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歌生民命,愿得天子知——走进白居易的《卖炭翁》(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2-05-20 手机版


顾亚平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这首叙事诗,仅20句,135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在本诗的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揭露和控诉以及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控诉。学习本诗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 八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孩子们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思考、分析与品味,还要注意把握本篇诗歌的现实主义情怀。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句式、用韵)。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同情的现实主义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白居易写关于底层百姓被称为“新乐府诗歌”,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心系苍生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为我们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课文围绕“炭”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烧炭—运炭—失炭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1.品读诗歌,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苦”

2.哪些细节能体现卖炭翁的苦?

回答句式:

我觉得卖炭翁     炭很     苦,

文中                 可以体现。   

A:烧炭——(辛)苦

① “伐薪南山中”——取原材料的路途遥远,偏僻,非常的不容易

② “满面尘灰烟满色”——工作环境的恶劣

③ “两鬓苍苍”——年岁已高 

④ “十指黑”——工作时间长

⑤ “衣正单”——穷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B:运炭——(艰)苦

① “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② “晓”——非常早,很冷

③ “碾冰辙”——路滑,很艰难 

④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⑤ “牛困人饥”——饥寒交迫,疲劳

C:失炭——(悲)苦

① “翩翩”——轻快而趾高气昂 

②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 ——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小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宫使夺走的不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卖炭翁全部的希望。

“惜不得”“充炭直”,卖炭翁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惊恐。这种苦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苦。

3.是谁让卖炭翁过的如此的悲苦?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认真品读诗中宫使抢炭相关句子,比较宫使与卖炭翁的人物刻画上有什么异同,可以看出宫使的什么形象特点。

预设1:(将句中的颜色词重点标出)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讨论后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宫使却强取豪夺,令人不敢相信,

追问:如何理解“翩翩”?这是褒义词吗?

预设:“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 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 高高在上、得意扬扬,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预设2: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

卖炭翁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 。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 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灰直。

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在掠夺啊 !

4.演读“宫使抢炭”部分

用声音表现老翁的“苦”和宫使“霸”,可加入动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1.可怜的卖炭翁遇上蛮横凶恶的宫使,他的命运让我们深深地牵挂,他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的吗?这幕后黑手是谁?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唐代 韩愈 《顺宗实录》

2.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 韩愈 《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 梅尧臣 《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 张俞 《蚕妇》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范仲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

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烧瓦的、养蚕的……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其实自古以来不止有白居易,从诗经的“国风”,到杜甫白居易,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今日之中国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虽然现在不再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有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做好自己的事情,续写担当故事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1.齐读《卖炭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互相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诗歌细节描写和对比句,并进项赏析。

划分节奏

加入动作

演读“宫使抢炭”部分,体会老翁的“苦”和宫使“霸”

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以读带品,以品促读。通过多种描写来品味人物形象更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对比的运用更加强了这一色彩,为揭示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情境代入勾起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宫市的痛恨,再加上老师及时对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习中,其对主旨的理解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对白居易的深层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烧炭—运炭—失炭        

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会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哪些些细节可以体现?根源又是什么?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我们的担当又是什么呢?

一组诗歌整体设计

白居易的一组诗歌,新乐府的体现,宫使形象的异同点,(1+X 加起来不少于4篇)3-5的整体设计

不是单片带动另一篇,也不是复习课

例:组合四篇文本,升华部分继续拓展文本

山重水复疑无路——谈困境之困(提取信息)  四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何困境;哪种困境最绝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品突围之道(语言品味)  最触动你的句子,触动点在哪里

突围之志  真的突围了吗;精神的超越;联系杜甫的很多诗歌

例:金庸的侠客精神

先异中求同,再同中求异,贯穿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 

顾亚平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