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小说情节的概括方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21 手机版 | ||||
第一课时 【考点研究】 一、分析鉴赏情节题型特点 围绕情节设题,是小说考查的突破口。小说的情节往往跟环境描写、艺术手法的运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独到的文本特色,尤其是小说的整体构思布局、标题、结尾的作用,往往成为命题的热点。 设问 方式 ①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③小说是怎样叙述这一故事的?请简要分析。④小说以×××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⑤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思维 导词 线索及其作用,情节手法及作用,构思与主题,标题效果,开头作用,结尾作用,谋篇布局。 二、概括梳理情节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提问形式大致有四种类型:①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1.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 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是后来系列事件的起点。 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高潮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结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常见设问 (1) 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如(2013年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概括梳理情节三字诀及答题技巧 寻 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 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小说中的常见线索有: ①事物线索。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事物线索就是项链,可概括为: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 ②地点线索。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③矛盾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④人物心理、情感行为变化线索。 理 就是理清小说的叙述顺序和结构层次,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抓 就是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场面,全文的基本情节也就清楚了。 模 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组织答案。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某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练习】 乡村教师 刘慈欣 沿着省城那条宽长的大街,他向火车站走去。城市的霓虹灯开始发出迷人的光芒,就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他慢慢地回忆起自己不算长的一生。 他这条命很大一部分是另一位乡村教师给的。他爹妈死得早,那所简陋的乡村小学就是他的家,他的小学老师把他当亲儿子待。那年,放寒假了,老师要把他带回自己的家里过冬。老师的家很远,他们走了很长的积雪的山路,当看到老师家所在的村子的一点灯光时,已是半夜了。这时他们看到身后不远处有四点绿荧荧亮光,那是两双狼眼。老师折下一根粗树枝,挥动着它拦住狼的来路,同时大声喊着让他向村里跑。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村子,然后同几个拿猎枪汉子去接老师时,发现他躺在一片已冻成糊状的血泊中。老师在送往镇医院的路上就咽了气,当时在火把的光芒中,他看到了老师的眼睛,他读懂了那牵挂,记住了那牵挂。 初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在镇政府里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这个举目无亲的山村,回到了这所乡村小学。前不久,教委出台新政策,取消了民办教师。当他拿到教师证时,很高兴,但也只是高兴而已,他不在乎什么民办公办,他只在乎那一批又一批的娃们。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村里开始分田,然后又分其他的东西。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作了,那里的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他走累了,就在人行道边坐下来。他叹了口气,唉,又想起秀秀了。 秀秀是本村唯一没有嫁到山外的姑娘。他和秀秀好过两年多,但后来,村子里一些出去打工的人赚了些钱回来,和他同岁的二蛋虽不识字但脑子活,去城里干起了挨家挨户清洗抽油烟机的活儿,一年下来竟能赚个万把块。前年回来待了一个月,秀秀不知怎的就跟这个二蛋好上了。秀秀没上过学,但自小对识文断字的人有好感,这是她同他好的主要原因。但二蛋的一瓶廉价香水和一串镀金项链就把这种好感全打消了,“识文断字又不能当饭吃。”秀秀对他说。虽然他知道识文断字是能当饭吃的,但具体到他身上,吃得确实比二蛋差好远,所以他也说不出什么。秀秀看他那样儿,转身走了,只留下一股让他皱鼻子的香水味。 和二蛋成亲一年后,秀秀生娃儿死了。成亲办喜事儿的时候,二蛋花了三万块,那排场在村里真是风光死了,可他怎的就舍不得花点钱让秀秀到镇医院去生娃呢?后来他一打听,这花费一般也就二三百,但村里历来都是这样儿,生娃是从不去医院的,所以没人怪二蛋。后来他听说,比起二蛋妈来,她还算幸运。生二蛋时难产,二蛋爹从产婆那儿得知是个男娃,就决定只要娃了。于是二蛋妈被放到驴子背上,让那驴子一圈圈走,硬是把二蛋挤出来,听当时看见的人说,在院子里血流了一圈…… 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使他室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 他站起身来继续走,没走了多远就拐进了一家书店,城里就是好,还有夜里开门的书店。除了回程的路费,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以充实他的乡村小学里那小小的图书室。半夜,提着那两捆沉重的书,他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有删改) 1.小说结尾写“他”拐进了一家书店,这一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追叙的方式,将他在乡村中耳闻目睹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落后愚昧现象真实地再现出来,令人震惊。 B.他不是“叹了口气”,就是“长叹了一口气”,这些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在回想往事时无比沉重的心情。 C.“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由现实的烛光而联想到像蜡烛一样的乡村教师,构思巧妙。 D.小说将秀秀的分娩与二蛋妈的分娩进行比较,将两代妇女的遭遇进行对比,意在突出秀秀还算是相对幸运的。 3.小说为什么说“穷不是最可怕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第二课时 三、分析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1.小说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叙述时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拓展作品容量。 2.小说情节结构手法及作用 手法 定义、作用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①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②小说的明线与暗线的作用 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心理活动或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四、解答情节手法类技巧 1.梳理情节四角度:按结构—按形象—按场面—按线索 2.情节作用 内容:自身作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结构:设置悬念——推动情节——调动读者 3.赏析手法:判定手法—具体阐释—分析效果—指向情节、人物、主题、读者 4.赏析结尾:结尾方式—结尾效果—表现人物—突出主题—空白想象 5.赏析标题:线索作用—与人物关系—与主题关系—读者效果 【练习】 唱戏的老童 刘立勤 老童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唱花鼓戏。 他十岁那年考进了县花鼓剧团的学员班。那时的他眉目清秀唇红齿白让人十分爱怜,老师让他学了小生、武生,偶尔也练练旦角。他很聪明,唱、念、做、打一点就通,一末带十杂样样都不怯。十二岁学员班结业,他因演《双下山》中的小沙弥一夜成名,成为县剧团里的台柱子。到了十六岁,他成了一个玉面晶睛人见人爱的帅小伙,导演再也不忍心让他演丑角或是老生了,专门演小生,或者武生。演《拾玉镯》里的傅朋、《西厢记》里的张生,他风流潇洒、文质彬彬:演《长坂坡》里的赵子龙、《借东风》中的周瑜,他工架优美、稳重、端庄,还武功卓绝,看得人酣畅淋漓、满心欢喜。 一时间,小县城的女孩子有事没事都爱到剧院前的街道转悠,希望一睹他的风采。谁想到他面皮子薄,不说社会上的女孩子,就是和剧团里的女同学多说几句话,他都会脸红。记得一次和一个女演员排练一出有托举动作的戏,他一只手不小心滑在女演员的脸上,女演员还没有怎么的,他羞得满脸绯红不说,而且还哭了起来。 他最出名的戏应该是《刘海戏金蟾》。那也是县剧团最为黄金的时候,他无论是扮相,还是唱功,真可谓是炉火纯青没有半点挑剔,一时间他迷惑了多少人呀。记得云盖寺镇一女孩为了看他扮演的刘海,硬是陪着剧团跑遍全县五十八个公社;那年在州城剧团连续演出六十六场,有个小姑娘硬是连看了六十六场。 那时他真是红呀,省内外各地跑着演出,电视录像,广播录音。后来,还当上县人大常委、省人大代表,组织让他担任文化局副局长他都不干,他四处奔走四处汇演,各种奖励数不胜数,真是红透了半边天。他娶了妻,生了子,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让人很是羡慕。 可惜,那段日子很短,几经折腾,剧团竟然不行了。剧团的演员大多改了行,或者到了大剧团。也有大剧团要他加盟,可那剧团唱的是秦腔,他舍不得自己喜欢的花鼓,痴迷地坚守着。他们也想着法子变换形式唱花鼓,终究是曲高和寡。生活实在难以为继,也想改行做其他的工作,领导不答应了,说他是一个人才,说什么也不能放他。 后来,妻子也下岗了,孩子幼小,剧团又没有了工资,家里生活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他不得不去打工谋生,贩卖西瓜,卖扎啤,当小工,也只能是维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他依旧害羞,做这些时还戴着一个遮阳帽。也曾有发达的朋友邀请他去大地方开办歌厅,或是唱歌,他终究放不下心爱的花鼓,依然吊在剧团这棵树上,不死不活地等待着戏剧来个咸鱼大翻身。 那时,我已经到了文化馆,常常看见他戴着遮阳帽风风火火地忙碌着艰辛的生计。忙完了就喝酒,喝多了就唱花鼓戏。他唱得真好呀,能够赢来阵阵掌声,可就是赢不来钱。有时,他也用花鼓演绎演出其他剧种中的名家名段,让人很是喜欢。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用花鼓的韵白背诵《茶馆》里王利发的台词:“改良啊!改良!一辈子也没忘了改良,老怕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了,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我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下去!我变尽了方法,无非是为了活下去!没做过缺德的事,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我得罪了谁?谁?……那些狗男女活得有滋有味的,凭什么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每每听完,我都忍不住潸然泪下,而且至今也记得这段台词。 忽然有一天,听说他的日子过好了。他办了一家婚庆公司,担任婚庆公司的主持人,也在那个场合表演几个节目。那真是来钱,一场婚礼的收入常常超过剧团一场大戏的收入。他也会到丧礼场合去唱歌,也会代表一些单位去汇演一些节目。再见他的时候,人是红光满面膀粗腰圆穿金戴银了,日子真的是好了。不过,他成老童了,他再也没有往日玉树临风英气逼人的气势了。 他的节目呢,自然是不值一提,做丑耍怪,极俗。他也唱花鼓戏,那清越优美的花鼓戏也被他恶搞得不成样子。我不知道害羞的老童怎么会这样?那可是他真心喜爱的花鼓呀。可是,他那些节目却很受欢迎,每次表演时,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而且,他时常被邀请到电视台参加晚会,接受领导接见,在电视台和网上传播,弄得老童是家喻户晓,比他演刘海时还要有名。买了房,买了车,好生神气。 有了这样的能耐,北京的一家电视台在州城选秀,县里拿钱选送他去参赛。他依旧耍怪恶搞他喜欢的花鼓戏,谁想到剧场里竟然欢声雷动,他挫败群雄力拔头筹,被省里领导确定包装送往京城,据说很有可能杀入年终决赛弄个名次奖。因此,当市里领导高兴地给他颁奖时,他如沐春风,高扬着奖杯挥手致意。 这时,没想到那个曾经连看六十六场《刘海戏金蟾》的小姑娘——如今已是中年妇女了,冲上台,抱住了他,一边大声哭泣,一边大声地说:“这是怎么了,你怎么成了这样了……”弄得老童也是潸然泪下。 后来呢,后来,老童扔了那奖杯,拒绝了省里的邀请,关闭了婚庆公司,自己开办了二个花鼓培训班,一心一意地传授花鼓去了。 【注释】花鼓戏:湖南省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文中老童用花鼓韵白念《茶馆》中王利发的台词这一情节很有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童年轻时长相好,扮相俊,而且戏曲基本功扎实,表演精彩,因此吸引了县里众多女孩子的注意。 B.老童对艺术要求很严格,一次排练演出时只是不小心碰到女演员的脸,他就非常自责,伤心得哭起来。 C.当剧团其他人被现实所迫或跳槽或改行时,领导却不允许老童离开,说明领导对老童艺术的充分认可。 D.老童主持一次婚礼的收入常常超过剧团一场大戏的收入,这是戏曲演员改行的动力,也是他们的无奈。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老童热爱艺术、不管生活多艰难他都舍不得放弃花鼓,后来却亲自恶搞花鼓,前后的对比让人读来唏嘘不已。 B.文章以“我”为叙事人,通过讲述“我”与老童的交往和“我”的评价,让老童的形象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由老童加入剧团写起,到他教授花鼓结束,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他起起落落的人生和心路历程。 D.文章既有“一末带十杂”等专业的戏曲术语,又有“咸鱼翻身”等新鲜词汇,还有生活化的口语,有很强的可读性。 4.文章设置“连看六十六场《刘海戏金蟾》的小姑娘”这一角色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第一课时答案及解析 刘慈欣《乡村教师》 【答案】 1.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有助于塑造主人公热爱读书、重视知识的乡村教师形象。 ②从情节上看,第一段写他在街上走,之后的情节是主人公回忆往事,这样既前后呼应,使情节一贯自然,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与内容。 ③从主题上看,有助于表现乡村的落后面貌需要用知识去改变的主题,也预示了乡村改变、发展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结合“他站起身来继续走,没走了多远就拐进了一家书店”分析可知,他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结尾“拐进了一家书店”这一情节的描写,有助于塑造主人公热爱读书、重视知识的乡村教师形象。 从情节上看,小说的开端“沿着省城那条宽长的大街……回忆起自己不算长的一生”,写他在街上走,然后中间情节是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结尾“他站起身来继续走……”,情节上前后照应,一贯自然,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与内容。 从主题上看,他“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笼罩着家乡的愚昧和绝望使他室息。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虽然村民的愚昧无知让他窒息,但是他认为“娃们还是有指望的”,故“拐进了一家书店”这一情节有助于表现乡村的落后面貌需要用知识去改变的主题,也预示了乡村改变、发展的希望。 2.D 【解析】D.“意在突出秀秀还算是相对幸运的”分析错误,是突出农村人的愚昧导致了女人悲惨的命运。 3.小说之所以说“穷不是最可怕的”,是因为在落后的乡村里,村民没有文化、愚昧、对现状的麻木更可怕。 村民不重视知识,不相信科学,认为“识文断字又不能当饭吃”,女人生孩子从不去医院。这些都比穷更可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那么最可怕的是什么呢?由原文“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分析可知,在落后的乡村里,村民不懂得机械的重要作用,要分了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把扶贫给安装的潜水泵卖了,全村好吃了两顿。村民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把地卖给了一家皮革厂,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故他们对现状的麻木更可怕。 村民没有文化、愚昧,不相信科学,认为“识文断字又不能当饭吃”。他们可以花大价钱娶媳妇,却不愿意花几百块钱去医院生孩子……村民不重视知识,比穷更可怕。 第二课时答案及解析 刘立勤《唱戏的老童》 【答案】 1.①这段念白的内容符合老童当时的矛盾心理,为艺术还是为生计,让他内心极为痛苦。②老童用花鼓韵白演绎其他剧种中的名家名段,却只叫好不卖钱,反映出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戏曲艺术艰难的生存现状和戏曲艺人艰难的坚守。③为后文老童的改行做铺垫,暗含了作者对社会上疏离高雅艺术、追捧搞怪扮丑现象的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这段念白是《茶馆》中的经典念白,是老年王利发发自内心的对社会的不满,是一个饱受压迫的人的呐喊。这段念白的内容非常符合老童当时的矛盾心理,为艺术还是为生计,让他内心极为痛苦。这段念白就是老童对这种痛苦的表现。 这段对白本是话剧的念白,老童用花鼓韵白演绎其他剧种中的名家名段,从侧面表现出老童的多才多艺,而这种才艺却只叫好不卖钱,反映出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戏曲艺术艰难的生存现状和戏曲艺人艰难的坚守,对塑造人物和表现小说的主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这段对白为后文老童的改行做铺垫,在艰难地坚守传统艺术一段时间之后,老童终于放弃了这种坚守,而是改行做了婚庆主持,他的生活也因为改变而获得了改善。所以,这段对白也暗含了作者对社会上疏离高雅艺术、追捧搞怪扮丑现象的批判。 2.B 【解析】B.“老童对艺术要求很严格”分析错误。这一情节表现的是他的害羞。 3.B 【解析】B.“讲述‘我’与老童的交往”说法错误。小说中“我”是一个旁观者,文中没有交代“我”与老童有交往。 4.①她是老童的粉丝,见证了老童的变化,侧而表现了戏曲艺术和演员们的现实困境。②她是观众的代表,她的举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通过她的哭泣和质询,揭示文章的主题,引起读者的思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作者对“连看六十六场《刘海戏金蟾》的小姑娘”这一角色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对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小说主题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老童的狂热粉丝,她连看六十六场《刘海戏金蟾》可见当时老童的热度,但随着传统戏剧的衰落,老童境况也日渐没落。当她看到老童恶搞花鼓戏而放声大哭,老童也放弃了原来的营生,重新回归到传统戏剧。由此可见,“小姑娘”见证了老童的变化,侧而表现了戏曲艺术和演员们的现实困境。 作为老童的狂热粉丝,“小姑娘”是观众的代表。他们一直热爱着传统戏剧,也见证了传统戏剧的兴衰和传统戏剧表演者个人的浮沉,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小姑娘”的举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结尾写到了“这时,没想到那个曾经连看六十六场《刘海戏金蟾》的小姑娘——如今已是中年妇女了,冲上台,抱住了他,一边大声哭泣,一边大声地说:‘这是怎么了,你怎么成了这样了……’弄得老童也是潸然泪下”,这一情节通过“小姑娘”的哭泣和质询,揭示了小说对传统艺术该如何继承和坚守的主题,也引起读者的思考。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