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指导:如何概括情节与分析线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5-08 手机版


 一、题型知识梳理:情节线索

二、题型突破

突破一 概括情节

1、情节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2、情节概括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直接考查型还是间接考查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厘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3、答题模板: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4、对点题型

(2017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

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5分)

①开端:渲染工地环境恶劣,严重缺水。

②发展一:“他”听着狂风,想着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③发展二:试验队被困队员们艰难地全力援救蒙古族求助者。

④高潮:被援救者请试验队被困队员们吃西瓜,救助大家于危难之中。

⑤结局:送瓜人来龙去脉之谜等都成为试验队被困队员的美好的回忆。

突破二 分析线索

1、线索分类

2、寻找线索“5关注”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线索的作用:

①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情节)

②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主题)

③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地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人物)

④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作品内容。(效果)

4、对点题型

小说《天嚣》以“水”“西瓜”为线索,写了不同的人物,情节跌宕起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水”“西瓜”的作用。(6分)

 ①“水”“西瓜”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自试验队被困队员们严重缺水始,到蒙古族同胞送西瓜让队员们吃终。②丰富了人物形象,蒙古族同胞的执着善良、慷慨援助,试验队被困队员们的扶危济困都得到充分的表现。③凸显主题,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突破三 情节作用

1、答题切入角度(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模式)

2、情节段落作用

(1)小说标题作用

类型一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类型二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类型三 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作用。

(2)小说开头方式和作用

(3)中间情节的作用

(4)小说结尾方式和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结局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以景作结的结局 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

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

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3、对点题型

(1)小说《天嚣》第1段的描写很有特色,赏析这样的开头有哪些好处。

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②开篇照应题目,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凸显“天嚣”的特点;③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为写“渴”做铺垫;④为刻画人物创设了典型环境;⑤推动情节发展,没有这样的风暴,就没有故事的发生。

(2)小说《天嚣》中画横线部分两次提到“雷击”,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人物等待紧急事件的反应,危难之际有了新的人物出现,吸引读者关注。②为塑造“他”及队员们的人物形象,表现队员们的性格特征服务。③推动情节的自然发展,与前文恶劣环境的描写形成一种和谐场景,为后面的开门救助做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未  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弯腰……突然,老太太身体一歪,瘫软在地。

从停在广场边的破中巴上,跑下来两个中年汉子,抱起老太太,手忙脚乱地按、压、掐了一阵后,急急慌慌地抬上破中巴。破中巴突突突喘着粗气向医院驶去。

医院,急救室。医生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抢救。一个护士高声喊:“家属家属,去收费处缴费!”

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在收费窗口,中年汉子对护士说:“护士,我是送老太太过来的,我不是家属。我有他儿子电话。我的手机打不了,我报号码你打一下她儿子电话好吗?”

护士打完电话,往窗外一瞧,中年汉子早跑没影儿了。

三天后。小酒馆。

彭老板举杯:“任大成,来,我先敬你一杯。谢谢你把我妈送医院,救了她一命。”又说:“我有一事不解,你为什么不用手机直接打我电话?为什么叫医院打?护士打电话的时候你为什么要跑掉?如果不查医院监控,我都不知道是你送我妈来的医院。”

任大成说:“我的手机那时刚好出问题了,打不了。我跑掉是因为我有事要办,怕医院误会,以为我是肇事者,抓住我不放。”

彭老板说:“哦,原来是这样。你是我的恩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另外,欠你那八十多万工程款,我一定想办法结清给你。你等我的好消息。来,我再敬你一杯。”

这回彭老板没有食言,半个月后,他把八十多万元转到了任大成账上。任大成手下的二十多个工人师傅终于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了。虽然拖欠了两年多,但事情总算有了圆满结果。把钱款分发给工人后,任大成打算请彭老板喝一次酒表示感谢。

按响别墅门铃后,出来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爷子。

任大成疑惑地问:“请问彭老板在家吗?”

“你是说这别墅原来的主人吗?”老爷子说,“他把别墅卖给我们了,他搬走了。”

任大成很吃惊,难道彭老板为了结工钱把别墅都卖了?他拨通了彭老板的电话:“彭老板,我到你别墅找你,才知道你卖了房子,你现在在哪里?”

“我在老围租房子住。”

老围?任大成知道,老围可都是百多年前的土坯瓦房,而且是危房,没几个人在那里住。难道彭老板穷到了这种程度?任大成说了句:“我过去找你。”也不等彭老板回话,就挂断了电话。

老围路口。彭老板早已站在那里等候。

任大成说:“走,去你家看看。”

彭老板说:“看啥,想耻笑我落魄?走,喝酒去。”硬拉任大成进了旁边的小酒馆。

任大成举杯:“彭老板,今天我先敬你,我代表二十多个工人师傅敬你,为了给工人发工资,你把别墅都卖了,我们以后还跟着你干,你会东山再起的,别墅会再回来的!”

彭老板声音有点哽咽:“我不是不知道你们的难处。我如果不是被别人骗了二百多万,怎么会拖欠你们那么久……”

任大成眼睛有点湿润,又举起一杯酒:“彭老板,我以前对你有误会,以为你故意拖欠我们工资。我自罚一杯。”说着一饮而尽。

那天,在文化广场,任大成和另一个中年汉子本来是想绑架彭老板母亲来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没想到还没开始行动,老太太就突然晕倒了,他们只好把她送到医院。

否则……否则,任大成现在就不是坐在这里喝酒,而是蹲在大牢里了。

2.(分析情节作用)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①情节上,补叙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②形象上,使任大成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艺术效果上,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由作者点出真相,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突破四 情节手法

(一) 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二)情节安排技巧

1、制造情节波澜技巧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显示矛盾、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情节安排严密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线索 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照应 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3.情节结构模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常见模式 解读

单线结构 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双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2)外国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 解读

“延迟”式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突转”式(欧亨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横截面”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意识流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4、对点题型

(1)小说《天嚣》情节设计巧妙,出人意料,结合全文简析。

出人意料:缺水,却出现西瓜;天气恶劣,却有人敲门;以为是救援的人,原来是需要援救的弱者。这样写使情节一波三折,奇崛突兀,新颖、不俗套,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测,使人印象深刻,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三、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爱的奉献(节选)

欧亨利

乔拉雷毕来自中西部槲树参天的平原,浑身散发着绘画艺术的天才。二十岁的时候,他背井离乡到了纽约,束着一条飘垂的领带,带着一个更为飘垂的荷包。

德丽雅加鲁塞斯生长在南方一个松林小村里,她把六音阶之类的玩意儿搞得那样出色,以致她的亲戚们给她凑了一笔数目很小的款子,让她到北方去“深造”。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讨论明暗对照法、瓦格纳、音乐、伦勃朗的作品、绘画、瓦尔特杜弗、糊墙纸、肖邦、奥朗。乔和德丽雅互相——或者彼此,随你高兴怎么说——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

拉雷毕夫妇租了一层公寓,开始组织家庭。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

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各位都知道他的声望,他取费高昂;课程轻松,他的高昂轻松给他带来了声望,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各位也知道他是一个出名的专跟钢琴键盘找麻烦的家伙。

只要他们的钱没用完,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应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

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哟,那家人可真好。一位将军,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住在第七十一街。我的学生是他的女儿克蕾门蒂娜。我见了她就喜欢极啦。她是个柔弱的小东西,老是穿白的;态度又多么朴实可爱!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数目固然不大,可是我一点也不在乎;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现在,别皱眉头啦,亲爱的,让我们好好吃一顿晚饭吧。”

“你倒不错,德丽,”乔说,“可是我怎么办呢?你认为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我以般范纽都切利尼的骨头赌咒,决不能够!我想我以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丁克尔答应我在他的橱窗里挂上两张。如果碰上一个合适的有钱的傻瓜,可能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下一个星期,拉雷毕夫妇每天一早就吃早饭。乔很起劲地要到中央公园里去在晨光下画几张速写,七点钟的时候,德丽雅给了他早饭、拥抱、赞美、接吻之后,把他送出门。他回家时,多半已是晚上七点钟了。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我想她大概练习得不充分,我得三翻四复地教她。而且她老是浑身穿白,也叫人觉得单调。”

接着,乔带着基度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

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

“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

“别跟我开玩笑啦,”德丽雅说,“不会是从庇奥利亚来的吧!”

“确实是那儿来的。我希望你能见到他,德丽雅。一个胖子,围着羊毛围巾,看到了那幅画,起先还以为是座风车呢。他倒很气派,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把它买下了。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三十三块钱!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多可以花的钱。”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怎么搞的?”乔照例地招呼了之后,问道。德丽雅笑了,可是笑得并不十分快活。

“克蕾门蒂娜,”她解释说,“上了课之后一定要吃奶酪面包。她真是个古怪姑娘,下午五点钟还要吃奶酪面包。她浇奶酪的时候泼翻了许多,滚烫的,溅在手腕上。痛得要命,乔。那可爱的姑娘难过极了!还有品克奈将军!乔,那老头儿差点要发狂了。他冲下楼去叫人,他们说是烧炉子的或是地下室里的什么人,到药房里去买一些油和别的东西来,替我包扎。现在倒不十分痛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须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今天把他要的车站图取去了,他没有确定,可能还要一幅公园的景致和一幅哈得逊河的风景。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的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含含混混地说着品克奈将军;但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我以为我把品克奈将军和克蕾门蒂娜两个人编造得很好呢,可不是吗,乔?今天下午,洗衣作里一个姑娘的热熨斗烫了我的手,我一路上就编出那个烘奶酪的故事。你不会生我的气吧,乔?如果我不去做工,你也许不可能把你的画卖给那个庇奥利亚来的人。”

“他不是从庇奥利亚来的。”乔慢慢吞吞地说。

“他打哪儿来都一样。你真行,乔,吻我吧,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须说‘当你爱的时候’。”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讲述了一对心怀梦想的小夫妻,追梦的路上遇到了生活的困境,他们为了摆脱困境,两人分别隐瞒对方去打零工来缓解经济压力,心里想到的都是彼此。

B.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展现的,都充满着爱与奉献的光辉,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成就,互相“欺骗”,为爱奉献。

C.由于烫伤了手,在乔的追问下,德丽雅“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可见德丽雅在洗衣店里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D.小说通过描写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里,表现了小人物在困境中对彼此的关心和爱情的真挚,悲伤的结局里隐藏着希望的主题,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7.C【解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分析错误,德丽雅哭,是因为感到自己不应该撒谎。故选C。

8.“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析其中的作用。(6分)

(1)内容:①只要一心爱好自己的艺术,就可以忍受为艺术做出的牺牲;②只要你深爱自己的爱人,为爱人做出的任何牺牲都是可以忍受的。(2)情节: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②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3)人物及主题:①层层深入,丰富了德丽雅和乔的人物形象;②突出了“有爱才有幸福”的主题。

9.本文的情节构思巧妙,结局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情节,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艺术效果的。(6分)

(1)小说的结局是男主人公在洗衣作坊做烧火工,女主人公做烫衣工。(2)出人意料:小说中两人都追求艺术学习,在面对生活困难时,①妻子德丽雅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店烫衬衣;②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在洗衣店做烧火工。这些情节看似与结局矛盾,却使结局具有出人意料之感。(3)情理之中:①男主人公回到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两次提到“十八块钱”;②女主人公赚到钱后“愉快自豪、有些疲惫不堪”,“有些厌倦”;德丽雅说手上的绷带是“涂了油的软纱”;手被烫伤,说漏嘴。这些情节其实在为结局做铺垫,使结局皆在情理之中。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