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二轮古诗文复习备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5-17 手机版


 ①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后辈)争师(像对待老师一样)宗(尊崇,敬仰)之。调(调任)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而行)谪(被贬谪)居(于此),鹿卿摭(zhí 拾取,收集)其言行,刻诸(兼词,之于)学以训(教诲,教导)。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地方)/鹿卿申(重复)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立养士纲条。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其收入作为学校经费)多在溪峒,异时(从前)征(征税)之无艺①,农病(困乏,困苦/担忧)之,鹿卿抚恤(安抚体恤),无逋(拖欠)租(田赋)者。其后盗作(起,兴起),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学校)免,曰:“是无挠(扰乱)我者。”    

②真德秀称其气平论正,有忧爱之诚心。改知(做知县)尤溪县。德秀守(驻守)泉,辟(征召)宰(泛指地方官吏,此处作动词)南安,鹿卿以不便养(亲)辞(推辞,拒绝)。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害怕)不来?”鹿卿入白(告诉,禀告)其母,欣然许(同意,答应)之。既至,首罢(取消)科敛之无名者(定语后置,无名之科敛。科敛,征收赋税),明版籍(户口册),革预借(指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决(清除,清理)壅滞,达冤抑(冤屈),邑以大治(太平安定)。督府横取秋苗②,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职守,官职)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共同承担)命。鹿卿曰:“民为守计(考虑)则善矣。守独(难道)不为民计乎?”卒(最终)争以免。岁(年成,收成)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通“价”)以粜(卖出粮食),及减抵当库息(利息),出缗(mín)钱万有七千以予(给予)贫民,劝(鼓励)居民收字(养育)遗孩,日(名作状,每天)给钱米,所活(形作动,救活)数百人。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三)

[注]①无艺:没有定法。②秋苗: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也称秋税。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农病之(  担忧 (以……为病) )             

(2)改知尤溪县( 掌管\主持,做知县 )

(3)鹿卿入白其母( 禀告(告诉))                 

(4)劝居民收字遗孩( 养育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调南安军学教授         B.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

C.由是理义之学复明         D.督府横取秋苗

3.用“/”给第①段画曲线部分断句。(3分)

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立养士纲条。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

他博览并精通经书史传,凭借文学上的名声在乡里闻名,年青人都争着向他学习请教。(补主语,以、宗)

(2)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

百姓为我(太守\长官)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善、独)

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曲线的句子。(3分)

长短(整散)结合,句势强烈地写出了徐鹿卿上任后举措之多、之成效,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为政作风。

6.概述真德秀称徐鹿卿“有忧爱之诚心”的具体表现。(4分)

①对民有政策,为民着想。如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科税,厘清登记户口、偿还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的各种赋税,为百姓平反冤案错案,让南安变得非常安定。(或鹿卿抚恤,无逋租者;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

②徐鹿卿为民请命,罢官。如:据理力争减免督府向百姓强行收取秋熟谷物的赋税。并就拿出府中贮藏的粮食以半价来出售。(或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或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

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他博览并精通经书史传,年青人都争着向他学习请教。徐鹿卿调到南安军学(“南安军学”,学堂名,后又改为“周程书院”,当时有“南安军学甲江西”之说)担任教授。张九成曾因为正直行事被贬官而居住在那里,徐鹿卿收集他的言行,把它刻在学校作为训诫。之前周敦颐、程颢及其弟程颐都曾在这个地方讲学,徐鹿卿进一步弘扬他们的教义,从此崇理重义的学风重新兴盛起来。徐鹿卿还制定资助士人的制度。助学的田地多在溪流、山洞等低洼之地,加上以前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农民为此困苦不堪。徐鹿卿好好地慰问、安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拖欠租税的人。后来强盗兴起,环城的房屋许多都被毁坏,只有学校幸免于难。徐鹿卿说:“这是强盗也不想骚扰我们的缘故啊。”

真德秀称赞徐鹿卿心气平和、言行正直,有关爱百姓之诚心。徐鹿卿就被调职去主管尤溪县。德秀驻守泉城时,又调任徐鹿卿为南安的县令。徐鹿卿以不便供养母亲而请辞。德秀说:“我们道同志合,一起来救助民众,还害怕你的母亲不让你来吗?”徐鹿卿进去禀报母亲,母亲欣然答应。到了南安后,徐鹿卿首先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科税,厘清登记户口、土地的薄册,偿还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的各种赋税,疏通百姓上访的渠道,平反冤案错案。南安因此变得非常安定。某年督府要强行收取秋熟谷物的赋税,建昌要交纳米粮五千斛。徐鹿卿据理力争,说:“我的官可以不做,但米粮是决不会交的。”百姓恐怕徐鹿卿被调走,纷纷请求交粮来完成督府的任务。徐鹿卿说:“百姓为我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最终在徐鹿卿的坚持下,建昌被免掉了秋税。某年收成不好,闹了饥荒,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徐鹿卿就拿出府中贮藏的米粮三千多石,以半价来出售,除了一部分冲抵府库的利钱,又拿出一万七千缗钱来救助灾民,劝居民收养那些被遗弃的小孩,由官府每日补助他们钱、米。所救活的人有几百人。

送武进龚明府之官序

(南唐)徐铉

①古人有言,士君子志竟(最终)既(已经)立,名誉不闻(闻名,彰显),盖(大概)朋友之过(过错,过失)也。呜呼!予於龚生有之□。//始予居献纳(指献纳忠言之官)之地,生已为(担任)赤县尉。尝窃(私下)议谓生宜(应该)参(参加,参与)谏垣(指谏官官署)宪府(御史台)之任(职责),而未果(实现)拔茅(又作“拔茅连茹”,比喻互相推荐)之志,遽(就)为赋鵩(汉贾谊 《鵩鸟赋》序:“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鸟飞入谊舍,止於坐隅。鵩似鴞,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廼为赋以自广。”后遂用“赋鵩”指仕途失意。)之行。//生不旋踵(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亦左授(贬谪)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管理)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通达)也。处长与佐,其势不钧也。军市之征,日困於民。王泽(君王恩泽)之流,不被(遍及)于俗。及生之至,官联(官吏联合治事)始举(做)。删烦革弊,丕变(大变)旧风。逾年告归,举(全)邑之民,相率遮道不听去。乃潜(偷偷地)匿佛庙室中,耆耋辈索而获焉,扶之上车,拥之而还,竟不得已中夜而遁(逃)。异哉!遗爱之风若此,考功之吏弗闻。//丙寅岁,予避兵(战争,战乱)于池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借指战争)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达到)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悬(以人之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或危急)。而出入(偏义复词,“出”,出京为官)三年,始(才)为武进宰(古代官吏的通称)。噫!非朋友之过乎?

②尝试论之曰: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时机,时势)。道之所存,其人乃(才)贵。功名宠禄,何足(值得)算哉!苟泽(恩泽)及(遍及)于民,教(教化)被(遍及)於物(人),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就)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流传)空言(谓只起褒贬作用而不见用于当世的言论主张)于後世者,不犹愈(胜过,超过)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万年)。赠言之要(关键,要领),其过(超过)此乎?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D  )。(1分)

A.乎          B.耶          C.焉          D.矣

2.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一个人立下远大志向,但是声名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扬,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

B.龚明任期满了之后,按照惯例归去,但是当地百姓不舍得他离开,最后他选择留任。

C.作者认为龚明以实干恩泽百姓,比“扬孟之徒”更有意义价值,不必在意声名显赫。

D.作为一篇赠序,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自信,认为没有其它的赠序能够超越它了。

3.从句式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4分)

整散结合(反问句式),强调只要自己有才华,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洁,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贵,只要是对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实干比空言好,表达了作者对龚明的赞赏和前往任职的美好祝福与鼓励。读来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朗朗上口。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表达对龚明为官才能和政绩的肯定与赞赏;对龚明远行任职的祝福与鼓励;对自己未能尽到朋友之力的遗憾与自责;对真正有才能和高尚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的不满与愤慨。

参考译文:

古人说,有道德品行的士大夫确定志向最终实现后,名誉没有彰显出来,大概是朋友的过错吧。唉,我对于龚生就属于这种情况了。我起初居住献纳这个地方,龚生已经担任赤县尉了。我私下里议论说龚生有能力担任参谏垣宪府的职务,但最终没有实现引荐他的志向,就遭遇了仕途的厄运。龚生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贬官天长这个用武的地。朝廷在天长这个地方安置的是练习武功的军队,让担任将领的训练这些士兵武功,儒生练习武功,志向自然不能顺利通达。所在之处与自己的长处不适合,这种形势是不利。军中市场征税严重,导致百姓一天天地越发困顿不堪。帝王的恩泽制度这类的,不能够广泛实施于世俗。等到龚生到了这个地方,才开始实行官吏联合治事的举措。废除繁杂的事务革除一些弊端,陈旧的风俗得以大变。一年期满后离职,全县的百姓,一个接一个地拦在路上不让离开。于是藏在佛庙室内,年纪大的长辈们还是找到了他,扶他上车,簇拥着回返,最终不得已选择在夜间逃离。太奇异了!留下仁爱于民间达到这样的境界,考查官吏政绩功勋从来没听说过像龚生这样的。丙寅年,我在池阳躲避战乱,在郡中遇到龚生,鼓励他向东去赴任。这时候甘泉战事告急,天子下达了令人哀痛的诏书。我认为龚生一定能够力挽狂澜实现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来解救天下的危险困境。如此有才有品的龚生,却离开朝廷在外为官长达三年,最后才做到了武进宰的职务。唉,这难道不是我这个朋友的过错吗?

我曾经试着谈论过:有没有才能在我自己,用不用在于时机。有道义存在的地方,那个人才能高贵显赫起来。功名宠爱利禄,不值得一提呀!如果恩惠能够施及百姓,教诲思想被人接受,那么百里广的范围,千家的富有,这样也是可以的。与扬雄班固这类的相比,在乡里民间困居,只在后代留下没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还是有所超越吗?龚生即将向东赴任了,如果有良田,何愁晚年。赠言的要旨,难道有超过这个的吗?

涉务

(北齐)颜之推

①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只是)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②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品评)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胜任)。居承平(持久太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朝廷)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恣意而行)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辛苦):故难可以应世(应付世事)经务(筹划事情)也。晋朝南渡,优借(优待,借重)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定后,有才干的士人;冠带,借指士人),擢(被提拔)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同义复词,掌管,管理)机要。其余文义(文辞)之士,多迂诞(迂阔荒诞,不合事理)浮华(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务实际),不涉(处理)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杖击,鞭打。亦为古代刑罚之一),所以处于清高(职位显达高贵),□护(遮掩)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都)晓习(精通,熟悉)吏用(吏才,指做官为政的才干),济办(能成功地把事办妥)时须(即不时之须,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被任用),□用其长也。人每(常常,往往)不自量(估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③梁世士大夫,皆尚(崇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能够)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处处,到处)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①,莫不震慑,乃(竟然)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④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重视)谷务(致力于)本(指农业)之道(思想)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问候)。耕种之,薅(hā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共计多少)涉(经过)手而入仓廪,安(怎么)可轻农事而贵末业(指商业)哉?江南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因(因为)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努力耕田,泛指勤于农事),悉资(依靠,依赖)俸禄而食耳。假令(即使)有者,皆信(放任)僮仆为之,未尝目(亲眼看)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知道,懂得)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懂得),营家则不办(处理,料理),皆优闲之过(过错)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涉务》

[注]①陆梁:跳跃。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D  )。(1分)

A.因……而          B.则……故          

C.而……而          D.盖……盖

2.从逻辑和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画线处逻辑上连用四组转折关系的语句构成整句,既形成鲜明对比,又显得整齐有力,突出了对当时的士大夫们只会夸夸其谈,关键时候不堪重用的批评。(评分说明:逻辑和句式1分,效果1分,内容观点1分)

3.对第②段结尾句中“眼不能见其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讥讽士大夫们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B.讥讽士大夫们喜欢看别人的缺点。

C.讥讽士大夫们夸夸其谈目中无人。

D.讥讽士大夫们为人缺乏自知之明。

4.结合第③段内容,对该段论证方法加以分析。(3分)

本段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梁代士大夫无人擅长骑乘以至于战乱中坐以待毙与建康令王复认马为虎,论证了不务实际的危害。(评分说明:例证法1分,例子1分,论点1分)

5.联系全文,评析作者最后一段提出的观点。(3分)

在前文阐发不务实际的危害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深入一步阐发当务之急是重视农事,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家国。颜之推生逢乱世,他强调重农务本,是有远见卓识的,在今天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反对虚论,倡导办实事,脚踏实地,解决民生根本。(评分说明:与前文的关联1分,观点概括1分,评价合理1分)

参考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浪费了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

我看现在世上一般的文人,评古论今,好象了若指掌。但真的试用一下,他们又往往不能胜任。长时间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知道丧乱的祸害;在朝为官,不知道边地战争的急迫;只知道领取俸禄,不知道百姓种田的辛苦;生活在小吏和百姓的上层,不知道要有辛勤的劳役:所以难以适应社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特别尊重厚待士族,所在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人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国家的机要。其他只懂得点文义的士人,大多迂腐荒诞,浮华铺张,不会处理世务,小有过错又舍不得责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掩饰他们的弱点。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是要用他们的长处啊。但是人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全社会的人都埋怨梁氏父子喜爱小人而疏远了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喜欢穿肥大的衣服,系宽阔的带子,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门就坐马车或轿子,进屋就有仆人搀扶侍候,无论在城里市郊,都没有骑马的。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皮肤脆嫩,骨头酥软,连路也走不了,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结果仓促之间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知道耕种的艰难,这大概表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方面。民以食为天,百姓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就连父子之间也没有力气互相问候。一茬庄稼的收获,要耕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收成入仓。如此这样,怎可轻视农事而贵重商业呢?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居此地,至今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靠俸禄过活。即使他们占有一些土地,都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未见过翻一垄土,种一株苗,不知道该哪个月下种,该哪个月收获,又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若做官则不明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是生活优裕闲适所带来的过错啊。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