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浙江卷语文作文审题立意解读及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2022-07-07 手机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立意】

浙江卷的这题作文材料读起来感觉容易把握,材料都是围绕人才的问题展开的,一则材料,分为两段,前面是总说,中心是浙江省施行的人才工程,揭示“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原因,关键词是人才。后面是举例,列举的是浙江的“青年人才”“青年团队”他们“勤奋努力”“刻苦勇敢”取得了创新鼎级的成就,让我们考生从中悟出启示。在发卷后开考前的五分钟里,初读这个作文题,心中有个底,今天的作文是考人才了,关于这方面的素材积累,平常应该是准备得比较多,待会做题过程中脑子里可能陆续冒出一些平常积累的相关素材,随手在草稿纸上简单写几个字提示自己,待正式作文时,需认真审读材料,记住审题的总体原则啊,从题目中找答案,向材料要论点,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也是我们的“天才作文法”,这个思维很重要,很重要,用熟了,用好了,会帮你轻松应对哪怕是刁难的考题!

(一)审读材料

1.审读材料明中心,找论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个单则材料的作文,初读的时候就有印象了,里面有多次出现的词语“人才”、“创新”等,很明显这道题应该用“找关键词法”来审题。下面我们就一句一句的去读材料,找关键词,从中揪出题目隐藏的论点来。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 创新 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创新和人才两个词,在第一段就分别出现了两到三次,这个就是关键词,我们就得抓住这个关键词。再看下一段的材料内容。】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材料的第二段就在告诉我们,这些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是青年人才,是刻苦训练的青年,是普通的学徒工,他们通过刻苦努力,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成为了国家的顶尖人才。归纳的中心是:人才是人人皆可成才;那他们创新又在哪些领域呢、他们开始在“首位”创新,在“模范”上创新,在“无人区”创新,在“国际最高奖项”创新,归纳中心就是:人才是需要各种创新能力的。我们围绕着创新和人才,梳理一下,材料告诉我们这些青年,都是刻苦奋斗的普通人,他们突破了最高点,占领了制高地,通过勤奋和创新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从普通的青年成为了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那么这些事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很明显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二元关系的问题了:人才对创新有什么影响,创新对培养人才有什么作用,即常用的A     B,B    A的二元思维模式,于是就可以得出启示:所有的人才都要创新,只有完成创新的才叫人才。】

总括起来,材料的核心话题是“时代与青年的关系”,即青年在新时代下怎样才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哪些精神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第二段的三个事例隐藏着三个关键信息,“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强调的是青年人该勤奋刻苦,具备实干精神;“浙江工匠”“劳动模范”强调的是青年人该具备的“工匠精神”;“ 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事例强调的是“创新精神”,通过这三个事例可以确定论证方向与角度。

2.审读题干避陷阱 跳出坑

考生还要注意到写作要“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中“以上”两个字,这里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示的角度进行论证,因此我们提到的青年人要有的“实干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才是核心的论证角度。

题干中“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及要求“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这一定是写议论文,亮出观点展开分析或论述,并且议论文文体特征要鲜明。

(二)整合立意

所有的人才都要创新,只有完成创新的才叫人才。

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实干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

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实干是青春靓丽的底色

自古英雄出少年,敢教日月换新天

青春追梦的路上,“工匠精神”来作伴

圆梦,奋斗不止;实干,成就人才

青春不是拿来挥霍的,是用来创新拼搏探索的

三、下水范文示范

【例文1】                 

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

实干,是青春靓丽的底色

(本文作者原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如钱江潮涌,奔腾于浙江大地;实干如春风滋润,孕育出擎天翠竹。浙江青年徐枫灿、杨杰、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团队等一批青年才俊,在浙江这片人才强省,创新强省的热土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成为浙江大地开拓创新的弄潮儿,他们的成长经历也启迪我们青年学子思考:该如何在创新发展的时代大潮下,成长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谱写人生壮丽的乐章?

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青年当勇于传承,敢于突破,创新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求新求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生命活力、引领时代潮流的基础。在激烈竞争中,唯有创新者前进,创新者强大,创新者胜利。作为新时代建设的主力军,青年人应自塑为创新型人才,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开拓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就没有如今餐桌上的佳肴;没有大胆刻苦的开拓创新,就没有当今高度的人类文明。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成为青年的楷模。

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设计工作的冯留伟,在新一代运载火箭预先研究和技术攻关中,面立之年的他承担了以整流罩分离为代表的20多项地面试验,无数个夜以继日的研算分析,制定出一种整流羽分离可靠性评判准则,为我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神舟十三号浴火凯旋,探索太空的一小步,是科技创新的一大步。航天事业的进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从无到有的创新探索,如果没有航天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努力拼搏,就不会有航天领域今天的巨大成就,一项项航天科技的新成果,是我国科研水平整体进步的显著标志,更是综合国力的生动体现。

实干,是青春靓丽的底色。青年登上历史舞台,勤奋刻苦,以“工匠精神”绽放华光异彩

不只是浙江大地,不止是尖端科技,各行各业的青年们乘上时代的先锋舰,顺势而上,扎实肯干,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刻苦训练,以满分的成绩通过考核。青年工人杨杰,学成小匠铸大器; 95后姑娘徐枫灿,苦练飞行出巾帼。90后大学生王锐创造大学生兼职招聘平台——兼职猫,他们拒绝“躺平”,自强向上,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新时代浙江青年向我们诠释了守正创新、持之以恒的奥义,树立了勤奋扎实、人才强国的风向标,引领了广大青年未来的方向。

领航新时代,我辈青年义不容辞;创新强自身,我辈青年当仁不让。让我们以创新之手,写奋斗之章;以鲲鹏之志,铸就时代辉煌!

【例文2】

“浙”里助你光彩四射,亦安放平淡无奇

我们生活在“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的时代。

具体到浙江,“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位女飞行员和90后劳模,让青年有了最好的选择——努力与开创,让自己健康、温暖而又坚定地行进于属于自己的人生路,无惧风雨,不畏险阻。

在时代的变幻中,青年要在时代的节奏时寻觅时光的意义,彰显自我的人生价值。“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是的,人工智能大幕初启,智能超算研究中心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新型材料不断涌现……这都跟你息息相关,影响着生活和思想,但最终都取决于你的选择——只有当你确定人生奋斗目标时,它们在你的人生中才有了意义,才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而又独属于你的精彩!

但生活中,理想与现实总存在着距离,青年的话语体系是最直接的体现。“躺平”与“拼搏”齐飞,“低头族”与“997”共一人,折射出青年复杂的心态、艰难的行动,以及错综复杂的问题。

浙江大地,为我们带来的则是更宽松的环境与最适合生长的土壤。“丰裕一代”,我们可以追求超越温饱的自由、舒适和成就感。“让青年普遍相信‘努力有用’,并拥有较高的社会流动预期:这就是浙江力量,就是浙江青年最大的底气!

从“观察世界”,到“融入世界”,再到“影响世界”的既定的社会格局,改变现状困难重重,这是每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相同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与责任”,当浙江年轻人由被动到主动奋发向上时,当90后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青年主体团队斩获戈登贝尔奖,彰显着的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悄然改变。

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示范,这是浙江向全国和世界展示的“健康”的力量。这背后的动力在于青年奋斗,需要“健康”的充分支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单列了一节。健康中国,必然要建立在每个人的健康之上。

遗憾的是,疾病不会因为年纪轻而躲着走,健康也不会因为年富力强而自动来。这就是我们这三年,也许还将持续比较长时间的抗疫斗争的关键原因。健康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面——精神健康:受益于网络时代不可沉溺于虚拟世界;自足于“丧文化”的戏谑却缺少扫除“精神雾霾”的勇气;年轻之心不可过早穿暮气之衣……青年人不是老弱病残、不是愚蠢低能,正当奋斗之年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幸福而斗争。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两个字中:奋斗。”我们,可让自己光芒四射,也可安放自己的平淡无奇,但都离不开努力奋斗——它给予了我们最为可贵的勇气,还有更为自由地选择。

四、从近两年浙江卷作文题看2023年命题趋势

【202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 三年命题比较

2020年与2021年命题形式高度相似,都是三句简短的话语,2020年从个人、家庭、社会的落差或错位入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层进关系与二元对立关系,并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2021年沿袭上一年命题风格,还是运用三个短句,阐述三种对待得与失的态度,其实就是三种人生态度,也是三种人生“认知”。要求考生反映对“得与失”的认识,道出了命题者的初衷,这种认识必须要反映出一个考生成熟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命题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倡导品德修养认识。两年的命题风格一致,难度相当。

2022年,则从人才成长,刻苦勤奋,创新发展的角度,引导青年思考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成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问题,2022年的命题材料虽然与上两年有所变化,文字内容增加了鲜活的事例,不再是简短又富含哲理的整句,实际上依然是引导思考人生价值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浙江卷的“最后一次”的作文题,既延续了过往的的一些内容,突出了“浙江卷”的地方印痕,也有一点在为明年浙江省采用全国卷做铺垫——应用型和主流意识越发明晰。 命题人围绕立德树人来设题,符合当今的时代主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就题目本身而言,浙江省今年的作文题紧扣创新的主题,将国家时代背景和个体的奋斗故事融合在一起,立意深远、材料丰富,综合考查学生的时政素养和文学功底,可谓是小切口大情怀的又一佳作。 浙江卷的作文题目和全国新高考Ⅱ卷有某些类似之处,都在引导考生对个人发展进行思考。

比较近三年的浙江卷命题,都遵循了“不重复、不怪偏、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我”是写作的主体,考查的是“我”对某一问题、事物、观点的看法、体验、思考或评说,写作要立足实际谈出感悟,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二) 2023年浙江卷作文备考指导

2022年是浙江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2023年要回归全国卷的高考,23届的作文备考则要进行并轨前的演练而呈现出“情境化写作”的动态转变,向着国考卷的风格靠近,以“立德树人”的高考评价为总方针,结合近年国考4套卷的风格与难度,做针对性的训练,但万变不离其宗,在2023的复习备考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品质,着重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文章构思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内部的联系,如群文阅读的能力训练,在平稳创新中突显语文学科特色。

多阅读,多积累,多关注。日常要关注时事,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主题和材料都紧贴热点,这就要求我们日常多多关注时事,加强积累,提升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平常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多积累。如果考生平时有阅读积累的习惯,人民网经常刊发一些时代青年方面的文章,如果考生阅读了,积累了,考场上有了素材积累,加上自身的体会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性的作文还是能很快写就的。

遇事多分析,多思考,多动脑。提升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从今年材料的强思辨色彩来看,我们还应该要重点提升三个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这样你才能在考场中想到话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

生活就是语文,你所关注的生活,你所关注的时事,都将是你语文学习的一部分,都必将助力你语文素养的提升。  

平常多练习,多写作。作文是写出来,每天坚持写作,一天仿写一句名言,两天写一段完美段落,一周写一篇文章,每天坚持。作文能力实在不是一天两天能提高的,也不是老师猜题押题能帮助的,就算猜到题目又怎样,到你手里照样不会写!唯有坚持写作,方能赢得成功。“无他,唯手熟尔”!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