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句子翻译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6 手机版


 【学习目标】

一、把握阅读“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题型。

二、典题训练,提高学生完成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文言断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和文言语句翻译几种题型。前三题是选择题,难度较小,在一轮复习时,基本解决;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道题,仍是二轮复习的重点。

【自主学习】

一、知识导图

二、(2019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 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句式特点,据此断句。“贾生名谊,洛阳人也”为判断句式,中间停顿。“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主语都是贾生,中间断开;“闻于郡中”中的“于郡中”是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后面3个动词短语的主语都是“吴廷尉”,中间断开;“召置门下”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项。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 A.错在“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道、法”3家,而不是“道、法、农”3家。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 C.顺序错乱,“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数”,屡次,多次。“连”,接连。“或”,有的。“稍”,逐渐。

【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18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爱(他)。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1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有20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已经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吊念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3年。1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汉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4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1年多,也死了。

【合作学习】

突破一 字字落实,译准实词和虚词

经过一轮复习,很多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等都有一定的把握,但在翻译时,忽略了对实词、虚词的字字落实,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因此,考生不仅要强化语境意识,而且要把字字落实意识用于翻译中,进而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一)译好4类重要实词

1.碰到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得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典题印证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南越王尉佗)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指陆贾)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今王众不过数十万,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采分点】 “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

【参考译文】 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厉害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现在您的民众不过几十万,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有在中原起兵,所以才在此称王。假使我身处中原,我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

2.碰到多义词——语境确定

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的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例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有把词放在句中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

[典题印证2] (2018全国卷Ⅱ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元兴元年,(王涣)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采分点】   (1)“辄”,就。“弦歌”,名词用作动词,奏乐歌咏。“荐”,祭祀,不能译为“推荐”。“为”后省略宾语“之”。“祠”后省略“于”,“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为(之)(于)安阳亭西立祠”。“弦歌”,奏乐歌咏。(2)“狱”,案件,不能译为“监狱”。“威风猛于涣”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威风于涣猛”; “威风”,声威。“文理”一词古今异义,古义为“条理”。

【参考译文】  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放上祭品。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被掠夺,所以前来报答他的恩德。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信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都能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绝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3.碰到活用词——语法判断

翻译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翻译为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典题印证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采分点】 “修禊”,补出必要的动词;“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碰到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的翻译。命题者用这些“拦路虎”,是想考查考生对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对此,不要紧张,相信依据语境和平日的积累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的。

疑难词有以下几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1)该字或其义极其陌生,但一定可以调动积累或结合语境推断出来。如“毁淫祠数百区”中的“淫”字,就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的“淫雨霏霏”之“淫”的“多余、过多的”义项,推断该处“淫”为“多余的”或“滥建的”意思。

(2)该字很常见但用其本义无法翻译通顺,可考虑通假。如文言文经常出现的“振济之”中的“振”就同“赈”字。

(3)该字(或词语)难以理解是因为涉及古代文化常识,这就需要考生平日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通常犯的错误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如译句“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中“郑君彦真”为“郑彦真”,“君”是敬称,绝不可译为“郑君彦”。

[典题印证4]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周梅圃)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采分点】 “障”,堵住,挡住;“潦”,积水;“德”,感激。其中“潦”可用教材联想法推出(《滕王阁序》中有“潦水尽而寒潭清”句),“德”可由语境推出。

(二)抓住4类关键虚词

1.高频虚词:格外留心,确保翻译到位

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中,对“以”“其”“为”“乃”“因”等翻译中易设为采分点的高频虚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

以:这是采分率最高的高考高频词,它有介词义,如“用、拿”“凭借”“因为”,这是考查热点;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

[典题印证5] 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以”字的用法。

(1)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素有贵名,招致西方游士,士多归附。无几,幹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采分点】 “以”,凭借;“卒”,终于;“至于”,到了……的结局。

(2)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

【采分点】 “若”,像;“以”,因为;“固”,必定。

【参考译文】 越人先后三代杀掉自己的国君,王子搜对此十分忧患,逃到荒山野洞里去。越国没有了君主,到处找寻王子搜都没能找到,便追踪来到洞穴。王子搜不肯出洞,越人便点燃艾草用烟熏洞,还为他准备了国王的乘舆。王子搜拉过登车的绳索,仰天大呼说:“国君之位啊,就是不能够放过我啊!” 王子搜并不是讨厌做国君,而是憎恶做了国君难免会招来杀身的祸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

2.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典题印证6]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者”字的用法。

(1)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李商隐:《李贺小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有小人的谗言,让您与我之间有嫌隙。

(2)(张署)改任河南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

(3)嫁到王家的李长吉的姐姐,叙说长吉的事情尤其详尽。

【采分点】  (1)“者”,用在“昔”“今”后,可不译。(2)“适”,恰恰,正好;“者”,……的人。(3)“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3.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频率也高。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4.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一是指兼词,即一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

[典题印证7]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特殊虚词的用法。

(1)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2)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高人把它卖掉呢?

【采分点】  (1)“罢”,通“疲”。“所以”,固定结构,表凭借,译为“用来……的”。(2)“诸”,之乎(哉),兼词。

【应用学习】

  突破二 突出重点,译准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翻译除了要译准关键实词和关键虚词,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翻译,并将其落实到位。这样,翻译题才有可能得到高分。

(一)译准6种文言句式

总体要求: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但也要注意无语言标志的特殊情况。抓准句式特点后,根据各句式翻译原则灵活处理。

1.判断句

(1)常见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乃”“即”“皆”“则”等。

(2)无语言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3)一般翻译模式:“……是……”,“乃”“即”“皆”“则”等还要加上其本身的意思,如“皆”要翻译成“都是”。

2.被动句

(1)常见语言标志:“为”“为……所”“见”“于”“见……于”等。

(2)无语言标志被动句。如“洎牧以谗诛”就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

(3)一般翻译模式:“……被……”。

3.宾语前置句

(1)语言标志: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以“之”“是”等为标志。

(2)特殊情况:①“以”的宾语前置,如“秋以为期”中的“秋”前置。②“自”的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

(3)一般翻译模式:将宾语放到谓语后面。

4.省略句

常见省略形式:省主语,省谓语动词,省宾语(动宾、介宾),省介词。

一般翻译模式:在翻译时需补出省略成分。

5.定语后置句

(1)语言标志:“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中心词+数词(或数量短语)”。

(2)一般翻译模式:将定语移到中心词前。

6.状语后置句

(1)语言标志:“于”“以”“乎”。

(2)一般翻译模式:一般要将此介宾短语移到谓语动词前,但要注意有时仍可作补语,不必移到谓语动词前。

(二)译准固定句式

语气 形式 翻 译 示 例

表推测语气

得无……

乎(耶) 该不会……吧/莫非……吧/能不……吗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无乃……(乎) 恐怕……吧/莫不是……吧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表疑问语气

如……何/

奈……何 把……怎么样/拿……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何(胡)以…… 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 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表反问语气

不亦……乎 不也……吗/难道不也……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何……为/何

以……为 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之

有哉 有什么……呢 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感叹语气

亦……哉 也真……啊 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

直……

耳(哉) 只是……罢了 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

表选择语气

……孰与

(若)…… 与……相比,谁(哪一样)……/哪比得上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其…

…孰若 与其……哪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典题印证8] (2019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采分点】 涉及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1)“此……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弗如”,不如,比不上。(2)“及”,等到。“走”,逃跑。“之”,到。“伏”,面向下俯卧。

【参考译文】 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誉。魏国设置相国,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你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顺服,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吴起害怕受惩处,于是离开,就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一到楚国就让他任相国。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因楚国强盛而忧虑。原来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70多家。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