时的飞鸟孤云,杜甫登高时的无边落木;看看柳永的晓风残月,苏轼的一蓑烟雨,哪一个不是在对生活情境有了深刻理解之后,才把万种风情、千般情思凝聚笔端,化作千古美文。

年轻的朋友们,当你一次次砥行于别人走过的坦途时,是否想过于险远,人迹罕至中领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让诗情从胸中流淌。今天我们兴邦在肩,强国有我,更应该,撑长篙,向未来漫溯,在星辉斑斓中,演绎青春别样风采。

文化在于创新,创新源于积淀

郑  刚

《只此青绿》,衣袖翻飞,希孟的生命随着青绿流动,让深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进入大众视野;“北斗”“嫦娥”,巡天登月,辽阔的宇宙随着国人不断地仰望,让口耳相传的千年神话成为我们自豪的科技成就。科技为表,文化为里,古为今用,创新为实,文化的创新助力科技的腾飞,科技也应文化的积淀多了一份柔软和美好。

宝玉“沁芳”二字的题名,兼顾优美风景和省亲事理,显然优于贾政等人的“移用”和“化用”。宝玉的独创获得众人首肯,固然有贾政的考验,以及家养文人的有意卖俗和阿谀奉承,但依然显示出其杰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宝玉的“沁芳”用诗意的词汇浓缩了眼前的词汇,同时一语双关,暗示浩荡皇恩对元春、元春对贾府的润泽。如果我们身处宝玉的处境,能想出什么样的题名呢?可能连“翼然”和“沁芳”也不见得能想得出来吧。宝玉能仿照《洛神赋》写《芙蓉女儿诔》,给黛玉取字“颦颦”,原因就在于他饱读诗书,不热衷科举,但热爱真正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和不拘一格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创新源自于深厚的积淀。我们常用“源远流长”来描述优秀文化,强调的就是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属性。否则就像一湖水,没有水流进,就会干涸,没有水流出,就成死水。我们只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轰鸣,工厂浓烟滚滚,没有看到启蒙运动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的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知识、技术、资本积累到了,时代的风帆已经张起,只待改革的春风吹来。厚积薄发,水之积也不厚则无法负载大舟。牛顿说他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莫言说他的很多创作其实是模仿,陈景润说自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1+1”往前推一步,樊锦诗说我是在常书鸿等先辈的基础上继续着敦煌研究……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虽然“江月年年望相似”,但现在的月亮毕竟跟过去不一样,除了文化韵味的延续,多了对其科学的认知。历史是相似的,但每个时代的历史却又如此不同,翻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明白每个朝代都努力解决前代的问题,同时要面对新产生的各种问题。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时代的华夏儿女都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从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文学如此,其他领域莫不如此。江河奔流入海,要有众多支流汇入,文化要想发展,也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也是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三种方式,解析重构、移植再造和创新发展三种。从1840年直至今天,这三种方式中运用最多的还是解析重构和移植再造,科技领域如此,制度领域如此,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别人的鞋子穿在别人脚上再好,穿在自己脚上总有不合适,以前总是拿古人的鞋、外国人的鞋改一改,穿在自己的脚上。但现在,我们的脚长大了,我们也有自己的审美要求了,这时就需要根据脚的共性和我们的个性,创新出我们自己的鞋。穿上这样的鞋,既好看,还要跑得快跳得高。

红楼一梦,青绿江山。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有厚实的积淀,需要有虚怀若谷的谦逊,需要传承发扬的使命担当,更需要确知我之为我的自信。须知,树高千尺根在沃土,海纳百川才能澎湃。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有着不同的做法。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翼然”二字;有人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中的 “泻”字,并题名为“泻玉”;也有人根据情境独创“沁芳”二字。此三种做法皆有不同艺术效果,并无对错之分,唯有深浅之别。题名“翼然”“泻玉”体现的是对文化的传承,而题名“沁芳”体现的是对文化的创新。在时代发展中,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我们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传承为浅层,唯有从浅层积累,方能扎实根基。德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础,国家之根本。假如一个国家缺乏文化的传承,那么民族精神与个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天津城市文明保护者冯骥才深知珍惜、保护与延续城市文明是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于是他四处奔走呼吁保护天津旧城,不仅组织专家对老城遗迹展开地毯式考察,还出版了大型画集《旧城遗韵》和文化图册《小洋楼风情》《东西南北》,向大家展示天津旧城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正是有人传承城市文明,百姓精神得以依托,人们精神踏实,国家方能稳定前行,也正是有人学习并使用“有亭翼然”“泻出于两峰之间”这些优美句子,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社会方能更加美好。

创新为深层,唯有向深层发展,方能迈步未来。“翼然”“泻玉”两个题名固然不错,但相较之下“沁芳”更为新雅,既不落俗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也思虑周全,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活用“沁”“芳”二字,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在传承中锐意创新,美好未来在前方。故宫,不止步于传统的展示,勇于寻求创新,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现在故宫已向腾讯平台开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故宫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是使无数人自发成为传承者。罗兴连曾说:“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作为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是我们的目标。在学习方面,理解并能使用知识便是一种传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便是一种创新。我们要从浅层积累,向深层发展,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先打好知识基础,再研究探索新问题、新方向。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叔和所言:“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中国人的方案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众人为亭子题名。

有说“翼然”者,有题“泄玉”者,贾宝玉的方案“沁芳”获得了满堂彩。

此回是《红楼梦》中贾政父子为数不多的温馨时刻,贾宝玉每每都能给出最佳方案,贾政虽嘴硬不说,但心里颇为得意。

可每每看到此回我都在想:

如果林黛玉在场,她又会给出怎样的题字?

是否让宝玉瞬间黯然失色,让众人无不叹服。

是啊,自古以来就执着于“月下僧敲门”还是“推门”的我们,总是在想: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这种执着,不光体现在我们的诗词,也刻在中国人的精神里。

“翼然”也好,“泄玉”也好,“沁芳”也好,都是对水的描述。

中国文化自古崇尚“水”,至刚至柔,千变万化,水利万物而不争。

同样是描述水,我们可以写作“大江东去浪淘尽”,数尽他千古风流的人物;

同样是描述水,它也可以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经的“惊鸿”照影不再。

这是中国人的创造力,我们总在询问:

它,还可以怎样表达?

所以,同样是爱情,从《诗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汉赋》的“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再到唐诗宋词,然后元曲杂剧,最终集大成的《红楼梦》,我们用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描绘同样的主题,给出更为精彩的答案。

这种执着与创新,传承至今。

我们,还可以更好!

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案!

2020年,中国最先遭遇新冠疫情的席卷。

雷神山、火神山拔地而起,这是中国人给出的方案。

它依托于我们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底气,也拔起于现场工人众志成城的努力。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

当全世界都在好奇火炬如何点燃时,我们给出了中国人的方案。

这是最简单的方式,却有着东方独有的举重若轻。

这些创意,这些方案,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

这种精神源远流长,不知何时而起,也将传承下去。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

我们对文字,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

中国,也是文明的国度。

作为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这种敬畏之心,体现在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更好,要做到更好,我们说:天道酬勤。

大观园中,那个不谙世事的衔玉少年,在你掩卷的那一刻,便烟消云散。

但此刻认真生活的你我,要终其一生,为自己也为未来,寻求一个更美好的方案。

宝剑磨砺,精益求精。

上善若水,至善至美。

——这是中国人的方案。

注:以上文章摘编自网络,侵权即删

话题链接

链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红楼梦》中有四百多人物,光是生动而着名的就不下百余。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这个对比手法,是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决窍”。脂砚斋在评《红楼梦》时,称这种手法为“特犯不犯”。金圣叹叫作“犯中求避”。犯,是有意把两个人物的某一点写成相同、重复;同时,又避,即在同中求异,在重复中求不重复。古今中外,天地万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无不相比较而存在。在艺术中采取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正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红楼梦》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努力借鉴。

请你在《红楼梦》人物中选择一对或两对人物进行分析,谈谈“犯中求避”艺术手法的妙处。不少于500字。

【范文】

犯中求避,同中求异——品读《红楼梦》

“犯中求避,同中求异”是金圣叹指出的一项小说创作技巧。“犯”是重复,相同。“避”是重复内容中的“异”,避开重复。 

群像中的人物性格容易雷同相犯,而比较接近的人物性格,又难免有比较相似的故事情节。平庸的作者会因此暴露自己的弱点,而伟大的作家会就此显出他的高明。曹雪芹便为此方面的大家之一。 

最令我有所感悟的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两个人物——晴雯和袭人。从她们的身上让我领悟到了曹雪芹创作的伟大。他把本是同根而生的两个人物展现的迥然不同,让我们认识到女儿的千差万别,领悟到大家的创作魅力。 

我说晴雯、袭人是同根而生是因为晴雯、袭人同为贾府的奴才,宝玉身边的两枝花,出身相似,都不是贾府家生的奴才,在贾府里都举目无亲。都因为家贫入贾府为奴。都先服侍贾母,因贾母看着喜欢,又送与了宝玉深得宝玉的器重。可谓一对同命相连的苦命姊妹。只不过晴雯好像更苦一层。因为袭人好歹还有个家,有至亲的妈妈和哥嫂。而晴雯从小就没了爹娘,也不知自己的出身,只有一对远亲表哥嫂。另外晴雯的出身来历似乎更为低贱,她原本是赖嬷嬷买来的小丫头,是奴才买来的奴才。因为贾母见着喜欢,赖嬷嬷就把晴雯当作一件小礼物送给了贾母。她的地位还不能和一般丫鬟相提并论,所以说晴雯的身世更可怜一层。可见晴雯、袭人都是身世可怜的人,境遇差不多,可谓同根而生。这可谓创作中的“犯”。 

晴雯、袭人二人虽为同根而生的一对苦命人,但曹雪芹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性格。她们因性格迥异展现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

晴雯是一个招人怜爱的艺术形象。虽然出身可怜,但在她的身上你看不到一点的卑微,自闭。她是那样的天真烂漫,自由而又率性。无论她对宝玉的顶撞,还是她的撕扇,以至补裘,都是那么的随性而生,毫不矫饰。自然而又尽情的展示着女儿性。那份自然,那份清新怎能不为读者而欣赏?正因为欣赏她的自然,欣赏她的清新所以才为她的命运而扼腕。 

而对袭人这一人物的评判读者历来贬多于褒。很多的人认为袭人心机过重,太会为自己打算,有告密的嫌疑。人们普遍认为,晴雯之死,袭人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也难怪,因为袭人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感到疑云重重。”我们可以怨她,但不忍心去恨她。因为她所做的一切无非也是在为着一个女孩子的梦。因性格的迥异两个相同的生命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生命色彩,这归功于曹雪芹伟大的创作技巧。 

晴雯如烟花,把她的生命灿烂给天空,人们仰望着她的美丽,欣赏、赞叹的同时惋惜着她的逝去。但那恢宏的时刻永远的定格在心中。 

袭人如露珠,卑微的依附在黎明前的草叶上,当她吸收了光、热她也会使自己升腾。 

晴雯用晴雯的方式生活着,袭人用袭人的方式生活着。一个肆意,一个内敛。然而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曹雪芹在她们的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情感,相同的人物,写出了不同的色彩。同样的命运写出了不同的经历。为后人见证了他伟大的艺术魅力。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针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谈谈“犯中求避”艺术手法的妙处。材料已经明确表明: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这就告诉学生评价分析的角度。首先要理解“犯中求避”,由材料可知,犯,是有意把两个人物的某一点写成相同、重复;同时,又避,即在同中求异,在重复中求不重复。学生需要在极为熟悉《红楼梦》的前提下,选择好性格、命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的人物,如晴雯和袭人,鸳鸯与司棋,平儿与袭人,尤氏与尤二姐,贾宝玉与贾环,贾宝玉与甄宝玉等。在进行构思时,首先选取自己的熟悉的人物,其次要就人物的性格、命运、身份、品行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分析评价。

链接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众所周知,倒计时通常是从10开始,而以往奥运赛事的倒计时往往是从60开始,也有的从30或10开始。而这次北京冬奥会却从“24”开始倒数,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恰恰这一打破,才将作为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结品、彰显中国气韵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收获了众多的喝彩。

有时,对常规的突破,往往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创新,一种新的事物的诞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诵创新之诗,歌奋进之章

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到现在的先进文明,离不开创新;从嫦娥奔月的美妙想象到现在的火星着陆,因为有创新;由过去的落后贫弱到现在的劲疾腾飞,靠的是创新!事实证明,小到个人,大到家国,创新是个人成功的秘诀,是国家昌盛的法宝,是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神器!只有以创新为引领,以深厚的积淀作支撑,执着地奋进,才能谱就发展新篇章。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出与之前不相同的新东西,要打破陈规陋习的桎梏,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藩篱,在不可能处找可能,于无出路处找出路。誉满中外、成就斐然的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创新的道路上就从未停歇。他积极进取,博采众长,不断改进画风。……60岁、70岁、80岁,画风5次改变,不断的创新让他晚年的画作更加成熟——独特隽永而不入俗流。正是这永不满足、不断创新的执着思想,才使齐老先生成为了绘画界光华熠熠的传奇人物!

创新讲究执着的探索精神,但这种执着不是一味地盲目冒进,创新要以继承为前提。如果没有深厚的沉淀做前提,那么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试想,如果开幕式主创团队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了解作为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结品、彰显中国气韵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那么他们即使有改编“10”“30”“60”倒计时的想法,也不可能有“24”倒计时的诞生。此外,北京冬奥会采用的“折柳寄情”的方式,把对逝者的深念变成了一起向未来的希望。这一环节,让像“折柳”等传统文化形式,焕发新的活力。唯有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淀自身,我们才能打好创新的基础。

创新,不仅能提升个人境界,推动企业发展,更能让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擅长创新的北宋画家李公麟到信息时代的马云,从研制出雷管的诺贝尔到工程技术领域里的乔布斯,从FAST“天眼”的三大创新到嫦娥二号的六大技术突破……无一不彰显着继承与创新联袂的强大作用!

创新,足以让一个原本无法企及的高度变成现实;创新,足以让一个国家傲然屹立;创新,足以让一个时代成为不朽的传奇!诵创新之诗,歌奋进之章;辉煌定至,未来可期!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因为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做法,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手法——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最终以此收获了众多的喝彩。“有时,对常规的突破,往往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创新,一种新的事物的诞生。”这句话是对考生立意角度的提示,是题眼,一定据此确定自己的作文主旨。“对常规的突破”是创新的思路和手段,而它的最终目的,终将是为了超越已有的陈旧,为了实现创新,为了创造出新生事物,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链接三: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作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所谓“无用之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有用之书”是指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彩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夺分宝典》《如何理财》等等。陈教授认为,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之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道是无用却有用

这是一个拥有《人间喜剧》的年代,我们却出不了巴尔扎克;这是一个拥有《百年孤独》的时代,我们却还没有马尔克斯。或许是因为我们看了太多“有用之书”,看似有用却庸碌无为,“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有用,令人不得不读。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明智修心,增益其所不能。我们读《史记》,可以从中看到人性与文化,以史为镜,照亮未来;我们读《战争与和平》,可以懂得最终胜利的他们有着怎样一腔热血和柔情;我们读《凡尔登湖》,可以明了为何梭罗穷其半生,陪伴在湖畔的平和和宁静。《般若心经》中有句话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看上去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而看上去不存在的事物实际上又是存在的。这难道和读书不是一样的吗?“世界上开满的,不是邪恶之花,而是庸碌之花”,一些书籍能教你谋生,教你得权,却无法教予你智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权倾势去,钱财两空。读书读的是思想,读的是心灵,读的是智慧。多读无用之书,我们才能习得人生的大智慧。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论语述而》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蒲松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狐妖鬼怪描写得淋漓尽致,成就一部神作一一《聊斋志异》。那里面有讽刺当权者的小故事,也有歌颂人性美好的传奇。君不见肉食者鄙到处有,却无曹为之谋;君不见官虎吏狼欺民甚,松龄斥之无痕迹。《聊斋志异》看似只是一部鬼怪小说,故事诡异而充满奇思异想,实则却将当权者虚伪的面孔揭露无遗,大快人心,同时发人深省。“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其“无用之书”,道是无用却有用。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如同一颗种子,你只有细心浇灌,用心扶植,才能看到其茁壮成长,读懂有用之处。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读了一两遍看到的是表面上的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只有读多几次,细心揣摩,才能看到那其中不仅仅是这么简单,而是像一棵大树的根基般深沉、复杂。有对人际关系的体现,有对诗句的品味,还有对古代封建制度的批判和鞭挞。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多读多思考,自然就能懂得那无用之处深藏的道理。

道是无用却有用,“无用之书”让人修身养性,“无用之书”发人深省,“无用之书”更需要我们耐心品味揣摩。

其实“无用之书”才是真正的有用之书!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并不难懂,借用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话,提倡我们应多读“无用之书”。并且,材料还为我们对“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做了区分,给我们厘清了概念。但我们也许看到,材料在提倡“无用之书”时,并没有完全批判、否定“有用之书”的价值,而是提倡我们同时读好这两本“书”。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就不能一味地否定、拒绝“有用之书”。我们应当承认“有用之书”的有用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出他的局限性。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指出“无用之书”对我们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何仍应该多读“无用之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适当地思考,如何读好“无用之书”。

链接四: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作文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四次问礼于老子,内容涉及礼、仁、道、乐等文化元素。老子的学识、志趣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匪浅。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孟子、荀子都曾到此讲学。学者们可以自由地争辩、诘难、交流、吸收,成为真正体现“百家争鸣”的典型。

2018年5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参与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合作。目前已有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交流,借鉴,合作是最有效的进步途径。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共同发展

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先发现自身之美,然后发现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最后达到融合。文化如此,文明交流亦如此。交流使我们充满智慧,互鉴使我们弥补不足。因此,我们要学会文明交流互鉴,促进自我发展,也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人类文明多彩融合,文化交流互鉴才有价值。”世界是多样的,文化是多彩的,只有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才能殊途同归,共同迈进新的发展阶段。但交流与互鉴不意味着抹杀原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文化相融汇,既保持本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又吸收他国优良的艺术。隋唐时期鼓励对外开放,不少外国青年在长安学习后回国传播中国文化。此外,来自缅甸的缥国乐舞和来自中亚的胡旋舞、柘枝舞等,都曾在长安表演,为唐朝乐舞增添了新的色彩。北宋时期已经使用罗盘指导航行,后经阿拉伯、日本改造后,新型指南针传入中国。由此可知,文化多彩的交流与互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也使我们自己的文化得以吸取他人所长,日益博大精深。正是文化交流和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人类文明相互包容,文化交流互鉴才有动力”。唯有交流与互鉴,方可共同进步。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式与全球性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我们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内涵,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各国文化相融合,打破文化间的偏见与隔阂。经济交流方可贵,文化交流价更高。因此,我们要注重文化交流。

在历史的汪洋中,文化的多彩、平等、包容一直在流淌,流淌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国家富起来;也流淌出了中国与世界的“一带一路”“G20峰会”,让国家强起来。这一支支分流,它们将不断延伸,不断发展,最终汇聚成世界新的模样。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坚持文化交流,坚持文化互鉴,坚持共同发展,既思考如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发展,也思考如何争做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者,促进世界文化大团结。

【解析】材料以古今对照的方式,讲述了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事例。第一段中,孔子四次问礼于老子,他们在仁义礼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两者的核心思想虽有不同,却在这交流中取长补短,也更明确了自身的思想追求。因此,他们的思想精华得以各自影响中国几千年,也因为交流而为后世“儒释道合一”提供了可能。第二段中,春秋战国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局面,既是因为当时有诸多思想流派,更是因为稷下学宫这个地方,为不同流派的思想进行论辩、交流、学习、融合提供了物质条件。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仅需要具备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也应有支持其交流吸收的条件。而材料第三段则展示了今日之文化交流融合。当今我国国力虽日益强盛,我们却并没有夜郎自大,而是在未来中国空间站这一项目中,充分接纳联合国各成员国与我们合作,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汲取他人所长,提升自我。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