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天津卷语文作文(烟火气)点评与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22-06-15 手机版


 天津卷2022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析】 “烟火气”是材料的核心概念。烟火指炊烟,引申为饭食。成语“不食人间烟火”,是指道教谓神仙或修道者不吃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意,也比喻意境高超,不同凡俗。材料首先从家庭和国家两个角度指出烟火气的外延,并以“温情”和“祥和”加以概括;再指出对待“烟火气”应有的态度,即珍惜和守护,奉献和担当;最后指出寻常烟火的价值——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回首来径

2021年天津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0年天津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9年天津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今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有关“烟火气”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该作文题由考生熟悉的“烟火气”入手,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引导考生重新认识生命和心灵的基本需求,思考寻常“烟火气”之于国家、民族、个人的价值,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在全国上下戮力同心防控新冠疫情之际,该命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烟火气”是市井生活味道,是百况人生形态,也是“民生为大”理想,更是良政善治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心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考生可结合个人、家庭、社区的身边事,可联想天津、国家、国际的现实情,从中选取丰富的个人情感、生活态度、治国理念、国家精神、民族意志及文化观念的事例,进行多角度对比、多维度思辨、整体性建构;并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理想、责任、使命、担当等问题,进一步体认到“风景这边独好”的诗意内涵。

天津卷作文题选用“烟火气”这一生活词语,启迪考生紧扣时代脉搏对其丰富内涵进行思考。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认为,该作文命题代入感强,立意层级丰富,考生可以拓宽思维广度联想常态生活现象,展现思维跨度对比民生建设,表现思维温度弘扬家国情怀,挖掘思维深度探讨民族文化……在对寻常烟火成为最美风景的思考中,在平凡人物、普通小事与城市精神、思想境界彼此关联、对照、碰撞、升华中,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论,能够进行个性化写作,展现个人写作水平。

审题立意

1,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天然合理的。

材料中的“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以赞赏的口气叙述家庭的烟火气,就是肯定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国泰民丰,岁月安好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材料中的“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表明“国泰民丰,岁月安好”也是烟火气的表现,这就是说“国泰民丰,岁月安好”是“烟火气”的保障,要让人民有满满的幸福感,必须从国家层面着手,加强治理,发展生产,为人民的幸福提供有力的保障。

3.要珍惜和守护来之不易的幸福。

“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怎样珍惜和守护?中国成功脱贫,社会进入小康阶段,这一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为人民的幸福也要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材料中“也需要奉献和担当”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对青年提出要求,我们要心安理得地享受幸福,又要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这样才能为天下百姓创造更大更多的幸福。

5.关注民生,人民至上。

材料里的“寻常烟火”就是百姓的柴米油盐,就是民生问题。“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就是说为普通百姓的幸福而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无上光荣。

6.权利和义务,辩证统一

享受烟火气是每一个的基本权利,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烟火气而奉献自己,又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拒绝道德绑架,又反对精致的利己主义。

知津探写

【语段篇】

片断一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疫情之下,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这与“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是一个道理。只是,我们也没有必要谈“疫”色变,因为生活,还得继续,更因为: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眼下,又将迎来周末了。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亦或者是家长朋友,都可以让这个周末过得更有烟火味一些。

周一至周五,更多的家长是过着朝八晚五的上班日子,精心烹饪一道道美食怕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过周末闲暇在家,我们可以带上孩子,一起研究菜谱,烹饪一两道美食,好好地犒劳犒劳一下自己,让生活变得更有仪式感,让努力可以有个褒奖,那是极好的。

这次疫情,催生出一大批“厨师”,让一个原本不会烧饭做菜的人进化为对厨艺颇有研究的厨师,算不算造化弄人呢?不过,一个喜欢烹饪美食的人,绝对是一个有魅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趁着周末有时间,在厨房里露两手,也可谓是不负光阴不负胃了。

片断二

因食人间烟火,更需勇于担当

有无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事关个人品德,更是有无家国情怀的体现。武则天顶着骂名,主动担起振兴天下的重任,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邓小平项着种种政治非议,不顾一次次被打倒,用他的睿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引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批勇于承受重负的人们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古老中国才历经千年沧桑而不倒。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普通百姓,只想过普通人的日子。诚然,这话是不错的。人有七情六欲,谁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但是,正因为我们要食人间烟火,我们才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作为社会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家乡?你不担责我不担责,谁来推动社会进步?有收获必有付出,有享受必有奉献,这是生活的法则。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烟火气。

片断三

识得人间烟火气,赤胆忠心为人民

我们更应该感谢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高理念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感染新冠和因病死亡人数的比率最低、最先基本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之一。这一点,应该让西方某些一直以“崇尚人权、敬畏生命”而自我炫耀的国家汗颜。如今,西方许多比中国科技更发达、医疗水平更高的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纷纷沦陷,他们难道不应当认真反思自己对待人民健康的态度和对待生命的意识吗?

在媒体上看到一位扶贫干部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民的富裕,我们都是穷人。”没有人民的富裕,我们都是“穷人”;没有人民的健康,我们都是“病人”——多么朴实的话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识得人间烟火气,赤胆忠心为人民。

片断四

唯盼人间满注烟火气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就是为百姓争取人间烟火气的历史。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政治舞台上,政党繁多,难以数计。但是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连续执政超过七十年,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政党,很难找到第二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简明而深刻的解答,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换句话说,那就是人民有幸福感,让人间有烟火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就确定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曾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老百姓给了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习近平同志说,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唯盼人间满注烟火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片断五

感受人间的烟火气

走过闹市,一位摆摊的老奶奶看见我和弟弟,露出慈祥的笑容,我心头一颤。

望见路上,漫天灰尘下一位老者扫地,明知扫不完,仍越走越远,我心头一颤……

久而为学,要格物致知,要穷尽事物之理,却忘了世上还有为人之道。

因此,我不愿一人独处,而宁愿花上二十分钟和亲戚捡捡土豆,和邻里用方言唠嗑,给陌生人帮忙,哪怕只是拎一个扫把。

我感受着人间的烟火气,这比灯红酒绿的商业繁华,绚烂的虚拟真实质朴的多。

这是越读越诗意的人生之书。

即使回到学校,即使要去追逐那个心中的目标,也要带上烟火气的从容,才能不被困难迷失,走向远方。

片断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走着走着,“正宗土蜂蜜”五个大字映入眼帘。一位大伯的摊前围了一圈人,我挤进去一看,好家伙,老板尽然把采蜜的滚筒机都带来了,呼啦啦地转个不停。

“是高山流水,弹得真好听。”摊主是两位穿汉服的姐姐,清秀的脸庞上稚气未脱。我仔细一瞧,噢,原来是一家古筝培训机构在做暑期推介活动呢!

“冰甜爽口,不一样的粉……”听了老奶奶的叫卖声,顿时觉得这酷热的夜晚,有了丝丝清凉。此时,我的味觉、视觉全都打开,腿都迈不动了。“妈妈,我想吃一份,要加料的。”于是,扫个码,购入一碗,“吸溜”一声,一勺带汤入喉,甜甜的冰粉在肚子里开出一条滑滑梯。凉快!

问价钱,比商品,闪闪发光的夹子,画有花花草草的扇子,可以吹出泡泡的小像机……在一番讨价还价后成交。

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站在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小坝上,我深深地体会到这里不仅是街巷市井的喧闹嘈杂,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片断七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中秋节终于到了,满满当当的菜品摆上圆桌,亲人们围坐桌旁,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笑语盈盈,热热闹闹,好不快活。而习惯张罗的妈妈看着亲人们齐聚一堂,气氛热络的样子,她也知足地笑着,幸福全写在脸上。

念想不远,阅历尚浅,我记忆中的中秋模样都是这般温馨而美好。

我熟悉每一道菜的味道,这味道是一次次味蕾刺激下的习以为常,是柴米油盐,是一日三餐,是母爱,是乡味,是中秋月中明明的亲情。

我熟悉这圆桌旁的每一张笑脸,这笑脸是岁月深处永远不变的容颜,是朝夕相处,是日月与共,是亲人,是我深爱的人。

感受着满桌的热闹气氛,那沸腾的烟火气竟熏得我眼睛发酸,我想哭。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他乡望月,望出了感伤和清冷。长大了,人生都会奔波吧。想着此刻,我正高三,不到一年后,我必定是离家越来越远。即便不会经历白居易的那番苦情,我也多么害怕习以为常的,会变成不可多得;害怕朝月亮奔去的途中,再难见可爱可亲的人间烟火气。

我一直在跑,想逃离庸俗,想出脱平凡,奔向那皎洁的月光。但我忘了,天上明月同人间烟火一样都能抚慰人心。谁又能说热气腾腾的菜肴、亲友的寒暄不比天上的明月更美好浪漫呢?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隐居的王维借着诗句表现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而我虽欣赏王维的淡泊,却难以入山绝俗。在内心深处,我感到更温暖更亲近的是汪曾祺先生的烟火人间爱,那就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下水篇】

小街上的烟火气

作家、评论人  韩浩月

最近每晚都去家附近商场边的一条小街闲逛,着了迷一般。巷子长不过两三百米,店铺不大,每家每户紧紧挨在一起,霓虹招牌错落有致,经营内容也大不一样,有饭馆、小酒吧、超市、蛋糕店、花店、宠物店……有时逛一遍还不够,要来回多走几遍。

我对手里领着的小朋友说,香港、澳门有许多条这样的小街,这条,是属于我们的小街。这样说的时候,几家饭馆门口冒出的热气、香气涌了过来,这一瞬间仿佛五官全开。我继续对小朋友说,要照顾好这些店,保护好这些店,离开了它们,生活会少许多滋味。

大口呼吸小街上弥漫的气味,身体里的古老基因在被不停地唤醒。脑海像《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的画面一样,不停快速切换着一些记忆与场景,我想抓住其中的几个片段,但却需要花费不小的力气,有关炊烟、食物、人群、拥抱与爱等等,变得不必再那么具体。唯有此刻,如此真实,让人眷恋,不舍得它消失。

这个时刻,让人觉得充满了安全感,一条小街就是“全世界”。

我想起童年时的乡村,天色将晚暮色四合时,怕黑胆怯的儿童纷纷拔脚奔跑,他们奔往的方向,无一例外都是冒着炊烟的地方;我想起少年时打着手电筒阅读《聊斋志异》,每每看到“人烟”字眼,胆战心惊的感觉便会被驱散……

现在我觉得,成为那些野心勃勃征战四方的英雄固然值得追求,但守住一小片土地并在此生老病死,也未尝不是无憾的活法。

一个人来到一个地方,不管用什么办法,他生了火,有了烟,于是慢慢地更多人围过来,他们形成了家庭、村落、小镇、城市……城市大了,开始分区,住在某个区域里的人,活动范围慢慢地固定,去哪家早点铺买早点,去哪家菜市场买菜,去哪家餐馆请远道而来的朋友吃饭,去哪家影院看电影……

这些日常,组成了一名普通人的烟火,烟火不散,人的眷恋就会永恒。

我去别的城市,也往它们烟火气最浓的地方走。手里拎满了各个小店里买的东西,假借买东西的机会多和人说说话,更多时候是竖起耳朵聆听分辨那些六七成听不懂的地方口音,偶尔躲在一旁用手机拍下一张张照片……我像个贪婪的收集者,企图把那些面孔、声音、气味,都装进自己的手机里、大脑中,等待需要的时刻,再把他们调集出来,以慰寂寞。

但只要在别的地方多呆几天,就会想念自己家附近的小街。那儿虽然不是故乡的街,但却提供了一种暂时的归属感。我知道,我想把这归属感变得更长久的冲动,和历史上那些一个人从很远地方走来,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第一次燃起烟火的人,是一模一样的。

守护生活,守护寻常烟火气

在疫情时代,我们方才发觉,烟火气是如此的珍贵。

还记得,在2020年初,有个记者在武汉街头直播。当镜头扫过空无一人的大街时,记者不禁哽咽起来,他反反复复地说着:“武汉,赶紧好起来!”

这一幕,牵引出多少人的泪花。谁知道呢?竟然有一天,那寻常巷陌,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那普普通通的亲友团聚,也会成为一种奢侈?

烟火气就是生活。有烟火气,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而舒适地生活着。我们劳作,我们休息,我们相爱,我们相拥。我们去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见我们想见的人。我们像鱼儿在水中一样游动,我们像飞鸟一样在天空翱翔。我们不担心缺氧,也不担心失重。

病毒给这一切按下了暂停键。我们不得不停下来、静下来。为了守护更多的生命,我们暂时熄灭了生活的烟火。但我们不能忘记,抗击病毒,是为了在病魔的爪牙下夺回烟火气。“抗击”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生活中的例外状态,它不能成为日常。把“例外”当成“日常”,就像把鱼儿时不时提溜出水面,检查它是红色还是绿色;就像把鸟儿时不时扯下来,检查它是否飞过某些禁区。鱼儿和鸟儿不能长久地这样活着,我们作为人,也不能长久活在“例外状态”里面。

清且净的水,是鱼儿的烟火气。自由而香甜的空气,是鸟儿的烟火气。我们的烟火气,源自一个个具体可亲的人。我们活在人群中,就像鱼活在水里,鸟飞翔在天空。我们的幸福来自“家人团坐,灯火可亲”,也来自每个不需要格外防备的友善的陌生人,来自到处畅通的、祥和的社会。为了找回这份幸福,我们承受着牺牲,忍受着意外,担负着日常中断所带来的各种苦痛。我们为彼此而牺牲,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需要这种牺牲。

因此,我们在每一座城市“解封”之时欢呼。我们欢呼日常的回归,追寻幸福的可能。时间得以流动,烟火气得以重燃。“烟火气”是一个多么美的词呀,它令我们想起家,想起母亲从灶上盛下来的饭菜,想起劳作之后的休憩,想起人作为人最重要的东西:信任与爱。让我们守护它吧,守护生活,守护自己。

论烟火气

昔宋有国士,姓苏名轼,号铁冠道人,尝读人诗文后叹云:“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似为“不食人间烟火”之典出,以赞某人仙气缭绕,不似地上人物。

笔者讶然,东坡居士何许人也,论其才,诗词歌赋画及散文皆执一时之牛耳,时人谓之“文星旷世,曜耀寰中”;论其人,一如其文,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居庙堂遇事敢言,处江湖任侠洒脱,真乃“无双国士”。

此等妙人,世间尚有人物竟能得其厚赞乎?细思之,貌赞实诟也。

何谓“人间烟火”,字面解之,炊烟、火食也,可引申为凡夫俗子,寻常生活。

试问,世间竟有“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乎?自古贵者钟鸣鼎食,富者锦衣玉食,贫者弊衣疏食,皆可称烟火气缭绕之辈,或有山中隐者,心藏韬略而避世逍遥,自甘渴饮山泉、饿餐野果,笔者孤陋,未亲眼见之,只寻思,其苦学求道之时亦如此乎?

故苏子所言,实讽刺其天花乱坠,恰似后世之“青辞”。

诸君且想:晚晴无风,炊烟袅袅,此祥和之画乎?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此国泰民安乎?且自古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借一缕烟火之气,辞茹毛饮血之蒙昧,铸文明社会之根基,子云,何陋之有哉?

若逢金革之难,或瘟疫横行,必有流离失所之人民,遍于荒野之饿殍,文明亦乎遭牧竖之焚。纵观人类历史,免于战火之日寥若晨星,我泱泱中华亦有五胡播乱北方之日,两代文旺之朝亡于异族之手,其时不闻烟火之气,唯有千里孤坟之哀,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然何幸之有哉?

华夏初兴之时,尚有三家并驾齐驱,何以今日仍茕茕孑立于世?此文明之内核所然也,每逢风雨如晦之际,皆有扛鼎之士不吝焚身之祸,武有卫霍靖棣,文有李杜苏辛,节有苏武天祥,可歌可泣之辈车载而斗量之,方有文明之传承,烟火之不绝。

想我共和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俱兴,外有百万将士捐血肉之躯于朝鲜,战美帝于国门之外,内有亿万人民筚路蓝缕,再造乾坤,亦有钱、邓等饱学之士无问西东,弃优渥而归国,如此方渐有烟火袅袅不绝于路,复兴之晓依稀可见。

故曰,仙人之姿不足羡也,烟火之气当足惜也,自古先有家国,方谈天下,万家烟火之气,实乃复兴盛世之基也,吾辈虽凡,亦有担当之志,何忍置身事外哉?

备考建议

语文复习迎考从读开始

暑假已过,高三在即,在复习迎考中,我们怎样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确定策略?怎样针对自己语文学习的现状制定计划?用怎样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每一个新高三同学面前,我们期待着寻觅好策略、好方法、好技巧。其实这种策略、方法、技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读”。

“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取得复习效果的基本条件;“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获得知识的主要目的;“读”易引发联想――融会贯通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具体的、狭义的“朗读”:读现代文,读文言文,读古诗词,读优秀作文。这里所指的“读”是有声、有情地朗读或轻读。

如果说“看”是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读”是与知识“零距离”的接触。“读”让你轻易、轻松走进知识的殿堂,领略殿堂的绚丽和辉煌。

设想一下,每天你的朗朗读书声,穿透晨雾,目送夕阳,让行人驻足,让邻居侧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面对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读法”:

现代文——可以轻声读在“朗读”中你去发现文章主旨、观点,你去揣摩文章结构、层次,你去感悟呈现文章逻辑关系和表现情感关系的精彩语言。

如果读议论性文章,要读出文章的逻辑——是并列还是层进?是总分还是分总?还要读出文章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观点,局部的分观点;如果读优美的散文,要读出文章的结构——叙述、描写的顺序;要读出文章的含意——文本意义和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深层意义;要读出文章的语言——在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含蓄意义。

文言文——可以大声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加深文意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巩固我们所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朗读来训练文言的阅读能力及语感。

如果是传记性的文章,就要读出情节的脉络、事件的缘由,要读出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品行;如果是游记、随笔、小品类的文章,要读出描写的层次,要读出寓于景物描写中的道理,要读出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古诗词——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需要有情感地读,读出诗词的主旨、节奏、韵味、精美的语言。

优秀作文——可以轻声读在朗读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会带给你想象的美丽,蕴涵才气的文字会带给你文字的魅力。如果是议论、说理性的作文,也可以静静地吟诵,把情感频道“调”到“思考”这一档,想一想,文章阐述的道理我是否理解,文章说理的论据我是否知晓,文章呈现的结构我是否娴熟。在朗读中,你会慢慢体会到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品味到作者丰厚、丰实的积累。要想自己有佳作的产生,必须要朗读大量优秀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感积累,积累的流水,常常在朗读中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流淌入你知识的仓库,丰富你智慧的积淀。当你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你的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

朗读是大树的根,它能使你永远枝叶茂盛;朗读是源头的水,它能使你永远清澈鲜活。朗读是雪山上的雪莲,采摘到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朗读是深海里的鱼,捕捉到它需要劈风斩浪的毅力。

语文复习迎考从看开始

视觉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视觉接受事物较之听觉接受事物更为直观,易于识记和理解。自己直接“看”纸质书和“看”网络、电视,应当是高三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尽管现在高科技发达,各种新的媒体和通讯工具,特别是电子化、数字化的媒体飞速发展,但高中学生,尤其是新高三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看”的对象和途径还是“纸质书”。建议高三的同学,在你刚上高三相对来说还有时间的时候,认真“看”一点书,“看”一点报刊杂志。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列出一个“看”的菜单。比如:现代散文选,相关报刊杂志上的名著介绍、评论、鉴赏文章,尤其注意一些报刊上的“专栏”。

多“看”一点,多选择性地“看”一点,肯定受益匪浅。

书有时要看得“杂”。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看一切可看之书,就如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每样都“尝试”一下,才能懂得什么叫“滋味”,什么叫“美味”。    

书有时要看得“泛”。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就如生活中的观光旅游,每个地方都“游览”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叫“淳朴”,什么叫“艳丽”;什么叫“愚昧”,什么叫“文明”。    

书有时要看得“精”。如看《呐喊》,就要看其“自序”,看其小说,看鲁迅谈及《呐喊》的文章,看各名家大家评论《呐喊》的文章,就如生活中烹饪一种佳肴,慢慢熬,细细炖,久久煮。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健全自己的身体。    

“看”要有选择,有思考,有见解。对看有“选择”的人,对生活必然有所选择;对看有“思考”的人,对生活必定有所思考;对看有“见解”的人,对生活必是有所见解。 

莫里哀说过:“我写作为的是寻求生活的秩序,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与之同理,我们“看”也是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看”书,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是平凡、平静、平常、平淡的事,有时它又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的事。鲁迅先生说过: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到手,就满心想到,“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仅仅是为获奖,为考试,为名气,为金钱而读书是一件非常乏味、辛苦的事。    

随便翻翻,有感悟时,有触动时,有需要时,不妨做一点摘录。看书必动笔,是一种“看”书的好习惯。    

当然,我们也承认,“看”电视、网络也是我们高三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当今的时代,网络、电视已经作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高三学生,除了你已经喜欢“看”的那些节目以外,建议“看”这样一些专题节目:《艺术人生》《财富人生》《头脑风暴》,以及一些纪实性、科学性的节目。丰富多彩的屏幕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汲取知识、品味艺术、审视人生、洞察世界的天地。在这块天地中,我们可以获取“纸质书”中难以获得的视觉享受,从而获得更生动的形象,更形象的知识。当我们把“观看”屏幕获得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的时候,你的作文就会获得“新颖、鲜活、典型”的赞誉。    

设想,当你有了丰厚、充实的“看”的积累时,面对“我想握住你的手”、“须跨过这道坎”这样的作文题,你的“思路”还会枯竭吗?

语文复习迎考从思开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说“读”与“看”是语文学习外在形态的话,那么,“思”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表现。不管是“读”还是“看”,都必须以“思”为主要依托。没有“思考”的“读”或“看”,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读文言文,要“思”。在诵读文言文时,如果你能保持较好的“思考”状态,那么,你就会自然地对文言实词的多个义项作相互联系以加强你的记忆;你就会习惯地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类别作比较以巩固你的理解。如果你能在“读”时“思”,在“思”中“读”,你就会慢慢养成文言文“同步翻译”的能力,即在嘴里诵读“文言文”的同时,脑子里“同步翻译”出“现代文”的文意。这样你的文言句子翻译能力将会突飞猛进,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种理想境界。让“读”与“思”同步进行,你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率”。

读现代文要“思”。一“思”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二“思”文章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三“思”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具有怎样的作用,表明逻辑顺序的语言该如何把握。这样的阅读,速度似乎慢了些,但是对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把题目回答准确。

读优秀作文要“思”。可以“思”文章的选材和语言,可以“思”文章的立意和结构”,也可以针对自己写作的薄弱处着手“思”,从中寻觅出我可“模仿”,我可“学习”,我可“创造”的内容或形式。

在“读”文章,“看”报刊的过程中,要学会评价、评析社会事件、社会生活,这更要以“思”为前提。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方向。所以,我们要养成面对社会现象而“思”,面对多彩生活而“思”的习惯。没有思考的习惯,遇到事情,只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去简单判断,或者只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来判断。这样,我们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就会弱化或僵化。

如果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遇到某些社会事件或现象就会多方位判断,多角度思辨。比如:当今社会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高文化、高技能的工人。这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办法又是什么?社会如何“跨过这道坎”?这不就是当年上海那道高考作文题最好的选材之一吗!

培养和保持“思”的习惯,就是要“在静态中见动感”,“在静止中见发展”,“在表象中见本质”,“在无疑处存怀疑”……

培养和保持“思”的习惯,就容易使自己具有整体观点、宏观意识,就容易面对任何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思”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偏见、管见、成见,你的思想也会更快趋向成熟。

如果我选择了某些方法,那么就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它的有效性。对每一位同学来说,某一种方法对于自己是否有效,是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的。但是“读”、“看”、“思”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对于这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但是绝不能抛弃其中的某一种方法,因为它们都是水之源、木之本。

希望每个高三的同学养成这些被无数人的实践所证明的好方法,勤“读”,多“看”,会“思”。

成功的道路是靠“读”、“看”、“思”铺就的。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