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四)天文地理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4 手机版


 【天文】

◆术学    古代关于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学问。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宇宙

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又叫世界。

《淮南子原道训》:“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日宙,以喻天地。”后来可以指天下。

南朝梁沈约《游沈道士馆》诗:“秦皇御宇宙,汉帝恢武功。”

◆星宿(xiù)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三垣(yuán)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星空分为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三垣。垣,星空区域。

◆二十八宿(xiù)

又叫二十八舍。古代人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ǐ、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又称四维、四兽。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以每七宿组成一象。即东龙、南鸟、西虎、北龟蛇(武)。春秋战国五行说流行后,四象配色成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所以东方七宿称东官苍龙,南方七宿称南官朱雀,西方七宿称西官白虎,北方七宿称北官玄武。

◆分野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参(shēn)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己退,天气渐凉。

注意:七月流火,指天气转凉。第7版《现汉》新加一个义项:现也可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三光    指日、月、星。

《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指房、心、尾三星宿。

◆六气

(1)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

(2)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朝旦之气(朝霞)、日中之气(正阳)、日没之气(飞泉)、夜半之气(沆瀣hàng xiè)、天之气(天玄)、地之气(地黄)。

◆璇玑[xuán jī]

(1)古时一种天文仪器,浑天仪。

《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意思是: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

(2)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泛指北斗。

◆北斗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xuán)、天玑(jī)、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北极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紫微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运交华盖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东曦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弧矢是中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于二十八宿的井宿,意为“射天狼的弓箭”。

◆老人星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泊松滋江亭》:“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太白、明星、启明、长庚

我国古代把金星叫做太白星,早晨出现在东方时叫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时叫长庚。《诗经郑风》:“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岁星

即木星。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来纪年,故称岁星。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入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表、日晷(guǐ)、圭臬(guī niè)

表:用以测日影的标杆。

日晷: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圭臬;测量日影的工具。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历法】

◆正朔

(1)谓帝王新颁布的历法;(2)农历正月初一。

《汉书贾谊传》:“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谊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意思是: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宫名、振兴礼乐的时候。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润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大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朔、晦、胐(fěi)、望、既望

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初三叫“朏”,月圆那一天(农历每月十五,有时是十六或十七)叫“望”,“望”后的一天叫“既望”。

◆二十四节气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和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注意:⑴在商代和西周早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暂,不到一年。

⑵元亨利贞,语出《易经》乾卦的卦辞,“乾,元亨利贞。”“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古人用用它代指四季。

元:象征一个事物的初始,对应春天;

亨:象征一个事物的成长,对应夏天;

利:象征一个事物的收获,对应秋天;

贞:象征一个事物的收藏,对应冬天。

◆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搭配原则是“单配单、双台双”),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循环纪年。《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已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注:六甲:

(1)古代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支依次相配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是“甲”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因笔画比较简单,多为儿童练字之用,学六甲。

(2)古代妇女怀孕称身怀六甲。(相传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甲日,是上天创造万物的日子。)

注:六丁

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丑、丁女、丁酉、丁未、丁巳)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并以年号纪年。

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为宋仁宗赵祯年号。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元和为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3)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魏学洢《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

《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2)干支纪日法。

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

姚鼐《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3)月相纪日法。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4)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é)(或者叫日昃zè)、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食时: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

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

日中:正午的时辰。

日昳:太阳偏西。

晡时:夕食。古人一日两餐。

《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每个时辰2小时。近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00 1:00 3:00 5:00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21:00

正 24: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和今天的时间对应表。

天色 地支 现代时间 天色 地支 现代时间

夜半 子 23:00—1:00 日中 午 11:00—13:00

鸡鸣 丑 1:00—3:00 日昳 未 13:00—15:00

平旦 寅 3:00—5:00 晡时 申 15:00—17:00

日出 卯 5:00—7:00 日入 酉 17:00—19:00

食时 辰 7:00—9:00 黄昏 戌 19:00—21:00

隅中 巳 9:00—11:00 人定 亥 21:00—23:00

◆五更(五鼓)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00—21:00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00—23:00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00—1:00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00—3:00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00—5:00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引申为时间、时刻。

注意:漏断:指深夜。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传漏:报时。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节日】

◆元日

即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旦

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元夜。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三元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三元节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

◆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五(也有人说是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主要是地域的不同)为百花生日。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上巳节

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fú xì]、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杜甫《清明》:“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浄[jìng]客船。”

◆清明

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又叫“踏青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得名。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初阳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责门。”

◆社日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表时间的词语】

●第一组

有间:片刻,有一会。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间:间或、有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时而间进。”

顷之:不久,不一会。    《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hù)至。”

寻:不久。              《桃花源记》:“来果,寻病终。”

未几:没有多久;很快。  《口技》:“未几,夫鼾声起。”

旋:旋即(立刻,马上)。 《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俄而:不久;顷刻。      《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少顷:一会儿;片刻。    《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既而:不久,接着。           《口技》:“既而儿醒。”

己而:不久。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

无何:不久;很短时间之后。   《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须臾:片刻之间。             《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第二组

夙:早。夙夜,日夜。            《出师表》:“夙夜忧叹。”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质,正。    《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亭,正。            《三峡》:“若非亭午夜分。”

薄暮:傍晚。薄,接近。          《岳阳楼记》:“薄暮暝暝。”

阑:  残尽,晚。                《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夜阑:夜深。夜将尽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央:尽。                        《幽兰赋》:“度清夜之未央。”

●第三组

既:之后,已经。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曩: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

向:从前。                  《兰亭集序》:“向之所欣。”

适:恰好、正巧:刚刚、才。  《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会:恰逢。                  《口技》:“会宾客大宴。”

素:一向、向来。            《书博鸡者事》:“博鸡者,袁人,素无赖。”

雅:一向、向来。            《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居:经过、过了。            《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

居无何:过了没多久。        《史记陈丞相世家》:“居无何,汉王攻下殷。”

●第四组

翼日:明日,次日。翼,通翌。     《促织》:“翼日迷宰,宰见其小。”

旦日;明天。                     《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旬:十天;十年;12年。

兼旬:二十天。     《旧唐书,王及善传》:“今足下居无尺土之地,守无兼旬之粮。”

明年:第二年。              《岳阳楼记》:“越明年。”

期年:一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    《雨霖铃》:“此去经年。”

累年:连年,历年。          《旧唐书。王忠嗣传》:“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

间岁:隔一年。              《子刘子自传》:“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第五组

逮:等到。             《陈情表》:“逮奉圣朝。”

比:等到。             《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等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洎[jì]:等到。         《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

信宿:连住两夜。       《鄂不草堂图记》:“信宿草堂乃去。”

且:将要、将近。       《愚公移山》:“年且九十。”

行:即将。             《赤壁之战》;“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第六组

农历十二月份别称:

一月,原为“正月”,为避始皇讳,改为“端月”;

二月,杏月,二月杏花开;

三月,桃月,三月桃花开;

四月,槐月,四月槐花开;

五月,榴月,五月石榴花开:

六月,荷月,六月荷花开满池:

七月,巧月,来源于“乞巧”;

八月,桂月,八月桂花开;

九月,菊月,九月菊花开;

十月,阳月;

十一月,葭月,此时葭草生长很茂盛;

十二月,腊月。

●第七组

纪: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秩:十年为一秩。

【地理】

●行政区域

◆州    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参见“九州”。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说法不一。《尚书》九州名为: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汉代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国

周代诸侯的封地叫“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

◆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省

本来是官署名称。元代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域,简称省。

◆军

军是宋代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与府、州、监隶属于路。

◆县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

◆畿[jī]

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泛指园都周围的地区。

◆郊

古代王都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叫“郊”。

◆服

古代王畿以外,五百里为一服。

◆六服

周王畿以外的地区,按照距离远近,分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泛指各地。

◆里

古代居民区名,一里所含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周礼地官》:“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亭

秦汉时基层行政单位。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

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历代不同。汉代,十亭为乡。

◆闾

古代居民基层组织,二十五家为闾。

◆伍

古代户籍编制单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也可指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地区名

◆中国

泛指中原地区。《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己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相传古代炎帝统辖的土地称赤县,黄帝统辖的土地称神州。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华夏

也叫“夏”、“诸夏”,古代汉族的自称,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为中国的古称。

《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六合

(1)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2)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六合。《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京师

指首都。

《春秋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后世因以泛称国都。

◆京畿

国都和国都周围的地方。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yǐn]、左冯翊[zuǒ píng yì]、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山东

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又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西域之名始于汉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欧洲东部,非洲北部等。

◆岭峤(qiáo)

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左

即江东。《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注意:(1)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2)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予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袁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自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淮左

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三楚

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三吴

各代所指不同。晋指吴兴、吴郡、会稽。泛指长江下游一带。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三关

三个重要关口。各代所指不同。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

◆三都

三个都城。各代所指不同。

东汉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唐代称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为三都。

◆两都

又叫“两京”。指东汉著名历史学家和辞赋家班固著的《两都赋》。两都指西汉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张衡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两京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历代所指不同。(2)借指两汉。

◆瀚海

(1)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

(2)指沙漠。岑参《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唐都护府名。贞观中置瀚海都督府,属安北都护府。

◆古称别称

(1)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

《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2)扬州称广陵、维扬。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3)杭州称临安、武林。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4)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5)四塞之地。四塞之地是陕西的别名。在军事上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是历来兵家必夺之地。陕西基本属于秦国的故地,而秦国有四关:北萧关、南武关、东函谷、西大散关。故称陕西为四塞之地。

●山川关隘名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岱岳

泰山的别称。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四渎

五岳,中国的五大名山,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渎,大河。

◆崤函

指崤山、函谷关。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五湖

我国的几个大潮,说法不一,一般指洞庭湖(湖南)、鄱阳湖(江西)、太湖(江苏)、巢湖(安徽)、洪泽湖(江苏)。

◆大泽

(1)大湖沼、沼泽。《项羽之死》:“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指云梦大泽,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江北为云,江南为泽。后来淤为陆地。

◆三山

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周边民族

◆四夷

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合称。《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戒、南曰蛮、北曰狄。”

◆四海

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九夷

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江苏、安徽一带的部族的泛称,古时谓东夷有九种。

◆八狄

先秦对北方各个北方部族的泛称。

◆七戎

指我国先秦西部的各个非华夏部落。

◆六蛮

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

◆匈奴

也叫胡。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其族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先后叫鬼方、混夷、猃狁[xiǎn yǔn]、山戎,战国时始称匈奴。

《诗经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夷狄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胡人

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

◆吐蕃

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

◆蛮貊(mò)

亦作“蛮貉(mò)”。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部族。

《宋史高登传》:“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意思是;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被发左衽[pī fà zuǒ rèn]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在左边开衣襟,这是“夷狄”习俗之一。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敞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

●其他

◆经纬

(1)指道路。南北为“经”,东西为“纬”。

(2)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条理、秩序。《雪涛小说蛛蚕》:“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

(3)规划治理。《旧唐书褚无量传》:“其又可以幽赞(暗中受神明佐助)神明,其文可以经纬邦国。”

◆阡陌

(1)南北向的小路叫“阡”,东西向的小路叫“陌”,泛指田间小路。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田野,垄亩。贾谊《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广袤

指土地面积。从东到西的长度叫“广”,从南到北的长度叫“袤”。

◆寻常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喻短或小。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跬步

跬,半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

荀子《劝学》:“故不积娃步,无以至千里。”

◆步武

(1)步,古代的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2)步武,指脚步,距离很近。郁达夫《钓台的春昼》:“我予感谢了一番他的盛意之后,重整步武,再摸上山去。”作动词,指模仿、效法。步武先贤。

◆忽微

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名。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比喻细微。

《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仞

古代计量单位。仞与尺的比例关系,没有明确定数。《尚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五度

指分、寸、尺、丈、引(十丈为一引)五种度量单位。

【专项训练】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2.(2018年全国Ⅱ卷)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2017年全国Ⅱ卷)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4.(2017年江苏高考卷)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5.(2016年全国Ⅲ卷)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问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