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写作二轮专题复习资料:行文之中学扣题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5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一、把握写作训练“行文之中扣题”的要求。 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行文之中扣题”的水平。 【导入学习】 审题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审题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可是有的考生明明觉得自己审准了题还是被阅卷老师判为偏题。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行文过程中没有适时、准确地扣题。写前审题,写中扣题,这才是符合题意的完美过程。 如何审题,我们在一轮复习时都进行了专项训练,现在我们要讲的是在行文中如何扣题。 【自主学习】 记叙类文章的扣题见料 一般认为,记叙类文章点题不如议论文那么方便,很难直接契合文题。然而,只要设计合理,依然可以有很多点题之处。概括起来,记叙类文章“点题扣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点题 由于文体的特殊性,记叙类文章一般不太容易像议论文那样开宗明义,直接点题,因此标题点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最好的办法是在标题中出现主题关键词。如以“慢”为主题的材料作文,一考生就采用了“意象+材料关键词”的形式拟题:慢享炸酱面。 2.细节描写点题 著名作家曹文轩在《感觉崇尚》一文中就曾说过:“文学艺术确实完成了一次从古典形态往现代形态的转移……这一特征便是:文学艺术从‘义’过渡到‘感’。”对于更讲究文学趣味的记叙文来说,这种暗含主题的感觉意识往往比直观呈现主题要更加高明。高考作文阅卷评分表解中,每年对一类卷记叙文的要求也都是“有生动传神的细节”。而所谓的细节,就是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主题,让人从中“感觉”到作文关键词背后的内在意蕴,而非仅仅是看到这个关键词的出现。如果让这个暗含主题的细节反复出现在文中,那自然强化了点题的力度。 3.叙议结合点题 为了明确主题,记叙文可以叙议结合,但不宜太多。可以在结尾处用一句议论或抒情点破主题。 【佳作示范】 老师,老师 四川一考生 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老师深情地对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老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殷殷期待,浓缩着老师对学生的牵挂与不舍,既让人感动,又令人感伤。 “你们再看看书”是一种寄予厚望的良苦用心。“读万卷书”方能“行万里路”,这不仅是古人的智慧,也是老师对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职业的最好诠释。显然,老师让我们“再看看书”,就是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头脑,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个人价值,助力中国梦。 不论是被宗教、神学桎梏的中世纪的欧洲,还是清政府时期被“闭关锁国”束缚的中国,都以历史事实证明:故步自封,无异于自毁前途。 文艺复兴帮助欧洲摆脱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步伐。 一项项的发展成果证明:科教才能兴国、创新必能强国。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的老师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他们甘做铺路石,牺牲了自己,成就了我们。 老师,您就放心吧。学不可以已,我们懂了。 “我再看看你们”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学生犹如老师射出的箭,老师当是拉成满月的弓。 老师这张弓,铆足了劲儿,想让箭在磨砺中变得坚硬笔直,让箭射得更准、射得更远。但与此同时,看着飞一般远去的箭,弓难免有些失落与不舍,此乃人之常情啊。 老师,您就宽心吧。告别了昨天和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我们记住了。 “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更是一种师生间的默契与对彼此的牵挂。在我们即将奔赴人生新起点之际,老师叮嘱我们“再看看书”,就是提醒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正是对我们成人、成才的期望吗?“我再看看你们”则让我们感动得满眼泪花。 老师既希冀我们走向远方,成就自我,助力国家发展,又担心我们走得太远,走出了他的视线。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老师,您就安心吧!我们是振翅高飞的风筝,您就是那放风筝的人,我们永远忘不了您。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与“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前者偏重于事物的相对性,后者则蕴含着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与牵挂。 最后一堂课,老师将内心深处的话留给我们,为我们的高考壮行。 我们也想告诉老师:“我们这一生,都要再看看书;只要有空,我们也一定会回来再看看您!” 【点评】 作者从漫画上老师的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生发开去,悟出了老师期盼学生用知识武装头脑且“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成人、成才的期望,以及老师所拥有的博大胸怀,最后升华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思想深刻,闪烁哲思。文中不断点题,论述前后贯通,凸显了文章的题意。 【合作学习】 议论类文章的扣题 材料作文,无论以何种形式,都是由材料而生感慨而成文,关键处要点击材料,扣住题目。重提材料或化用材料,让材料关键词反复出现,都能为扣题增光添彩。扣题的具体办法是:围绕材料中的关键词,采用“原词重现”“近义替换”“比喻替换”“内涵诠释”等方式,在标题、首段、段首、段尾、文末、事例分析等关键处反复强化。这样能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扣题的准确度。 1.标题扣题 标题有多种拟法,有多种要求,但它有个底线要求:扣题,扣住“材料”。具体办法是把材料中的关键词写入标题,或用近义词替代,也可用比喻等修辞来美化。 请看2019年全国卷Ⅰ安徽一考生拟的题目: 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该标题句式整齐,又紧扣材料中的“劳动”,明确立意,简洁生动,自然会得到阅卷老师的肯定。 2.开头扣题 文章开头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注意的关键部位。对于记叙文来说,最好用“关键词重现”法,即便不能明点,也要用“近义替换”“比喻替换”等方法暗扣。对于议论文来说,必须要见“词”见“料”。具体办法:摘引材料,紧扣材料“关键词”作简要分析,段尾亮论点;尤其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在摘引过程中应加以重现,或用近义词替代,并最终融入表达中心论点的语句中。 请看2019年全国卷Ⅰ安徽一考生的作文《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开头段: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演讲的主题是“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的悠悠古训自数百年前回响至今;看,每时每刻,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与汗水描绘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劳动”二字,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其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意义。 对同学们来说,勤劳需自手边起,劳动方可兴家园。 文章采用演讲稿的形式,称谓之后就点出了演讲的主题—— 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之后,从中华古训谈起,引出劳动对现实社会的意义,结尾再次扣题。这样就不会离题,并会给阅卷老师很深的印象。 3.核心段落首尾扣题 对于议论文来说,核心段落的首尾必须扣题,具体办法:设置一个分论点放在段首,段尾再总结强化;中心论点关键词或材料关键词应在段首段尾得以“原词重现”,或“近义替换”,或“比喻美化”。 请看2019年全国卷Ⅰ安徽一考生的作文《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核心的3个段落: 于己,劳动为修身之道。 身体力行中,方知脚踏实地、勤恳务实才得心安;汗水挥洒与咬牙坚持中,才能磨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坚忍意志。 唯有亲身体验劳动之不易,方可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深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投身于点滴劳动中,才能淬炼出青年之精神。 于家,劳动为立家之本。 坐吃山空、好逸恶劳之例,不必赘述。 先哲有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如今的大好时代,只要肯吃苦、愿劳动,自能收获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 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哪一个靠的不是辛苦劳动呢? 于国,劳动为兴邦之基。 你们可曾听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二字,终须落到劳动上。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也大力弘扬“大国工匠” 精神。“大国工匠”凭的是劳动中的不断探索与提升,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与勤恳。 若无劳动者,哪来港珠澳一桥连三地,创造世界第一的辉煌? 若无劳动者,哪来华为公司绝地反击、惊艳全球的骄傲? 若无劳动者,哪来“一带一路”共筑复兴梦的欢歌?国家发展需要劳动,尤其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劳动。 这3个段落以分论点的形式串起文章的主体部分(于己、于家、于国),逐层深入。而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都紧紧扣住“劳动”,首尾呼应,非常严谨,足见考生的扣题意识。 4.结尾点题 对于议论文来说,点题的具体办法有:照应标题,照应中心论点,以“原词重现”“近义替换”“比喻替换”等方法总结全文,必要时可用反问句达到引人深思的深化效果。但用语应精要,不可拖沓。 请看2019年全国卷Ⅰ安徽一考生的作文《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结尾段落: 同学们,听,上课铃、开工号已响彻神州大地,国家正在召唤我们;同学们,看,国家的未来等着我们去书写! 让我们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为中国之复兴共同努力! 这是一个号召式结尾,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同时再次扣题,收到很好的效果。 【应用学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路遥在《人生》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每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材料二: 鲁迅在《导师》中寄语青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材料三: 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任意两则材料为基础立意并恰当引用,以“致正值青春的我们”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主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审题时注意题干要求:①论述角度“正值青春的我们”;②副标题:“致正值青春的我们”;③根据以上材料进行“联想和想象”——不能脱离材料,必须有联想和想象。要注意审清材料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及其思想倾向:材料一意思是青春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迈好青春期的关键一步。材料二是鲁迅对青年的寄托,更是他对青年能力的一种肯定,即青年是有生力的,是有创造力和无限活力的,把这些化为行动,就会创造多方面的奇迹;材料三是以毛泽东为典型人物,指明青年要有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和行动。根据写作要求,我们可以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①综合材料一、二,谈青年时期的重要性与创造力;②综合材料二、三,谈青年时期的家国情怀;③综合材料一、三谈青年时期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2.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看了以上图画,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假如你向《长沙晚报》投稿,发表一下你对以上现象的感受或认识,你会怎么写?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写作导引】 先看作文材料(漫画)。爷爷小时候玩“滚铁环”,爸爸小时候玩“呼啦圈”,如今“我”玩“朋友圈”。爸爸和爷爷小时候玩的“圈”是与运动健身有关的实物,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我”则利用通信媒体虚拟的“朋友圈”与外界进行交往,看似简单便捷,但缺少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生机与活力。并且,从漫画中的3代人的表情看,爸爸和爷爷玩得兴高采烈,而我身背一个大“书包”,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耷拉着脑袋,不难推断出,繁重的学习任务已经影响到“我”与伙伴的交往,“我”只能选择“朋友圈”进行交流。 纵观3幅图片,这里面隐含有“变”与“不变”的要素,变的是年代,变的是童年的活动方式,这里面隐含一个主题:不同的年代,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童年的活动方式也随之变化,这是时代向前、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不变的是“童趣”对成长身心的影响。对照3幅图片,爷爷和爸爸的童年活动相对有活力,生机盎然,而“我”的童年略显沉闷,虽然也能通过“朋友圈”收获交往的乐趣,但这种乐趣是建立在高科技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缺少面对面的真诚与活力。甚至“我”这一代可能因为过度地依赖通信媒体,身心的健康成长难免受到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3幅漫画之间既存在对照关系,爷爷爸爸的童年游玩方式与“我”进行比较,还存在主次关系,爷爷爸爸充满活力的童年来衬托我略显沉闷、缺少活力的童年。明白了这些,就不难找到解读漫画主题的路径: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我们的童年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交往方式?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适合身心成长的交往环境?如何正视与接纳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何理性看待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诚然,对“我”的圈子生活,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言之有理皆可。 再看作文要求,有明确的写作任务:“假如你向《长沙晚报》投稿,发表一下你对以上现象的感受或认识。”虽然语境没有特殊要求,但行文应体现向报社投稿,阐述见解的特点,写成议论文为宜。 参考立意:①放下沉重的书包,远离虚拟“朋友圈”,回归现实生活,找回“逝去”的童趣。②时代在变化,生活在改善,但童年的乐趣是不变的,我们需要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童年。③通信科技的发展让童年不再封闭,孩子之间的交往变得便捷丰富,但警惕这些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④风物长宜放眼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好好去适应,用心去寻找属于这一代人的快乐和精彩。⑤3代人的生活,从有形的圈子到无形的圈子,从自然随性的生活到与科技紧紧相连的生活,昭示着时代的变迁。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 材料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材料三: 《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成员代表刘西拉和陈陈夫妇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对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留学夫妻。主持人撒贝宁说,中国建造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从当年这些前辈开始的,有一句话能把这些老先生们的故事说透,那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材料四: 从2003年至今,神秘的太空留下来11位中国航天人的身影,而他们的队友邓清明却多次以极微弱的分差落选,与飞天失之交臂。52岁的邓清明甘愿做筑梦九天的基石,他说:“战友飞,就是我在飞。作为航天员不管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我们的本分。”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本题有4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多则材料的契合点。材料一引用《道德经》中的语句,指出真正的力量是不会张扬的;材料二引用诸葛亮《诫子书》指出:淡泊才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材料三举例归国博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材料四举例航天人邓清明甘做“备份”,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4则材料综合起来,就是要“扎扎实实做事,默默无闻做人”,也就是要做实事,还有淡泊名利。 参考立意:①实干奉献,淡泊名利;②辩证思考:实干奉献和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4.(2019河北保定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智能手机从推出到移动生活大规模普及花了4年时间,打车软件从上线到带动数千万人增加就业机会花了3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创新的碰撞中展现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2)有外媒认为,几乎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有非常强大的品质保证,但目前中国这样的品牌还很少。中国要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有两个不能回避的要素:质量和创新。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评价或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一引导考生关注祖国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在体现价值引领的同时并不局限材料的范围,可从多个方面挖掘能体现中国速度的人、事、物、理,也可思考和论述中国能有如此速度的原因即在中国速度下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宜从小处着手,从自我、社会角度出发,从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的小变化到社会乃至国家的大变化,从自我成长的变到国家科技、民生、国际地位等的变。材料二引导考生思考只有提升质量,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还可以在材料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在中国速度备受赞誉的情况下,如何让中国质量同中国速度一样享誉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中国经济升级版,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立意:①中国速度铸就中国奇迹;②不能安于制造,要勇于创造;③追求质量和创新是企业、民族乃至国家的立足之本;④让中国智造成为中国的新名片;⑤既要中国速度,更要中国质量。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