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文言文简答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08 手机版


 一、考情分析

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因此,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

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归纳进而作答的能力;

2.掌握筛选和分析、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重难点

1.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2. 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

3.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4. 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

5. 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

四、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五、教学过程:

真题回顾,题型简析

1、(2007 湖南卷)原文说“此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联系上下文作答。

2、(2008湖南卷)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根据大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3、(2014江苏) 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4、(2017江苏)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字。                                                

5、(2018江苏)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2020新高考山东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7、(2021新高考1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8、(2021新高考2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一、明确3大考向——审题更精准

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蔺相如能够脱颖而出,成功出使秦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宦官缪贤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蔺相如进行大力举荐;

2)蔺相如既是勇士,又有智慧和谋略,善于分析复杂的形势。

[考点突破]

1、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应对这种据果索因的题目,我们可采取如下做法: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能准确理解,就无法找到原因。

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③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对于表示原因相对委婉、间接的,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愿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应用体验]1.(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解析:第1问,由文中“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一个原因是左光斗对京城附近的人有恩德。

第2问,由文中的“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可知,救助还没有完全实施,左光斗已经被害,证明救助没有成功。

参考答案:

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参考译文:

魏忠贤刺探得知此事,提前两天借会合推选一事将左光斗和杨涟都削去官籍。小人们还不解恨,又设计陷害汪文言入狱,加上左光斗的名字,派使臣前往捉拿。父老子弟围着马头放声大哭,声音震动原野,缇骑也在擦拭眼泪。到京后就被打入诏狱严刑审问。许显纯诬陷他们接受杨镐、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众人都违心服罪,左光斗被定罪贪赃二万。魏忠贤于是假传圣旨,仍然命令许显纯五天追比一次,不下至司法官吏,众人开始后悔失策。容城孙奇逢,是有气节的侠士,和定兴鹿正因为左光斗对京城附近的人有恩德,倡议集资,诸生争相响应。筹集几千金,谋划替他交纳,延缓他的诉讼案,但左光斗和杨涟已在同一天被狱卒打死了,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时年五十一岁。

例2、(2017江苏)   (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

(第3段)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字。

1)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2)为文:取法古人,自成一家。

译文:先生对六经、子、史和词章、金石篆刻的学问,没有不阅读的。于是广泛的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方面的学问,也撰写了文章论述,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点超凡卓越,评论的人认为唐以后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写文章以经、史为根基,从受汉魏文学的影响,不沿袭欧、曾、王、苏等文学风格,取法古人,所以与众不同成一家之言。

[考点突破]

2、概括内容要点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因而能否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特点、梳理事件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此类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力求立体丰满,多方位概括。

(2)概括事物(件)特点

此类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又兼考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知识如科举、官职、礼仪、历法等有所涉及,另一方面又不要先入为主,因为它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具体事情来概括,找到符合题干的文字,从具体的事情、事件发现事物的特点,才是最主要的。

[考点突破]

3、概括分析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

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结合文本概括。

参考答案:①远途运输劳民伤财,有悖于皇帝约束自己爱惜百姓的本意; ②宦官趁机弄权,有损皇帝的名声。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译文: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解析:先了解“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的意思。所谓的“表”是指古代天文仪器圭表的组成部分,为直立的标竿,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景”是古“影”字(如《过秦论》“赢粮而景从”),指影子。古语中,“表”“景(影)”相对。

结合原文“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的信息,再结合《资治通鉴》的撰书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知司马光的写作意图是劝谏统治者,应像唐太宗那样,做好臣子的表率、榜样,要敢于和乐于接受臣子的劝谏。

② 道理: 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②目的: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典例示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洫。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高下之田俱无患。大吏韪之,然不能行。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值大水泛溢,鉴冒雨至,呼闸官泄之。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启闸。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多入甘泉部中。(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子惠黎元”的具体表现。(3分)

[参考答案]①为防洪,他主张运土加高河堤;

②为增收,他主张在河堤上种桑树,兴蚕业,修蓄水池;

③为防田患,他建议规定开闸泄洪的水位。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在出使契丹这件事上,许将体现了哪些过人之处?请简要说明。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参考答案:

①出使前查阅档案,精心准备;

②比试射箭中先射中,武艺不凡;

③面对契丹使者,随问随答,不失国体;

③ 巧妙对答,让契丹使者感到羞愧,无以应对。

小结:

方法归纳

一、带问题,读全文。

二、细审题,明要求。

三、定区间,理层次。

四、巧加工,精表达。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