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资料:设问修辞专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9 手机版 | ||||
考点: 1. 基础题:《冰雪运动》 2. 基础题:《典籍里的中国》 3. 基础题:《中国古建筑》 4. 基础题:《党的伟大精神》 5. 基础题: 《觉醒年代》 6. 基础题:《剪纸》 7. 基础题:《文化软实力》 8. 基础题:《文艺作品》 【考点研究】 一、设问 定义1 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定义2 自问自答又叫设问。设问,常用于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作用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常见 用法 ①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②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二、常考作用 1.设问开头——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设问开头——引出下文。 3.议论文中设问开头——引出观点。 4.议论文中常用设问论证(说理)。 【考题对接】 一、基础题:《冰雪运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参与冰雪运动时摔倒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如何在摔倒时做好自我保护呢?当要向前或向侧摔倒时, ① ,减小摔倒的力量;要尽量防止向后摔倒,万一向后摔倒时,也要主动屈膝下蹲,降低重心,同时低头团身,避免头部后仰导致后脑勺磕地。滑雪时摔倒,可以借势滚翻,分解运动冲击, ② ,防止手腕部骨折。如果感觉失去平衡要摔倒了, ③ ,切不可把雪杖上的环带系在手腕上导致无法扔掉。双手环抱在胸前,以防止下意识用手撑地,要用臀部向侧面摔倒。一定不要用向后坐的方法来刹车,因为这样雪板仍然会沿雪道继续前行,而“板带人走”非常危险。 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一、基础题:《冰雪运动》【答案】 1.①先故意设问,参与冰雪运动摔倒时该怎样做才能做好自我保护。 ②这样进行设问,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还加深了与读者间的感情,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内容。 【解析】设问就是自问自答。所以先问问题,能提示读者注意“参与冰雪运动摔倒时该怎样做才能做好自我保护”这一问题。 这样进行设问,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还关注了读者,加深了与读者间的感情,同时也很自然地进行回答,引出下文的内容,使行文更流畅。 2.①要主动屈膝下蹲缓冲 ②不要下意识地用手撑地 ③应迅速扔掉雪杖 【解析】①此处是说防止摔倒的预防动作,结合后文“也要主动屈膝下蹲”,可知应填“要主动屈膝下蹲缓冲”; ②结合“防止手腕部骨折”“双手环抱在胸前,以防止下意识用手撑地”,可知应填“不要下意识地用手撑地”; ③结合“切不可把雪杖上的环带系在手腕上导致无法扔掉”,可知应填“应迅速扔掉雪杖”。 二、基础题:《典籍里的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从《上新了!故宫》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用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 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热起来”“活起来”,一定可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或许可为答案,“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那些在血脉和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搜寻 秀逸韵致 弦歌不辍 构成 B.寻觅 风流雅致 生生不息 塑造 C.寻觅 秀逸韵致 弦歌不辍 塑造 D.搜寻 风流雅致 生生不息 构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 B.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 C.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凝结着先贤智慧、沉淀着历史烟云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热起来”“活起来” D.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结晶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 二、基础题:《典籍里的中国》【答案】 1.①构成:问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回答:“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两问一答。②表达效果:引发读者思考阅读经典、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引出后文,强调传统文化对今天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解析】设问指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以提请注意、强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可自问自答,也可只问不答。设问的构成从问句和答句分析,问句有两个,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答句是“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表达效果应从内容(强调突出)、读者(引起注意和思考)、结构(过渡、引出下文等)角度进行分析。本句话问句“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引发读者思考阅读经典、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引出后文的答句“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答句强调传统文化对今天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2.C【解析】第一组,搜寻:即搜索、寻求,一般指仔细的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对象一般比较具体。寻觅:指寻求、探索,对象可为抽象的事物。此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为抽象事物,应用“寻觅”。 第二组,秀逸韵致:秀美洒脱,不同凡俗,尽显韵味情致。风流雅致:风雅潇洒,高雅别致。文段更强调《唐宫夜宴》舞蹈的不落俗套,表现盛唐文化的韵味,不突出高雅风流,应用“秀逸韵致”。 第三组,弦歌不辍:本义指以琴瑟伴奏而歌诵,一般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不断产生。文段中强调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应用“弦歌不辍”。 第四组,构成:凑成,组成;造成。塑造: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文段强调“在血脉和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对精神的影响,应该用“塑造”。 3.B【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介词“在”和“走来”搭配不当,应为“从……走来”,排除AC; 二是语序不当,“热起来”“活起来”语序错误,应先“活起来”,后“热起来”,排除C。 D项“凝结……智慧结晶”搭配不当,应为“凝结……智慧”。 三、基础题:《中国古建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因此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________,形体也并不高大。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殿堂_______。如果说个体建筑的宏伟壮丽主要表现为西方古建筑艺术,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为群体建筑的博大壮观。 建筑群体的组合采取的是什么形式呢?一般来讲,它采取的是由单幢房屋围合成的院落形式,即四合院。不同类型的建筑正是由这种最基本的四合院单位组合而成的。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有不同的需要:住宅要解决人的吃、喝、睡等生活要求;寺庙要满足信徒与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需求;宫殿需要全面地为封建帝王政治、宗教、生活、游乐各方面创造适宜的环境与场所。住宅要安宁舒适;寺庙要________;宫殿、坛庙要宏伟气魄。所以,尽管都是以四合院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也会以大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创造出________的形态。其中规模最大、形态最为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清两朝的宫城——紫禁城。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单纯规整 如出一辙 神秘肃穆 绚丽多彩 B.整齐划一 莫不如此 庄严肃静 绚丽多彩 C.整齐划一 如出一辙 庄严肃静 丰富多彩 D.单纯规整 莫不如此 神秘肃穆 丰富多彩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个体建筑的宏伟壮丽是西方古建筑艺术的主要表现,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是群体建筑博大壮观的主要表现。 B.如果说宏伟壮丽的个体建筑主要体现为西方古建筑艺术,那么博大壮观的群体建筑则主要体现为中国古建筑艺术。 C.如果说西方古建筑艺术主要表现为个体建筑的宏伟壮丽,那么群体建筑的博大壮观则主要表现为中因古建筑艺术。 D.如果说西方古建筑艺术主要表现为个体建筑的宏伟壮丽,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为群体建筑的博大壮观。 三、基础题:《中国古建筑》【答案】 1.问题为“建筑群体的组合采取的是什么形式呢”,答案为“一般来讲,它采取的是由单幢房屋围合成的院落形式,即四合院”;通过自问的方式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突出建筑群体组合的形式特点。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解析】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中国建筑群体采取的形式特点这一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建筑群体的组合采取的是什么形式呢?”实际上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说话者心里是清楚明白的,这样故意设置问题,不仅为了突出主要内容,更是为了引发读者思考,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所以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人深思,从而突出中国建筑群的形式特点,避免行文单调平平,设问可以让文章起波澜,行文有变化。运用设问要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如果问题既不重要,也不新颖,人们并不关心,修辞者却故弄玄虚,不仅不能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令人生厌。而本句中设置的问题恰好是读者的困惑,具有承上(中国和西方建筑群体的比较)启下(重点谈中国建筑群的特点)的过渡作用,结构严谨,行文富有调理,层次性强。 2.D【解析】第一空:“单纯规整”强调简单纯粹、合乎一定的规格,规矩整齐;“整齐划一”,有秩序,协调一致,有条有理,全都一样。语境中强调“中国古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填“单纯规整”。 第二空:“如出一辙”,好像从一道车辙上走过来,形容两种言论或行动一模一样(多含贬义);“莫不如此”,没有不是这样的。语境中说“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殿堂”也都是简单的矩形,形体也不高大,填“莫不如此”。 第三空:“神秘肃穆”,难以捉摸,高深莫测,使人有凛然之感;“庄严肃穆”,庄重、严肃,令人敬重、恭敬。语境中强调寺庙的特点用“神秘肃穆”。 第四空:“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语境中“大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填“丰富多彩”。 3.D【解析】画线句语序不当导致结构混乱,“如果说个体建筑的宏伟壮丽主要表现为西方古建筑艺术”改为“如果说西方古建筑艺术主要表现为个体建筑的宏伟壮丽”,注意前后分句的结构一定要整齐划一,比如“西方古建筑艺术”“中国古建筑艺术”均为主语,形成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作谓语,“个体建筑的宏伟壮丽”与“群体建筑的博大壮观”形成照应关系,具体而言“个体”对应“群体”,“宏伟壮丽”对应“博大壮观”。 只有D修改正确。 四、基础题:《党的伟大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伟大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封封革命烈士的家书,彰显信仰的力量。“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夏明翰在牺牲前留下这样的铮铮誓言;“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王若飞即便,依然怀揣铁血壮志……他们为了理想和信仰,这样的先烈,何止千万! 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凭的是什么?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谱系形成了。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蕴含其中,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关键时期,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面临着风险挑战乃至。因而,我们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勇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身陷囹圄 万死不辞 绵绵不息 惊涛骇浪 B.锒铛入狱 九死不悔 绵绵不息 波翻浪涌 C.身陷囹圄 九死不悔 生生不息 惊涛骇浪 D.锒铛入狱 万死不辞 生生不息 波翻浪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蕴含其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B.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C.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D.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蕴含其中,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基础题:《党的伟大精神》【答案】 1.由问句“中国共产党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靠的是什么?”和答句“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组成设问句。用设问的句式能引起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设问句能使文章表达有变化、起波澜,强化所要表达的内容,即中国共产党人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解析】设问即自问自答,其中问句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靠的是什么? ”,答句是“靠的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用设问的句式能引起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中国共产党人靠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居然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文似看山不喜平”,设问句能使文章表达有变化、起波澜,强化所要表达的内容,即答句中“中国共产党人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2.C【解析】身陷囹圄:身处困境或身受束缚。一般指好人受冤枉入狱,含褒义。锒铛入狱: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一般指坏人受惩罚入狱,贬义词。此处说的是革命者,应选“身陷囹圄”。 九死不悔: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论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万死不辞:死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根据前面所举的例子,可知此处强调意志坚定,应选“九死不悔”。 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形容生命力旺盛。绵绵不息:连续不断。此处是说党历经磨难生命力依然旺盛,应选“生生不息”。 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波翻浪涌:形容水势大而猛烈。此处是说环境险恶,斗争险恶,应选“惊涛骇浪”。 3.B【解析】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我们……”中途易辙,改为: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 二是“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语序不当,应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 只有B项修改正确。 五、基础题: 《觉醒年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____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精雕细琢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___。 1.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华诞 再现 雪泥鸿爪 惟妙惟肖 B.诞辰 呈现 雪泥鸿爪 栩栩如生 C.诞辰 再现 吉光片羽 惟妙惟肖 D.华诞 呈现 吉光片羽 栩栩如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B.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C.不仅对国家大势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D.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五、基础题: 《觉醒年代》【答案】 1.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 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然后做出回答,凸显“觉醒”的必要,也突出了《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需要从比喻和问答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既要分析其构成,也要分析表达效果。 从比喻的角度来看,“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使用比喻,本体是“中国两千五年不变的历史轨迹”,喻体是“车辙”,“两千五年不变”“车辙”可以凸显这历史轨迹留下的印痕之深,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 从问答的角度来看,“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是设问,前面是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后面是答案“只有一条路——觉醒”,突出“觉醒”的必要,也凸显出《觉醒年代》这部作品的冲击力。 2.A【解析】第一处,“诞辰”一般指人,而“华诞”还可以指某个团体;“诞辰”一般在数字前面,而“华诞”在数字后面。所以此处“中国共产党百年”后使用“华诞”。 第二处,“再现”,(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呈现”,显出,露出。此处说的是历史场景再次出现,应用“再现”。 第三处,“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根据文意,此处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使用“雪泥鸿爪”更合适。 第四处,“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根据文意,此处是说形象刻画非常逼真,使用“惟妙惟肖”更合适。 3.D【解析】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大势,排除BC; 二、“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搭配不当,历史视野可以“开阔”,而“历史事实”应是“还原”或“再现”,排除A。 六、基础题:《剪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______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____________。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____________,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____________。 1.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红红火火 大快人心 栩栩如生 容光焕发 B.红红火火 皆大欢喜 栩栩如生 神采飞扬 C.风风火火 大快人心 惟妙惟肖 神采飞扬 D.风风火火 皆大欢喜 惟妙惟肖 容光焕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 B.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 C.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 D.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 六、基础题:《剪纸》【答案】 1.语句中运用了三个设问,从而引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窗花,强调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语句运用了三处设问,即“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通过这三处设问从而引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窗花”。窗花能够“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表达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之情。 2.B【解析】红红火火:形容旺盛或经济优渥的生活。风风火火:①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②形容很活跃、很有劲头。本处是说春天花开的颜色和状态,所以选用红红火火。 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心里非常痛快。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高兴。常用来表示圆满的结局。本处指自己剪的窗花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大家都很高兴,所以选用皆大欢喜。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本处指这套窗花中的人物非常的逼真,所以选用栩栩如生。 容光焕发:脸上发出光彩。形容人身体健康、精神振奋。神采飞扬:形容精神饱满、神情昂扬的样子。本处指窗花上的舞者精神饱满,所以选用神采飞扬。 3.A【解析】本句话有三处语病:一,“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结构混乱,前面句子的主语为“人们”,所以这句话的主语应也应为“人们”,可改为“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二,“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结构混乱,前面句子的主语为“人们”,所以这句话的主语也应为“人们”,可改为“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三,“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语序不当,应该为“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 七、基础题:《文化软实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① ,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至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便是我们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实践。据报道,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② ,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 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③ 。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 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③ 七、基础题:《文化软实力》【答案】 1.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强调了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引起人们对提高文化软实力注意,启发人们对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解析】句子“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由回答的内容可知,此处是想说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通过设问,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是为了强调“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明知故问。 问句“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启发人们对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2.①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②中华文化之花 ③可能不打自败 【解析】第一空处,由上句“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可知,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所以此句应该是“而不是……”,结合下句“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可知,我国文化软实力并不强大,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第二空处,由下句“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可知,开遍世界,能开的应该是“花”,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的应该是中华文化,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中华文化之花”。 第三空处,根据分号可知,此处应该跟句子“可能一打就败”结构相似,应该是“可能……”,如果硬实力不行,一打就败,那么更深一层,如果软实力不行,就会不打自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可能不打自败”。 八、基础题:《文艺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 ① 。《诗经》创造了诗经文化,不只是一首首诗作:一首首歌样的《楚辞》同时创造了楚辞文化。对生命的发现和宇宙的敬畏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书法作品。 对文艺作品来说,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 ②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只是一幅肖像油画作品,但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在特定的时代,罗中立将自己对父亲、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理解寄托在作品中,使一幅肖像画超过了人们的接受期待,进入到了深沉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一般来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人物之间的冲突就是文化间的冲突。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人物间的具体的矛盾冲突,是这些矛盾冲突推动的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实际上, ③ ,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合情合理而又跌宕的故事情节总能深刻地体现特定背景中的文化关系,也即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冲突或融合。 1.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写成句式整齐的设问句,使之构成排比,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八、基础题:《文艺作品》【答案】 1.《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和对宇宙的敬畏。 【解析】首先明确设问的对象:“《诗经》创造了诗经文化”“一首首歌样的《楚辞》”“《兰亭集序》是一篇书法作品”,进而确定答语为:“不只是一首首诗作”“同时创造了楚辞文化”“对生命的发现和宇宙的敬畏”。 结合以上信息可以表述为:“《诗经》(难道)只是一首首诗作(吗)?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难道)只是一首首歌(吗)?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兰亭集序》(难道)只是一幅书法作品(吗)?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和是对宇宙的敬畏。”其中“不是”可要可不要,结尾“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和是对宇宙的敬畏”也可以拆分为“它是对生命的发现,是对宇宙的敬畏”,注意句式尽量整齐一致,以符合排比修辞的要求。 2.①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②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③在它们的背后是复杂的文化关系。 【解析】第一空:首先结合上文“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分析,确定递进关系,要有“更能够”“还要能够”“而且能够”等相搭配的词语,然后再结合后文“《诗经》创造了诗经文化,不只是一首首诗作:一首首歌样的《楚辞》同时创造了楚辞文化。对生命的发现和宇宙的敬畏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书法作品”确定答案处信息为与创造有关的内容,于是得出答案为: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 第二空:根据上文“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确定所填句需要有与“既是”照应的关联词“也是”,且内容上要与“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契合,形成形式上的并列,表意上的递进,再分析前文中的总领句“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可见包含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信息,而“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强调客观,那所填句应该强调“主观方面”,然后结合后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确定“理解和创造”,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为: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 第三空:“实际上”意味着空处应该揭示本质内容,上文说“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人物间的具体的矛盾冲突,是这些矛盾冲突推动的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属于现象、表现,空处要深入内里,看到背后的东西,结合后文“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合情合理而又跌宕的故事情节总能深刻地体现特定背景中的文化关系,也即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冲突或融合”确定实质或背后的内容为“文化关系”,“对话、冲突或融合”体现了复杂性,于是得出答案:在它们的背后是复杂的文化关系。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