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指: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22-04-06 手机版


 一、考点解读

“把握小说的内容”是针对文学类文本—小说设置的考查内容,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其目的是通晓全文大意,为其后的简答题做铺垫和暗示。通常位于新高考试卷中第6题。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首先需要熟悉小说文本的基本知识,了解文本大意。

二、知识储备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 三个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节

具体环境描写

3.六个特点

视角独到,以小见大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心灵刻画,入木三分

情节安排,匠心独运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虚构写实,相辅相成

(二)故事情节:

1、含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的演变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为、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过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情节之间的组合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时空关系和情感关系。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2、情节的基本模式: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①开端:是小说情节的第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又称“发端”、“开场”或“起因”。它是小说中所描写的基本矛盾冲突展开的第一件事,是引起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原因和起点。开端规定了作品矛盾的性质,预示了情节展开的途径和发展线索。好的开端对于成功的小说创作至关重要。

②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最顶点,是人物思想斗争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此时,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都获得充分的表现。

④结局: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要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⑤序幕:在小说中,序幕又称破题、交待、引子等,用于小说情节中矛盾冲突展开之前作者对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社会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的交待和说明,一般采用介绍的方式,也有的以描写环境破题。

⑥尾声:叙事性文艺作品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叙事性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等)中都是作品的最后一部分,交代结局。一般和序幕相呼应,是小说基本情节的延伸和余波。

3.明确设题类型:

题型:文学类文本考查第一道题,为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往往是解答7,8,9题的基础和铺垫。

答题策略:高考小说的情节构思一般都很巧妙,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有伏笔、有照应等曲折性方面,还表现在情节尽管曲折,却很合理。所以阅读小说时,首先要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和作品的情节脉络,这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其次,弄清楚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并按照统一的角度“主体,做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进行概括。还要弄清楚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发展递进,还是对照对比,抑或突转。阅读时最好在旁边用简明的语句进行标注。

三、解题要领

①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和作品的情节脉络;②弄清楚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部分的具体内容;③按照“主体,做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进行概括;④阅读时用简明的语句进行标注;⑤最后关键(要害)是比对选项和原文情节在表述上的差异。

四、典题导引

例1.(2021新高考I卷)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答案】B

【解析】A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在后文未见照应。C麻子,小耳朵并非确有其人,是王木匠根据现场听众的样子杜撰的。D王木匠能做出精致的衣橱,是因为战乱才不能做。

例2.(2021新高考Ⅱ卷)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个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塘说到杂货店,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

B.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目了然。

C.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这说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D.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答案】D

【解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说法错误,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因“少暇”未写成,是一种遗憾,不是过失,后来写了一篇《放猖》,就算弥补了这一遗憾。“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说的是“好像”。

例3.(河北省邢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人生【注】(节选)

路遥

高加林把自行车放到路边,然后伏在大马河的桥栏杆上,低头看着大马河的流水绕过曲曲折折的河道,穿过桥下,汇入到县河里去了。他在这里等着巧珍。他决定今天要把他和巧珍的关系解脱。他既不愿意回高家村完结这件事,也不愿意在机关。

高加林伏在桥栏杆上,反复考虑他怎样给巧珍说这件事。开头的话就想了好多种,但又觉得都不行。他索性觉得还是直截了当一点更好。弯拐来拐去,归根结底说的还不就是要和她分手吗?在他这样想的时候,听见背后突然有人喊:“加林哥……”一声喊叫,像尖刀在他心上捅了一下!

他转过身,见巧珍推着车子,已经站在他面前了。她来得真快!是的,对于他要求的事,她总是尽量做得让他满意。

“加林哥,没出什么事吧!昨天我听三星捎话说,你让我来一下,我晚上急得睡不着觉,又去问三星看是不是你病了,他说不是……”她把自行车紧靠加林的车子放好,一边说着,向他走过来,和他一起伏在了桥栏杆上。

高加林看见她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浑身上下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顿时感觉有点心酸。他怕他的意志被感情重新瓦解,赶快进入了话题。

“巧珍……”

“唔。”她抬头看见他满脸愁云,心疼地问,“你怎了?”

加林把头转向一边,说:“我想对你说一件事,但很难开口……”

巧珍亲切地看着他,疼爱地说:“加林哥,你说吧!既然你心里有话,就给我说,千万别憋在心里!”

“说出来怕你要哭。”

巧珍一愣。但她还是说:“你说吧,我……不哭!”

“我可能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了,咱们……”

巧珍一下子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过了一会,才说:“那你……去吧。”

“你怎么办呀?”

“……”

“我主要考虑这事……”

一阵长时间的沉默。两串泪珠静静地从巧珍的脸颊上淌下来了。她的两只手痉挛地抓着桥栏杆,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找个更好的对象……加林哥……”

巧珍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一下子塞在了自己的嘴里!

高加林眼里也涌满了泪水。

巧珍迅疾地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他想拦住她,但又没拦。他的头在巧珍的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

她摇摇晃晃走过去,困难地骑上了自行车,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向大马河川飞奔而去了。

高加林也猛地骑上了他的车子,他骑到一个四处不见人的地方,把车子摔在地上,身子一下伏在一块草地上,双手蒙面,像孩子一样大声号啕起来。这一刻,他对自己仇恨而且憎恶!

五天以后,高加林从刘家湾公社返回县城,就和黄亚萍开始了他们新的恋爱生活。

他们穿着游泳衣,一到中午就去城外的水潭里去游泳。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傍晚,他们就在东岗消磨时间;一块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或者一首连一首地唱歌。黄亚萍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很快把高加林重新打扮了一番:咖啡色大翻领外套,天蓝色料子筒裤,米黄色风雨衣。她自己也重新烫了头发,用一根红丝带子一扎,显得非常浪漫。浑身上下全部是上海出的时兴成衣。

有时候,他们从野外玩回来,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像故意让人注目似的,黄亚萍带着高加林,洋洋得意地通过了县城的街道……他的情绪当然是很兴奋的,因为黄亚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动,就像他十四岁那年第一次坐汽车一样。

他父亲和德顺老汉有一天突然来到他的住处,脸色都不好看。高加林把奶糖、水果、糕点给他们摆下一桌子,又冲了两杯很浓的白糖水放在他们面前。

他们谁也不吃不喝。高加林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了,就很恭敬地坐在他们面前,低下头,两只手轮流在脸上摸着,以调节他的不安的心情。

“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德顺老汉先开口说,“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

“你还年轻,不懂世事,往后活人的日子长着哩!爸爸快四十岁才得了你这个独苗,生怕你在活人这条路上有个闪失啊……”他父亲说着,老眼里已经汪满了泪水。

高加林一直低着头,像一个受审的犯人一样。

老半天,他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们说得也许都对,但我已经上了这钩杆,下不来了。再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我给你们买饭去……”两个老人看他们再说什么也不顶事了——这个人已经有了他自己的一套,用他们的生活哲学已经不能说服他了。于是他们就起身告别。

两位老人心情相当沉重地走了。

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德顺爷和他爸说的话,听起来道理很一般,但却像铅一样,沉甸甸地灌在了他的心里……

不久,一个新的消息突然又使高加林欣喜若狂了:省报要办一个短期新闻培训班,让各县去一个人学习,时间是一个月。县委宣传部已决定让他去。

他一晚上高兴得没睡着觉——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进省会,去逛大城市呀!

走的那天,亚萍和他一起去车站。他身上穿的和提包里的东西,全是她精心为他准备的。当汽车从车站门口驶出来,亚萍的笑脸和她挥动的手臂闪过以后,他的心很快就随着急驰的汽车飞腾起来;飞向了远方无边的原野和那飞红流绿的大城市……

(有删改)

【注】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在那个年代,年轻人除了上大学,很难跳出“农门”。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但后来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了,他只好回家种地。高加林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回来当了局长,高加林因为叔父的关系成了县里的一名记者,后被人告发,他又回到了高家村当农民。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加林选择在大马河的桥上等巧珍,决定解脱和她的关系。既回避了他和巧珍曾经生活的高家村,也回避了自己工作的机关。

B. “我决不会连累你……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找个更好的对象……”,主要突显了巧珍的软弱。

C. “游完泳,戴着墨镜躺在河边的沙滩上晒太阳……”“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等内容,展现了高加林不一样的生活和心情。

D. 高加林父亲和德顺老汉来到高加林的住处,德顺老汉先开口劝说高加林,高加林父亲也苦口婆心,但最终都没能说服高加林。

【答案】B

【解析】B项“主要突显了巧珍的软弱”分析不当。此句主要体现了巧珍的纯朴,善良和对高加林纯洁真诚的爱。

五、随堂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小题。(福建省南平市2022届高三10月联考)

包子

高军

雪还在不停地下着,远远近近连成白茫茫的一片,路已经很难踩准确了,李大爷的身子这边一歪那边一歪地向前走着。山越来越高,树木也多了一些,树枝、树叶被白雪覆盖着,挨着地面的部分还呈现着原来的颜色,这让一片白色的世界多了些色彩和层次感,看起来会感到舒服一些。“悠儿——悠儿——”山中的风更大了,树上的雪向下落着,空中飘舞的雪花向他的头上脸上横扫过来,有的落进脖子里,往衣服里钻。他向左手哈一口气,把右手里的包袱倒一下手,再将已经有些麻木的右手放在嘴前哈一口热气。

昨天晚上,他和老伴儿盘算了大半天,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不知前些天住在他们家的那几个革命同志此时在北大山里怎么样,最后二人决定,今天一早给同志们送包子去。这不,一大早李大爷就冒着风雪进山了。

说是包子,其实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水饺。它是指下到开水里煮熟的水饺,而不是用蒸笼蒸出来的大包子。那时候,这里蒸的大包子是地瓜粉的,也不叫大包子,而是叫烫面。日伪军最近一直在不断地扫荡,就算是有什么好东西也早被他们搜刮干净了。部队机关都转移到北大山里,部队在外线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李大爷和老伴儿合计了大半个晚上,最后扫扫缸底,才汇集起一点黑荞麦面。

一大早,先起来举行“发纸马”,这是沂蒙山区新年第一天最重要的节日活动,表示对天地神衹和列祖列宗的感恩,期盼新的一年生活美满。举行完这一节俗仪式之后,赶紧倒上热水,就着咸菜疙瘩艰难地吞吃了两个野菜饼。家中没有一点儿肉,村里有做豆腐的,年前他们赊了一块,剁了一些白菜搅成馅。开始包荞麦面包子的时候,李大娘还强作笑颜地说:“素馅好,让同志们吃了,一年中素素净净的。”李大爷没接话,只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包子从开水锅里捞出来后,简单摊晾一下,就赶紧装在一个黑瓦盆里,上面盖上小盖子,用干净的包袱把四个角系起来,李大爷提起包袱就冒着风雪往山里走去。

地上的雪越来越厚,李大爷步子也越迈越小,拔出这条腿尽力往前甩,可是后面还陷在雪中的另一条腿却很难拔出来再跟上去,这样步子就怎么也迈不大了。他心里急,大过年的怎么也得让同志们吃上热乎乎的包子啊。李大爷的喘气声越来越急促,身上冒出一层汗,脸和手已不是刚出来时那么冷了。

走在山中,随着簌簌的落雪声,树上偶尔也会有一坨积雪“扑腾”一下掉下来,这些声音让四周显得更加寂静。

李大爷直奔牛角洞,平时拾柴火放牛羊多次去过那里,李大爷很熟悉这个洞的位置。同志们住在家里的时候,几次听到那位小巧的女同志玉华说起这个洞,说那是一个藏人的理想之地,不仅山下的情况能一目了然,而且也便于自身掩护和转移。越往上,山坡越陡峭,有些地方需要踩着石头才能过去,可石头上的雪被脚一踩就会变得既硬又光滑,一不小心,整个人就可能会滑下去,好在李大爷有丰富的经验。快要到洞口时,他踩的一块石头滑动起来,在就要倒地的一刹那间,他把包袱尽量举在额前,护住了手中包袱以及里面的瓦盆,身体快速滑了下去,好在后面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他。停了下来,他的脸被树枝拉了几道口子,左肘火辣辣地疼,也不知哪个伤口向外渗出血点,疼得他嘴里“吸溜吸溜”的,可是看到包袱和瓦盆没有事儿,脸上就露出了笑容。

“谁?”洞中发现来人又往前走,拉动着枪栓喝问。李大爷已经听出了是谁,就大声喊着:“刘主任,是我啊,我来给同志们送包子!”

同志们认出了是李大爷,纷纷跑出山洞将他拉进洞里。有为他扑打身上落雪的,也有要为他涂抹包扎伤口的。他使劲挣脱着说:“别别别,你们赶紧吃包子,要不就凉透了。”同志们说:“李大爷,你过来一起吃吧。”他使劲摆手说:“不不不,大过年的,俺在家里吃过了,吃了两大碗呢。”

大家围在一起,敞开包袱,用从树上折下的树枝当筷子,夹着盆中的包子,放到嘴中一咬,“咯嘣”一声,原来,包子已经冻住了,哪里还有一丝热乎气。“都怪俺,都怪俺,走得太慢……”李大爷看到这种情况,不断地自责着。

玉华走过来,笑呵呵地说:“李大爷,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饺子……包子了!”同志们听了,附和着说:“是啊,是啊。”不一会儿,包子就被全部消灭光了。

后来,这些同志分散到四方,一旦碰面谈起在沂蒙山的工作和战斗,都会说起李大爷的荞麦面包子。回来看望老房东的时候,开口总是说:“永远忘不了您那年春节送的那顿包子,那包子真好吃啊。”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老伴的催促下,“李大爷就冒着风雪进山了”,他决定在除夕之夜给山上的同志们送包子去。

B. “最后扫扫缸底”既揭示了日伪军扫荡造成了百姓生活艰难,也体现了李大爷伟大的一面。

C. 李大爷听李大娘的话后重重叹气,叹气中既有对李大娘说法的不认同,也有内心的愧疚。

D. 同志们都附和玉华所说“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饺子……包子了”,这完全是他们当时饿到了极点。

【答案】B 

【解析】A.“在老伴的催促下”说法错误。是两个人商量好的,而且李大爷自己就想去。C.“既有对李大娘说法的不认同”分析错误。李大爷叹气是因为自己的贫穷只能给战士吃素馅的,心里过意不去。D.“完全是他们当时饿到了极点”分析错误。战士们的赞美是对李大爷的安慰和感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小题。(湖北省百校2022届高三10月联考)

追寻上甘岭神枪手

肖勤

刚过去的四月和以往不同,从山西打工回乡的邹军发现,祖父邹习祥的墓前插满了白色的菊花。远道而来的一个个陌生人满怀敬意地看着邹军说,原来,你的爷爷,就是当年著名的志愿军狙击手!

发现邹习祥的英雄事迹,对我来说是个偶然。在采访贵州省抗美援朝二等功臣杨作云的过程中,对军史一无所知的我查阅了大量抗美援朝相关史料。在《解密上甘岭》和聂济峰口述《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等书籍资料中,我不止一次看到同一张照片、同一位志愿军战士——他潜伏在灌木丛中,冷眉斜竖、目如利箭。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窗外吹来微凉的风,翻动了桌上的书稿,这位志愿军战士锐利的眼神又出现在我面前。我盯着照片下那行字;“45师135团1连狙击手邹习祥,一直活动到敌人前沿的灌木丛里,用七十八发子弹歼敌三十九人,战后,荣立一等功。”邹习祥、狙击手……我突然想起,曾听说务川县有一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归来的老兵,也姓邹,枪法很准……我立即打电话到务川县请求查询。

很快,县里回话说,是有一个神枪手,仡佬族,名叫邹习祥。但是因为患胃癌,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惊讶、意外和遗憾一起向我袭来,我黯然看向书稿上的照片,沉思良久。山河无恙、人民幸福,一切都那么美好,如他所愿;可我们竟然不知道身边有这么一位大英雄。

务川那边也很震惊,上甘岭的狙击英雄?我们县里有一位上甘岭的战斗英雄?

放下电话,我们迅速启程去往邹习祥的老家。秋天的高原草场已经进入冻雨季节,一路上雾雨纷飞。远远的,我看到一个小小的山坳,山坳旁有几栋整洁的老屋,邹习祥的儿孙们就居住在这里。

坐在火炉旁,邹习祥的家人看着我们带过去的一本本资料,当看到邹习祥的照片时,他的小儿子邹书敬忍不住热泪长流。因为身体不好,六十四岁的他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是紧盯着那张照片,双手不断颤抖。孙子邹军和邹银强则瞪大眼睛,喃喃道,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爷爷穿着志愿军军装的照片……我们只有这张。

说着,邹银强递过来一张陈旧泛黄的照片。

照片里,年老的邹习祥身穿蓝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巴的解放鞋。整个装束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笔挺的坐姿、炯炯有神的双眼和两道不怒自威的竖眉。只听说过他枪法很准。围拢过来的乡邻和老人们啧啧赞叹,哪晓得他恁厉害,他也是,恁甲(务川方言,意为“这么厉害”)的事,怎么就不说呢?

说什么?我耳畔回响起采访抗美援朝老兵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说什么?说自己英勇?还有那么多英勇的都埋在战场了,自己说什么?!

青山不语、英雄无言,沉默的岂止一个邹习祥。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空降兵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一面密布三百八十一个弹孔的战旗迎风飘扬,那是邹习祥所在第15军浴血上甘岭后保存下来的一面战旗,它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属于上甘岭特功8连、更属于顽强英勇的中华民族,同样,也属于贵州大山里的农民邹习祥。

我爷爷在上甘岭到底做了些什么?邹军和他的家人迫切地看着我们。

时间回到1952年的4月,朝鲜上甘岭的白雪正在融化,邹习祥所在1连守卫的537.7高地北山,是第15军三十公里防御正面上最突出的阵地,与敌所在的高地南山相峙,两阵地相距仅有一百来米。

由于1连缺乏强大的炮火支撑,敌军气焰一度十分嚣张。邹习祥和战友们每天都要忍受对面阵地上敌人的肆意挑衅,眼睁睁看着他们在阵前三五成群地晒太阳,志愿军们却只能困在简陋的工事里。

后来,随着一线坑道阵地初步完成,志愿军有了坚实的地下长城,15军决定按照“零敲牛皮糖”战术,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好好打一场。邹习祥所在1连迅速响应,从4月17日到10月13日,只用了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就歼敌八百余名。被喻为“神枪手”的邹习祥更是创下了七十八发子弹毙伤敌三十九名的优异战绩,荣立一等功。敌军被打得惶惶不可终日,在换防时惊恐地将537.7高地北山称为“狙击兵岭”。

在志愿军15军资料中,有关邹习祥的记录基本终止在1952年10月。10月14日凌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邹习祥和战友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坚持作战,一次又一次收复阵地。在无数次生死之际的残酷战斗中、在打得“人死枪毁阵地烂”的上甘岭,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出哪一响射击声来自邹习祥的枪,我们只知道,在他沉寂多年的档案里,留下了歼敌二百零三人的记录。

1952年12月1日,那一天,漫天大雪,志愿军15军召开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祝捷大会。

我想,队伍里的邹习祥,在那场大雪中,就已决定把自己的所有功绩和记忆都留在这片土地上,让它们和洁白的雪花一起、和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一起。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

今天的务川,广袤的栗园草场,牛羊成群,宁静安详。

崇尚英雄、敬畏历史,有些过往,远去了,仍值得一提再提;有些人,故去了,仍值得永远铭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习祥原是上甘岭战役中战斗英雄,后来回到家乡,成了平凡普通的农民。

B. 许多志愿军都不提自己的英雄事迹,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在战争中不够英勇。

C. 文章写邹习祥的资料记录未能记清他哪一枪歼灭了敌人,突出了作者的遗憾。

D. 在上甘岭祝捷大会上邹习祥决定将自己的战斗历史和牺牲的战友一起埋葬在此。

【答案】A 

【解析】B.“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在战争中不够英勇”理解错误。是因为他们觉得比起牺牲的战友他们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不提他们的英雄事迹C.“突出了作者的遗憾”理解错误。突出了作者对邹习祥和许许多多英雄们的敬仰D.选项中事件理解错误,这是作者想象的场景。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