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文言断句方法全解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19 手机版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8722;8722;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8722;8722;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①顶真: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规律总结】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可根据文言虚词及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

【典题训练方法总结】

1.(2022兴隆台区校级开学)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解答:“因谗之曰”的主语是“上官大夫”,与上一句“屈平不与”的主语不同,不能相连,应在“因”前断句,排除BC。“平”即屈平,“伐”动词,“平伐其功”构成主谓宾完整的句子,应在“平”前断开,排除D。译文: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故选:A。

方法总结: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2021秋海淀区校级期末)请用“/”给下面划线部分断句。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选自《古文观止颜斶说齐王》)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它是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考查文意,还涉及到实词、虚词、句式等。断句方法主要有弄通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等。

解答:“王/人君也”和“斶/人臣也”为判断句,各自断开;“曰”代指人物说话,其后断句;“王前”是说话的内容,其后断句;句末疑问语气词“乎”后断句;“曰”代指人物说话,其后断句;“斶前为慕势”和“王前为趋士”结构一致,分别断句;“与使……,不如……”为固定结构,在“不如”前断句。

故答案为: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译文: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

参考译文:

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

方法总结: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3.(2021秋千阳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这段文字的意思和文言文断句常见的方法思考作答。

解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

“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面断开,排除AD。“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阆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阆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

故选:C。

方法总结: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4.(2021秋浙江期中)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A、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B、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C、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D、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解答:“学也者固学一之也”的意思是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作主语,“固学一之”作谓语,其中“……者……也”是判断句,故“学也者”和“固学一之也”后都要停顿,排除A。

“涂巷之人也”的意思是(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也”表判断,故应在“涂巷之人也”后停顿,这样排除B。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的意思是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这样以后才算得上是个学者。“全之尽之”作主语,“然后学者”作谓语,其中“然后”的意思是“这样以后”,固定用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给划线句子加上标点: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故选:C。

方法总结:断句题注意事项:

1.反复诵读,抓住要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文段要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明白了选文的主要事件,那么断句的大概思路就基本清晰了。

2.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确定词在句中的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反复研究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明确选文的主干是什么,抓住了选文的表达特点,断句就可层层断开。

3.抓住相关的语言标志

一是对话标志。“曰、云、言”等词语表示对话,最易被发现,最容易断开;二是虚词标志。“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当然也应当注意它们的词性。

4.根据词语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一是句首发语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二是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三是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四是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倾之、向之、未几、已而、继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5.(2021春浙江期中)下列选文划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有名词断句法、虚词断句法、对话标志断句法、语序句式断句法、修辞方法断句法。

解答:“不患寡而患不均”和“不患贫而患不安”结构一致,断句应一致,所以第一处断句应在“有家者”后面,排除CD两项。“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结构一致,断句应是“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排除A项。语段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故选:B。

方法总结: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可根据文言虚词及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

6.(2021春章丘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三百户。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B、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C、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D、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解答:“绝穿窬之心”中“绝”是谓语动词,“心”是宾语,句子前后应点断;“远水火之灾”中“远”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灾”是宾语,句子前后应点断;“富民之术”“藩落”“五种”“农器”“蚕麦”都是名词做主语,在它们前面应该点断;据此可排除A、C、D三项。

参考译文:

刘馥的儿子刘靖,黄初年间由黄门侍郎升任庐江太守,(魏文帝)下诏说:“你父亲过去在那里任职,现在你又要去管辖这个郡,真可以说是能为国家担当重任了。”(后来刘靖)被调任河内郡太守,升为尚书,朝廷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又出任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给刘靖写信说:“你由外边来担任纳言的职位,在京城做官。使百姓富足的政策,在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院墙篱笆要造得又高又陡,来杜绝那些偷盗的企图。播种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搭配黍、稷、麻、麦、豆五类种子,以避免水旱灾害。农具一定要完备充足,不能耽误农时。养蚕、种麦要有苫盖的准备,才能保证不受雨淋。(吏员)要按期升迁,不要让他们滞留原位。鳏寡孤独的人,让他们享受到官仓的赈济。再加上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不为权势所屈;各级官吏遵奉朝廷的旨意,举国上下都能垂手听命。那么,即使是前朝治理京兆的能臣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王骏,也不能同您相比。”而刘靖施政大多做到了(应璩所说的)那样。起初虽然似乎让人感觉琐碎繁复,但最终还是使百姓得到便利,行事有他父亲的遗风。因为母亲去世,(刘靖)离任奔丧,后来又担任大司农卫尉,晋封广陆亭侯爵,食邑三百户。

故选:B。

方法总结:文言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姑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7.(2021春章丘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广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九年,第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侂胄方议用兵,绍节至庐州,乃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计。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谮于侂胄,谓绍节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爽代绍节,召还,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

(节选自《宋史宇文绍节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师瑷/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宦仕州县/

B、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宦仕州县/

C、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

D、父师瑷/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解答:句中“以使北”是“死”的状语,“以使北死”的意思是“因为出使北方而死”,因而“父子皆以使北死”之间不能点断,据此排除A项、B项;“命”在句中是动词,“其族子绍节”是“命”的宾语,“命其族子绍节”中间不能点断,据此排除B项、D项。

参考译文:

宇文绍节,字挺臣,是成都广都人。祖父宇文虚中,曾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父亲宇文师瑗,曾担任显谟阁待制。父子俩都因为出使北方金国而死,没有儿子,孝宗皇帝悲悯他们,让他们的族子宇文绍节作为他们的后代,补任官职,在州县做官。九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迁担任宝谟阁待制、庐州知州。当时韩侂胄正商议用兵北伐,宇文绍节到了庐州,却修筑古城,建造竹木栅栏,专门为防御考虑。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在韩侂胄前中伤宇文绍节,说宇文绍节只为守城,徒费财力,无益于事。韩侂胄写信责备宇文绍节,宇文绍节回信说:“您有复仇之志向,但无复仇之方略;有开拓边疆之害,却无开拓边疆之利。不考量国力,轻率谋划北伐,不是我敢于想知道的。”韩侂胄得信后很不高兴,于是用李爽取代宇文绍节,召回宇文绍节,让他担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

故选:C。

方法总结: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那就是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习题强化训练】

1.(2021春章丘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忠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B、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C、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D、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它是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考查文意,还涉及到实词、虚词、句式等。断句方法主要有弄通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等。

解答:“经宿复苏”的主语应是“被殴杀的少年”,而不是“其父”,而“遣人追及于萧县”的主语是“其父”,故应在“复苏”后断句;“奇”的对象是“材力”,而不是“材”,故应在“材力”后断句。据此可排除A、C、D三项。

参考译文:

王汉忠,字希杰,是徐州彭城人。年轻时豪放不羁,膂力过人,身形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徐州节度使高继冲想将他召至帐下,王汉忠不肯前往。因为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一夜之后,被害者复活了,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太宗在王府,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身材和气力,将他安置在身边。太宗即位以后,任命他担任殿前指挥使,屡次升迁为内殿直都知。

故选:B。

2.(2021秋浙江期中)阅读下面课外选文,完成断句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下列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B、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C、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D、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解答:B.“之”代词,代指这件事,做“闻”的宾语,其后应该断开,排除C、D两项;“孰与昧行乎”中的“孰”是“谁,哪个”的意思,是这句话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排除A项。译文: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故选:B。

3.(2021春藁城区校级期中)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资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B、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C、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D、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的文意和划线句的选择项分析判断。

解答:“蜀献王闻其贤”,意思是蜀献王听闻他很贤明,句意完整,“其贤”作“闻”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C。“聘为世子师”为“聘(之)为世子师”的省略,意思是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世子师”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译文:蜀献王听闻他会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

故选:D。

4.(2021春东安区校级月考)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性不喜浮图氏,尝裂佛经以制帷帐。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

A、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

B、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

C、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

D、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可根据文言虚词及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

解答:“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通读全文,找标志词,然后根据意思断开。“幅巾短褐”是名词性并列短语;“负琴携壶”是动词性并列短语;“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这是三个动词性短语;“往往终日”四全句的总结。译文:裹着头巾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服,背着琴提着壶,逆着长长的溪流而上,坐在厚重的大石头上,采摘山药来佐助饮食,往往是整天。

故选:B。

5.(2021春章丘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它是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考查文意,还涉及到实词、虚词、句式等。断句方法主要有弄通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借助语法结构断句等。

解答:“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两项;结合上下文分析,“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据此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故选:C。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