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信息性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准确判断3道选择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6 手机版


 【学习目标】

一、把握信息性阅读“准确判断3道选择题”的要求和题型。

二、典题训练,提高学生完成信息性阅读选择题的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现代文阅读Ⅰ设置了5个小题,包括3道单选题和2道简答题。1—3小题(单选题)每小题3分,第4小题4分,第5小题6分。

第1小题属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1小题的继承,考查的重点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能力。

第2个小题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3小题的继承,侧重考查考生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第3个小题属于对材料外论据的分析,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第2小题的发展,原来是对材料中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实际上还是属于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而这个小题的选项均为阅读材料外的论据,要求选择“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在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第4小题考查的是论证,“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侧重对文本特征的考查。其实也是对原来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题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第5题是开放式探究题,“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你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关键得自圆其说,有根有据。

【自主学习】

 快速读文,准确判断3道选择题

一、快速读文——整体把握,理清行文脉络

1.先看材料后面的出处,首先了解每则材料论述的主要内容

标题或出处往往提炼概括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表达的是什么观点,抓住其中关键词就可以快速弄清文本论述的主要内容。

如2019年山东高考模拟:第一则《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关键词“守望者”;第二则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重点是“文学性”;第三则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思维和边界”是重点。

2.再快速阅读各个材料,标出各个材料的中心句,快速把握各个材料的结构

(1)中心句

第一则《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刘慈欣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

第二则《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第三则《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

(2)结构

第一则引入论题:

刘慈欣作品影响大,评价却有两极趋势(第1段)作品的科学性(详)(第2段)自觉的文学性(略)(第3段)

第二则 提出问题: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的原因(第1段)

8658;分析问题原因之一: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第2段)原因之二: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第3段)

8658;结论:科幻小说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拓。(第4段)8658;发出号召,强调文学性的重要。(第5段)

第三则 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变化(第1段)8658;例证这种变化(第2段)

【合作学习】

二、带题细读——以题带文,勾画“关键词句”

1.细读选项,从选项定位关键词语。

根据历年高考试题,选项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语、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关键词

类别 阐释与示例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如与材料标题照应的词语。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或提示信息的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②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③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④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指代词等;

⑤文中出现的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①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②表示层次的词语(首先……其次……);

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③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2)关键句

①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②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③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2.细读文本,根据选项提示,快速找到原文的对应区间,标出文本的关键词。

从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句子,代入原文,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句子。一般而言,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是“一对一”关系,即一个选项对应文本的某段某句内容。有时是“一对多”关系,即一个选项对应几个段落、几处句子内容。这时“定位”要特别注意,保证“定位”的精准性。

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就为分类突破打下了基础。

三、  因题定法

(一)第1题:信息筛选题

1.题型特征

题干一般表述为“对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其基本特点是,题中各项内容,都是对原文信息的删减、增加、拼接。只需将选项与原文作认真对照就可以辨明正误。

2.答题方法:理解为先,切片比对

“切片比对”是做这类题的主要方法。但在“比对”前,强调“理解在前”,要有整体思维,千万不可机械地比对,那样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所谓整体思维,就是在整体中去把握一个段落乃至全文的内容,要在整体框架内进行切片比对。

“切片比对”要对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式有所了解、认识。如常见的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混淆肯定与或然、现在与将来,无中生有。这里要特别强调跨段落的筛选整合。这种跨段落的筛选整合比较少见,理解难度较大,一旦出现,往往令考生摸不着头脑。对于跨段落的筛选整合,其一要辨明选项涉及的段落;其二对涉及的段落的大意有所概括,还要把握段落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从段落关系入手,命题者最喜欢“乱点鸳鸯谱”“强加因果”,混为一谈,对此要有所警惕。

“切片比对”要掌握三个角度:①内容角度。这是比对的主要角度,注意是选项中有的内容而原文中没有,或原文中有的内容而选项中没有,还是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相反、不一致。②语法角度。有时利用语法知识来分析选项对应的原句,才能看出选项到底错在哪里。如看句子的主语,选项与原文陈述对象是否一致;选项在对句子改造时是否丢掉了一些修饰限定词,或者凭空增加了一些修饰限定词。③逻辑角度。在选项中出现了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选择句,换言之,就是选项中带有“只有……才能……”“只要……就……”“因为……所以……”“不是……就是……”等关联词语时,就要考虑它与原文原句所表述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有无改变原句的逻辑关系。

[典题印证1]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②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③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④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T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对应文本 比对结果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第②段:“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人人都可展示歌喉”。 正确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第③段:“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正确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第③段:“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错误。并非

“应当避免

西式改编”,

而是不能

“套用”。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第④段:“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 正确

(二)第2题:信息推断题

1.题型特征

题干一般表述为“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内容常是命题者依据文本中某个内容,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的分析和判断。选项中推断出的内容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的,考生需要依据原文和情理,对此推断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

2.解题方法:抓住关系,推理为本

仔细推敲会不会出现选项所说的情况,推敲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考虑选项的前提时需注意的陷阱:①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到了选项就成整体或局部了。②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前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 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比对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

(2)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推断结论是否合理要考虑三点:①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匹配的信息;②结论是否与原文相悖;③格外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3)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

①假设推断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把假设存在或出现的某种情况作为前提,后一个分句把这个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 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若……就……,要……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要判断假设推断类选项是否符合逻辑,需要把握:一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就是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文意就是假设关系);二是假设的前提和结论是否对应文本中文意的假设和结论,不能把前提和结论互换,也不能偷换前提和结论。

②条件推断

就是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作为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把在这个条件下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

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①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要……就……”;②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有……才……”;③无条件: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无论……都……”。

判断这类选项,先区分选项是充分条件复句还是必要条件复句,或无条件复句。 回归原文,分析原文内容是否与之匹配。 思考三方面:第一,前后分句是否构成条件关系;第二,是否将原文中的个别因素、措施等转述成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第三,是否将原文中的充分条件转述成必要条件,或反之。

③因果推断(果因推断)

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果因推断”。 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直接用“因此”关联结论。

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需要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注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

④目的推断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复句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

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首先考虑目的复句是否成立,再考虑“目的”和为了实现“目的”采用的措施、方针等是否与原文内容匹配。

[典题印证2] (2019全国卷ⅢT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评判分析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A.是对原文第2段结尾内容的推断,原文是说“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并未指明“脱离原生的环境”;且第3段说“其成功之作会……”,故“很难获得成功”的说法也不正确。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B.是对文章第2段相关内容的推断,原文用“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来说明“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并没有说“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C.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推断,“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以偏概全,原文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但并非“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D.也是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推断,“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可见,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三)第3题:论证分析题

1.题型特征

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四个选项都出自文本之外,需要考生真正读懂文本,明确观点,然后思考选项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2.答题方法:明观点,析选项,定答案

第一步:明观点

观点,也称为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

①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②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归纳、概括。

③一个文本材料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设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第二步:析选项 

析选项,就是要分析选项能不能作为材料观点的论据。

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有些论证是分层次的,在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过程中,如果引用的论据(第一层论据)本身还不是很明显的真实性的判断,就要引用其他判断(第二层论据)对这些论据进行论证。 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三层论据、第四层论据等。 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论据一般有多个。

第三步:定答案

分析文外设置的论据内涵,与原文观点对照,进而确定答案。

【应用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新华网)

材料二:

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感是人类的“生物算法”,用以迅速处理个体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种信息,以做出有效应对。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人类为了变得更聪明,进化出丰富的情感: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繁育后代,需要强劲的、时刻运行着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活动。

艺术发生的内部驱力正在于此。人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是自我实现与自我服务的。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获取生命经验的机会不够,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进行感觉、情绪与情感体验活动。而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就是承载大量生命活动信息的奇异容器,装载生命情感信息越多,越是特异、剧烈,受众体验就越好。

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把各种感觉、情绪和情感体验激发到极致,产生情绪爆炸效应。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于自身情感信念的建构,从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对于大众文艺来说,能否令受众得到过瘾到位的情感体验,帮助读者建立精神秩序,是作品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对读者是否有价值的基础性评价标准。

正因为大众文艺创作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所以大众文艺也必然是类型化的。人类的情感体验需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人类个体需要在某些作品中,专门体验某些特定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所以大众文艺的一个类型就是指向人类一个愿望情感群组,这使得人类的情感体验更加高效集中。

(摘编自《不断顺应人类对情感体验的新需求》,《光明日报》)

材料三:

如果寄望于把网络文学当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之一,就不能过早地为它套上枷锁。

虽然具有多重角色,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其独特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作者与读者不能被资本太过束缚,网络文学产业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自身的繁荣,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有些影视导演就曾直言,现在许多改编自高点击率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缺乏应有的深度。正如尼尔波兹曼认为的,造成文化枯萎的原因,不光是对精神的约束,还有可能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其中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此外,在确立评价机制和建立理论研究框架的过程中,还要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多一些包容。当前,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刻意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趋势。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分野,更重要的在于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作为“一种为揭露和批评自己的局限性而存在的艺术机制”,文学总是在现有框架或者同一题材下去探索如何超越前人,隐含了对文学自身的反思,“新”与“旧”永远都是相对的。不仅如此,在文学理论发展方面,即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其也早已摆脱文学自身的局限。这说明目前的文学理论对网络文学的无力感,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话语体系和批评模式的落后,而是文学理论发展早已与这个时代拉开了“代差”。

不要过早地为网络文学套上枷锁,它的多样性,就是文化领域繁荣的最大源泉和前进动力。

(摘编自赵明昊《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完成的,而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B.当下,网络文学急需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彻底摆脱流量束缚,挣脱资本镣铐,从而创作出文学佳作。

C.材料一的“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印证了材料二的“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

D.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给受众带来持久的愉悦,因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自我肯定、确认与完善。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说法错误。B项,“彻底摆脱流量束缚”说法绝对。材料一中说的是“不能唯流量是从”。D项,颠倒因果关系,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于……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

【答案】 C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

B.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是目前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影响。

C.网络文学的内驱力来自人们对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其核心竞争力是它能使受众得到过瘾的情感体验,帮他们建立精神秩序。

D.要想让网络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就不要让它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同时要多多包容它,保持它发展的多样性。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于文无据。

【答案】 A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拘泥于读者的好恶,紧密关注着读者的投票和作品流量,怎么能写出好故事呢?”

B.“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都是文学,只是平台和载体不一样。”

C.“以前,网络文学属于一种非主流文化,但是未来,它会逐渐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种。”

D.“网络文学更像是一种大众化、草根化的写作,是读者本位,它与读者的距离更近。”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符合材料三中“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的观点。B项,符合材料三中“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的观点。C项的内容在材料三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观点。D项,符合材料三中“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的观点。

【答案】 C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别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理清行文思路。第一段讲的是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丰富的情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等,需要情感活动;第二段指出人类为了获取足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经验,创造了艺术,进入艺术情境,并且文艺作品承载的信息越多越特异,受众的体验就越好;第三段讲的是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能否令受众过瘾是其基础性评价标准;最后一段首句是本段的中心句,点明了本段的中心,即大众文艺以受众为中心,所以其类型化是必然的。

【答案】 首先指出情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人类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进行了艺术创作;接着引出大众文艺的基础性评价标准;最后得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大众文艺必然是类型化的结论。

5.为什么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网络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特点不同,评价标准自然不同。原文列举了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些特点:传统文学的路径是表现现实,而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传统文学是一种以作者为主体的精英文化,而网络文学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商业性更重,有“粉丝向”。另外,材料一最后指出“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材料三第三段指出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由此可知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学。

【答案】 ①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路径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商业性程度不同。②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决定了不能用传统文学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它。③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