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谦称、敬称、贱称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4 手机版


 一、姓名称谓

【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本来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支分居各地,每支要有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所以,氏是后起的族号,是姓的分支。上古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亦无氏。到了战国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汉代统称为姓,白天子至庶人都有姓。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是用来“别婚姻”的。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季羋。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有以下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晋姬、秦嬴。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芮姜、江芈。

3.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文姜(鲁桓公妻)。

上古称呼妇女,也可以在姓下加“氏”字,如武姜被称为姜氏,骊姬被称为姬氏。氏的来源很多:①以受封的国名或邑名为氏。如:郑捷、蔡甲午、屈完、羊舌赤;②以所居的地名为氏。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③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司马牛、乐正克;④以技能为氏。如:巫、陶、甄。

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如:长孙、慕容、贺兰、独孤、尉迟。

【名字】

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

⑴ 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 :“广平曰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即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

⑵ 名和字的意思相反相成。例如曾点,字皙(《说文》 :“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清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

此外,有的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如:赵云,字子龙。《周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君冯(凭)轼而观之”。

有的名和字之间意义上是相延的,即字为名意思的延伸。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意义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

注意  掌握术语“以字行”。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意思,即仅称呼此人的“字”,而不熟悉其“名”。例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他的名大家不熟悉。

“以字行”的现象有两种类型,一是生时“以字行于世”,二是后世史家追改。“以字行”现象的成因往往是为了避讳。(参见“避讳”部分)

例如,《明史杨士奇传》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翻译为:“杨士奇,名寓,以字行世,江西泰和人。”

【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和名之间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自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注意  掌握术语“以号行”。以号行是某人的号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例如,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39岁结识大儒陈继儒,陈继儒听他说起多年的远游经历,送他“霞客”的雅号,赞他‘志在烟霞“,是“餐霞饮露之人”。从此他自称翻江左霞客’,开始以号行于世。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改谥、尊号、徽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朝廷有专门的谥法。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如清朝建立后,曾为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定谥号为庄烈愍皇帝。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如,咧测明私谥靖节。“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① 表扬性的(美谥、上谥):经天纬地曰文  威强睿德曰武  圣闻周达曰昭

② 批判性的(恶谥、下谥):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③ 同情性的(平谥、中谥):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

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祖(太祖、高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宗(太宗、世宗)。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

以后的嗣君庙号也有称祖的,如康熙的庙号是圣祖。“祖”的泛滥始于曹魏。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要“有功”“有德”的才能被称为“祖”“宗”。南北朝时期“宗”己泛滥,唐代无帝不“宗”。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唐以前的皇帝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以后的皇帝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

注意;六宗

汉代的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明帝、汉章帝称“六宗”。因为这六个皇帝的庙号是:孝文曰太宗,孝武曰世宗,孝宣曰中宗,孝元曰高宗,孝明日显宗,孝章曰肃宗。

汉代皇帝谥号前都有“孝”字。

●年号

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年号的长短往往和社会的治乱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同一时间段内年号多而短暂,则折射出神州动荡,国运衰微,而年号少而长久,则显示出国力隆盛,天下承平。

●改元

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基本不改元(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为先后两次登基称帝,所以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才有“一帝一元”现象,所以明清两代皇帝可用年号来称呼,例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

●改谥

谥法是古代依据某种准则对尊者、  高宫死后定尊称的一种制度。

改谥作为谥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始自西汉,是对谥法实施之后的补救措施之一。历代都有,但人数不多。有恶谥改美谥,初谥与名实不符而改谥,为溢美而改谥等。如明景帝初谥为“戾”,后改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这是恶谥改为美谥。于谦初谥为“肃愍”,后改为“忠愍”。

●尊号、徽号

“尊”是尊敬,“徽”是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示尊崇褒美。尊号始子唐代。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也有死后加上的。清代同治皇帝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徽号为“慈禧”。

【称谓】

一、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  “柳敬亭者,扬之秦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

●称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入,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斤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称爵名

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溫公。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她的地名来称呼。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西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二、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注意: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也可以是国君夫人的自称。秦以后不用。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比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妄;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弱息、息女;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称自己的君夫人为寡小君。

三、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膝下:儿女对父母的敬称。承欢膝下:承欢,旧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膝下。旧指侍奉父母。

8.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己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己死去的有才德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9.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吾子、夫子、先生、大人等。

例如:吾子淹久于敞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注释:吾子:您。淹:留。脯资:干肉和粮食,亦泛指食物。饩(xi4)牵:指猪牛羊等牲畜,泛指粮、肉等食品。译文: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

10.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1.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四、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